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妮宝贝到庆山 告别叛逆走进日常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k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名励婕,曾用笔名安妮宝贝,作家。1974年生于浙江宁波,1998年起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有《告别薇安》《彼岸花》《莲花》《春宴》等。新作《月童度河》《仍然》再度引发热议。
  提及安妮宝贝,人们首先会想起她早年书写的颓废青春。2000年,她在第一本小说集《告别薇安》扉页“信手署下了女童式的笔名”,之后出版的《彼岸花》《二三事》《清醒记》,故事题材均不相同,但笔下的女孩都“光脚穿白色帆布鞋”。她们酗酒、失眠、文身、偏执,对世界绝望。这些灰暗风格的作品曾一度引领潮流、引发争议,被归为“逃避现实主义”的青春读物。
  断断续续十几年,她有不少新作品问世。从少女写到普通人,风格从激烈叛逆到平淡开阔,漂泊虚无的故事,逐渐明朗清新。书写方式的变化,也与她近些年自身的故事有关:失去亲人,经历离别;做了母亲,亲眼见到新生命的成长。“生活几度变迁,我已写尽青春的混乱和迷惘。”到了2014年,40岁的安妮宝贝换名“庆山”,以迥异于以往的朴实文字,写探索和修行、社会和人心。
  近两年,在外人眼里向来行事低调的庆山,开始接受媒体的采访。和《环球人物》记者对谈时,她毫不避讳自己青春期的叛逆文字,但更多还是在感叹人生与文学之路的变化。庆山说:“这是一个过程,我一直在探索自己。”
  心底生出平和宁静
  去年底,庆山的自我探索系列添了两本新书,随笔集《月童度河》与摄影集《仍然》。
  《月童度河》中的大部分内容围绕着阅读、写作、旅行、与亲友共处的点滴展开,文字十分清简。庆山以此整理回忆,审视过往。正如书中所说:“把这几年的痕迹和记录,打包整理起来。在其中,可以看到盛放与凋谢过的花朵,结出的果实,以及坠落在泥土中的新的种子。”
  随笔集里有很多日常细节,比如去商场买羊毛袜,坐在喷泉边吃冰激凌,在跳蚤市场买一把3块钱的老式燕子图案锁。这样干净简单的文字看了以后,让人心底不由生出平和宁静之感。
  熟悉的书籍、作家,对庆山而言,也有了迥然不同的感受。她写道,在高铁车厢里慢慢读完川端康成的《雪国》,感受到那种带着晦涩感的传统的日本调;而曾经喜欢的村上春树,那种文艺腔“已经不起作用了”;再看张爱玲,“她貌似没什么巨著,《小团圆》很好看,却也只是她一个人的小团圆……”
  书中还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洞见。庆山思索科技进步为何反而让心灵麻木下坠,探讨人类的解脱之道:“先不说解脱生死,不以习性和情绪煎熬自己,即是当下的解脱。”
  谈到文字创作时,她用轻松笔调写自己的焦虑:“昨天试图调整结构,电脑里密密麻麻的字逐章拉过,一时有崩溃感,迅速把电脑关掉。清晨起来决定再战。深夜,独自在厨房,一口气吃掉三个花卷和一盘剩下的土豆丝。觉得饿。”每个以写字为生的人,看后估計都会感同身受。
  除了感想领悟,庆山把女儿恩养也带进了书里,写自己的教育观和母女的二人世界。她希望女儿时时欢欣,书中的描写爱意满满:“有人送她硕大的一只石榴。太喜欢,把它塞到衣服里面,搁在肚子上,当作自己的孩子。晚上坚持抱着它睡觉。”
  这些细节,大部分来自于2012—2014年间,庆山随手的记录。其中有专栏文章,或是在旅途、闲暇、临睡、起床时写在备忘录里的段落。同样,摄影集《仍然》中的180多张照片,大多也是随手拍下,平淡单纯,不讲究技巧,搭配的两三行文字自然流畅。庆山说:“相比于文字,照片更加类似一种时空的切片,能保留下一些原始素材,里面也包括各种微妙的情绪、情感、记忆。”其中有一张拍摄于2013年9月,甘南拉卜楞寺。庆山刚好漫步山丘,在摄影师的镜头下眺望远方。她说:“我喜欢这个古老的寺院。”
  这是一个全新的庆山,再也没有柔肠寸断、你死我活,多了质朴踏实的质感。庆山审视自己的改变:“二十几岁喜欢看起来复杂、渴切、执着、分裂的人。现在若看到一个人,眼神澄净,爽爽朗朗,干干净净,觉得这样很美。”她认为这是每个作家的必然经历,“我们从年轻到成熟,从无知到有所感知,从躁动到沉淀,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转换,花朵从花苞到果实,怎样都是会有变化的。真正的写作是与一个作者的心性发展和生命建设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十几年写的都是一模一样的事情、看法,那么他就是没有生长过。”
  跟着自己的精神层面走了
  当然,和铅华洗尽的庆山相比,也有人更怀念当年的安妮宝贝,“有情绪的文字才会有趣”。
  “安妮宝贝的才华来源于青春的痛觉”。她在江南小城长大,从小性格不合群,想法经常和别人不同。这种孤立感带来了压力,24岁的安妮宝贝开始在网上写作,寻找发泄口。一年不到,她写下《告别薇安》《七月与安生》,迅速成名。
  25岁那年,她不顾家人反对,从银行辞职,只身来到上海,在一家公司做编辑,随后又出了几本书。散文集《八月未央》和首部长篇小说《彼岸花》,也是都市女生的流浪故事。但因为文风过于矫情,收获了大批粉丝的同时,安妮宝贝也遭到了许多批评。她跟记者回忆那时的状态:“因为年轻,作品里都是青春的迷惘、动荡、挣扎和苦痛。”
  书评人曾于里说她,从《告别薇安》到《月童度河》,写作一直在变。
  文风的转折点应该是写于2006年的《莲花》。穿棉布裙子歇斯底里的叛逆少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身患重病,但仍然隐忍坚强的庆昭。“到这样的年龄,不可能再是以往那个写着动荡情爱和黑暗青春的人。我喜欢未知和遥远的事物,终究要跟随着心往前走。”那时安妮宝贝开始孤身旅行,看高原、旷野、山川、沙漠。此后不久,她的单身生活告终,女儿出生。
  2014年,《得未曾有》出版,安妮宝贝正式更名庆山。“‘庆’代表着欢喜赞颂,‘山’有神性,与天地结连”。比起之前虚构的人物设置,《得未曾有》像是一本访谈录。她写身边的普通人,记录了从江南到甘肃的长途旅行中与四个陌生人的相会:一位爱作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一位回归农村的摄影师;一位写诗、画唐卡的年轻僧人;一位年过八旬、心守一事,依古法弹奏的老琴人。种种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如实呈现,让读到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取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在她自己看来,真正脱胎换骨的作品是《月童度河》,安妮宝贝式的华丽形容词彻底被颠覆,主人公回归到了庆山自己。
  人如其文,文如其名。从安妮宝贝到庆山,这个写作者一直在变。
  18年前,安妮宝贝写下了至今畅销不衰的青春小说《七月与安生》,她写了两个女孩的故事,一个在躁动中漂泊,一个留守安稳的生活。这双面的人生,也有她自己的影子。年轻时候她更像躁动的安生,是把锋利的解剖刀;现在向往平静,就像她手腕上的紫檀木念珠。庆山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她们(七月与安生)是我的两个化身,精神层面和现实世界的,后来我还是跟着自己的精神层面走了。”
  如今的庆山,崇尚极简的生活,礼佛读经,修习内心,每年都花不少时间去一些寺院探访学习。在家的时候,她带着女儿,过得怡然潇洒。“我们要料理家务、种花养草、烧水煮茶、洗衣整理、烹煮饮食……这些世间琐碎小事都是不可能不做的。但同时,要始终保持学习、阅读、思考、记录等习惯则是不容易的。我已经很多年不看电视、报纸,很少在网络上虚度时光,也没有多余的交际应酬。其实每一天都过得很快。”
  庆山的微信朋友圈里只有二十几个人,但有个习惯她保留至今——逐个回复读者邮件。看到有人为自己的旧作《眠空》写下了一小段读后感:“很多会意极深的词句,不再拘泥于意象的表达,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总结与贯彻。富有禅意的诗文三行,略有晦涩的词语两枚,即使在茫茫深夜,依然能给予孤独者以幸福澄澈般的光辉。”她心有戚戚焉:“一本书最终应该达到的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彼此的流动和连接,在心与心相通的地方,能量彼此渗透,即使身隔迢遥。”
  不否定曾经的自己
  新书出版,庆山剪了十多年的长发,剃成板寸,大概是为了抛开生活中的多余和累赘吧。
  偶尔回头看过去备受争议的作品,庆山不会去否定曾经的那个自己。她说,早年的文字成为一路走过来的印记,安妮寶贝永远是自己的一部分。“这是由作者本身在当时阶段的特质和状态所决定的。究其本身,它们也都是真诚而纯粹的,有那个时期的美感。”
  所以她一直强调,改名庆山不代表安妮宝贝这个名字的消失。“十余年写作,始终如一。”
  《环球人物》:你很少同外界说到你的成长经历。
  庆山:我喜欢自由自在地朴实地生活,所以不太希望成为走在街上会被别人认出来的那种人。流浪是我骨子里的基因。在别处生活,不是为了看远处的风景,是为了脱离自己习以为常或存有依赖的既定模式,用以净化与深化自己的内在。
  《环球人物》:网上有人说,你现在的生活也很讲情调,喜欢在玻璃天棚的餐馆吃饭喝茶。
  庆山:事实上很多人从来没见过我,他们对一个这样的陌生人能有什么真实的了解和判断?不过都是一些猜测。现在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是,一些美好的事物,在很多判断里面都属于非常负面的范围,比如把深层、细腻的思考都一律贬为矫情,把风雅称为小资。
  《环球人物》:近两年,有人对你“黑转粉”,也有一些安妮宝贝时代的粉丝,现在却羞于承认自己看过你的作品。怎么看读者的变化?
  庆山:一些真正的读者,大概是从早期一直读到现在,我们是互相给予的,我鼓励他们的生长,他们也鼓励我的生长。这样的写作对我来说,是具备意义的。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方向和写作特点,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我的写作是始终保持初心的,我在提炼和分享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环球人物》:礼佛这些年,究竟领悟到了什么?
  庆山:内心的挣扎就是对生活的探索,这是一体的。这包括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哲学探索,我们的来源与归宿,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自处,如何面对自己和外在的世界。但还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产生。或者说答案太多,无法归类,说不清。
  《环球人物》:对未来生活有什么展望?
  庆山:我此生的终极梦想就是背起行囊,去奔走、去对谈、去体味,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不求他人理解与共鸣,只求自己的灵台清明。然后将所记文字整理成集,出版成书。百年之后,带它入土。如若人真有来生,这些承载着前世记忆的文字会告诉我,告诉世人,我曾在这世间真真切切地走过。
其他文献
1月29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开播,拯救了无数玩手机的低头族,被网友称为“诗词界的饕餮盛宴”。其中16歲的高中生武亦姝在“飞花令”环节围绕“月”字吟诗,以《诗经》中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对答,令全场惊叹。  网友热议  ①唯一一个从头到尾听清看完生怕落下一字一词的节目。  ②看上去这么寡淡的节目都爆红了,说明高冷的节目也能有市场有人气,诗词永远是中国人的情思所寄。
一个周末,我走进电影院,目不斜视地从众多贺岁大片中走过,坚定地坐进了《寻梦环游记》的放映厅。坦白讲,我看似坚定,实际上对自己的选择有过一瞬间的迟疑。实在是这片名啊,乍一看以为是《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的姊妹篇,太太太俗不可耐了!当然,最后我哭得鼻涕眼泪满脸满手的样子,证明了选择的正确性。这让我更想对翻译的朋友大喊:你咋不把片名翻成《祖宗的故事》呀?更接地气啊大兄弟!  说到翻译片名,我一想起今年2
当地时间7月6日,65岁的巴西总统博索纳罗宣布,他第四次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随后,他摘下口罩,一脸不服地说:“看看我的脸,我现在感觉很好。爱批评我的人就继续批评吧。”说归说,又倔强一把的博索纳罗转身还是隔离去了。  对这条消息,远在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高级官员迈克尔·瑞安说:“我想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人在病毒面前都是脆弱的。”瑞安先生话有所指。在此之前,洪都拉斯总统府发布公告说,总统埃
尼赫魯(1889年—1964年)是印度大国梦的最初缔造者,也是印度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理,在任17年,给印度的对外政策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为什么印度总是和邻国有冲突?为什么印度在领土边界问题上总是寸步不让、咄咄逼人,甚至主动挑起战火?复杂的大国心态、独特的地缘战略环境、传统的宗教文化观念和现实的国家安全考量,都是回答这些问题并理解印度南亚政策的关键切口。“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  
舅舅是索南达杰,父亲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放弃公务员,又回到保护藏羚羊的岗位上。  “苍茫的可可西里无人区里有一座卓乃湖,是远古特提斯海流下的最后一滴眼泪。”秋培扎西在日记里写下这么一句话,他是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一名巡山队员。今年36岁的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0多个年头。7月初,《环球人物》记者在格尔木见到了秋培扎西,他身材魁梧,一米八的高个儿看起来孔武有力,面庞被高原紫外线晒得黝黑,握着枪
帕特里克·沙纳汉 1962年6月27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曾就读于华盛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拥有管理学硕士和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86年加入波音公司,曾任副总裁和波音导弹防御系统部门总经理。2017年任国防部副部长,2019年1月1日任代理国防部长。  2019年的第一天,五角大楼有人欢喜有人忧。原国防部长马蒂斯正式离职;国防部副部长帕特里克·沙纳汉就任代理防长,成为五角大楼新掌门。  美国防长是
李开周  梁山一百单八将,论出身之高贵,谁也比不过“小旋风”柴进。  《水浒传》第九回,店主人向林冲介绍柴进:“他是大周柴世宗嫡派子孙,自陈桥让位有德,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他誓书铁券在家中,谁敢欺负他?”  同书第五十一回,作者用一首曲子赞美柴进:“累代金枝玉叶,先朝凤子龙孙,丹书铁券护家门,万里招贤名振。待客一团和气,挥金满面阳春,能文能武孟尝君,小旋风聪明柴进。”  还有第二十二回,宋江杀了阎婆惜
刘新宇  “公益不是一次性的投入,如果想让它持续开花结果,我们不能只浇一壶水。”刘新宇在不同场合、对不同人曾反复这样说,“作为一家公益机构,‘上学路上’是用最小的投入博取最大的社会未来。”  刘新宇曾任《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称得上是一位成功的媒体人。从媒体人到公益人,从见证者到行动者,他的转身源于儿子的一个请求——让他录一个故事。2013年4月,刘新宇联合腾讯公益发出“为留守儿童录故事,陪伴他
2019年10月1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左一)到访意大利,并与意大利总理孔特会面。两人握手寒暄时,一名女记者上前送给他一袋意大利著名的帕尔玛奶酪,抗议美国威胁要对欧盟食品加征关税。蓬佩奥面对奶酪,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只能尴尬地保持着微笑。为化解尴尬,孔特将奶酪拿走,并请工作人员将记者帶离。据悉,美国对75亿美元欧盟商品征收关税的计划,将迫使欧盟采取反制措施。
最近的网络热搜词中有一个名字频频出现:徐光宪。他被尊为“中国稀土之父”,在我国成为稀土第一大国的历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仍然很少有人完整知道徐光宪的人生故事,更不了解他何以被称为“中国稀土之父”,不清楚他在哪些关键时刻带领中国稀土走上世界舞台。带着这些疑问,《环球人物》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循着徐光宪走过的来路,寻找答案。研究的转向只为国家的需要  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