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期间,我校申报了苏州市规划办课题“生本化取向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立足课堂,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在组织开展活动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思索着: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能否将这一特色课题与自身的日常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让“大课题”变“小”,变得“近距离”些?
一次语文课后,我发现班上一个小女孩正在做手工,便好奇地凑近一看,原来她正在完成“大作”——皮贴画,用的材料是她妈妈皮件厂里废弃的皮边、皮角料等,真不愧是咱皮件之乡的孩子,懂得废皮利用。我不禁被她专注的神情所吸引。再细看那幅作品,画中景物栩栩如生,还呈现出别样的立体美。其实,自己的“画”是孩子眼中最美的!
翻开现在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插图都会让人耳目一新。这些插图有的是照片、有的是绘画,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深深吸引着儿童的目光,激发着他们求知的欲望。它最明显的作用是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望着那孩子美滋滋欣赏大作的神情,我的脑海中便有了这样一个想法:为何不使用我们自己绘制的插图呢?既体现了我校的皮艺特色,又能巧妙地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使学生学起语文来省时、省力、省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插图的艺术性,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一、“贴”在板间,情在心中
尽管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但我仍认为“插图”是不可或缺的,它的便捷、灵活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只不过随着新课改精神的贯彻,全新的理念应该逐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得到凸显。
在语文教学中若能根据儿童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合理地运用插图,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儿童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那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应如何巧妙利用这一宝贵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呢?
在平日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堂课的插图我都会预先精心设计,尽可能地体现图形美、结构美和整齐美,让它成为我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成为整堂语文课的一处亮点。
之前上一堂公开课《爱如茉莉》前,设计插图时,为了让孩子们被文中淡淡的真情所感染,于是,我抓住体现中心的爸妈的细节动词,看似无规律地写于画板上,再用白色的皮精心剪出三朵相偎相依的茉莉花,边上点缀以绿色的线条,淡雅清新。这样一来,这幅插图简洁、清晰、美观。相信这几朵洁白纯净的茉莉花所散发出的缕缕幽香,定会在课堂上弥漫开来,让孩子们沉醉于茉莉花般芳香的亲情中。那轻轻勾勒的几笔看似随意,实则有心。
老师们要善于发现自身的闪光点,经过雕琢后,让它成为你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贴画”是我在插图设计中的常用的“伎俩”,也是让许多老师羡慕不已的一手“绝活”。真可谓是:画在妙处,贴得妙哉!花虽然是“贴”在了板间,但那份真挚的情感却早已留在心中。
二、师生共创,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到,学生对图文并茂的课文兴趣比较浓厚,学习效果相对要好。于是,我更为自信继续研究着,充分利用自绘插图,给学生开辟合理的想象空间,提供自由驰骋的广阔情境。
闲暇时,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又在创作新的皮贴画了,原来是在准备参加“赵小校园文化艺术节”皮贴画制作赛的作品。他们一个个设计得精美绝伦,剪皮小心翼翼,贴画专心致志,俨然是一幅动人的立体画。突然,我联想到我们的自绘插图,“画”“贴”时不也应如此吗?当我们握笔、提剪、黏贴时,不能随意涂鸦,也得讲究技巧。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古诗《江雪》时,发现这首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通过描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清景象,抒发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和顽强抗争的斗志。虽然寥寥20字的诗句,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很难通过文字分析来体味诗中的意境。
于是,我就想来个大胆的尝试,示范起了插图的绘制。一边讲,一边绘,还注意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学生们边听、边看、边想、边记。我用手中的“笔”绘画,配以剪过的皮和布,巧妙布局于画面中,孩子们仔细看着我的每一个步骤。不多时,一幅与诗句内容相符的山水皮、布贴画就完工了。接着我给孩子动手的机会,自学诗句,给老师刚绘制的插图找“碴”,再让他们根据诗的意境,加上诵读后的感悟,动手改画,再现诗中描绘的意境。他们顿时来了兴趣:读得书声琅琅,摇头晃脑;改得头头是道,技术还算是“精湛”。这样的创作,自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通过参与皮贴插画的绘制过程,体会诗的意境就容易多了。
创作插画时,需精技巧,要新方式。师生创作精心设计,细心勾画,小心剪裁,耐心拼贴,最终才能呈现出完美无瑕的画面,孩子们自然就会在“画”前驻足欣赏,在“诗”中流连忘返。
三、“文寓画里”,趣味盎然
自绘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这些美丽的图画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美丽。好的插图既是对教学内容恰到好处的体现,又是一种落实教学要求的艺术再创造。它渗透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深思熟虑,对教学重点的研磨提炼,对课堂教学重心的整体把握。
一般来说,在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前提下,找机会适当运用插图,这样才能突出重点,以求最佳效果。要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步入“文寓画里,画添锦上”的境界。
当我看到孩子们用皮贴出的课文插图时,情不自禁地为之感到欣喜。他们用各色的皮剪出了绚丽的《五彩池》,亲手贴出《变色龙》的可爱模样,更用布和皮装扮出了一幅安宁、平静的《清平乐村居》图……在全新创作过程中,孩子们早已把文中的字句印在脑海中,再让它变成画面,展现在眼前,分享着彼此收获后的喜悦。
学习《黄鹤楼送别》这篇“文包诗”的课文时,在和孩子们感受依依不舍的真情,吟诵李白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前,我大胆放手,让孩子踏上讲台,带领大伙儿一起学习这首送别诗。“小鬼”见有机会“当家”了,自然很积极,高高举小手,个个自信满满。选好小老师,给予充分准备时间,其余则先预习。“同学们,上课了!”一声令下,他踏上讲台,带着甜甜的微笑,笃定的神情,边讲边“画”的娴熟技巧。在感情诵读之余,文中描绘的美景:黄鹤楼、江水、孤帆……逐一在他手下“诞生”,再贴于画中,这幅自绘插图为他的讲课锦上添花。他讲得条理清晰,大家学得津津有味。他们,不就是优秀的“老师”和出色的“学生”吗?
当然,自绘插图的形式还不仅限于这些,它会因人而设,因教而绘,因文而变。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尽力体现:绘之有用,绘之有据,绘之有度,绘之有条,绘之有时,绘之有择,以达到绘之有效。
总之,插图教学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予以重视,加以巧妙实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看来,在这一微型课题的研究之路上,我唯有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才能让自绘插图为语文教学锦上“贴”花,让语文课堂情景交融,其乐融融!
一次语文课后,我发现班上一个小女孩正在做手工,便好奇地凑近一看,原来她正在完成“大作”——皮贴画,用的材料是她妈妈皮件厂里废弃的皮边、皮角料等,真不愧是咱皮件之乡的孩子,懂得废皮利用。我不禁被她专注的神情所吸引。再细看那幅作品,画中景物栩栩如生,还呈现出别样的立体美。其实,自己的“画”是孩子眼中最美的!
翻开现在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插图都会让人耳目一新。这些插图有的是照片、有的是绘画,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深深吸引着儿童的目光,激发着他们求知的欲望。它最明显的作用是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望着那孩子美滋滋欣赏大作的神情,我的脑海中便有了这样一个想法:为何不使用我们自己绘制的插图呢?既体现了我校的皮艺特色,又能巧妙地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使学生学起语文来省时、省力、省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插图的艺术性,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一、“贴”在板间,情在心中
尽管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但我仍认为“插图”是不可或缺的,它的便捷、灵活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只不过随着新课改精神的贯彻,全新的理念应该逐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得到凸显。
在语文教学中若能根据儿童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合理地运用插图,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儿童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那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应如何巧妙利用这一宝贵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呢?
在平日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堂课的插图我都会预先精心设计,尽可能地体现图形美、结构美和整齐美,让它成为我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成为整堂语文课的一处亮点。
之前上一堂公开课《爱如茉莉》前,设计插图时,为了让孩子们被文中淡淡的真情所感染,于是,我抓住体现中心的爸妈的细节动词,看似无规律地写于画板上,再用白色的皮精心剪出三朵相偎相依的茉莉花,边上点缀以绿色的线条,淡雅清新。这样一来,这幅插图简洁、清晰、美观。相信这几朵洁白纯净的茉莉花所散发出的缕缕幽香,定会在课堂上弥漫开来,让孩子们沉醉于茉莉花般芳香的亲情中。那轻轻勾勒的几笔看似随意,实则有心。
老师们要善于发现自身的闪光点,经过雕琢后,让它成为你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贴画”是我在插图设计中的常用的“伎俩”,也是让许多老师羡慕不已的一手“绝活”。真可谓是:画在妙处,贴得妙哉!花虽然是“贴”在了板间,但那份真挚的情感却早已留在心中。
二、师生共创,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到,学生对图文并茂的课文兴趣比较浓厚,学习效果相对要好。于是,我更为自信继续研究着,充分利用自绘插图,给学生开辟合理的想象空间,提供自由驰骋的广阔情境。
闲暇时,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又在创作新的皮贴画了,原来是在准备参加“赵小校园文化艺术节”皮贴画制作赛的作品。他们一个个设计得精美绝伦,剪皮小心翼翼,贴画专心致志,俨然是一幅动人的立体画。突然,我联想到我们的自绘插图,“画”“贴”时不也应如此吗?当我们握笔、提剪、黏贴时,不能随意涂鸦,也得讲究技巧。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古诗《江雪》时,发现这首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通过描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清景象,抒发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和顽强抗争的斗志。虽然寥寥20字的诗句,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很难通过文字分析来体味诗中的意境。
于是,我就想来个大胆的尝试,示范起了插图的绘制。一边讲,一边绘,还注意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学生们边听、边看、边想、边记。我用手中的“笔”绘画,配以剪过的皮和布,巧妙布局于画面中,孩子们仔细看着我的每一个步骤。不多时,一幅与诗句内容相符的山水皮、布贴画就完工了。接着我给孩子动手的机会,自学诗句,给老师刚绘制的插图找“碴”,再让他们根据诗的意境,加上诵读后的感悟,动手改画,再现诗中描绘的意境。他们顿时来了兴趣:读得书声琅琅,摇头晃脑;改得头头是道,技术还算是“精湛”。这样的创作,自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通过参与皮贴插画的绘制过程,体会诗的意境就容易多了。
创作插画时,需精技巧,要新方式。师生创作精心设计,细心勾画,小心剪裁,耐心拼贴,最终才能呈现出完美无瑕的画面,孩子们自然就会在“画”前驻足欣赏,在“诗”中流连忘返。
三、“文寓画里”,趣味盎然
自绘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这些美丽的图画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美丽。好的插图既是对教学内容恰到好处的体现,又是一种落实教学要求的艺术再创造。它渗透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深思熟虑,对教学重点的研磨提炼,对课堂教学重心的整体把握。
一般来说,在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前提下,找机会适当运用插图,这样才能突出重点,以求最佳效果。要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步入“文寓画里,画添锦上”的境界。
当我看到孩子们用皮贴出的课文插图时,情不自禁地为之感到欣喜。他们用各色的皮剪出了绚丽的《五彩池》,亲手贴出《变色龙》的可爱模样,更用布和皮装扮出了一幅安宁、平静的《清平乐村居》图……在全新创作过程中,孩子们早已把文中的字句印在脑海中,再让它变成画面,展现在眼前,分享着彼此收获后的喜悦。
学习《黄鹤楼送别》这篇“文包诗”的课文时,在和孩子们感受依依不舍的真情,吟诵李白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前,我大胆放手,让孩子踏上讲台,带领大伙儿一起学习这首送别诗。“小鬼”见有机会“当家”了,自然很积极,高高举小手,个个自信满满。选好小老师,给予充分准备时间,其余则先预习。“同学们,上课了!”一声令下,他踏上讲台,带着甜甜的微笑,笃定的神情,边讲边“画”的娴熟技巧。在感情诵读之余,文中描绘的美景:黄鹤楼、江水、孤帆……逐一在他手下“诞生”,再贴于画中,这幅自绘插图为他的讲课锦上添花。他讲得条理清晰,大家学得津津有味。他们,不就是优秀的“老师”和出色的“学生”吗?
当然,自绘插图的形式还不仅限于这些,它会因人而设,因教而绘,因文而变。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尽力体现:绘之有用,绘之有据,绘之有度,绘之有条,绘之有时,绘之有择,以达到绘之有效。
总之,插图教学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予以重视,加以巧妙实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看来,在这一微型课题的研究之路上,我唯有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才能让自绘插图为语文教学锦上“贴”花,让语文课堂情景交融,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