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解决股权分置的特殊时期,政府成立平准基金是完全有理由的,我的担心是,我们能够将平准基金置于一个透明和严格的监督之下吗?
《董事会》:在经历了长达四年时间的讨论之后,业界似乎产生了一种焦躁情绪,有人希望尽早解决股权分置,有人希望永远搁置这一问题。你们认为现在应该怎么办?
P先生:我相信,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市场是有智慧的,最终一定会解决这一问题。
我觉得应该尽快,但不是进行全流通的试点,而是通过试点,可以尽快确定非流通股流通的规则,特别是尽快解决 “新老划断”,这包括搁置老股以市场价格全流通。
Y先生: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在某种意义上,这一次的所谓股权分置的“试点”,已经不是什么试点,完全没有回头的余地。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我们面对的将是盒子被打开后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风险、荆棘密布的世界,不幸的是,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世界。最积极的态度是通过两到三批的试点之后,尽早找到市场认可的方案,然后由政府集中推进。在这个意义上,我更愿意看到股权分置改革是一个“分散决策试点,政府集中推进”的过程,完全让市场去决定股权分置改革最后的结果,不仅耗时漫长,而且可能无疾而终。这样做,看上去是更尊重市场的决定权,但一个无效甚至“负效”的市场是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的。在这方面,政府应该拿出更大的勇气来,不能采取不作为的态度。我看到一个某交易所召开的由基金经理和券商参加的座谈会的会议纪要。从纪要上看,这个内部会议基本上是一个牢骚会,火力集中在政府的“不作为态度”上,这些被熊市折磨得精疲力尽的从业者们认为,政府单方面地改变了游戏规则,但又对结果不闻不问,是非常危险的。但我以为,政府作为只能向“前”作为,而不能向“后”作为,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
我听到一些学者在向上面建言,要停止股权分置试点。还有一位证券界大力推动股权分置的闻人,在股权分置刚刚出台的时候还大声叫好,而到市场跌破1000点的时候,则开始厉声要求停止试点。我觉得这简直是一种疯子的言论,如果再次停止股权分置试点,证监会就干脆关门算了。套用一句证券市场的说法就是证监会可能被ST,或者索性叫做“ST证监会”。非常值得肯定的是,证监会主事者们这一次非常的勇敢和坚定。在六月份市场首次跌破1000点的时候,证监会的一位领导对出席“基金联席会议”的与会者说,“市场是大家的,不是证监会的……市场垮了我们的饭碗都会丢了”,这实际上表明了证监会与市场共存亡的决心。
《董事会》:实现股权改革,是中国股市改革的方向,以此为出发点,全流通就是中国股市改革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为了股市健康发展,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搞好”。你们怎么看?
P先生:市场原先的规则是国有股不流通。现在要流通,则一定带来变数。如果没有资金护盘,也就谈不到“必须搞好”。没有战术手段支持的战略决策,不是取胜之道,意义全无。股市如战场,匹夫之勇,盲目牺牲,是不值得的。天然的罗锅子,你不能硬性地矫正。一定要矫正,就必须准备付出更大的代价。
Y先生,你说得比较隐晦。你是不是想说,股权分置改革必须与平准基金配套,或者说,股权分置改革必须以平准基金作为基础?中国是一个转轨国家,市场具有某种特殊的风险。平准基金本来就是为了抵御特殊风险和熨平市场的非正常波动而成立的。在解决股权分置的特殊时期,政府成立平准基金是完全有理由的。在这里,监管者无需顾及那些书呆子们口中念念有词的所谓“国际惯例”。但问题在于,怎样监督平准基金这个几千亿的庞然大物,如果缺乏监督,平准基金可是一个了不得的“大庄家”,市场风险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会生出更大的风险。我的担心是,我们能够将平准基金置于一个透明和严格的监督之下吗?
虽然中国监管部门表示“中国政府已排除向国内股市注入大量公共资金,以帮助减持大量上市企业国有股的可能。”但注资和平准基金是两码事,平准基金未必要真正动用,它起到的是一个类似“核威慑”或者“恐怖平衡”的作用,它是一种对市场非理性做空力量加以吓阻的武器。据我所知,平准基金的确已经在极高的决策层次被作为议题加以讨论。这暗示,平准基金的出台将不是不可能的。如果平準基金万一出台,我希望看到,它是附带着一系列明确的对平准基金本身的监管措施出台的。这一点殊为重要。
《董事会》:在经历了长达四年时间的讨论之后,业界似乎产生了一种焦躁情绪,有人希望尽早解决股权分置,有人希望永远搁置这一问题。你们认为现在应该怎么办?
P先生:我相信,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市场是有智慧的,最终一定会解决这一问题。
我觉得应该尽快,但不是进行全流通的试点,而是通过试点,可以尽快确定非流通股流通的规则,特别是尽快解决 “新老划断”,这包括搁置老股以市场价格全流通。
Y先生: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在某种意义上,这一次的所谓股权分置的“试点”,已经不是什么试点,完全没有回头的余地。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我们面对的将是盒子被打开后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风险、荆棘密布的世界,不幸的是,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世界。最积极的态度是通过两到三批的试点之后,尽早找到市场认可的方案,然后由政府集中推进。在这个意义上,我更愿意看到股权分置改革是一个“分散决策试点,政府集中推进”的过程,完全让市场去决定股权分置改革最后的结果,不仅耗时漫长,而且可能无疾而终。这样做,看上去是更尊重市场的决定权,但一个无效甚至“负效”的市场是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的。在这方面,政府应该拿出更大的勇气来,不能采取不作为的态度。我看到一个某交易所召开的由基金经理和券商参加的座谈会的会议纪要。从纪要上看,这个内部会议基本上是一个牢骚会,火力集中在政府的“不作为态度”上,这些被熊市折磨得精疲力尽的从业者们认为,政府单方面地改变了游戏规则,但又对结果不闻不问,是非常危险的。但我以为,政府作为只能向“前”作为,而不能向“后”作为,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
我听到一些学者在向上面建言,要停止股权分置试点。还有一位证券界大力推动股权分置的闻人,在股权分置刚刚出台的时候还大声叫好,而到市场跌破1000点的时候,则开始厉声要求停止试点。我觉得这简直是一种疯子的言论,如果再次停止股权分置试点,证监会就干脆关门算了。套用一句证券市场的说法就是证监会可能被ST,或者索性叫做“ST证监会”。非常值得肯定的是,证监会主事者们这一次非常的勇敢和坚定。在六月份市场首次跌破1000点的时候,证监会的一位领导对出席“基金联席会议”的与会者说,“市场是大家的,不是证监会的……市场垮了我们的饭碗都会丢了”,这实际上表明了证监会与市场共存亡的决心。
《董事会》:实现股权改革,是中国股市改革的方向,以此为出发点,全流通就是中国股市改革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为了股市健康发展,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搞好”。你们怎么看?
P先生:市场原先的规则是国有股不流通。现在要流通,则一定带来变数。如果没有资金护盘,也就谈不到“必须搞好”。没有战术手段支持的战略决策,不是取胜之道,意义全无。股市如战场,匹夫之勇,盲目牺牲,是不值得的。天然的罗锅子,你不能硬性地矫正。一定要矫正,就必须准备付出更大的代价。
Y先生,你说得比较隐晦。你是不是想说,股权分置改革必须与平准基金配套,或者说,股权分置改革必须以平准基金作为基础?中国是一个转轨国家,市场具有某种特殊的风险。平准基金本来就是为了抵御特殊风险和熨平市场的非正常波动而成立的。在解决股权分置的特殊时期,政府成立平准基金是完全有理由的。在这里,监管者无需顾及那些书呆子们口中念念有词的所谓“国际惯例”。但问题在于,怎样监督平准基金这个几千亿的庞然大物,如果缺乏监督,平准基金可是一个了不得的“大庄家”,市场风险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会生出更大的风险。我的担心是,我们能够将平准基金置于一个透明和严格的监督之下吗?
虽然中国监管部门表示“中国政府已排除向国内股市注入大量公共资金,以帮助减持大量上市企业国有股的可能。”但注资和平准基金是两码事,平准基金未必要真正动用,它起到的是一个类似“核威慑”或者“恐怖平衡”的作用,它是一种对市场非理性做空力量加以吓阻的武器。据我所知,平准基金的确已经在极高的决策层次被作为议题加以讨论。这暗示,平准基金的出台将不是不可能的。如果平準基金万一出台,我希望看到,它是附带着一系列明确的对平准基金本身的监管措施出台的。这一点殊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