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小说《推拿》中女性形象的“疼痛”解读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enery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疼痛”作为毕飞宇小说的创作主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从“疼痛”主题与小说《推拿》中的女性书写为切入,深入解读小说中女性的两种“痛”:“切肤之痛”和“情欲之痛”。探究“疼痛”主题对毕飞宇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之具體内涵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推拿》;“疼痛”;女性
  生活是一种永恒的充满痛苦的运动和激荡,是不幸的、痛苦的、支离破碎的,是令人颤栗而毫无意义的。
  ——赫尔曼·黑塞《荒原狼》
  “疼痛”原是人的一种生理反应,经过作家细腻敏感的创造刻画,“疼痛”演变成他们总结、描述不幸人物的一个形容词。文学作品中的“疼痛”大多不为主人公自身所识别,他们的生命中充满了疼痛,活着的生命脱离不了疼痛感的萦绕,这种疼痛感因时代、社会和人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现实中,女性对于疼痛感的反应比男性更强烈。因此,被誉为“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毕飞宇在创作时曾说过:“在我的潜意识里,也许女性更容易展示疼痛。因为女性更敏锐,更娇嫩。我选择女性是不自觉地。男性侧重于动作,女性更侧重于心理,我不想从动作入手,而想直接从心上插进去,所以不知不觉中,偏向了女性一方。”纵观毕飞宇的小说世界,将“疼痛”主题与女性书写紧密融合而塑造的女性形象,在其创作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这既应合了其情感和思想上的表达诉求,又满足了其诗意叙述方式的需要。本文以小说《推拿》中几位女性为中心,探讨作者对于“边缘”女性生存景观之“疼痛”解读的现实意义。
  1 切肤之痛——“盲”
  对于盲人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光明。盲人有先天盲人和后天盲人之分,作品中的几位盲人女性技师,除金嫣是后天盲人,其余几位都是先天性盲。她们或许被硬生生的闯入到冰冷的黑暗世界,无法实现光明的复归;或许从光明世界突然跌到黑暗世界,无法找到自我的定位。她们不仅经历着生理的痛苦,还承受着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个人和社会身份的焦虑。
  小孔是蚌埠市的一位盲姑娘,她的父亲对小孔的爱却是小孔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发现小孔眼盲之后,父亲无比痛苦,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让女儿睁开眼睛,然后还打小孔,第二天小孔却要面对父亲哭泣的忏悔,父亲为了她竟做了绝育手术,爱的极端与病态使小孔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长大后,小孔因为爱情,顶着父母的反对义无反顾地与全盲的王大夫回了南京,希望能和王大夫在王家度过一段甜蜜的日子,然后再出去工作。然而,结了婚的王大夫的弟弟、弟媳两口却认为他们是在家里蹭吃蹭喝,弟媳在言语上刺激并且驱赶她,对于这些,虽然她表面上没有说什么,但是内心却很难受。
  都红是一个连剧组的导演都称赞的绝世美女,而她却没能亲眼见到自己的美丽。她有着特殊的音乐才能,弹得一手好钢琴,却因为一次慈善演出,让她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挑战,并最终放弃音乐道路,也让她的内心饱受痛苦,因为她明白,所谓的慈善演出,不过是为了让健全人去释放他们的同情心,参加演出的她,竟欠了一辈子的债,为了不再成为健全人的玩物,就放弃了钢琴和演出。明知自己学推拿有困难,却依旧不放弃的她,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美貌,赢得了顾客,并留在了推拿中心。然而,对于这样一个骄傲、上进、聪慧的姑娘,上帝却没有眷顾她,一次事故,将她的手压坏,让原本就残疾的她变得残废,她“矮了健全人一截子,同样也矮了盲人一截子。”这无疑是在伤口上洒了盐,更是“苦上加苦”。
  金嫣的盲与前两者不同,她是被病魔无情地剥夺,从原来光明世界跌到黑暗世界的。她和其他后天盲人一样,需要经受着涅槃般的痛苦,需要在自己的一片灵魂废墟中重生。“金嫣记得自己的眼睛在没有黄斑病变之前,又清、又澈,又亮、又明,还有点涟漪,还有点晃。十七岁,在一个女孩子最为充分、最为饱满的年纪,金嫣放弃了治疗,为自己争取到了最后的辉煌。她开始挥霍自己的视力,她要抓住最后的机会,不停得看,看书、看报,看戏,看电影,看电视,看碟片。作为一个心智特别的姑娘,金嫣知道她终究会是一个瞎子,老天爷不会给她太多的机会。”这其中被病魔折磨的疼痛是常人无法感受的。
  无论是先天致盲还是后天病变,毕飞宇对于每一位盲人女性的细腻呈现,为我们之前关于女盲人形象的书写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不同的盲人女性对“盲”的“疼痛”反应不同,但相同的是疼痛都深入肌理,痛彻心灵,她们为生活针扎,与命运抗争。
  2 情欲之痛——“性的压抑”、“爱情的错位”、“世俗的偏见”
  瓦西列夫曾说:“人的爱情不仅是一种本能,性的欲望和两个人交住中纯生理的享受。它按照和谐的规律把自然的冲动和意识的金线、把机体的生理规律和精神准则交织在一起。意识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连结起来,不断地深化和扩大两性关系中情感体验的范围。爱情永远不会是在它实现时的既有体验。爱情从来就既是令人激动的回忆,又是明快清澈的期待。”这说明人们对爱情认知有两个基本阶段,性爱的初始阶段归为两情相悦的本能冲动,而情爱的持续发展则是人们终生相守的命运渴望。所有的人都希望拥有一段美满而长久的爱情,不仅是性爱满足的需要,更是人生价值意义的完成。
  首先,这种“疼痛”来自“性的压抑”。王大夫和小孔这对甜蜜的恋人自来到推拿中心后便没有了正常的性生活,因为她们各自住在男女宿舍,这一度使小孔的情欲备受煎熬。在一次利用“下早班”的空隙,俩人回宿舍“办事”,为了赶在另一波下早班回来的同事之前,他们拥有彼此的时间却只有四十三分钟,形势决定了王大夫和小孔只能去争分夺秒,而“盲人有盲人的麻烦,到了脱衣上床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衣服料理得清清楚楚,说到底盲人是不可以孟浪的。”整个过程小孔脑海里充斥的都是时间的概念,而他们真正享受情欲的时间尽不到一分钟,也许只有十几秒,这让压抑已久的小孔感到了伤心,“小孔在疼,是身体。她趴在自己的膝盖上,疼得厉害,身体的深处火辣辣的,比她的‘第一次’还要疼。那一次的疼是湿的,这一次是干巴巴的,小孔哭不出来,她只是沮丧,她贱,没有任何人侮辱她,但她第一次感受到了屈辱。是她自己让自己变成一条不知羞耻的母狗。”对小孔而言,情爱在一定意义上是双方精神层面的相悦与相恋,对于身体意识的渴求属于性爱范畴,但两者并非是截然分明的两部分。对身体的渴望是作为性爱欲求的形式,是情爱的起点,或者也可以说是情爱得以相续互维的物质基础。
  另一种“疼痛”则来自“爱情错位”。小孔对“性”的痛苦渴求只能通过一次次去王大夫宿舍和舍友们打闹调笑才能排解,结果这无意也是无奈的情感转移却让王大夫下铺的小马认真了,他深深陷于对小孔的暗恋而无法自拔,也知道自己的爱恋没有任何的希望,因为她是“嫂子”,痛苦矛盾中的小马只有一次又一次去洗头房,把自己对嫂子的爱转移到了妓女小蛮的身上,而小马自始自终都不知道,最美的都红却悄悄地爱着他,都红对小马含蓄委婉的表白使小马误认为她“时间感太差”。而爱上都红的又是推拿房的老板沙复明,面对沙复明的追求,她还是拒绝了,因为在都红心中,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她不需要这种被施舍的爱情,她对沙复明只有感恩。
  在《推拿》的情感世界里,大多数女性是自闭的、沉默的、内敛的,她们的情感处于一种小心翼翼的纠结状态,她们普遍忍着内心的欲望,而隐忍中的敏感、坚持又常常使她们陷入爱恋与情欲的一次次“伤害”中,她们不得不承受比常人更多的不幸。她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边缘人”,在生活中虽然不同程度地怀抱着强烈的追求与寻找的愿望并据此进行着艰辛的努力,但最终仍不能摆脱在各个不同生活范畴与生存境遇中的“伤害”。毕飞宇关于女性“疼痛”的书写,带上了其鲜明的个人印记,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女性认知,即对当代“边缘”女性从肉体到心灵、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理解与同情,既是对女性生存状态与“宿命”的关注,更是人生的寓言和写照。
  参考文献:
  [1] 毕飞宇.毕飞宇文集·轮子是圆的[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2] 毕飞宇.玉米[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
  [3] 毕飞宇.推拿[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捣素赋》自唐以来就有学者怀疑非班婕妤所作,至明清时期,更是有许多学者认为此赋为齐梁间人拟作,且文风与班氏差别较大,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此赋,认为《捣素赋》并非班婕妤所作,作者另有其人,应是魏晋六朝文人托名班氏所作。  关键词:《捣素赋》;班婕妤;魏晋六朝;托名  班婕妤是西汉末期有名的一位女作家,她流传下来的赋作有两篇:一篇为《自悼赋》,被收入《汉书》;另一篇为《捣素赋》,被收入唐代类书中
期刊
初见  三十年前,我刚过十六岁生日,就跟着周师傅去深圳当建筑工,给特区盖房子。深圳那么多高楼大厦,都是我们这些打工者盖起来的。我跟周师傅到深圳,去盖一座图书馆,这座宏大漂亮的建筑,就是我们亲手盖的。  我们白天在工地上干活,晚上就睡在工地上。工地上搭建了一些彩钢板房子,我们就住在里面。深圳天气热啊,彩钢板房里没有空调,晚上总是热得睡不着觉。我睡不着觉,经常就干脆不睡了,跑到马路上瞎逛。  马路上多
期刊
摘 要:中国本原文化研究学者靳之林认为,中国本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上可追溯至原始社会。以生存与繁衍为核心的文化主题,追求、向往生命的延续,因而形成以阴阳观、生生观为主线的中国本原哲学体系。推及民间美术依照本原哲学思想绵延与传承至今,时下却被打上“伪科学”标签。靳之林《绵绵瓜瓞》一书无疑通过对民间文化中本原哲学的总结,为读者提供艺术发展新的启思。  关键词:本原哲学;本原文化;民间美术;绵延与传
期刊
摘 要:困惑和好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哲学与这两者更是关系密切。在我们的眼里,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爱智之学,哲学与幼童更是不会有关联哲学与幼童。但是,真的是我们所想的这样吗?“小草从哪里来的呢?”“飞机为什么掉不下来?”“我们怎么知道一切不是一场梦呢?”这些充满思考的问题都是来自可爱的幼童。  关键词:《哲学与幼童》;儿童哲学;幼童  在我的眼里,一般人是看不懂哲学的。而在加雷斯.马修斯的《
期刊
摘 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文备众体是其主要特征。《红楼梦》将诗词曲等文学形式大量运用在各种人物描写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很多学者已对此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其实在小说中,为数不多的骈体文也体现着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创新。本文仅从《警幻仙姑赋》及《芙蓉女儿诔》两篇文章入手,探讨曹雪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与革新。  关键词:《红楼梦》;骈体文;承继;创新;《警幻仙姑赋》;
期刊
摘 要: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传奇剧本、“临川四梦”之一的《邯郸记》,揭露了明万历朝的黑暗腐朽,以及世人唯官至上的官本位思想。而他的这些思想,是通过“葫芦缠”这一意象得到了集中的表达。  关键词:葫芦缠;邯郸记;意象  著名史学家孟森曾在其《明史讲义》中指出:“明之衰,衰于正、嘉以后,至万历朝则加甚焉。明亡之征兆,至万历而定。”①正德帝玩物丧志,英年早逝。嘉靖帝在位四十余年,不仅沉迷
期刊
摘 要:《苏亚人为什么歌唱》,是由民族音乐学家安东尼·西格尔(Anthony Seeger)所著,赵雪萍、陈铭道翻译的民族音乐学著作。这是一本关于南美土著社区歌唱的书,所试图解决的问题很鲜明:“为什么他们会(以这么特殊的方式)歌唱和表演,而不是以其他方式?”然后从这个问题周旋开去,你会读到一本洋洋大观的人类学调查笔记,从苏亚人的生活、语言、食物、捕猎、祭祀,绕了一大圈,极尽详细之事,最后回归到了全
期刊
摘 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骚客为之歌咏。而《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男女婚爱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下层人民的婚爱习俗,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古人们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的爱情。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情感美;意境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包括民间歌曲、宫廷歌曲和祭祀乐
期刊
摘 要:1985年莫言发表了自己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一时“评家蜂起,各善其妙”[1]。《透明的红萝卜》叙事模式的改变,被认为是奠定莫言小说艺术大厦一块重要基石,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和叙事修辞三个方面来探析莫言所采取的叙事策略,窥探其艺术的发生因子。  关键词:《透明的红萝卜》;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叙事修辞  1 成精的感官——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  故事和故事叙述者是叙事文学作品必不可少
期刊
摘 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集中反映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马克思认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发生了异化,所以劳动异化即人的本质异化。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体现着深刻的理论完成和系统的哲学确证,带有显著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辩色彩,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为我们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异化问题提供了理论启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