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歌唱共鸣是声乐训练及歌唱技术的基本要素之一。良好地运用共鸣色彩调节机能,是实现歌唱音色审美效应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介绍歌唱中运用的几种共鸣,阐释了共鸣在歌唱中的重要功能,并详细说明了运用共鸣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共鸣;歌唱;声音训练
1 共鸣
当一个物体震动发音时,则产生具有一定振动频率的基础音响(基音),这种基音频率能使临近的、同发音体基音频率相同或近似的发音体或物体空间振动发音。被迫振动体的音量会立刻增响、扩大。例如打鼓的时候,鼓皮一上一下地振动,于是在空气中引起声音。不同物体振动产生不同的频率的声音。这就是物理的共振现象,在声学上称作共鸣。
共鸣是声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训练手段和方法。发生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使初学者贯通各个共鸣腔体,产生和谐的共鸣,获得嘹亮悦耳的声音。共鸣腔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口腔共鸣
口腔既是言语器官,又属于歌唱发声的共鸣腔体,又是传送歌声于语音的“喇叭口”,口腔的张开与闭合,是靠上颌与下颌部的肌肉的力量拉动下颌骨通过下颌关节活动的。口腔顶部为弧形腭弓,前半部是硬腭,后半部为软腭。硬腭是骨质部分,不能活动。软腭是由肌肉组成的可以抬起和放下,在调节共鸣中它的作用很大。口腔共鸣十分重要,不仅是要用嘴巴唱清歌词,而且它是其它腔体共鸣的基础。声乐上要求口腔共鸣时声音振动的位置能够越前越好,以便于歌词的演唱,也不损害声带的安全,从而产生饱满、明亮的音色。
初学者一定要恢复自己平时讲话的音色后,才能开始体验和进行口腔共鸣的训练,因为人们在平时说话的时候会很自然的总是向前说向外说,声音比较浅,比较白,而歌唱中的发声,念字范围要扩大,从前面的唇、齿开始向抵达咽腔,再从咽腔通向胸口,这些都是歌唱的咬字吐词范围。在进行训练时,应该选用“a”“ao”等母音进行发声练习。在歌唱中,为了达到字正腔圆的共鸣效果,舌位将根据音高升降进行调整,比如初学者学习歌曲《花非花》中,舌面的前部放低,舌尖触及下齿龈,舌面的中部略位抬高,舌头居中央,这样的舌位与舌型有利于口咽腔共鸣。如果舌面形成“勺型”或“船型”,就容易使舌根下压,这样做不仅给喉结造成压力,而且还能使口腔过于敞开,就导致从胸腔唱出来的声音很容易散失到口腔外面,声音失去了口腔共鸣的作用,声音听起来就会给人干涩、浅白的感觉。
(2)鼻腔共鸣
鼻腔是气流呼出和呼入的主要通道,它主要依靠声波在鼻骨上的振动,形成颅底与口腔之间整个腔体的共鸣。属于不可以改变的共鸣腔体。从生理构造来看,头骨里各种空的窦穴都在鼻腔里。这些窦口能够张开,也能闭合。窦口张开时,窦穴里的空气便于鼻腔的空气相通。歌唱发声时只要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来张开窦口,鼻腔里的共鸣音响便可以通过空气的传导作用,引起窦穴的小空腔产生出“和声含量关系”的高频共鸣“泛音”音色。鼻腔腔体体积较大,在歌唱过程中作用极为重要,它的共鸣音响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头腔共鸣,所以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是不可分割的。正确时鼻腔共鸣应是圆润的,声音靠前的,并具有自然美。比如说在《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的歌曲中声音要松弛自然,气息要保持流动,在大跳时保持松开喉咙,声音送入头腔用气息把声音推上去。哼鸣是开发鼻腔共鸣的有效手段,而良好的鼻腔共鸣能力是声音获得高位置共鸣的直接保证,因为,用哼鸣发声能使咽腔与鼻腔产生共鸣振动的感觉,使学习者可以较快地找到鼻腔共鸣的位置。通过哼鸣练习,可以较快地建立歌唱者的内在协调能力,使鼻腔和其他发声腔体有效地相互配合,使声音更具共鸣效果。
(3)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感觉的获得是使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状,发声时,下颚自然下垂,喉咽部适当开大一些,把在硬腭上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再由气管附近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这时,似乎感觉到是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一样。唱低音(发胸声区的音)时,以胸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口腔、咽腔次之,头腔更次之。比如歌曲《草原夜色美》就比较多的需要胸腔共鸣的运用,应注意歌唱时气息不要上浮,要气沉于丹田;口腔状态保持半打哈欠状态;咬字要字正腔圆;中低音区的过渡时注意软腭的位置。从而达到演唱时能够保持正确的口腔状态,喉咙能够打开、喉头稳定,歌唱时声音才能流畅,声乐管道稳定。
一般人的胸腔共鸣焦点在颈部以下与锁骨相交处附近,共鸣的效果是低沉与厚重。初学者一般掌握较慢容易产生的毛病,一是真声成分太多,音量虽大但音质粗涩;二是声音太虚,不敢使用声带的张力。可以用叹气的方法来体验练习,因为练习叹气可以使歌唱者意识到气流从胸部经过气管、喉咽、口咽送出口腔的呼吸通道,这个练习能使歌唱者很容易找到打开喉咙使声音通畅的感觉,因为胸腔共鸣的感觉就是使喉部作半打哈欠的状态。
(4)头腔共鸣
鼻腔上方相通的窦部,包括额窦、蝶窦、眉心、鼻梁一带所产生的共鸣是头腔共鸣。这些部位体积小,位置高,属于不可改变的共鸣腔体。在歌唱中,尤其是在唱高音时,当声音向眉心上方传送时,你可以感到眉心附近在微微振动,似乎有些麻醉之感,这就是头腔共鸣在起作用。唱高音时主要使用头腔共鸣,它能使声音色彩华美、明亮集中,富有穿透力,并产生丰富的高频泛音。我们平时听到著名歌唱家高音区的那种金属的漂亮音色,主要是靠漂亮的头腔共鸣。比如说《我和我的祖国》歌曲中高潮部分“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2 结语
口腔共鸣、鼻腔共鸣、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各个部位的共鸣虽各具特性,但都不是割裂的,他们相互依赖、相互联系,是统一的共鸣整体。所以,我们只有恰当地运用和调节各共鸣腔体,使歌声得到良好的共鸣,从而加强发声的效能,才能获得嘹亮悦耳的声音。只要有针对性地、灵活地运用共鸣练习的训练方法,定能取得声情并茂的理想效果。
作者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21
歌唱共鸣是声乐训练及歌唱技术的基本要素之一。良好地运用共鸣色彩调节机能,是实现歌唱音色审美效应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介绍歌唱中运用的几种共鸣,阐释了共鸣在歌唱中的重要功能,并详细说明了运用共鸣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共鸣;歌唱;声音训练
1 共鸣
当一个物体震动发音时,则产生具有一定振动频率的基础音响(基音),这种基音频率能使临近的、同发音体基音频率相同或近似的发音体或物体空间振动发音。被迫振动体的音量会立刻增响、扩大。例如打鼓的时候,鼓皮一上一下地振动,于是在空气中引起声音。不同物体振动产生不同的频率的声音。这就是物理的共振现象,在声学上称作共鸣。
共鸣是声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训练手段和方法。发生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使初学者贯通各个共鸣腔体,产生和谐的共鸣,获得嘹亮悦耳的声音。共鸣腔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口腔共鸣
口腔既是言语器官,又属于歌唱发声的共鸣腔体,又是传送歌声于语音的“喇叭口”,口腔的张开与闭合,是靠上颌与下颌部的肌肉的力量拉动下颌骨通过下颌关节活动的。口腔顶部为弧形腭弓,前半部是硬腭,后半部为软腭。硬腭是骨质部分,不能活动。软腭是由肌肉组成的可以抬起和放下,在调节共鸣中它的作用很大。口腔共鸣十分重要,不仅是要用嘴巴唱清歌词,而且它是其它腔体共鸣的基础。声乐上要求口腔共鸣时声音振动的位置能够越前越好,以便于歌词的演唱,也不损害声带的安全,从而产生饱满、明亮的音色。
初学者一定要恢复自己平时讲话的音色后,才能开始体验和进行口腔共鸣的训练,因为人们在平时说话的时候会很自然的总是向前说向外说,声音比较浅,比较白,而歌唱中的发声,念字范围要扩大,从前面的唇、齿开始向抵达咽腔,再从咽腔通向胸口,这些都是歌唱的咬字吐词范围。在进行训练时,应该选用“a”“ao”等母音进行发声练习。在歌唱中,为了达到字正腔圆的共鸣效果,舌位将根据音高升降进行调整,比如初学者学习歌曲《花非花》中,舌面的前部放低,舌尖触及下齿龈,舌面的中部略位抬高,舌头居中央,这样的舌位与舌型有利于口咽腔共鸣。如果舌面形成“勺型”或“船型”,就容易使舌根下压,这样做不仅给喉结造成压力,而且还能使口腔过于敞开,就导致从胸腔唱出来的声音很容易散失到口腔外面,声音失去了口腔共鸣的作用,声音听起来就会给人干涩、浅白的感觉。
(2)鼻腔共鸣
鼻腔是气流呼出和呼入的主要通道,它主要依靠声波在鼻骨上的振动,形成颅底与口腔之间整个腔体的共鸣。属于不可以改变的共鸣腔体。从生理构造来看,头骨里各种空的窦穴都在鼻腔里。这些窦口能够张开,也能闭合。窦口张开时,窦穴里的空气便于鼻腔的空气相通。歌唱发声时只要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来张开窦口,鼻腔里的共鸣音响便可以通过空气的传导作用,引起窦穴的小空腔产生出“和声含量关系”的高频共鸣“泛音”音色。鼻腔腔体体积较大,在歌唱过程中作用极为重要,它的共鸣音响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头腔共鸣,所以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是不可分割的。正确时鼻腔共鸣应是圆润的,声音靠前的,并具有自然美。比如说在《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的歌曲中声音要松弛自然,气息要保持流动,在大跳时保持松开喉咙,声音送入头腔用气息把声音推上去。哼鸣是开发鼻腔共鸣的有效手段,而良好的鼻腔共鸣能力是声音获得高位置共鸣的直接保证,因为,用哼鸣发声能使咽腔与鼻腔产生共鸣振动的感觉,使学习者可以较快地找到鼻腔共鸣的位置。通过哼鸣练习,可以较快地建立歌唱者的内在协调能力,使鼻腔和其他发声腔体有效地相互配合,使声音更具共鸣效果。
(3)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感觉的获得是使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状,发声时,下颚自然下垂,喉咽部适当开大一些,把在硬腭上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再由气管附近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这时,似乎感觉到是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一样。唱低音(发胸声区的音)时,以胸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口腔、咽腔次之,头腔更次之。比如歌曲《草原夜色美》就比较多的需要胸腔共鸣的运用,应注意歌唱时气息不要上浮,要气沉于丹田;口腔状态保持半打哈欠状态;咬字要字正腔圆;中低音区的过渡时注意软腭的位置。从而达到演唱时能够保持正确的口腔状态,喉咙能够打开、喉头稳定,歌唱时声音才能流畅,声乐管道稳定。
一般人的胸腔共鸣焦点在颈部以下与锁骨相交处附近,共鸣的效果是低沉与厚重。初学者一般掌握较慢容易产生的毛病,一是真声成分太多,音量虽大但音质粗涩;二是声音太虚,不敢使用声带的张力。可以用叹气的方法来体验练习,因为练习叹气可以使歌唱者意识到气流从胸部经过气管、喉咽、口咽送出口腔的呼吸通道,这个练习能使歌唱者很容易找到打开喉咙使声音通畅的感觉,因为胸腔共鸣的感觉就是使喉部作半打哈欠的状态。
(4)头腔共鸣
鼻腔上方相通的窦部,包括额窦、蝶窦、眉心、鼻梁一带所产生的共鸣是头腔共鸣。这些部位体积小,位置高,属于不可改变的共鸣腔体。在歌唱中,尤其是在唱高音时,当声音向眉心上方传送时,你可以感到眉心附近在微微振动,似乎有些麻醉之感,这就是头腔共鸣在起作用。唱高音时主要使用头腔共鸣,它能使声音色彩华美、明亮集中,富有穿透力,并产生丰富的高频泛音。我们平时听到著名歌唱家高音区的那种金属的漂亮音色,主要是靠漂亮的头腔共鸣。比如说《我和我的祖国》歌曲中高潮部分“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2 结语
口腔共鸣、鼻腔共鸣、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各个部位的共鸣虽各具特性,但都不是割裂的,他们相互依赖、相互联系,是统一的共鸣整体。所以,我们只有恰当地运用和调节各共鸣腔体,使歌声得到良好的共鸣,从而加强发声的效能,才能获得嘹亮悦耳的声音。只要有针对性地、灵活地运用共鸣练习的训练方法,定能取得声情并茂的理想效果。
作者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