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流行音乐是与大众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艺术形式,将经典传统文化植入流行音乐中,充分发挥流行音乐受众面宽、教育性强、传播性广的特点,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对于艺术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方向。在分析出经典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可行性上,推出流行音乐是传承经典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之一,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切入点,发掘出更多的传统文化经典的现实价值和功能,促进人们向传统文化的回归,发挥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道德塑造功能。
【关键词】 经典传统文化、流行音乐、传承、道德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62-02
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的流行音乐是与大众联系最为紧密的艺术形式,以其结构短小、贴近生活、易于共鸣等特点形成了受众面宽、教育性强、传播性广的特点。一方面,流行音乐在大众群体中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在传承经典文化方面有其特殊的功能。流行音乐在大众的思维中,被认为只有与市场经济融合,才能推动流行音乐的发展,竞争促进创作的热情。近年来商业对流行音乐的包装趋向于视觉艺术的包装,注重场面的宏大、光彩的绚烂,导致流行音乐越来越缺少文化根基性,远离人们的生活,一些歌词庸俗的网络歌曲充斥着全部社会环境中,并伴随着朗朗上口的音乐节奏被人们所接受,影响着青年一代。
本文在经典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可行性上,分析出流行音乐是传承经典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之一,以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切入点,发掘出更多的传统文化经典的现实价值和功能,促进人们向传统文化的回归,发挥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德育塑造功能,使得经典传统文化内部的现代道德素质的教育功能通过流行音乐走向大众并影响大众。
一、经典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流行音乐植根于大众生活,也是时代特征的诠释。本文对流行音乐的界定比较宽泛,主要是指被大众喜爱、传唱性强的音乐形式都属于本文研究的范畴。这样一来流行音乐的特性凸显出来,一是流行音乐的大众通俗性,音乐形式直观、易懂,可以被大众所模仿,贴近人的生活,娱乐性强。
二是时尚新奇性,流行音乐的更新速度较快、艺术形式紧追时代科技发展,深刻反映社会时代的发展。三是商业性,流行音乐随着时代的变更,已由原来的唱片形式生产传播改为网络传播,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建立整体性的商业运作体系。
流行音乐的以上特点似乎与传统经典文化距离较远,而这也反映了在一定程度上大众在精神文化上的匮乏,与此同时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近年来流行音乐市场上陆续出现了很多高水平的流行音乐作品,部分作品以经典文化内容为素材,流行音乐与经典结合这样的尝试,事实上有着历史的经验,比如王菲的作品《但愿人长久》词来源于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品的传唱程度极高,更是将作品内在的情感以不同的方式传递出来,再比如周杰伦的《东风破》更是将苏轼《东风破》的诗人的意境以音乐这种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在大众间传唱。尤其是2020年央视推出的《经典咏流传》中文天祥的《彭通伯卫和堂》:“理身如理国,用药如用兵。人能保天和,于身为太平。”在疫情时期的医护人员的表演下深刻诠释了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
在近年来流行音乐创作质量参差不齐的具体现实中,向经典回归是我们重新树立崭新的流行音乐形象的一条可探索路径。或发掘经典传统文化作品整体性,将原创作品结合词曲创作者的体悟与思考进行音乐形式的再演绎。或将传统文化的意境和道里以音乐的形式予以表达,一方面,回归传统文化是使通俗音乐获得深刻性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流行音乐传播经典传统文化更易为广泛大众所喜爱。流行音乐与经典传统文化的结合,既不能丢掉流行音乐的大众性,又要注重经典传统文化的思想性。总的来说,二者的结合让人们既受到美妙旋律的洗礼,又接受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
二、经典传统文化是流行音乐的传承的重要力量
传统文化之所以是音乐艺术的根基只要在于传统文化伴随着文明演化而形成的,反映了特定民族风格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发展中的思想和文化的总体表现。体现为历史传承性、民族性和多元性特点,历史传承性也即传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得以扬弃,最终得以保留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民族性则体现中国基础的儒释道文化的根基影响,吸收并兼容外来文化而非被外来文化所吞并的特性,有着思维独立的特质;多元性体现在我国文化的包容性,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下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多元形式。上文讲述流行音乐有着大众通俗性、时尚新奇性以及商业性的特点。流行音乐作为根于大众生活的音乐文化形式与经典传统文化之间如何形成合力吸引群眾是流行音乐目前存在的重要难题。
流行音乐在大众的思维中,被认为只有与市场经济融合,才能推动流行音乐的发展,竞争促进创作的热情。而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流行音乐在短时间内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流行音乐发展走进了一个缺少经典作品的现状,现阶段的流行音乐多注重视觉上的冲击,缺少内容上的情感共鸣,没有了灵魂与根基,进而也不敢尝试新的创作模式,所谓的商业发展也只不过是虚假的繁荣,缺少内容性和深刻性,“老歌热”现象的出现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老歌热”表明了经典流行音乐有其内在的特质不同于那些低俗的口水流行音乐。这种内在特质便是与生活实质内容息息相关,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这些音乐作品要么是人们生活情感的表达,要么是对人生的感悟。描述了不同阶段人的真实情感,比如罗大佑的作品至今广为流传且不断被翻唱,因为罗大佑创作时期处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的时代,传统文化的根基还在,又接受了大量的西方音乐文化,使得罗大佑的音乐蕴含了诗人的气质,超脱于庸俗平庸的流行音乐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并经久不衰。从中不难看出,传统文化是音乐艺术的根基,流行音乐亦是如此。同时对生活的触碰使其与社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性,传统文化的融入并非全盘的拿来,而是扬弃的吸收,中国流行音乐只有汲取了地域性的文化才能够真正地具有自身的内涵和特色, 现在我国流行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西化,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我们缺少西方流行音乐背后的西方经典传统文化作为音乐的根基,往往是形式上的诠释西方的流行音乐,缺少内容性的东西。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若想走出“无根”现象,则需要重新确立根基,根基则在于我们对生活世界的重新拾取,体现在文化上便是对经典传统文化的再思考,现在部分流行音乐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元素,比如周杰伦的《霍元甲》《发如雪》《菊花台》,杨刚的《明月光》、陈升的《北京一夜》、张伯宏的《北京土著》、萨顶顶的《万物生》等,再吸取了传统文化元素后成为当今流行音乐的一股清流,同时也是尝试摆脱彻底的音乐西方化的探索。
流行音乐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到今天经历了繁荣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时代的限度,缺少了内生的动力,未来的发展方向则需要进行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在选材上要转向我国的经典传统文化,避免音乐创作上的拿来主义,形成自己民族的音乐风格。传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现实,经典作品内部文化价值导向更是传递了特定民族的现实实践,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流行音乐的本质也是文化,两者具有同质结构,音乐只有具有的诗性才能够真正打动人,而诗性则来自传统文化。
三、经典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传播中的
新时代创作原则和方向
音乐学家史怀哲曾说:“音乐的本质是要表现一种诗性,描绘一种概念。音乐表演要在听众心中激发作品蕴含的情感与视野。”艺术的最高境界便是通过直观的感受达致对情感的触动,文艺的本体是对真善美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音乐创作方向也应回归到生活中来,而传统文化是生活的精神表达最高的范畴,这样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根基性的要素,流行音乐不仅需要音乐的感性和文学的诗性,还需要拥有思想的高度和厚度,这是我国流行音乐所缺少的核心性内容,“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同时也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所需要的根基性的东西。以流行音乐的形式承载经典传统文化,进行勾勒出深远的意境,唤起听众最原始的生活情感,进而发展传承文化,是流行音乐也是一切艺术形式的内在使命和本质。
流行音乐创作和发展只有以经典传统文化为根据,才能够突破现有的格局与现状。那么在未来的流行音乐创作中要牢牢守住这根底线,从多角度探求将经典传统文化融入作品中。首先,内容上的结合。流行音乐与经典传统文化作品的结合可以通过流行音乐歌词内容部分给予结合,以流行音乐的曲调更好地表达经典传统文化的内容。其次,思想上的融合。以时代的角度,以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通过流行音乐自身大众特性诠释传统经典文化的内涵,将经典传统文化的内在品质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或以器乐或以歌词等方式。最后,意境上的结合。流行音乐可以在乐曲结构上吸纳传统音乐曲调,并结合经典传统文化的意境进行作品的创作,进而实现二者的融合。
总之,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的流行音乐是与大众联系最为紧密的艺术形式,以其结构短小、贴近生活、易于共鸣等特点形成了受众面宽、教育性强、传播性广的特點。在大众群体中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这也为其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条件,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得流行音乐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同时对生活的触碰使其与社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性,传统文化的融入并非全盘的拿来,而是扬弃的吸收,中国流行音乐只有汲取了地域性的文化才能够真正地具有自身的内涵和特色,才能够融入世界音乐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姚丁哲.流行音乐弘扬传统文化——以传统音乐文化为例[J].大众文化,2018.
[2]张莉莉.流行音乐的传统文化想象[J].人民音乐,2010.
[3]胡杰.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歌曲创作的融合与创新[J].乐府新声,2010.
作者简介:
徐幸,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流行演唱。
【关键词】 经典传统文化、流行音乐、传承、道德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62-02
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的流行音乐是与大众联系最为紧密的艺术形式,以其结构短小、贴近生活、易于共鸣等特点形成了受众面宽、教育性强、传播性广的特点。一方面,流行音乐在大众群体中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在传承经典文化方面有其特殊的功能。流行音乐在大众的思维中,被认为只有与市场经济融合,才能推动流行音乐的发展,竞争促进创作的热情。近年来商业对流行音乐的包装趋向于视觉艺术的包装,注重场面的宏大、光彩的绚烂,导致流行音乐越来越缺少文化根基性,远离人们的生活,一些歌词庸俗的网络歌曲充斥着全部社会环境中,并伴随着朗朗上口的音乐节奏被人们所接受,影响着青年一代。
本文在经典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可行性上,分析出流行音乐是传承经典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之一,以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切入点,发掘出更多的传统文化经典的现实价值和功能,促进人们向传统文化的回归,发挥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德育塑造功能,使得经典传统文化内部的现代道德素质的教育功能通过流行音乐走向大众并影响大众。
一、经典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流行音乐植根于大众生活,也是时代特征的诠释。本文对流行音乐的界定比较宽泛,主要是指被大众喜爱、传唱性强的音乐形式都属于本文研究的范畴。这样一来流行音乐的特性凸显出来,一是流行音乐的大众通俗性,音乐形式直观、易懂,可以被大众所模仿,贴近人的生活,娱乐性强。
二是时尚新奇性,流行音乐的更新速度较快、艺术形式紧追时代科技发展,深刻反映社会时代的发展。三是商业性,流行音乐随着时代的变更,已由原来的唱片形式生产传播改为网络传播,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建立整体性的商业运作体系。
流行音乐的以上特点似乎与传统经典文化距离较远,而这也反映了在一定程度上大众在精神文化上的匮乏,与此同时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近年来流行音乐市场上陆续出现了很多高水平的流行音乐作品,部分作品以经典文化内容为素材,流行音乐与经典结合这样的尝试,事实上有着历史的经验,比如王菲的作品《但愿人长久》词来源于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品的传唱程度极高,更是将作品内在的情感以不同的方式传递出来,再比如周杰伦的《东风破》更是将苏轼《东风破》的诗人的意境以音乐这种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在大众间传唱。尤其是2020年央视推出的《经典咏流传》中文天祥的《彭通伯卫和堂》:“理身如理国,用药如用兵。人能保天和,于身为太平。”在疫情时期的医护人员的表演下深刻诠释了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
在近年来流行音乐创作质量参差不齐的具体现实中,向经典回归是我们重新树立崭新的流行音乐形象的一条可探索路径。或发掘经典传统文化作品整体性,将原创作品结合词曲创作者的体悟与思考进行音乐形式的再演绎。或将传统文化的意境和道里以音乐的形式予以表达,一方面,回归传统文化是使通俗音乐获得深刻性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流行音乐传播经典传统文化更易为广泛大众所喜爱。流行音乐与经典传统文化的结合,既不能丢掉流行音乐的大众性,又要注重经典传统文化的思想性。总的来说,二者的结合让人们既受到美妙旋律的洗礼,又接受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
二、经典传统文化是流行音乐的传承的重要力量
传统文化之所以是音乐艺术的根基只要在于传统文化伴随着文明演化而形成的,反映了特定民族风格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发展中的思想和文化的总体表现。体现为历史传承性、民族性和多元性特点,历史传承性也即传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得以扬弃,最终得以保留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民族性则体现中国基础的儒释道文化的根基影响,吸收并兼容外来文化而非被外来文化所吞并的特性,有着思维独立的特质;多元性体现在我国文化的包容性,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下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多元形式。上文讲述流行音乐有着大众通俗性、时尚新奇性以及商业性的特点。流行音乐作为根于大众生活的音乐文化形式与经典传统文化之间如何形成合力吸引群眾是流行音乐目前存在的重要难题。
流行音乐在大众的思维中,被认为只有与市场经济融合,才能推动流行音乐的发展,竞争促进创作的热情。而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流行音乐在短时间内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流行音乐发展走进了一个缺少经典作品的现状,现阶段的流行音乐多注重视觉上的冲击,缺少内容上的情感共鸣,没有了灵魂与根基,进而也不敢尝试新的创作模式,所谓的商业发展也只不过是虚假的繁荣,缺少内容性和深刻性,“老歌热”现象的出现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老歌热”表明了经典流行音乐有其内在的特质不同于那些低俗的口水流行音乐。这种内在特质便是与生活实质内容息息相关,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这些音乐作品要么是人们生活情感的表达,要么是对人生的感悟。描述了不同阶段人的真实情感,比如罗大佑的作品至今广为流传且不断被翻唱,因为罗大佑创作时期处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的时代,传统文化的根基还在,又接受了大量的西方音乐文化,使得罗大佑的音乐蕴含了诗人的气质,超脱于庸俗平庸的流行音乐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并经久不衰。从中不难看出,传统文化是音乐艺术的根基,流行音乐亦是如此。同时对生活的触碰使其与社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性,传统文化的融入并非全盘的拿来,而是扬弃的吸收,中国流行音乐只有汲取了地域性的文化才能够真正地具有自身的内涵和特色, 现在我国流行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西化,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我们缺少西方流行音乐背后的西方经典传统文化作为音乐的根基,往往是形式上的诠释西方的流行音乐,缺少内容性的东西。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若想走出“无根”现象,则需要重新确立根基,根基则在于我们对生活世界的重新拾取,体现在文化上便是对经典传统文化的再思考,现在部分流行音乐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元素,比如周杰伦的《霍元甲》《发如雪》《菊花台》,杨刚的《明月光》、陈升的《北京一夜》、张伯宏的《北京土著》、萨顶顶的《万物生》等,再吸取了传统文化元素后成为当今流行音乐的一股清流,同时也是尝试摆脱彻底的音乐西方化的探索。
流行音乐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到今天经历了繁荣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时代的限度,缺少了内生的动力,未来的发展方向则需要进行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在选材上要转向我国的经典传统文化,避免音乐创作上的拿来主义,形成自己民族的音乐风格。传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现实,经典作品内部文化价值导向更是传递了特定民族的现实实践,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流行音乐的本质也是文化,两者具有同质结构,音乐只有具有的诗性才能够真正打动人,而诗性则来自传统文化。
三、经典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传播中的
新时代创作原则和方向
音乐学家史怀哲曾说:“音乐的本质是要表现一种诗性,描绘一种概念。音乐表演要在听众心中激发作品蕴含的情感与视野。”艺术的最高境界便是通过直观的感受达致对情感的触动,文艺的本体是对真善美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音乐创作方向也应回归到生活中来,而传统文化是生活的精神表达最高的范畴,这样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根基性的要素,流行音乐不仅需要音乐的感性和文学的诗性,还需要拥有思想的高度和厚度,这是我国流行音乐所缺少的核心性内容,“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同时也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所需要的根基性的东西。以流行音乐的形式承载经典传统文化,进行勾勒出深远的意境,唤起听众最原始的生活情感,进而发展传承文化,是流行音乐也是一切艺术形式的内在使命和本质。
流行音乐创作和发展只有以经典传统文化为根据,才能够突破现有的格局与现状。那么在未来的流行音乐创作中要牢牢守住这根底线,从多角度探求将经典传统文化融入作品中。首先,内容上的结合。流行音乐与经典传统文化作品的结合可以通过流行音乐歌词内容部分给予结合,以流行音乐的曲调更好地表达经典传统文化的内容。其次,思想上的融合。以时代的角度,以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通过流行音乐自身大众特性诠释传统经典文化的内涵,将经典传统文化的内在品质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或以器乐或以歌词等方式。最后,意境上的结合。流行音乐可以在乐曲结构上吸纳传统音乐曲调,并结合经典传统文化的意境进行作品的创作,进而实现二者的融合。
总之,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的流行音乐是与大众联系最为紧密的艺术形式,以其结构短小、贴近生活、易于共鸣等特点形成了受众面宽、教育性强、传播性广的特點。在大众群体中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这也为其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条件,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得流行音乐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同时对生活的触碰使其与社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性,传统文化的融入并非全盘的拿来,而是扬弃的吸收,中国流行音乐只有汲取了地域性的文化才能够真正地具有自身的内涵和特色,才能够融入世界音乐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姚丁哲.流行音乐弘扬传统文化——以传统音乐文化为例[J].大众文化,2018.
[2]张莉莉.流行音乐的传统文化想象[J].人民音乐,2010.
[3]胡杰.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歌曲创作的融合与创新[J].乐府新声,2010.
作者简介:
徐幸,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流行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