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还需“心药”医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alen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发病
  
  这个学期我班转来了一位叫小静的女同学,她文文静静,平时不爱说话,上课也很少发言,学习成绩一般,字写得不工整。一个星期一的早上,她突然趴在桌子上,不停地哭泣,我赶紧跑过去,问她为什么哭泣。她一句话也不说,转而不停地喘着粗气,而且气息越来越急促。一名知情的学生告诉我:“老师,小静同学的哮喘病又犯了。”我听了,想扶她去医务室检查,可她却喘着粗气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老师,我的手脚发麻,我动不了。”她更难过了,我见情况不妙,赶紧背她到医院诊治。到医院后,一位医生用听诊器听了一下她的肺部和心脏,说:“你没有病,心情放轻松一点,你会好的。”一会儿,她便停止了喘气,一切恢复了正常。回到学校后,我了解到导致她发病的原因是前一天跟寝室里的几名同学吵了架,心里受了气,又没有人开导她。我还了解到她是独生子女,家里条件一般,类似的现象在没来我校之前也出现过几次。
  
  医生意见
  医生告诉我:小静同学有轻微的癔病症状,可能是受到了什么刺激便会引起强烈的反应,对于这名学生的心病,应以心理辅导为主,暂时排除药物治疗;教育她平时做到心胸开朗;帮助她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使她正确对待各种冲突和挫折。同时最好不要在她面前谈论其病情,以免带来不良暗示,引起癔病复发。等病情稳定以后,可以进行认知疗法,即让小静及其家长知道癔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非器质性疾病,完全可以治愈。
  
  第二次发病
  
  又是一个星期一,数学老师叫我到办公室去。原来小静又犯病了,老师把她背到了办公室里。我快步走到她身边,只见她面色发红,坐在凳子上,伴着急促的呼吸不停地抽泣,我用轻柔的声音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我的手脚不知道为什么又发麻了,想动也动不了,我很难受。”看着她难受的样子,想着上次发病的情形,我思索着:送医院不是办法,我得解开她心中的结。
  
  直面刺激,未见成效
  我问她:“小静,刚才是谁欺负你了?告诉老师,老师帮你批评他。”
  她委屈地说:“老师,是小磊无缘无故打了我一下,又不道歉。”
  我明白了她一定是受了委屈想不开才导致犯病的。于是,我对她说:“老师待会儿会教育他的,不过,你不能再生气了,气坏了身体,老师和家长都会心疼的。你能走吗?我们一起去找小磊说理去。”
  小静还是抽泣着,说:“老师,我的手脚发麻,动不了,我还是很难受。”
  我看着她难受的样子,说:“老师帮你揉揉,一会儿就会好的。”
  我不停地帮她揉手和脚,可她仍然动不了。时间一分分过去了,我有点失望和着急了。
  转移注意力,暗示引导获胜
  突然一个念头在我脑中一闪,我想起了下节课是我的班会课,她上次做的小制作我还没给她加分呢!于是我对她说:“小静,待会儿老师就要去上课了,你上次做的那个小制作老师还没奖励你呢,这一次,我一定得给你加操行分十分。可惜的是,你不能走,看不到老师在班上表扬你了。你再试试,说不定能走回教室呢!”
  听了我的话后,小静说:“老师,我的手不麻了,可脚还有点麻。”
  我心中一阵窃喜,“没关系,老师会等到你一起回教室的。”我趁热打铁地说。
  一会儿,小静说:“老师我能走了,我们回教室吧。”
  我心里高兴极了,赶紧扶着她回教室上课了。课堂上,我给她加了十分操行分,整节课,她安静极了,认真地听讲,她在我的“攻心”战术下恢复正常了。
  
  家校合作,成果巩固
  这件事发生后,我找到了小静的父母,反映了小静的情况。她的妈妈非常重视小静的病情,了解到两次发病都是因对同学不满造成。于是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照顾女儿的室友,如帮寝室地板补漏洞,送学习用品给室友……室友们非常感谢她,理所当然也就迁就、关爱小静,创设关心她的班级氛围。在班里,我背着小静教育其他学生一定要管住自己,关心同学,不能惹小静生气。从那以后,小静在我班微笑地生活着。再也没有发病了。
  
  我的思索
  从小静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心病”还需“心药”医的道理。小静患的是轻微的癔病。这种病大多因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当或父母过分溺爱造成。因为家庭和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使患者形成任性自私、好显示自己和暗示性较强的性格。患者在受到某些精神刺激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发病。小静发病的原因就是受到同学的刺激,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哭闹、哮喘和全身发麻,不能行动。教师在教育和转化这类有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的学生时,应从心理上进行疏导、沟通、引导和鼓励,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概括来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调查:掌握患者的真实情况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的表现也是千姿百态的。对于这类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其发病原因和症状各不相同。教师一定要深入调查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症下药。
  2 关心: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人与人的交往在于理解,理解是沟通的桥梁。对于有心病的学生,教师不能用歧视和猜疑的目光对待他们。教师必须蹲下身来与他们平等地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做他们的知心人和贴心人,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让他们如实地倾吐他们的想法,这样教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3 肯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对于这类学生,我们最好是戴上“放大镜”去找他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对于他们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该及时鼓励、赞赏;让他们发挥其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 疏导:鼓励他们走出阴霾
  语言是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工具。我们应当成为这类学生和蔼可亲的大朋友,始终表现出对他们充分的信任,给他们以心理上的安全感,用话语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远离不良心理暗示,鼓励他们做一个心胸开朗的人,用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和他人。
  5 协调: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患者发病的原因是因为受到刺激,所以我们应做好患者周围同学和亲人的工作,教育周围的同学多给患者一份关爱,一份宽容;与亲人多联系,联手营造温暖和谐的人际氛围,避免孩子发病。
其他文献
编者按:眨眼之间,以后到学期末,班主任朋友们又得写期末评语了,如何让没学年的评语不千篇一律,着实让人绞尽脑汁。本期选刊登极为一线班主任有关评语的文章,期待能多大家有所启发。    评语,它出现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回顾评语的变化,实在是感慨良多:由最初的生硬式评价语言,走向了亲切型,风格的改变,为评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又逐渐出现了一种模式取代另一种模式的倾向:往往只是“曲谱”相
期刊
第一印象可谓交往的基石,心理学家认为,人际交往的初次印象,往往是非常强烈、鲜明的,这种认知的心理定势常常成为正式交往的重要基础。小学生天性纯真,容易以个人喜好决定学习态度,所以,班主任能否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使他们对自己一见钟情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穿对衣裳,一见倾心    俗话说得好:佛靠
期刊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春秋时的大教育家孔子就将和与同的关系阐释得淋漓尽致。在民间则有“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或“豹子钻山,猴子上树,各有各的路数”的道理。而今在全球化背景下,尊重个人的基本人权已经成为衡量教育进步和时代进步的标准。每一个具体的独立的个体都要有自我属性,否则就是同质化,不是全球化;不同才能和,同了就是标准化了,就不和了。  学校班级就是这样的集体。学校教育进入21世纪,技术进步
期刊
同事这几日有些忧心,她女儿与我女儿同岁,但脸上已起了小痘痘,她怀疑是青春痘。那还得了哇,青春期就要到了,好象大人孩子都还没做好准备呢。我笑着说:“没事,去年我就给念念(我对女儿的昵称)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我想知道我自己》,一本是《妈妈送给青春期孩子的礼物》。那两本书很好,写得很细致,父母想到的想不到的书上都有,佳佳(同事女儿的名字)已经借了看过了。”同事舒了一口气,拊着胸口说,那我就放心了,还是你
期刊
九月,是一个守望的路口。我站在路口翘首期盼:不知有怎样的一群孩子与我结缘,和我幸福地相遇?我盼望的目光中充满了无限的期待,我等待的心坎里涌动着即将与我的孩子见面的激动和欢乐。我就像一个母亲,深情地凝望着,热切期盼着儿女的到来……  九月,是一个迎接的站台。忘却了播种的疲惫,忘却了耕耘的辛劳,怀着与亲人久别重逢的喜悦,我在站台上急切地张望,我在人群中四处地寻找。啊,宽阔的额,明净的眼,如花的笑颜,清
期刊
在网上,10多位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大学的同学经常在一个QQ群上聊得热火朝天,这个QQ群的名字就叫“刘红的二班”。  这些天南海北的大学生最爱聊的是他们当年在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的一些往事和他们如今各自的学习和生活,而其中最为他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当年他们共同的班主任——刘红老师。对刘红老师,他们从来不会吝啬自己的深情和赞美!  一段久远的小学生活会给他们的人生留下那么深刻的影响和印记,并将当年的班
期刊
问:教育部于2006年曾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就班主任的职责和保障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时隔3年,教育部又出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在新时期具有怎样的意义?  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基础教育步入了由全面普及转向更加重视提高质量、由规模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的新时期。《规定》的出台,可谓应运而生。  一是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正在制订的《国家教育改
期刊
我是在三年级接手现在这个班级的,一直把这班学生带到六年级。四年来我与学生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班每个学生的一言一行,音容笑貌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一、他的印象    记忆最深的是班上有一个叫陈某的孩子,他患有严重的孤独症,平时从不与同学、老师交流。上课时陈某从来不回答问题,再简单的问题,你点他回答,他也只是站起来,任凭你和风细雨,苦口婆心,他都是徐庶进曹营——言不发。
期刊
案例呈现:    我给“坏分子”们安排座位,习惯的做法,就是把他们分隔开来,同时,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这距离呢,理论上是越远越好。  我发现,烨和安,这两个“坏分子”,依仗着自己个头大,害苦了同桌,还一左一右的,滋生其他的是非。拽凳子,搞得人仰马翻算是小菜了,最可恶的是,还要去摸摸你的头,戳戳你的背,挑衅你,等着你反抗。你不是反抗了吗?正好,借机给你点颜色看看,然后,赚得个哈哈大笑。就这俩,经常
期刊
“哧、哧、哧、哧”,伴随着一阵阵撕纸的声音,教室里本来面色凝重的学生脸上都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大家纷纷将手中撕碎的废纸,交给小组长。由组长将这些碎纸认真包好,在大家的共同关注下,放进一个标注着“烦恼回收站”的盒子里……这是我们班举行的“告别烦恼,拥有快乐”心理烦恼排释活动中的一个场景。  “烦恼回收站”,顾名思义就是回收、存放学生心中烦恼的箱子。很多烦恼从成人的角度来看或许都是很小很小的,但很多孩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