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年“两会”江苏省代表团分组讨论中,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提出,企业需要有真正技能的人才,不一定要求那么高学历,本科生可以给2000元月薪,中专毕业的技工也可以给8000元。她建议,国家取消“三本”招生,并将该部分计划划入职业教育。(据《新京报》)
代表反映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可以说是个现实问题。一方面,现在很多“三本”包括其他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找到工作起薪也不高。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急需技能型人才,哪怕学历不高也可开出较高薪酬,但并不容易招到。如果社会人才供应情况能有所变化,就业难和“用工荒”都能得到缓解,两相适宜。
然而,代表设想的“取消三本改为职教”,看上去似乎很美,实现起来却没那么简单。首先,取消“三本”的话,“三本”院校和它们的学生是否愿意?要知道,不少“三本”是民办院校,有比较自主的办学权,而学生也是自愿报考的。其次,就算强行取消“三本”,它们都改成高职,设施、师资等是否适合进行职业教育呢?另外,现有的职教学历技能人才,难道就不能继续进修本科学历吗?高技能和高学历,本身并不存在矛盾。代表说德国仅有约20%的学生进入大学,80%的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其实,德国的职业教育照样有本科层次,比如柏林西门子公司与柏林高专合作的“双元制”毕业生,就有工程学士学位。
事实上,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既需要有本科甚至更高学历层次的综合人才,也需要以应用技能为主的生产性人才,后者多数有中高职学历即可,但并不能说“三本”或者本科生对企业就毫无用处。重要的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同学历层次应当有合适比例,不同专业也应当有合适比例。现在“三本”不招待见的重要原因,是文科、管理类专业太多,而企业不需要那么多这方面的毕业生。如果“三本”毕业生多是应用技术类,企业难道会嫌学历太高?
而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除了学历、专业结构比例需要更合理之外,还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事实上,现在不但本科层次在大幅擴招后,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就是社会上一直力挺的职教,人才培养质量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毕业生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吃香”。
要改变国人崇尚高学历,轻视高职、中职教育,宁愿让孩子上“三本”而不上职校的不合理现状,需要扭转社会观念,也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但很多渴求技能人才的企业主也要意识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企业也是有责任的。如果“蓝领”员工没有体面的劳动环境,缺乏进修和发展的机会,能有多少高技能人才愿意来呢?要解决制造业“用工荒”,企业不妨多加强与院校的合作,这样,既能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招到适用人才。
代表反映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可以说是个现实问题。一方面,现在很多“三本”包括其他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找到工作起薪也不高。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急需技能型人才,哪怕学历不高也可开出较高薪酬,但并不容易招到。如果社会人才供应情况能有所变化,就业难和“用工荒”都能得到缓解,两相适宜。
然而,代表设想的“取消三本改为职教”,看上去似乎很美,实现起来却没那么简单。首先,取消“三本”的话,“三本”院校和它们的学生是否愿意?要知道,不少“三本”是民办院校,有比较自主的办学权,而学生也是自愿报考的。其次,就算强行取消“三本”,它们都改成高职,设施、师资等是否适合进行职业教育呢?另外,现有的职教学历技能人才,难道就不能继续进修本科学历吗?高技能和高学历,本身并不存在矛盾。代表说德国仅有约20%的学生进入大学,80%的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其实,德国的职业教育照样有本科层次,比如柏林西门子公司与柏林高专合作的“双元制”毕业生,就有工程学士学位。
事实上,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既需要有本科甚至更高学历层次的综合人才,也需要以应用技能为主的生产性人才,后者多数有中高职学历即可,但并不能说“三本”或者本科生对企业就毫无用处。重要的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同学历层次应当有合适比例,不同专业也应当有合适比例。现在“三本”不招待见的重要原因,是文科、管理类专业太多,而企业不需要那么多这方面的毕业生。如果“三本”毕业生多是应用技术类,企业难道会嫌学历太高?
而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除了学历、专业结构比例需要更合理之外,还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事实上,现在不但本科层次在大幅擴招后,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就是社会上一直力挺的职教,人才培养质量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毕业生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吃香”。
要改变国人崇尚高学历,轻视高职、中职教育,宁愿让孩子上“三本”而不上职校的不合理现状,需要扭转社会观念,也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但很多渴求技能人才的企业主也要意识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企业也是有责任的。如果“蓝领”员工没有体面的劳动环境,缺乏进修和发展的机会,能有多少高技能人才愿意来呢?要解决制造业“用工荒”,企业不妨多加强与院校的合作,这样,既能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招到适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