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祁剧,也被称之为祁阳班子,起源于祁阳,流传于湖南省及周边地区,也是目前当地流传时间最长的戏剧之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祁剧多次受到毛主席以及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赞赏。2008年,祁剧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从国家层面,祁剧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祁剧文化的研究依然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中笔者梳理了近些年来祁剧研究的文献资料,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笔者的一些改革设想,以便为后人的写作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祁剧;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12-0069-02
一、祁剧简介
祁阳是一个古老的邑县,始建于三国时期公元268年,位于湖南省南部,地处永州市北大门。祁剧,旧称祁阳戏,又称楚南戏,新中国成立后,始定名祁剧,以县名定剧种名称的,湖南省仅此一个,全国也极为少见。据《湖南地方戏曲史料》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即1465年至1487年間,祁剧先后融汇徽调、汉调、秦腔而形成弹腔南北路,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独立的剧种,明末清初已相当盛行,清康乾年间进入鼎盛时期,在湖南的四大地方剧种中,祁剧无疑是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的一个剧种。从全国来看,祁剧有着广泛的影响面,广东、广西、福建、江西、云南、贵州和新疆等省(自治区)都有着祁剧战鼓声的高亢激越,都有高、昆、弹旋律的委婉高昂。就湖南而言,她活跃在永州、衡阳、邵阳、郴州、怀化五个市,在这块孕育了祁剧的神奇土地上,祁剧在传承和创新中,按照地域差异以及演唱风格的差异,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第一种是活跃在永州、祁阳范围内的永河派;第二种是活跃在湘中以及湘西范围内的宝河派。
从舞台语言上看,祁剧语言是以祁阳地方话为基础的,经过戏曲加工而形成的一种规范化的戏曲语言形式。目前,祁剧演员在各地表演中,都用祁阳地方话进行表演。祁剧声腔由高腔、昆腔曲牌体和弹腔板腔体三大部分组成,高腔高昂激越,昆腔清丽委婉,弹腔优美动听。祁剧的唱词,继承了我国诗、词、曲和说唱文学的艺术传统;祁剧的唱腔艺术,除了讲究咬字规则,往往本能地吸收溶化湘南民间小调的唱腔之中,既保持戏曲唱腔固有的结构形态,又形成了本土化的风格,让观众备感亲切。
祁剧的主要乐器有:祁胡、大筒、月琴、三弦、大唢呐、高音战鼓、燥鼓、大锣、大钹、钞子、小锣等,虽然乐队传统上只由六人组成,可能量极大。文场的主奏乐器是祁胡,制作技术精良,音高调锐而音色优美,是祁剧风格特色的标志性乐器。战鼓是武场中采用的主奏乐器,声音表现具有高昂的特点,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与震撼力。
在表演手法和技巧方面,祁剧吸收了各地方戏曲的精粹和民族舞蹈、武术、杂技的长处和技巧,形成了唱、念、做、打“四功”和手、眼、身、腰、步“五法”,具有程式化、舞蹈化的表演特点,文戏以念白典雅、表演细腻著称,武戏以威武雄壮,短打惊险奇绝。其中的一些特技、绝活,如翎子功、帕子功、轿路、马路等步法技巧和飞鞋、跌箱等绝活,无不叫人惊叹痴迷。
二、祁剧研究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祁剧”及相关内容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系统以及维普数据库系统,对于上述内容进行检索。对于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汇总,我们能够得出:在上述两个系统中,与祁剧有关的论文研究数量总共为237篇。其中,包括6篇硕士论文,如《祁剧高腔音乐与表演分析》《祁剧寿戏探讨》等;2篇学术专著,包括《永州祁剧》以及《中国祁剧》等;1篇学术论文集,题目为《祁剧研究文集》,等等。在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内容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目前专家学者对于祁剧的研究,具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祁剧学理研究
1.祁剧起源。目前,民间比较认可的祁剧起源的时间为明朝嘉靖时期。同时,在李京玉的大量研究基础上,通过收集大量与祁剧起源的有关资料,论证了祁剧早在宋代就已经开始了,打破了人们之前祁剧起源于明朝的观点。另外,欧阳友徽通过他的调查研究,又提出了祁剧在唐朝时期开始出现,在宋朝已经达到鼎盛的说法,由此将人们关于祁剧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祁剧音乐研究。从声腔上,祁剧包括弹腔、高腔以及昆腔三种类型。目前,相关领域学者关于祁剧声腔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仅仅有5篇相关文章。不过,近年来,部分学者对于祁剧高腔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之前,人们对于祁剧高腔的认知,切入点主要为高腔的起源以及发展历程;而目前人们的研究,大多从更加专业的音乐层面开展,具体涉及音乐结构、音乐乐器以及音乐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并注重通过具体音乐作品来表现。通过这一分类,有效地提升了人们对于祁剧高腔的深入了解。
(二)祁剧传统经典剧目分析
在对众多祁剧剧种的研究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目连救母》一直是祁剧表演中的一个代表性剧目。这一剧目能够广为流传,并得到广大观众朋友的追捧,主要是在祁剧表演者心目中,经过多年的传唱,他们早已经将目连戏看作祁剧高腔演奏的起源。此外,近年来,专家学者在对《目连救母》的深入研究中,不同学者关于这一剧目的研究也具有不同的观众点:
1.从戏剧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开展分析。康馨在他的研究中指出,目前,目连戏在当地观众心目中已经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得到了良好的戏剧反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连戏演出与民众生活工作联系密切。在目连戏演出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体现出祁剧演出中表现出的一种清晰美、自然美的特点,进而能够引起在场听众的共鸣。
2.研究《目连救母》的传承与演变。刘登雄在他的研究中指出,与其他戏剧表演形式相比,目连戏具有非常明显的价值。并且通过剧院艺术的具体实践,也进一步发展壮大了祁剧的影响力。因此,祁剧作为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在祁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必须要按照“保护与传承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祁剧的传播发展。 3.将之前目连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比如,尹博康在他的研究中,重點介绍了作者与著名祁剧表演艺术家唐可彩的交流,并进行整理汇总。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祁剧发展情况,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很好地反映了当时演出的实际情况,资料真实可靠性较强。
(三)祁剧现代化走向研究
关于祁剧现代化发展趋势方面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做好祁剧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在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祁剧要想获得更快的发展,必须理性面对目前现实环境,不断创新剧种发展。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为祁剧发展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关于祁剧现代化走向研究问题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祁剧创新性研究
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祁剧要想实现较大的突破和发展,必须做好创新和改革工作。其中,祁剧创新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祁剧乐器创新
乐器是祁剧演奏中的重要载体,随着祁剧艺术的改革创新,祁剧乐器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比如,蒋宝喜在他的研究中,对于祁剧乐器是这样描述的:在祁剧表演中,吹奏唢呐时,应该将口型包含到锁口。同时,在按指时,不鼓励出现带指打音的情况,保持音乐高亢与浑厚的特点。第七孔音相对轻薄,所以,在演奏过程中,第七孔音不应放开。
1.2祁剧传统剧目改革
除了要注重乐器方面的创新,也应该做好祁剧剧目的创新工作。刘登雄在他的研究中,以自己作为祁剧重要传承人的亲身表演实践,并结合自身在参与排演大型祁剧《目连救母》等剧目中的实践,获得了当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共享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作者在总结经验教训时,这样提到:最为重要的是要确保演出内容的健康,并通过鲜明的个性来迎合广大观众朋友的信任和支持。同时,只有真正做到人物心灵的深层次开发,才能够掌握传统剧目改编创新的关键。
1.3祁剧音乐的创新
除了上述内容创新,祁剧音乐创新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李静芝在他的研究中,就重点分析了祁剧的音乐创新问题,并指出:获得观众朋友认可的祁剧音乐,在祁剧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成功的祁剧音乐作品,肯定体现了传统元素与创新元素的融合统一。整体来讲,虽然近年来祁剧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创新之中,不过在一些学者看来,目前祁剧创新改革的力度依然存在很大空间。
2.祁剧传承与保护
按照祁剧目前的发展传承特点,为了更好地做好祁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将祁剧发展纳入当地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加快推动祁剧产业化的发展。当然,这也是符合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的。从发展观念上,要改变传统落后的发展方式,推动祁剧文化的跨越式创新;从发展战略上,强调祁剧的优势,重点形成具有祁剧文化优势的特色品牌;从发展策略上,做好精准定位,实现精准发展。
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做好祁剧的传承与发展。政府层面增加祁剧文化投入力度;发挥民间组织在推动祁剧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方式,加快祁剧传播工作;从学校层面,提升学生对于祁剧的兴趣,等等。
总 结
近年来,虽然专家学者对于祁剧文化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整体来看,他们对于祁剧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某一“点”的领域上,不同研究成果之前的联系性不强,也就很难构成系统性研究。做好祁剧音乐的传承工作,是以人作为载体的,其中,最为主要的传承方式就是从学校教育层面入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各级政府要将各地传统音乐纳入当地音乐课堂教学中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诸多现代文化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作为音乐教育人员我们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做好我国传统音乐的收集、归纳与整理工作,并在课堂教育中,做好补充与完善。只有这样,传统音乐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巧伟,张天慧.祁剧在文化传承中的保护与发展[J].大舞台,2011(12).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关键词]祁剧;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12-0069-02
一、祁剧简介
祁阳是一个古老的邑县,始建于三国时期公元268年,位于湖南省南部,地处永州市北大门。祁剧,旧称祁阳戏,又称楚南戏,新中国成立后,始定名祁剧,以县名定剧种名称的,湖南省仅此一个,全国也极为少见。据《湖南地方戏曲史料》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即1465年至1487年間,祁剧先后融汇徽调、汉调、秦腔而形成弹腔南北路,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独立的剧种,明末清初已相当盛行,清康乾年间进入鼎盛时期,在湖南的四大地方剧种中,祁剧无疑是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的一个剧种。从全国来看,祁剧有着广泛的影响面,广东、广西、福建、江西、云南、贵州和新疆等省(自治区)都有着祁剧战鼓声的高亢激越,都有高、昆、弹旋律的委婉高昂。就湖南而言,她活跃在永州、衡阳、邵阳、郴州、怀化五个市,在这块孕育了祁剧的神奇土地上,祁剧在传承和创新中,按照地域差异以及演唱风格的差异,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第一种是活跃在永州、祁阳范围内的永河派;第二种是活跃在湘中以及湘西范围内的宝河派。
从舞台语言上看,祁剧语言是以祁阳地方话为基础的,经过戏曲加工而形成的一种规范化的戏曲语言形式。目前,祁剧演员在各地表演中,都用祁阳地方话进行表演。祁剧声腔由高腔、昆腔曲牌体和弹腔板腔体三大部分组成,高腔高昂激越,昆腔清丽委婉,弹腔优美动听。祁剧的唱词,继承了我国诗、词、曲和说唱文学的艺术传统;祁剧的唱腔艺术,除了讲究咬字规则,往往本能地吸收溶化湘南民间小调的唱腔之中,既保持戏曲唱腔固有的结构形态,又形成了本土化的风格,让观众备感亲切。
祁剧的主要乐器有:祁胡、大筒、月琴、三弦、大唢呐、高音战鼓、燥鼓、大锣、大钹、钞子、小锣等,虽然乐队传统上只由六人组成,可能量极大。文场的主奏乐器是祁胡,制作技术精良,音高调锐而音色优美,是祁剧风格特色的标志性乐器。战鼓是武场中采用的主奏乐器,声音表现具有高昂的特点,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与震撼力。
在表演手法和技巧方面,祁剧吸收了各地方戏曲的精粹和民族舞蹈、武术、杂技的长处和技巧,形成了唱、念、做、打“四功”和手、眼、身、腰、步“五法”,具有程式化、舞蹈化的表演特点,文戏以念白典雅、表演细腻著称,武戏以威武雄壮,短打惊险奇绝。其中的一些特技、绝活,如翎子功、帕子功、轿路、马路等步法技巧和飞鞋、跌箱等绝活,无不叫人惊叹痴迷。
二、祁剧研究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祁剧”及相关内容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系统以及维普数据库系统,对于上述内容进行检索。对于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汇总,我们能够得出:在上述两个系统中,与祁剧有关的论文研究数量总共为237篇。其中,包括6篇硕士论文,如《祁剧高腔音乐与表演分析》《祁剧寿戏探讨》等;2篇学术专著,包括《永州祁剧》以及《中国祁剧》等;1篇学术论文集,题目为《祁剧研究文集》,等等。在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内容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目前专家学者对于祁剧的研究,具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祁剧学理研究
1.祁剧起源。目前,民间比较认可的祁剧起源的时间为明朝嘉靖时期。同时,在李京玉的大量研究基础上,通过收集大量与祁剧起源的有关资料,论证了祁剧早在宋代就已经开始了,打破了人们之前祁剧起源于明朝的观点。另外,欧阳友徽通过他的调查研究,又提出了祁剧在唐朝时期开始出现,在宋朝已经达到鼎盛的说法,由此将人们关于祁剧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祁剧音乐研究。从声腔上,祁剧包括弹腔、高腔以及昆腔三种类型。目前,相关领域学者关于祁剧声腔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仅仅有5篇相关文章。不过,近年来,部分学者对于祁剧高腔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之前,人们对于祁剧高腔的认知,切入点主要为高腔的起源以及发展历程;而目前人们的研究,大多从更加专业的音乐层面开展,具体涉及音乐结构、音乐乐器以及音乐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并注重通过具体音乐作品来表现。通过这一分类,有效地提升了人们对于祁剧高腔的深入了解。
(二)祁剧传统经典剧目分析
在对众多祁剧剧种的研究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目连救母》一直是祁剧表演中的一个代表性剧目。这一剧目能够广为流传,并得到广大观众朋友的追捧,主要是在祁剧表演者心目中,经过多年的传唱,他们早已经将目连戏看作祁剧高腔演奏的起源。此外,近年来,专家学者在对《目连救母》的深入研究中,不同学者关于这一剧目的研究也具有不同的观众点:
1.从戏剧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开展分析。康馨在他的研究中指出,目前,目连戏在当地观众心目中已经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得到了良好的戏剧反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连戏演出与民众生活工作联系密切。在目连戏演出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体现出祁剧演出中表现出的一种清晰美、自然美的特点,进而能够引起在场听众的共鸣。
2.研究《目连救母》的传承与演变。刘登雄在他的研究中指出,与其他戏剧表演形式相比,目连戏具有非常明显的价值。并且通过剧院艺术的具体实践,也进一步发展壮大了祁剧的影响力。因此,祁剧作为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在祁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必须要按照“保护与传承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祁剧的传播发展。 3.将之前目连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比如,尹博康在他的研究中,重點介绍了作者与著名祁剧表演艺术家唐可彩的交流,并进行整理汇总。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祁剧发展情况,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很好地反映了当时演出的实际情况,资料真实可靠性较强。
(三)祁剧现代化走向研究
关于祁剧现代化发展趋势方面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做好祁剧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在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祁剧要想获得更快的发展,必须理性面对目前现实环境,不断创新剧种发展。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为祁剧发展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关于祁剧现代化走向研究问题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祁剧创新性研究
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祁剧要想实现较大的突破和发展,必须做好创新和改革工作。其中,祁剧创新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祁剧乐器创新
乐器是祁剧演奏中的重要载体,随着祁剧艺术的改革创新,祁剧乐器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比如,蒋宝喜在他的研究中,对于祁剧乐器是这样描述的:在祁剧表演中,吹奏唢呐时,应该将口型包含到锁口。同时,在按指时,不鼓励出现带指打音的情况,保持音乐高亢与浑厚的特点。第七孔音相对轻薄,所以,在演奏过程中,第七孔音不应放开。
1.2祁剧传统剧目改革
除了要注重乐器方面的创新,也应该做好祁剧剧目的创新工作。刘登雄在他的研究中,以自己作为祁剧重要传承人的亲身表演实践,并结合自身在参与排演大型祁剧《目连救母》等剧目中的实践,获得了当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共享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作者在总结经验教训时,这样提到:最为重要的是要确保演出内容的健康,并通过鲜明的个性来迎合广大观众朋友的信任和支持。同时,只有真正做到人物心灵的深层次开发,才能够掌握传统剧目改编创新的关键。
1.3祁剧音乐的创新
除了上述内容创新,祁剧音乐创新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李静芝在他的研究中,就重点分析了祁剧的音乐创新问题,并指出:获得观众朋友认可的祁剧音乐,在祁剧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成功的祁剧音乐作品,肯定体现了传统元素与创新元素的融合统一。整体来讲,虽然近年来祁剧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创新之中,不过在一些学者看来,目前祁剧创新改革的力度依然存在很大空间。
2.祁剧传承与保护
按照祁剧目前的发展传承特点,为了更好地做好祁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将祁剧发展纳入当地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加快推动祁剧产业化的发展。当然,这也是符合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的。从发展观念上,要改变传统落后的发展方式,推动祁剧文化的跨越式创新;从发展战略上,强调祁剧的优势,重点形成具有祁剧文化优势的特色品牌;从发展策略上,做好精准定位,实现精准发展。
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做好祁剧的传承与发展。政府层面增加祁剧文化投入力度;发挥民间组织在推动祁剧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方式,加快祁剧传播工作;从学校层面,提升学生对于祁剧的兴趣,等等。
总 结
近年来,虽然专家学者对于祁剧文化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整体来看,他们对于祁剧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某一“点”的领域上,不同研究成果之前的联系性不强,也就很难构成系统性研究。做好祁剧音乐的传承工作,是以人作为载体的,其中,最为主要的传承方式就是从学校教育层面入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各级政府要将各地传统音乐纳入当地音乐课堂教学中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诸多现代文化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作为音乐教育人员我们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做好我国传统音乐的收集、归纳与整理工作,并在课堂教育中,做好补充与完善。只有这样,传统音乐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巧伟,张天慧.祁剧在文化传承中的保护与发展[J].大舞台,2011(12).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