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即道路

来源 :参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rtrac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强调艺术教学的内容和注重艺术的自我表达这两种观念是21世纪艺术教育的核心,学科定向艺术思想课程的教学模式似乎是目前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卓越的艺术教育是产生艺术家的摇篮,法国的艺术教育代表了当今世界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它的学院艺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教学制度;深入学习探讨法国艺术学院的教育模式和思想对于我们自身美术院校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艺术教育理念 发展 传统与当代
  法国的艺术源远流长,首都巴黎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化艺术之都,巴黎的城市景观和艺术氛围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法国相当重视艺术教育和知识性讨论,并被认为其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深入学习探讨,法国艺术学院的教育模式和思想是我这次访学的主要任务,也对我们自身美术院校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2015年4月25日,我来到法国格勒诺布尔瓦朗斯高等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弗莱德里克莱格利兹位于巴黎的工作室,在这里我和弗莱德里克莱格利兹教授围绕着中西方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展开了一次对话。弗莱德里克莱格利兹教授长期任教于法国的美术学院,通过和他进行关于中法美术学院教学模式的对话和交流,我发现现在法国学院的教育模式还是很好的。莱格利兹教授说,现在学生的压力最大的是来自于毕业的学位,因为现在学生一定要反复跟老师去解释他要做的这个东西是什么,最后这个作品可能刚出炉,刚有一点点想法,没有完全做出来,这个前提下要跟老师说这些东西,所以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压力特别大。他们是在做之前,全部把想法说出来,然后探讨一下,先从理论上,然后再付诸实践,所以学生压力特别大。因为你这个想法可能说出来很好,如果说初期的解释没有解释明白,或者老师觉得你的想法不是特别好的话,他可能会抹杀一个很好的作品。几乎所有美院的系统都是非常反对绘画的,就是因为那个时候非常潮流的东西——做视频和装置,这些目前很时尚。由于法国受杜尚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几乎整个90年代,那些老师会给画画儿的学生说为什么你们要画画儿,你们为什么不做视频,不做装置,而要画画儿呢?这种情况对那些画画儿的学生来讲很难,但是同样的,在德国、英国、瑞士、美国等国家没有这些问题,老师不会强迫或者阻碍你不做绘画或者做什么东西,老师会给你很大的自由。但是法国老师会说,一直到现在都是。法国在相当长一个时间内,最重要的还是想法。
  虽然目前在艺术界普遍呈现这种状态,但特别是法国仍然看中想法的东西,很多国外的批评家觉得这是法国艺术界很大的一个弊端,他们过分强调这种观念的东西。在巴黎美术馆,看见和我几乎同龄的英国艺术家也看到他们的作品很自由,一个艺术家可以做艺术,可以画画儿,可以做装置,但是法国来讲,老师告诉他们绘画已经是过去时了,新兴的是观念艺术,所以他觉得其他国家的艺术家非常自由,但是法国就不是这种情况。就现在这个问题,我和教授认真做了探讨,他2007年到格勒末诺贝尔美院做老师的时候,觉得要做一些改变,因为格勒美院的老师每年要做一个课题,每一个老师自动随意组合。他和不同老师在一起组合,把绘画通过课程慢慢地融进去,比如做绘画和电影这一个主题。现在,电影,也就是视频是主流,把绘画通过电影的方式融入整个主题,让学生参与绘画,不会说学生单纯只做视频,而是通过视频把绘画也融进来,慢慢通过这种方式把绘画加进来。比如先让一个学生做视频,当他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先打草稿,通过速写的方式打草稿,草稿打完了以后再给其他的学生,其他的学生再根据他的草稿把它做成视频。经过他不断地努力,在三年之内让在这个学校里几乎消失的一门绘画艺术重新回到学校里。现在,通过他的不断努力,这个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地开始画画儿,整个学校的氛围对绘画的接受度也越来越好,不像刚来学校那样。
  而在巴黎美术学院,所呈现的状况就和格勒诺布尔瓦朗斯高等艺术与设计学院不太一样,是完全不一样的模式。巴黎美院每年输出很多优秀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艺术又很强,这就是巴黎美院优秀的地方,基础和观念都非常硬,非常好。但是格勒美院这一所学校只在80年代和90年代这一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学院,这个阶段出了非常多的优秀艺术家。这种百花齐放的现象不是单纯在法国,全世界都这样。可能以前的某一个时期会出现一个什么派别,然后这是一个主流或者很潮流的东西,但是现在你没有一个这个潮流、那个潮流,就是同时并存。
  通过这次的交流研究,我觉得中国的艺术教育应以中国的民族化发展建立自己的艺术教育坐标,我们需要多研究,多探索,多比较,来发展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发展需要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长期融合统一起来,才能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
  (作者简介:王卿,男,研究生,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责任编辑 王曦)
其他文献
敬爱的父亲,在您诞辰100周年之际,我率领众兄弟姐妹跪拜在您的灵前,祭祀您的英灵,追思您的足迹,谨以薄酒小馐跪拜稽首:饮甜水不忘掘井人,承慈父伟业发扬光大,后嗣荣昌。  敬爱的父亲,您于1913年生于原江苏省射阳县南洋区南镇乡。童年时代战乱频仍,加之家中弟兄三人,生活艰难困苦。6岁您跟随父母和哥哥做大饼油条叫卖,11岁入私塾,16岁随哥哥去上海拉黄包车。1937年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失败后,您
期刊
饮思  为引,没有人撺掇  如何凑合成堆  一个人不能成席  无从发挥,投入氛围  有缰绳,才能牵来鼻子和嘴  为隐,把酒量藏起来  把实话藏起来  把心机藏起来  在瓶子中  拉出导火索  继而,亲情点燃  为殷,殷勤斟酌  举杯  殷勤放出筷子  殷勤咀嚼  温度竟会  一阶一阶升格  为吟,酒深则不能自拔  吟诗,吟曲  吟天南海北  吟橙红黄绿青蓝紫  吟生命苦短情长  为淫,多而滥  色
期刊
南国之春  早晨的阳光让我怀疑昨夜是否真的喝醉了  清凉的风提醒我或许不该一直诅咒南国的春天  树上的鸟鸣分明带着些许失落仓皇和太多不情愿  也不知道它们是否在寻找失散的恋人或山里的同仁  仿佛经过几番颠沛流离最终蜗居于繁华都市  但沿着全世界所有的小道再也回不到故乡故园  更回不到日思夜想叽叽喳喳自由自在的从前  呆呆地坐在窗前望着又开始了一天繁忙的外面  昨夜酒后的鼾声宛若曾经的恋人耳边的呢喃
期刊
近日有朋友将刘晓东所著《明代朝鲜使臣胶东纪行诗探析》一书推荐给我,读后很有感慨。明代朝鲜使臣路经胶东地区创作的诗歌,不仅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明代山东中朝(韩)文化交流的珍贵画卷,提供了学习和欣赏朝鲜半岛古代名人诗歌的重要平台,还比较客观地揭示了明代山东的社会形态,为我们从另一个视角了解明代山东社会,特别是胶东半岛的社会风情开启了一扇窗口,也是我们研究明代山东中朝(韩)友好往来的珍贵史料。  由于路经山
期刊
1  走进你的季节  打着一把伞  在你的季节  一直在伞的阴影里  雨季是一把伞  遮住的是阳光  2  走进你的季节  我没有带伞  只想让你的温度和湿度  腐掉我死去的肌肤  冲刷掉污垢浮尘  唤醒爱,收集你一季的酸楚  3  一把伞走进了雨季  雨水淋湿了伞面  没有流进伞心  青藤缠绵着枯树茂盛  枯树在潮湿中腐去  记忆  1  出嫁的那一天  你在妈妈怀里哭泣  在我的后背上抹泪  
期刊
吟风  作古三千  淘尽英雄泪  上下求索  闲云野鹤  登却楼台小窗碧瓦秋色  淡看  人生落寞  水云间  花的世界  水的弄堂  一缕思念入我厅堂  听  那是云的低泣  风中送来一夜的暗香  有你  有我  有家乡的云裳  枫叶飘红  是谁在我梦里燃起红高粱  南山的谷子  北山的豆荚  十里飘香的稻浪  入我秋来  淡淡的水  蓝蓝的天  我的梦在水云间  秋月  淡淡的月光淋漓了人生的
期刊
紫荆花的谎言  风破坏了花的珠帘  零落成一地  雨,不缓不慢地与你相拥  湿了的地  落了的花  前头,渐渐隐去的身影  却不见你葬花的泪  那是紫荆花的谎言  忆着金色的稻穗  难以不费力地记起  何时播下的种子  满是杂草的沟渠  是谁在清理  在紫荆花的城市里说着谎  紫荆花的谎言  埋在立冬的誓言里  忘了是和谁一起  ——最后  也将忘记它种在何处  匆匆从树下走过  不曾记得谁何时在
期刊
【仙吕】点绛唇(套数)  “最忆是杭州”文艺晚会  自古瑰奇,风流盛萃,繁华地。重耀雄晖,恰二十国议。  【混江龙】杭州最忆。西湖交响撼中西。恢宏九曲,变幻全息。画意丹青凝彩韵,诗情长卷蔓神奇。文明传统彰活力,创新实景,堪赞堪题。  【六幺遍】春江曲,浙江剧。知音切切,梁祝依依。纤足踏翠,柔荑簇碧。琵琶箫鼓千佳丽,声齐,银屏吹彻万家笛。  【后庭花】芭蕾水上舞,天鹅人世栖。珠溅琼轮碎,琴飘桂月低。
期刊
摘要:卡罗琳?帕克丝特的《巴别塔之犬》以丈夫——语言学家保罗寻找妻子露西的死因为主线,从两条线展开叙述,一条是保罗与露西生活的过往,另一条是保罗让露西的爱犬罗丽说话的努力,从而展现人类很久以来在语言认识上的悲哀与沟通的无奈。  关键词:卡罗琳?帕克丝特 《巴别塔之犬》语言的困境  作为新生代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特的首部小说《巴别塔之犬》一经问世就吸引了广大读者,成为《纽约时报》等畅销书排行榜首位,
期刊
父亲母亲,父爱母爱  我的爷爷曾经是当地出了名的屠夫,一头300来斤的大肥猪仅爷爷和瘦小的奶奶两人,便足以“制服”。并不只是因为爷爷体格强健、力气大,更重要的是主刀得力,爷爷那一手出刀快而准的手艺才是关键。爷爷临终时,叫上父亲说了些体己的话儿,他很欣慰父亲没有继承屠夫的行当,但是他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要保存好他曾经用过的那把锋利的“杀刀”。据说,那把刀是曾祖父当年用10块大洋买来的。这是爷爷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