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发病
这个学期我班转来了一位叫小静的女同学,她文文静静,平时不爱说话,上课也很少发言,学习成绩一般,字写得不工整。一个星期一的早上,她突然趴在桌子上,不停地哭泣,我赶紧跑过去,问她为什么哭泣。她一句话也不说,转而不停地喘着粗气,而且气息越来越急促。一名知情的学生告诉我:“老师,小静同学的哮喘病又犯了。”我听了,想扶她去医务室检查,可她却喘着粗气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老师,我的手脚发麻,我动不了。”她更难过了,我见情况不妙,赶紧背她到医院诊治。到医院后,一位医生用听诊器听了一下她的肺部和心脏,说:“你没有病,心情放轻松一点,你会好的。”一会儿,她便停止了喘气,一切恢复了正常。回到学校后,我了解到导致她发病的原因是前一天跟寝室里的几名同学吵了架,心里受了气,又没有人开导她。我还了解到她是独生子女,家里条件一般,类似的现象在没来我校之前也出现过几次。
医生意见
医生告诉我:小静同学有轻微的癔病症状,可能是受到了什么刺激便会引起强烈的反应,对于这名学生的心病,应以心理辅导为主,暂时排除药物治疗;教育她平时做到心胸开朗;帮助她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使她正确对待各种冲突和挫折。同时最好不要在她面前谈论其病情,以免带来不良暗示,引起癔病复发。等病情稳定以后,可以进行认知疗法,即让小静及其家长知道癔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非器质性疾病,完全可以治愈。
第二次发病
又是一个星期一,数学老师叫我到办公室去。原来小静又犯病了,老师把她背到了办公室里。我快步走到她身边,只见她面色发红,坐在凳子上,伴着急促的呼吸不停地抽泣,我用轻柔的声音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我的手脚不知道为什么又发麻了,想动也动不了,我很难受。”看着她难受的样子,想着上次发病的情形,我思索着:送医院不是办法,我得解开她心中的结。
直面刺激,未见成效
我问她:“小静,刚才是谁欺负你了?告诉老师,老师帮你批评他。”
她委屈地说:“老师,是小磊无缘无故打了我一下,又不道歉。”
我明白了她一定是受了委屈想不开才导致犯病的。于是,我对她说:“老师待会儿会教育他的,不过,你不能再生气了,气坏了身体,老师和家长都会心疼的。你能走吗?我们一起去找小磊说理去。”
小静还是抽泣着,说:“老师,我的手脚发麻,动不了,我还是很难受。”
我看着她难受的样子,说:“老师帮你揉揉,一会儿就会好的。”
我不停地帮她揉手和脚,可她仍然动不了。时间一分分过去了,我有点失望和着急了。
转移注意力,暗示引导获胜
突然一个念头在我脑中一闪,我想起了下节课是我的班会课,她上次做的小制作我还没给她加分呢!于是我对她说:“小静,待会儿老师就要去上课了,你上次做的那个小制作老师还没奖励你呢,这一次,我一定得给你加操行分十分。可惜的是,你不能走,看不到老师在班上表扬你了。你再试试,说不定能走回教室呢!”
听了我的话后,小静说:“老师,我的手不麻了,可脚还有点麻。”
我心中一阵窃喜,“没关系,老师会等到你一起回教室的。”我趁热打铁地说。
一会儿,小静说:“老师我能走了,我们回教室吧。”
我心里高兴极了,赶紧扶着她回教室上课了。课堂上,我给她加了十分操行分,整节课,她安静极了,认真地听讲,她在我的“攻心”战术下恢复正常了。
家校合作,成果巩固
这件事发生后,我找到了小静的父母,反映了小静的情况。她的妈妈非常重视小静的病情,了解到两次发病都是因对同学不满造成。于是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照顾女儿的室友,如帮寝室地板补漏洞,送学习用品给室友……室友们非常感谢她,理所当然也就迁就、关爱小静,创设关心她的班级氛围。在班里,我背着小静教育其他学生一定要管住自己,关心同学,不能惹小静生气。从那以后,小静在我班微笑地生活着。再也没有发病了。
我的思索
从小静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心病”还需“心药”医的道理。小静患的是轻微的癔病。这种病大多因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当或父母过分溺爱造成。因为家庭和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使患者形成任性自私、好显示自己和暗示性较强的性格。患者在受到某些精神刺激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发病。小静发病的原因就是受到同学的刺激,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哭闹、哮喘和全身发麻,不能行动。教师在教育和转化这类有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的学生时,应从心理上进行疏导、沟通、引导和鼓励,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概括来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调查:掌握患者的真实情况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的表现也是千姿百态的。对于这类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其发病原因和症状各不相同。教师一定要深入调查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症下药。
2 关心: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人与人的交往在于理解,理解是沟通的桥梁。对于有心病的学生,教师不能用歧视和猜疑的目光对待他们。教师必须蹲下身来与他们平等地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做他们的知心人和贴心人,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让他们如实地倾吐他们的想法,这样教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3 肯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对于这类学生,我们最好是戴上“放大镜”去找他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对于他们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该及时鼓励、赞赏;让他们发挥其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 疏导:鼓励他们走出阴霾
语言是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工具。我们应当成为这类学生和蔼可亲的大朋友,始终表现出对他们充分的信任,给他们以心理上的安全感,用话语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远离不良心理暗示,鼓励他们做一个心胸开朗的人,用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和他人。
5 协调: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患者发病的原因是因为受到刺激,所以我们应做好患者周围同学和亲人的工作,教育周围的同学多给患者一份关爱,一份宽容;与亲人多联系,联手营造温暖和谐的人际氛围,避免孩子发病。
这个学期我班转来了一位叫小静的女同学,她文文静静,平时不爱说话,上课也很少发言,学习成绩一般,字写得不工整。一个星期一的早上,她突然趴在桌子上,不停地哭泣,我赶紧跑过去,问她为什么哭泣。她一句话也不说,转而不停地喘着粗气,而且气息越来越急促。一名知情的学生告诉我:“老师,小静同学的哮喘病又犯了。”我听了,想扶她去医务室检查,可她却喘着粗气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老师,我的手脚发麻,我动不了。”她更难过了,我见情况不妙,赶紧背她到医院诊治。到医院后,一位医生用听诊器听了一下她的肺部和心脏,说:“你没有病,心情放轻松一点,你会好的。”一会儿,她便停止了喘气,一切恢复了正常。回到学校后,我了解到导致她发病的原因是前一天跟寝室里的几名同学吵了架,心里受了气,又没有人开导她。我还了解到她是独生子女,家里条件一般,类似的现象在没来我校之前也出现过几次。
医生意见
医生告诉我:小静同学有轻微的癔病症状,可能是受到了什么刺激便会引起强烈的反应,对于这名学生的心病,应以心理辅导为主,暂时排除药物治疗;教育她平时做到心胸开朗;帮助她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使她正确对待各种冲突和挫折。同时最好不要在她面前谈论其病情,以免带来不良暗示,引起癔病复发。等病情稳定以后,可以进行认知疗法,即让小静及其家长知道癔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非器质性疾病,完全可以治愈。
第二次发病
又是一个星期一,数学老师叫我到办公室去。原来小静又犯病了,老师把她背到了办公室里。我快步走到她身边,只见她面色发红,坐在凳子上,伴着急促的呼吸不停地抽泣,我用轻柔的声音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我的手脚不知道为什么又发麻了,想动也动不了,我很难受。”看着她难受的样子,想着上次发病的情形,我思索着:送医院不是办法,我得解开她心中的结。
直面刺激,未见成效
我问她:“小静,刚才是谁欺负你了?告诉老师,老师帮你批评他。”
她委屈地说:“老师,是小磊无缘无故打了我一下,又不道歉。”
我明白了她一定是受了委屈想不开才导致犯病的。于是,我对她说:“老师待会儿会教育他的,不过,你不能再生气了,气坏了身体,老师和家长都会心疼的。你能走吗?我们一起去找小磊说理去。”
小静还是抽泣着,说:“老师,我的手脚发麻,动不了,我还是很难受。”
我看着她难受的样子,说:“老师帮你揉揉,一会儿就会好的。”
我不停地帮她揉手和脚,可她仍然动不了。时间一分分过去了,我有点失望和着急了。
转移注意力,暗示引导获胜
突然一个念头在我脑中一闪,我想起了下节课是我的班会课,她上次做的小制作我还没给她加分呢!于是我对她说:“小静,待会儿老师就要去上课了,你上次做的那个小制作老师还没奖励你呢,这一次,我一定得给你加操行分十分。可惜的是,你不能走,看不到老师在班上表扬你了。你再试试,说不定能走回教室呢!”
听了我的话后,小静说:“老师,我的手不麻了,可脚还有点麻。”
我心中一阵窃喜,“没关系,老师会等到你一起回教室的。”我趁热打铁地说。
一会儿,小静说:“老师我能走了,我们回教室吧。”
我心里高兴极了,赶紧扶着她回教室上课了。课堂上,我给她加了十分操行分,整节课,她安静极了,认真地听讲,她在我的“攻心”战术下恢复正常了。
家校合作,成果巩固
这件事发生后,我找到了小静的父母,反映了小静的情况。她的妈妈非常重视小静的病情,了解到两次发病都是因对同学不满造成。于是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照顾女儿的室友,如帮寝室地板补漏洞,送学习用品给室友……室友们非常感谢她,理所当然也就迁就、关爱小静,创设关心她的班级氛围。在班里,我背着小静教育其他学生一定要管住自己,关心同学,不能惹小静生气。从那以后,小静在我班微笑地生活着。再也没有发病了。
我的思索
从小静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心病”还需“心药”医的道理。小静患的是轻微的癔病。这种病大多因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当或父母过分溺爱造成。因为家庭和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使患者形成任性自私、好显示自己和暗示性较强的性格。患者在受到某些精神刺激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发病。小静发病的原因就是受到同学的刺激,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哭闹、哮喘和全身发麻,不能行动。教师在教育和转化这类有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的学生时,应从心理上进行疏导、沟通、引导和鼓励,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概括来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调查:掌握患者的真实情况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的表现也是千姿百态的。对于这类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其发病原因和症状各不相同。教师一定要深入调查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症下药。
2 关心: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人与人的交往在于理解,理解是沟通的桥梁。对于有心病的学生,教师不能用歧视和猜疑的目光对待他们。教师必须蹲下身来与他们平等地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做他们的知心人和贴心人,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让他们如实地倾吐他们的想法,这样教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3 肯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对于这类学生,我们最好是戴上“放大镜”去找他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对于他们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该及时鼓励、赞赏;让他们发挥其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 疏导:鼓励他们走出阴霾
语言是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工具。我们应当成为这类学生和蔼可亲的大朋友,始终表现出对他们充分的信任,给他们以心理上的安全感,用话语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远离不良心理暗示,鼓励他们做一个心胸开朗的人,用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和他人。
5 协调: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患者发病的原因是因为受到刺激,所以我们应做好患者周围同学和亲人的工作,教育周围的同学多给患者一份关爱,一份宽容;与亲人多联系,联手营造温暖和谐的人际氛围,避免孩子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