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正在被重新发现,一条新的代表着文化交流、经济繁荣的丝绸之路正在建立。
2013年7月20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学术平台启动仪式暨首届丝绸之路论坛在甘肃省兰州市拉开帷幕。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甘肃省文化发展学会主办,以“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紧密围绕“敦煌与丝绸之路文明”“敦煌文化的现代复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发展”三个主题展开了学术研讨。
此次论坛主要探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品牌建设与区域发展,旨在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搭建产、学、研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平台,就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方面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交流与探讨,为甘肃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为甘肃省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项目提供学术支撑和解决方案,为全国的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提供经验和参考。对于推动甘肃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打造文化发展的“甘肃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甘肃省社科联党组书记马成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作为签约代表,分别代表甘肃省委宣传部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宣布双方共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研究中心,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学术平台,双方将携手在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研究中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数据库云平台、开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学术交流活动、联合培养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动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区及周边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新时代,新丝路
敦煌是华夏文明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连接东西方文明,包括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如今,丝绸之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正在被重新发现,一条新的代表着文化交流、经济繁荣的新的丝绸之路正在建立。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也是今天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起点。主论坛以“敦煌与丝绸之路文明”为主题,旨在开掘丝绸之路现有的文化资源,分析现有产业基础以及丝绸之路的文化影响力,对古代丝绸之路文明进行现代化的重建,将其打造成为我国经济文化贸易的新的重要通道,形成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交流机制。
九届、十届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发表了主题演讲,他总结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非常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并指出,为了实现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我们要使整个社会具有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我们要培植正气,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我们要注重艺术与高科技的融合,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我们要使中国文化为国际社会了解、认同、向往,我们要照亮中国当代的文化大家和文化经典,我们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的复兴。总之,实现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我们将会看到,在21世纪,中国不仅在经济方面影响世界,更深刻的,更深远的,中国将在文化方面,特别是精神层面上影响世界。
中国史前文化与文明起源研究中心秘书长宝世宜在发言中阐述了国务院批准甘肃作为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平台的缘由:第一,甘肃地区是中华民族特质性标记的一个彰显点;第二,甘肃地区是黄帝文化和伏羲文化两个最重要文化的一个交接点;第三,甘肃地区是世界宗教、人种、物种、地质非常重要的交汇和结合点。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指出,丝绸之路的问题还有很多方面没有得到解决,丝绸之路首先是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接纳的一个通道,沿着丝绸之路产生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文明,丝绸之路文明就是这些文明的总汇。敦煌是丝绸之路文明的一颗明珠,它是丝绸之路文明最高水平的体现。敦煌是丝绸之路开通的结果,而丝绸之路发现发展的结晶又在敦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我们谈到敦煌就要涉及到丝绸之路的最早开通,而丝绸之路的开通,离不开敦煌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出现。
丝绸之路研究中心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发表了题为“华夏文明、丝绸之路、敦煌”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历经了几千年来的社会变动,中华文明是连续不断的,中华民族的主体族群,汉族延续至今,这个在世界上各大文明当中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并不是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主体族群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地交流,融合;要传承文化遗产承载的优秀的人文精神,并且使它成为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基础。
在保护与开发中实现复兴
敦煌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敦煌文化自身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包容、自信的博大情怀,抑制文化之间交流融合创新发展的精神气度,特别是强大而深远的精神力量,对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性。分论坛一以“敦煌文化的现代复兴”为主题,即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也对这一宏大事业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指出,敦煌学的主要重点是文献整理,文献整理在敦煌本身文献整理之中基本上没有参与太多,在敦煌学研究里面,敦煌在壁画的研究、洞窟的保护方面有很大的贡献,因为没有与文献的研究整合起来,我们的研究难以突破,不是太深入。敦煌的地方政府虽然把敦煌当成非常重要的旅游开发资本,可是,并没有太多地借助全世界已经形成网络的敦煌学,在敦煌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是一个旅游城市,可是感受不到它是一个学术文化的城市,我们希望借鉴学术网络的敦煌学,希望敦煌能够脑身合一。让敦煌成为真正的文献中心,供别人参考和研究。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沙武田从专业的角度谈了我们今天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敦煌,我们要用多维的视角来揭示敦煌的意义。他认为,敦煌文化的回归是大家谈过的,重点是我们怎么样通过敦煌来整合现在的佛教。
水晶石集团副总裁于朝宗对于文化资源、文化符号如何转化成文化产品进行了富有个人特色的诠释,他认为,首先,敦煌丝绸之路的一些解读可以用在文化产业的启发上,中正典雅、温柔敦煌,这个定位很重要,把它和中国其他的文化园区隔离开,要有一套自己的定位方式。第二,敦,大也;煌,盛也。这样用减法求胜,把很多需要二层三层表达的元素放在后面,把这个元素用拳头打出去,减法求胜。第三,丝,一丝而累,以至于寸。敦煌应该走润物细无声的路,这条路现在没有人走,太辛苦,所以要从丝开始,要从最小的单位开始,一丝丝来。第四,绸:绸在古代不是绸缎的意思。是彼君子女,绸直如发。丝绸因为太美了,所以和少女的头发丝一样。我们做旅游产品,必须有高端的精品,高端精品反复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一个绸缎。第五,之,如语焉而未之然。这个“之”大家看起来,非常的曲折,所以我们现在营销敦煌和丝绸之路,注定是一个艰苦的磨难的过程。第六,路,道也。路漫漫其修远兮,路漫漫是跨越时间的一条路,这条路希望我们继续走下去。 为甘肃发展献智
如何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是建设和发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分论坛二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发展”为主题,专家学者围绕甘肃将来的发展路径建言献策。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传承与创新有八种对接模式:传统与故事的抽取、文化元素的借鉴、现代创意文化旅游、工艺技能传统加上现代企业打造、传统内容的新设计或者技术提升、专题的拓展、品牌及其延伸、传统与创新的核心内容(如丝绸之路)的系列化+持续化+艺术化。而具体到敦煌与丝绸之路的定位,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思考:创新带动传承、交流带动固化、学术带动品牌、品牌带动旅游、旅游带动产业、产业带动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广瑞认为,我们对文化的传承,在很多时候自己没有说清楚,或者因为历史原因,我们的认识出现偏差,中国人自己对我们的文化兴趣越来越淡薄,不喜欢这个文化,于是崇洋媚外的东西对我们有很大的冲击。他提出丝绸之路进行创新的三个意见,一是要构建汽车轮子上的河西走廊,我们要用现代化的眼光把河西走廊这条线走好;二是打造甘南现代徒步旅游朝圣之路,比如从兰州到夏河,包括世界上著名的西班牙的徒步旅游,它做得不仅是一种产业,更多的是人的思想对话;三是甘肃的《读者》杂志,如何让《读者》给读者架设无形的旅游桥梁,希望《读者》在这方面有新的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曲三强认为,文化产业所从事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在本质上是从事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是文化发展当中的关键一环,决定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走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在文化传统和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高度重视。具体来讲就是,加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传统的文学文化、传统记忆;另一方面,要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作用,促进创新,鼓励文化产品的创造和商业化。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提出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四个建议,一是应该重视保护规划,二是切忌过度开发,三是力求平衡持久,四是切忌以全概偏。
2013年7月20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学术平台启动仪式暨首届丝绸之路论坛在甘肃省兰州市拉开帷幕。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甘肃省文化发展学会主办,以“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紧密围绕“敦煌与丝绸之路文明”“敦煌文化的现代复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发展”三个主题展开了学术研讨。
此次论坛主要探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品牌建设与区域发展,旨在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搭建产、学、研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平台,就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方面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交流与探讨,为甘肃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为甘肃省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项目提供学术支撑和解决方案,为全国的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提供经验和参考。对于推动甘肃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打造文化发展的“甘肃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甘肃省社科联党组书记马成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作为签约代表,分别代表甘肃省委宣传部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宣布双方共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研究中心,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学术平台,双方将携手在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研究中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数据库云平台、开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学术交流活动、联合培养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动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区及周边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新时代,新丝路
敦煌是华夏文明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连接东西方文明,包括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如今,丝绸之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正在被重新发现,一条新的代表着文化交流、经济繁荣的新的丝绸之路正在建立。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也是今天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起点。主论坛以“敦煌与丝绸之路文明”为主题,旨在开掘丝绸之路现有的文化资源,分析现有产业基础以及丝绸之路的文化影响力,对古代丝绸之路文明进行现代化的重建,将其打造成为我国经济文化贸易的新的重要通道,形成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交流机制。
九届、十届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发表了主题演讲,他总结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非常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并指出,为了实现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我们要使整个社会具有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我们要培植正气,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我们要注重艺术与高科技的融合,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我们要使中国文化为国际社会了解、认同、向往,我们要照亮中国当代的文化大家和文化经典,我们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的复兴。总之,实现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我们将会看到,在21世纪,中国不仅在经济方面影响世界,更深刻的,更深远的,中国将在文化方面,特别是精神层面上影响世界。
中国史前文化与文明起源研究中心秘书长宝世宜在发言中阐述了国务院批准甘肃作为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平台的缘由:第一,甘肃地区是中华民族特质性标记的一个彰显点;第二,甘肃地区是黄帝文化和伏羲文化两个最重要文化的一个交接点;第三,甘肃地区是世界宗教、人种、物种、地质非常重要的交汇和结合点。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指出,丝绸之路的问题还有很多方面没有得到解决,丝绸之路首先是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接纳的一个通道,沿着丝绸之路产生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文明,丝绸之路文明就是这些文明的总汇。敦煌是丝绸之路文明的一颗明珠,它是丝绸之路文明最高水平的体现。敦煌是丝绸之路开通的结果,而丝绸之路发现发展的结晶又在敦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我们谈到敦煌就要涉及到丝绸之路的最早开通,而丝绸之路的开通,离不开敦煌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出现。
丝绸之路研究中心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发表了题为“华夏文明、丝绸之路、敦煌”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历经了几千年来的社会变动,中华文明是连续不断的,中华民族的主体族群,汉族延续至今,这个在世界上各大文明当中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并不是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主体族群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地交流,融合;要传承文化遗产承载的优秀的人文精神,并且使它成为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基础。
在保护与开发中实现复兴
敦煌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敦煌文化自身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包容、自信的博大情怀,抑制文化之间交流融合创新发展的精神气度,特别是强大而深远的精神力量,对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性。分论坛一以“敦煌文化的现代复兴”为主题,即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也对这一宏大事业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指出,敦煌学的主要重点是文献整理,文献整理在敦煌本身文献整理之中基本上没有参与太多,在敦煌学研究里面,敦煌在壁画的研究、洞窟的保护方面有很大的贡献,因为没有与文献的研究整合起来,我们的研究难以突破,不是太深入。敦煌的地方政府虽然把敦煌当成非常重要的旅游开发资本,可是,并没有太多地借助全世界已经形成网络的敦煌学,在敦煌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是一个旅游城市,可是感受不到它是一个学术文化的城市,我们希望借鉴学术网络的敦煌学,希望敦煌能够脑身合一。让敦煌成为真正的文献中心,供别人参考和研究。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沙武田从专业的角度谈了我们今天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敦煌,我们要用多维的视角来揭示敦煌的意义。他认为,敦煌文化的回归是大家谈过的,重点是我们怎么样通过敦煌来整合现在的佛教。
水晶石集团副总裁于朝宗对于文化资源、文化符号如何转化成文化产品进行了富有个人特色的诠释,他认为,首先,敦煌丝绸之路的一些解读可以用在文化产业的启发上,中正典雅、温柔敦煌,这个定位很重要,把它和中国其他的文化园区隔离开,要有一套自己的定位方式。第二,敦,大也;煌,盛也。这样用减法求胜,把很多需要二层三层表达的元素放在后面,把这个元素用拳头打出去,减法求胜。第三,丝,一丝而累,以至于寸。敦煌应该走润物细无声的路,这条路现在没有人走,太辛苦,所以要从丝开始,要从最小的单位开始,一丝丝来。第四,绸:绸在古代不是绸缎的意思。是彼君子女,绸直如发。丝绸因为太美了,所以和少女的头发丝一样。我们做旅游产品,必须有高端的精品,高端精品反复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一个绸缎。第五,之,如语焉而未之然。这个“之”大家看起来,非常的曲折,所以我们现在营销敦煌和丝绸之路,注定是一个艰苦的磨难的过程。第六,路,道也。路漫漫其修远兮,路漫漫是跨越时间的一条路,这条路希望我们继续走下去。 为甘肃发展献智
如何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是建设和发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分论坛二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发展”为主题,专家学者围绕甘肃将来的发展路径建言献策。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传承与创新有八种对接模式:传统与故事的抽取、文化元素的借鉴、现代创意文化旅游、工艺技能传统加上现代企业打造、传统内容的新设计或者技术提升、专题的拓展、品牌及其延伸、传统与创新的核心内容(如丝绸之路)的系列化+持续化+艺术化。而具体到敦煌与丝绸之路的定位,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思考:创新带动传承、交流带动固化、学术带动品牌、品牌带动旅游、旅游带动产业、产业带动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广瑞认为,我们对文化的传承,在很多时候自己没有说清楚,或者因为历史原因,我们的认识出现偏差,中国人自己对我们的文化兴趣越来越淡薄,不喜欢这个文化,于是崇洋媚外的东西对我们有很大的冲击。他提出丝绸之路进行创新的三个意见,一是要构建汽车轮子上的河西走廊,我们要用现代化的眼光把河西走廊这条线走好;二是打造甘南现代徒步旅游朝圣之路,比如从兰州到夏河,包括世界上著名的西班牙的徒步旅游,它做得不仅是一种产业,更多的是人的思想对话;三是甘肃的《读者》杂志,如何让《读者》给读者架设无形的旅游桥梁,希望《读者》在这方面有新的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曲三强认为,文化产业所从事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在本质上是从事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是文化发展当中的关键一环,决定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走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在文化传统和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高度重视。具体来讲就是,加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传统的文学文化、传统记忆;另一方面,要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作用,促进创新,鼓励文化产品的创造和商业化。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提出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四个建议,一是应该重视保护规划,二是切忌过度开发,三是力求平衡持久,四是切忌以全概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