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物关情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sh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情感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常常需要在世间找一个具象的物来寄托。在诗歌之中,诗人的情感化作一个个或优美或苍凉的意象,让无数人唏嘘感慨。其实这样的意象也可以带入文章之中,哪怕只是生活中不起眼的一个角落里一个最平常的物品,也可能凝聚着极其丰富的感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但情感却是共通的。那些牵系着故事与故人的点点滴滴,我们用心捕捉下来,就是最隽永的诗句。不一定感天动地,却一定会深入人心。
  【例文一】
  带眼的贝壳
  文/朱 军
  我带母亲出来玩,母亲很开心,但我也知道一生勤劳的母亲其实并不向往名山大川,也不向往珍馐美味,在她的心里,没了父亲,什么风景都没有了。
  与其说是让母亲开心,不如说是在了却自己的心愿。
  父亲离去以后,母亲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顿时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我不敢去想,但我似乎预感到了母亲也将不久于人世,我不想点破心里的这张窗户纸,但面对现实又十分恐慌,就特别想带母亲出去走走,坐坐飞机,逛逛故宫,登登长城,看看大海……
  到了父亲去世第二年的夏天,母亲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大哥终于说服了母亲,和两个姐姐一起陪着她来到了北京。大哥因为工作忙,在北京开完会就匆匆赶回兰州了。
  那时,我在北京贷款买了一套房子,算是有了一个稳定的家。母亲到了这里看看这儿,摸摸那儿,脸上总带着满意的笑容。那些天,我安排好了台里的事情,专门陪着母亲到处转悠,那些日子应该是母亲一生中最奢侈的几天。
  母亲从小在河南长大,出嫁后跟着父亲转战西北,来到兰州,从此便以兰州为家生活了一辈子,中间只去过一次徐州,50多年就在一个地方生活,即便是兰州也有很多地方没有去过。
  母亲一生没有见过大海,我和两个姐姐就陪伴母亲到秦皇岛看海。到了海边,母亲特别开心,她喜欢贝壳,让我们带她到海边捡贝壳。那时的秦皇岛海边治理得非常干净,早已没有什么贝壳,倒是有很多卖贝壳的小商贩。
  于是,我就悄悄地买了几串贝壳,将绳子解开,请朋友悄悄扔在沙滩上。到了傍晚,前脚我的朋友去扔,后脚我和两个姐姐就搀扶着母亲去捡,母亲开心得像个孩子,一边一颗颗地拣拾着贝壳,一边像宝贝似的装进口袋。
  那是我记忆中母亲最开心的一个晚上。那几天,母亲的精神经常会出现恍惚的情况,有时候早上一醒来,着急地跟我说,爸爸缺东西了,叫她给送去。吓得我请了北京最著名的精神病医生给母亲看病。我们撒的贝壳被母亲一口气拣完了,我又偷偷地去买,拆了线绳就往沙滩上扔,卖贝壳的阿姨看见了,好奇地问这是在干什么?
  我的一个朋友悄悄地将实情告诉了阿姨,善良的阿姨感动得热泪盈眶,主动将一大堆还没有穿绳的贝壳推到我面前说:“孩子,就冲你这份孝心,要多少你随便拿,全送你。”
  说着阿姨将剩下的半盆贝壳都送给了我,拾掇拾掇东西就收摊了。阿姨说:“让老太太捡吧,难得老太太喜欢,我赶紧走了,别让她看见我,你们该露馅儿了!”
  无论我们怎么坚持,阿姨就是分文不要。看着阿姨,我心中一阵感动,古语说得好:“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孝顺父母是美德,孝敬父母的人会赢得尊重。
  那个海风吹拂的傍晚,我感到心里特别舒服……
  母亲真的拣了很久,我们撒的贝壳几乎都被她拣回来了。母亲高兴地说:“这个海真好,有这么多的贝壳。我多拣点给你父亲带去……”
  听了这话,我又是一阵颤动,刚好了几天的母亲又开始了呓语,母亲拿着贝壳仔细地研究,突然问我一个朋友:“这些贝壳为什么都有一个眼儿呀?”
  我的朋友就嘻嘻哈哈地哄着母亲:“大妈,这大海里的贝壳生来就是有眼儿的。”
  母亲疑惑着,把贝壳用水洗干净,装好,当宝贝似地拿着,嘴里老是喃喃地说:“我给你父亲带过去。”
  我不知道母亲和父亲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关于贝壳的约定,也许是一个浪漫的承诺?也许代表只有他们才懂的意义?但我知道,假如有的话,一定是一个遗憾,我知道父亲和母亲没有一起看过海,也没有一起拣拾过贝壳。我真的想告诉天堂里的爸爸,见了妈妈一定告诉她贝壳就是有眼儿的,一定不要让我的“谎言”穿帮。我不知道母亲为什么要给父亲带点贝壳去,但我知道这里一定有一份属于父亲母亲的爱情故事。
  “贝壳”对于朱军的父亲母亲而言,显然有一份特殊的意义。然而这一次的秦皇岛看海之旅,又让贝壳附加了一层意义,那就是作为儿子的孝心。而用心良苦的“欺瞒”,加上卖贝壳的阿姨善意的赠与,让情感一层一层地叠加上去。一串有眼的贝壳,仿佛是特意留下的一个通道,将所有的理解、关怀与爱,都联结在了一起。
  【例文二】
  红色木棉,静静绽放
  文/吴风华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正上初中。那时正值对越自卫反击战全面告捷,不时有老山来的英雄报告团来学校演讲。那天,学校大礼堂里又来了四个军人,其中,三个是男人,只有她是个小姑娘,眉清目秀,典型的南方女子。那三个男军人讲的全是千篇一律的慷慨悲壮,未能引起我们太多共鸣。终于,轮到她走上讲台,用带着南方口音的普通话,缓缓地、柔柔地开始了她的叙述。
  她是广州军区某医院的护士,刚刚毕业,也许是初生牛犊不畏虎,战时,她几次请愿,坚决要求上前线。
  第一站,她被分到一个山顶的哨卡,为那里一个排的战士做卫生防疫。上山的时候,天下着小雨。老山属亚热带地区,终年湿热,十几天不见太阳都很正常,什么都是潮乎乎的。那里蚊子、老鼠的个头,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有“三只蚊子一盘菜,五只老鼠一麻袋”的说法。
  山越爬越高,雨却越来越小,等到了山顶时,竟然停了。太阳,像隔着几层窗纱一样,雾蒙蒙地出现在天空。来迎接的小战士情不自禁欢呼起来:“出太阳啦,因为今天来了个小姑娘。”   她是这个阵地上唯一的女性,受到空前的礼遇,每天三餐有人亲自端过来,甚至洗脚水都有战士给倒。她给他们讲故事,尽管她记得的故事也没几个,连小红帽、狼外婆,战士们都百听不厌。她还给他们唱歌,战士们称她是“百灵鸟”。
  排长是老兵了,看生死就像看下雨一样正常。他对她讲:“别看现在太平,炮弹随时会打过来,刚才还跟你聊天的战友,立刻就四分五裂了——难过?你还有时间难过?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趁第二组炮弹打来前,赶快拿个脸盆出去,把你战友的残肢捡回来。然后检查你的武器是否正常,准备回击。”
  对于初上战场的她来说,这话听起来心惊肉跳。排长咧嘴一乐说:“别怕,真打起来,我会派人把你安全送下去的。”
  几天后,她的任务完成,该下山了,战士们排列整齐地欢送她。她一个一个跟他们握手,这帮大小伙子们忽然羞涩起来,只用三根手指轻轻捏捏她的手掌。她把自己所在医院的地址和电话写了一叠纸条,一个个塞给他们说:“打完仗,别忘了到广州来看我,我请你们吃饭。”排长咧嘴一乐,说:“没问题,哪怕我们剩下最后一个人,也到广州去找你。如果……”他停了一下,还是笑着,继续说:“如果我们都 ‘光荣’了,我们会托人给你送去一束木棉花。”
  这是她到前线待的第一个阵地,她很不舍地离开了。这以后,她又转战过好几个阵地,因为她工作细心、热情,每到一处都很受欢迎。也有几次赶上阻击,她终于直面战争,领略了它的残酷。正像排长说的,难过?根本没有时间难过。她终于也能硬起心肠,踏过战友的尸体向前冲。
  她立了功,受了奖,转回广州后方医院,每天都要收治很多伤员,工作很忙。有时,她走出病房,在奔往另一个病房的路上,会抬头看一眼窗外的天空,心中掠过一点思念,想念所有她去过的哨卡的战士,特别是第一次去的那个哨卡。
  一天,她正跟着主治医生查房,护士长找到她,对她说:“外面有人找你。”
  “谁呢?”她挺疑惑。
  “一个军官,指名找你。”护士长说。
  她略迟疑,转而心中一动,笑容立刻绽放在脸上。她奔出去,其速度让周围的同事咋舌,没想到她这样一个文文静静的姑娘,跑起来劲头竟这么大。
  她推开走廊的一扇门,看见尽头站着一位高大威猛的军人,她心中狂喜,快步走上前……突然,笑容在她脸上凝固。
  她不认识他,这是一张完全陌生的脸。正午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映着他怀中抱着的一束火红的木棉花……
  讲到这里,她看着我们,一脸平静,大礼堂也鸦雀无声。她斜跨半步,走出讲台,面向我们,行了一个军礼。她脸上神圣的表情让我真切地感到,她面对的不是我们这群孩子,而是她永远留在了战场、她非常思念的所有牺牲的战友。
  一瞬间,我的眼睛模糊了,望着她,仿佛望着一朵红色的木棉花,静静绽放。
  文章的取材独特,与现在的我们隔着一段时空的距离,阅读此文像是在听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里发生的故事。然而共有的情感迅速把我们拉入了故事之中,越往后读就越投入,越投入就越揪心。尤其是结局部分情节的陡转,让所有前期酝酿的情绪瞬间迸发出来。红色的木棉花,此刻已完全不同于舒婷《致橡树》中的象征,对于这位战地女护士而言,这一束火红,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友情,是诀别,是承诺,是使命。
  【例文三】
  高处的药匣
  文/刘心武
  他头一次把女朋友带回家,那姑娘很乖巧,到厨房去帮助未来的婆婆烧菜,他和父亲坐在厅里看电视转播球赛,忽听厨房里传出“哎哟”一声,女朋友竟不慎烫伤了手指,他母亲心疼得握住那手指头不住地吹气,又大声呼叫他父亲:“快拿獾油来!”他父亲便赶忙去往书房,书房的一排书柜,靠门的那架最高一格只摆了半边书,剩下的那个空间放着一只藤编匣子,那是他家的药箱。
  父亲身材高瘦,伸臂熟练地取下了药匣,他接过,麻利地取出獾油,送过去,母亲赶紧给未来的儿媳妇手指抹獾油,他女朋友咯咯笑着说:“难得的体验啊,都说獾油治烫伤特灵,总不信,现在这么一抹,果然药到痛除,是什么原理啊?”母亲埋怨父亲:“药匣子总搁那么高,多少年了,就不能改改你这个陋俗!我早说过獾油应该就放在厨房,谁会弄错了?我能拿獾油煎锅贴给你们吃吗?”
  女朋友跟他独处时,问他,爸爸那“陋俗”是怎么形成的?他坦白,是因为他小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搞的,嘴馋得惊人,见着跟糖果、豆子差不多的东西,就抓起来往嘴里送,有次竟把母亲刚买回来的红色圆衣扣也搁嘴里了,父亲看见赶紧设法给掏了出来,从此以后,除了跟他讲道理——不是什么东西都能搁嘴里吃的,就特别注意,不让会误解为糖果的东西再搁在他够得着的地方,尤其药品,他从四岁起,就记得他家的药箱搁在书柜高处,他就是搭着椅子,伸长胳膊,也够不着的。女朋友听了笑道:“你小时候怎么那么弱智啊!怪不得,是你的‘陋习’,才引出了你家的‘陋俗’。”他点头:“你用了个定语,我很高兴。也许,正是因为小时候弱智,所以现在我才有那么多的创意!”
  有情人终成眷属,女朋友跟公婆熟了,他也跟岳父母熟了。比较起来,他的父亲,算得一个闷人。他坦言,上中学的时候,最怕的作文题目就是“我的父亲”。但是到上了大学,他才渐渐懂得,父亲对他的爱,尽在不言中。总怕他错拿药品当零食,因而把家里药箱一直放到高处,甚至他已经长大成人,也还惯性地那样摆放,母亲和他身体也都不错,很少用药,因此虽然取药时偶有烦言,却也始终没有将家用药匣改换地方摆放,那高放的药匣,已经成为他家伦常之爱的一个特征,住房几次重新装修,书柜也更新几次,靠门的书柜最高一格,总还摆着那只藤匣。
  中学的语文教师,也曾在他作文为难时,启发他:“你父亲虽然寡言,总还会有几句暖你心的话语,你要仔细回想,想起来,写出来,你的作文一定不错。”他也曾努力地回想,实在想不出,只好硬编胡诌几句,老师一看就假,给他的评分怎么高得了?但是,现在他很后悔,想不出话语来,难道就想不出那默默的动作吗?他记得,父亲把那藤匣取下来,戴上老花眼镜,耐心地整理里面的药品,凡已经过期或接近过期的,一定淘汰;那些说明书,买来时看过,却还要一一温习;还会在一只干净盘子里,将有的药片用小刀——那小刀先用医用酒精消过毒——剖分为1/2或1/4,再装进同一药品的空瓶里,并在瓶体上贴上一块橡皮膏,又在橡皮膏上写上他的小名,原来是根据说明书上的提示,他作为儿童,药量要减半或再减半,这种做法到他13岁以后才终止。
  他儿童时代,起初是见了觉得是糖果的东西就盲目地往嘴里放,后来这毛病改掉了,却又有了另一种毛病,就是无论父母还是亲戚朋友送来的礼物,凡能拆卸的,他玩了几次以后,一定会偷偷拿到储藏室里,用改锥等工具拆开,以满足那“它怎么会动呢”的好奇心,常常是拆开了也还是不明白,而且再也装不回去,但也有时候居然弄明白是发条或小电磙子在“作怪”,而且顺利地复原,那就玩得特别开心。长大以后,母亲告诉他,每当他拿着玩具藏起来拆卸时,父亲都跟母亲说:“别惊动他,只当我们不知道。”但是储藏室里那个工具匣里,原来还有锯条、尖锥,父亲怕他使用不当伤了手,都早就取出藏到了别处。
  父爱无声。如今他和妻子回家看望,父亲明显衰老了。父亲血压不稳定,需要经常服用相关药品,母亲为了他取用方便,就把藤匣里的两种药瓶,搁在长沙发前的茶几上。那天父亲倚在沙发上养神,见他和妻子来了,慈蔼地点头,嘱咐老伴:“还把这药瓶放藤匣里,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母亲问:“为什么?”他下巴朝儿媳妇隆起的肚子那里点点,于是母亲和小两口都懂得,第三代很快来临,要当爷爷的他,仍牢记着许多药品说明书上那句免不了的话:“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一个物品,有时不只是牵系着某一个人的情感,甚至还能影响到身边的人,并且将那一份情感不断传承下去。一种习惯,往往折射出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人所处于的一种生命状态。文章抓住一个药匣摆放的位置,就将一家人彼此之间的呵护与关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份在不断生长的爱,并不因父亲年龄的老去而有丝毫衰减,反而愈来愈浓烈。
  文中语文老师启发他描写父亲的那段话,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指导意义。暖心的话语,或是默默的动作,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而某些牵系着或质朴或特殊或浓烈的情感的物件,则是我们间接抒情时最好的载体。它们就在那里,正等待着我们去用心发现,用心揣摩,用心感受。
  编辑/姚 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