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农村经济改革中的生态伦理建设

来源 :商场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bb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造成长期以来农村环保问题一片空白。在新一轮的农村经济改革中,生态问题必须加以重视,而搞好农村生态的关键又在于生态伦理建设。本文从我国农村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入手,论述生态伦理建设是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希望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留下绿色的希望。
  [关键词] 农村 发展 生态伦理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改革的步伐,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重大发展战略。这必将掀起我国农村新的一轮经济改革大潮。农村是我国的资源宝库,农村又是我国生态伦理建设的薄弱环节,是我国生态伦理建设的关键,能否搞好农村的生态伦理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抓好农村的生态伦理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状况
  农村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工业的兴起,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表现在:
  1.大片良田被污染
  据资料显示,当前被企业“三废”污染的农田,已超过6000万亩,每年直接损失粮食达50亿公斤以上。
  2.森林过伐和湖泊干涸,农业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
  当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从建国初的11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52万平方公里,有三分之一的耕地受水土流失之害。草原退化面积己达7.7亿亩,占可利用面积的三分之一。
  3.全国耕地急剧减少
  因工厂、城镇建设和土壤流失、沙化、盐碱化、污染等原因,全国耕地急剧减少。建国以来,我国己减少了相当于三个日本的全部耕地。近10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5000多万亩,等于一个湖北省的耕地。这样下去,预计到2025年将接近土地承载能力临界线。
  4.肥料投入结构失衡
  规模化的耕作使无机肥投入过多,忽视甚至放弃了有机肥投入;化肥投入中重氮肥,轻磷、钾肥;绿肥播种面积减少。据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绿肥播种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肥料投入结构的失衡,直接导致土壤营养组合失调和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板结、碱化导致化肥生产效率大幅下降。
  二、农村生态伦理建设是可持续发展关键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农村的生态伦理建设刻不容缓。新一轮的农村经济改革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保护好农村的生态资源和环境。
  1.生态伦理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传统伦理道德注重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应遵守的道德和规范,而没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调整对象。传统发展观在生态伦理上的表现就是重人伦而轻物质,片面强调“尊重人、发展人”,为了满足私欲而对自然资源进行无止境的攫取,导致生态系统的空前破坏。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日益递增的恶化趋势使人们感受到了威胁。人与自然环境的对抗,最终损害的是人类自身。历史表明,持续性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和过程,而不可持续性却往往是社会行为的结果。生态伦理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具有内在的控制功能。这种功能最终要在实践中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控制人类对地球家园的破坏,调节人与自然的矛盾,帮助人类摆脱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生态伦理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再生产的能力,决定着农业以至人类的兴衰。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民族大迁移和整个文明消失的事情,就是自然环境恶化的结果。我国黄河流域自然环境被破坏带来的结果历历在目。这些事件告诉我们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认真保护自然环境,破坏自然环境就是人類的慢性自杀行为。生态环境的恶化必然会影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农业环境保护看成是环保部门的事,把农业环境视作容量无限大的“废物”排泄场所,只顾生产,不思预防与治理,导致农业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农业生态的严重破坏。更令人担忧的是人们至今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没有认识到农业环境受污染就等于整个人类生存环境受到污染,没有认识到这是关系到农村、全国乃至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把普及和提高全民的生态伦理意识作为根本问题来抓,要求每个公民从保护和维护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的高度,来思考和对待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把生态意识内化为自己的良心,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自觉地规范自己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
  三、农村生态伦理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搞好农村的环保工作,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不仅具有近期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具有远期效益和社会效益,意义重大而深远。
  1.生态伦理建设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由于受现实的经济利益驱动,当前的经济主体没有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来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自我约束机制。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和道德经济,更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游离于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之外的市场经济决不可能实现真正长久有效的资源配置,决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资源真正做到合理配置,就必须要加强农村的生态伦理建设,把它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轨道。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促使人们在道义上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市场交易、竞争获利的同时要考虑自己对生态环境所负的责任和道义。
  2.生态伦理建设是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城市化的进程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造成的污染蔓延和资源的浪费首当其冲。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有50%以上是由乡镇企业造成的,有10%以上的乡镇企业是属于污染行业的工业。造成污染严重的原因很多,但与农民的生态意识淡薄是分不开的。由于环境意识与生态观念淡薄,在农村商品经济和致富心理的直接驱动下,不少乡镇企业为了追求生产利润,往往选择那些急功近利的经济开发活动,形成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掠夺式的开发形式,结果使得乡镇企业越发达的地区,农村生态系统的破坏与污染越严重。因此,要使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管好乡镇企业,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当前,一些人只重视短期的最大的经济效益,破坏生态环境、耗尽再生资源。用拼环境、拼资源创造的所谓“经济效益”,远远比不上他们所糟蹋环境和资源的代价。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一定要积极推进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减轻农业资源污染,切实加强生产环境保护,实现脱贫与农村环保“双赢”的战略。
  3.生态伦理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国在传统的小农经济下,无法摆脱“人增——地减——粮紧”的恶性循环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结构性问题,从而又将会出现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和加速人口增长并降低人口质量等问题。农村经济改革中,注重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把生态伦理建设放在一个更高的平台,才能把经济的运行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因此,大力加强农村的生态伦理建设对于提高综合国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搞好农业生态伦理建设,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伦理范畴,对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如江泽民所说:“资源环境工作,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做好资源环境工作,不仅关系我们能否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关系我们能否更好地实现、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农村生态伦理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地参与和支持环境保护工作,把它看成是一种道义,即心中的道德律,从内心、良心上承认它的价值并支配自己的行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1.生态伦理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伦理道德观的核心是尊重自然,内容就是重新建构公平观。公平的基本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分配利益问题上坚持一种无偏无私的原则。社会公平的问题绝非一个崭新的道德命题,但生态伦理所提出的社会公平并不是对人类己有伦理思想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理论视角中做出了新的阐释。一是人地公平,就是人类和大自然应保持一种公正关系,要求人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合理地控制利用改造自然界的程度,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二是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公平地享有地球资源与生态环境,使地球的有限资源在不同代际合理分配与补偿问题。三是代内公平,就是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要达到机会平等,即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公平分配社会利益。
  2.生态意识是衡量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人类的发展既是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过程,也是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过程。一方面在不断地认识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破坏自然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野蛮地破坏自然环境的历史。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期,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突飞猛进,对环境的破坏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20世纪中叶,随着许多环境问题的出现,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大主题。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质量既是物质生活的一个方面,也是各种精神生活的载体,人类所有的精神生活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环境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环境意识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现代文明的综合体。
  3.增强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增强农民的生态意识,将会有力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意识的内涵主要有环境公德意识、環境道德规范和环境美学观念等。环境公德意识,其核心是“为公”。保护环境是一项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保护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自己,更主要的是为人类整体,为子孙后代。环境保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积德’的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环境道德规范,是对人类的环境行为进行道德上的约束。保护环境是也人类的共同义务,仅靠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是不够的,还要有法律约束和环境道德规范机制。当前出现的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企业的效益的行为不但要受到道德的谴责,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环境审美观念,是人类对于环境美与不美的感受。环境美学最主要的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这种和谐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能够有更美、更好的空间。增强生态伦理意识,激发人们对社会、人类环境、自身健康和协调发展的向往和信念。
  因此,笔者认为生态伦理建设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一是每一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每一个人的权利都应受到尊重;二是其他所有生命形式都具有同样平等的权利,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也应受到尊重;三是人和其他生命形式构成全部活着的世界,包括文化多样性和自然多样性,人类发展要保护这种多样性;四是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现代和将来之间、人类和其他生命形式之间,应公平分享地球生态资源,保护丰富多彩和富有生命力的世界。总之,在农村新一轮的经济改革中,应严格按照生态伦理建设的要求,理性地控制各种欲望和行为,有节制地开发和消费自然资源,一定要把农村的生态伦理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千方百计增强全民的环境意识,特别是农民的环保意识,组织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留下绿色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卢风 肖巍:应用伦理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宋惠昌:应用伦理学[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3]侯锐: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内因及对策.新观察,2000
  [4]王凤光:生态伦理建设的几个问题.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5]江泽民: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2
其他文献
第一条:沈阳籍名人都是杠杠的,巩俐、艾敬、那英、朗朗、肇俊哲、李铁等等数不胜数。
爆破施工技术是工程施工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对于工程施工进度和成本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土石方爆破施工当中,容易造成粉尘、噪音等污染,如果控制不当,还可能导致周边建筑物受到
远离地面,在三万英尺的高空,飞机下面飞过的是我没去过的老家恩施,再翻过大山,那边就是重庆。
吉林省吉林市大地环保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投资7000万元建设的年产1.2亿块粉煤灰烧结空心砖生产线,于2004年11月投入生产以来,运行良好,生产的粉煤灰烧结空心砖近日通过了省级鉴定,并
迪拜各种稀奇古怪的前卫建筑,让因石油一夜暴富的迪拜人沉迷于一千零一夜”的梦里。集体的乐观情绪、文化的贫瘠和似乎无底的钱袋使迪拜成为孕育新奇建筑和接纳奇技淫巧的乐土
[摘 要]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开展20多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节能效果还是不甚理想,节能建筑市场仍然不是很乐观。本文将通过分析节能建筑的的市场影响因素,以及我国的节能建筑市场供求状况,研究推动节能建筑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 节能建筑 市场供求 节能意识    在完全的市场机制下,节能建筑与非节能建筑数量的配置由房地产开发商根据经济人收益最大化原则决定,而外部收益或外部成本不再其决策的收益或成本
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2008年年会于11月25日在海口召开。全国各相关单位的18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
目的分析宫腔镜手术联合孕激素降低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降低增强CT造影剂外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放射科2016年6月-8月增强CT造影剂外渗情况设为改善前期,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通过分析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并实施
加快海西地区的经济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对增强福建省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也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作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