浙江省病残儿童状况与问题

来源 :中国人口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gang82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96~2000年间浙江省10个市独生子女病残儿医学鉴定材料,初步分析了病残儿的性别、年龄和地区分布特征,以及病残发生率、发生时间、致残原因和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病残种类.我们认为,病残儿性别比偏高、先天性病残和后天意外致残发病率较高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加强三级预防,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一系列干预措施,是提高新增人口质量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中.最尖锐的当属家庭人口供给与可持续发展人口容量之间存在的偏差问题。为了使这种偏差缩小,进行偏差干预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对这种偏差的干预最好通过调节家庭的生育成本及收益来进行.在此基础上的计划生育政策才是有效率的。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类发展的全面需求,具体可表现为人们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而这又与人口自身生产密切相关,因而物质资料生产、精神产品生产、生态环境生产和人口生产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支撑点。本文着重探讨“四种生产”的内涵、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反赞困是世界性难题,对于中国则更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本文阐释了贫困经济学的由来,运用其理论描述、分析与评价了贫困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为迎接市场化、知识化和垒球化三大经济浪潮的挑战,中国适时地提出了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本文力图从科教兴国战略角度讨论治贫先治愚,治贫要治本。知识育人,智力扶贫,文化支边,能力建设等可操作性方案,以实现经济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民国时期影响西北地区人口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一些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与产妇、婴幼儿疾病,防治这些疾病也成为20世纪30年代之后公共卫生的首要任务。民国时期的公共卫生虽然使烈性传染病对人口死亡的影响较以前减弱,但并未改变其他急性传染病和产妇、婴幼儿疾病对人口发展所造成的影响。1949年以后,西北地区才发生注行病学转型和人口死亡结构的根本转变。
本文通过笔者已经掌握的方志和碑刻等材料中的清代江南村庄与住房的情况,探讨人口住房的状态和变动轨迹,揭示人口生活中的住房问题.
本文将农民收入问题置于经济结构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通过运用国内外相关统计数据,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揭示了农业劳动力对GDP的相对贡献;农业与非农劳动力的效率差异.依据这些指标,同时结合城乡居民收入差和转移性收入以及基尼系数等指标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劳动力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配置的不合理是中国农民收入问题难解的基本原因,而导致这一不合理结构的重要根源是制度性障碍.不清晰的土地产权制度;偏向城市居民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城市对农民有形与无形的壁垒等等,是这种制度性障碍的主要表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