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情境·造境——“故都的秋”的特点究竟是什么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不成为问题,因为文中有现成的信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统编版必修(上册)在“学习提示”中说:“阅读《故都的秋》,要抓住\'秋味\'这个中心,慢慢读,调动各种感官来体会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等特点,看看作品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表现这些特点的.”
其他文献
专题式学习单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媒介,它以一条鲜明的主线串联起整本书的语言、情节、主题、写法等方面的内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有内在逻辑,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专题式学习单自主阅读、探究阅读、延伸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读思结合,读熟、读深、读透,掌握阅读内容和方法,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伴随着现代社会焦虑心态的弥漫性威胁,寻找心的归宿便成为现代人对抗现实的路径,经由传统文化浸染下的人们不禁以乡愁作为他们摆脱现代性焦虑病症的对象.乡村短视频契合了这一普遍性需求,其通过制造乡愁的乡愁化生产机制,一方面激活了乡土人与非乡土人对身份的再认同以及心灵的再栖息,另一方面通过短视频这一虚拟空间对乡愁进行不断再生产与消费,将精神意识符号进行流水线作业,最终实现“乡愁商品化”及产销链的完整流动.当乡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逐渐剥离掉实体,乡村图景视频化为乡愁形态带来了新的展演空间.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程,打破了以往的“模块—专题”“一课一篇”教学模式,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从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始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期刊
《红星照耀中国》是必读红色经典名著.为了引领学生深入阅读,达成阅读与育人的自然融合,笔者从伟大人物与无名革命小人物的对比阅读人手进行整本书人物专题的教学设计,同时也有以下考量:rn1.学生对于红色历史和创造红色历史的人物有所了解,但在阅读中却仅仅停留于阅读人物故事内容的表层,因此可通过比读,引领深读,使其明确伟大人物与无名革命小人物虽角色、能力等不同,但革命初心却均是一心为民、坚不可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