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十年来,戏曲现代戏从探索到成熟,经历诸多坎坷,成就卓然可观。尤其最近一段时间,戏曲现代戏出现了多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相当高水平的优秀作品,它们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戏曲创作的新高度,有力推动戏曲事业发展,正在逐渐改变戏曲领域传统戏和现代戏剧目质量严重不相称的现象。这些优秀作品为戏曲现代戏树立了新的标杆,同时也昭示着戏曲现代戏走向高峰的可能和方向。
在传统沃土里孕育现代戏
戏曲现代戏走向高峰之路的关键,是在对戏曲传统魅力与价值怀有深刻情感与充分认同的前提下,继承好中华戏剧美学传统。戏曲是在我国悠久历史中形成的独特表现形式,其中包含中华民族特有的叙事方式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情感取向,更包含以戏曲表演之“四功五法”为技术基础的精彩舞台语汇。大量传统经典积淀了戏曲最重要和最有效的舞台手段,是戏曲化叙事、音乐和表演的艺术宝库。现代戏和传统戏并不是对立关系,越是立足于深厚传统基础的戏曲艺术家,越是拥有丰富表演手段和舞台经验,越有可能为现实题材开掘和当代人物形象塑造找到最佳手段。
优秀现代戏作品从来就不是凭空出现的,无论是那些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影响广泛的现代戏精品,还是近年来涌现的诸多佳作,其成功始终体现在对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化用。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观众感觉现代戏水平不如人意,不愿意走进剧场,不是由于人们对现实题材有偏见,而是那些背离戏曲传统、低水平的“话剧加唱”作品伤害了现代戏的声名。相反,那些从丰厚传统中孕育的现代戏受到了观众欢迎。如张火丁主演的京剧《江姐》之所以备受喜爱且在京剧迷中广泛传唱,就是由于张火丁对京剧程派唱腔有深刻理解,懂得如何让这部现代新戏充溢京剧程派韵味;人们对陈霖苍在京剧《骆驼祥子》里的表演久久难以忘怀,就是由于他将花脸行的许多代表性身段化用于祥子拉洋车的行动中,处处体现“戏曲”的(而非其他戏剧样式的)精彩。戏曲只有好听、好看才留得住、传得开,而所有这些好听、好看的作品,无不是艺术家将传统戏曲基本功巧妙运用于现代戏创作演出的结果。总之,戏曲现代戏只有充分尊重戏曲特色,才有可能在艺术上得到充分认同;只有努力按戏曲化原则创作演出,才可能提供稳定的美学价值,既为观众接受和喜爱,又在戏曲史上拥有一席之地。
解放思想以突破陈旧模式
戏曲现代戏走向高峰,需要有解放思想的勇气,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领域的进步相适应。戏曲毕竟不只是身体技艺的展示,还需要通过故事与人物感化人心。而要成为永恒的经典作品,还需具有超越时代的深刻思想内涵,能够洞察历史,揭示真理,触及人性深处。
豫剧《焦裕禄》、京剧《浴火黎明》等现代戏作品都是深具启发性的典范。豫剧《焦裕禄》不满足于在舞台上复述主人公带领群众治沙、顽强抵抗病魔等人们熟知的事迹,而是将这位家喻户晓的模范县委书记放在共和国历史上最困难的时代背景下,志在塑造一位不顾个人沉浮而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有情怀、有担当的干部楷模。这就为老题材注入新内涵,还启发了芗剧《谷文昌》等一批新的戏曲现代戏作品。京剧《浴火黎明》首次把重庆地区中共地下党中被捕后面临抉择的人物置于戏剧主人公位置,通过范文华这个戏剧人物的转变凸显人性的复杂和地下斗争的艰难,在承认人有“七情六欲”的前提下彰显正确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让革命历史题材戏曲人物闪耀出更富人性色彩的光芒,是对一度流行的“高大全”模式的突破。秦腔《西京故事》和湘剧《月亮粑粑》都把目光投向教育领域,前者揭示贫困大学生生活境遇以及他们面临的精神挑战,后者直面当代贫困山区代课教师的无私奉献与生存压力,两部作品都通过感人至深的舞台呈现让观众受到极大情感冲击,借此引导人们对教育现状的深度关切,对先进人物的理解和崇敬。
这些优秀现代戏作品无疑体现着戏曲界对历史与现实的新思考,为戏曲现代戏增强真实性和感染力作出艺术贡献,也为戏曲现代戏摆脱陈旧模式束缚提供了典范,因而具有丰富的思想启示。此外,优秀戏曲作品具有的突出思想性不等同于说教。曾有一段时间,戏曲现代戏深陷“工具论”泥淖,简单化图解政策,失去基本思想内涵和应有的艺术魅力,损害戏曲现代戏声誉,成为戏曲现代戏走向高峰的绊脚石和拦路虎。
善用技术以丰富艺术呈现
戏曲现代戏要走向高峰,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合理有效使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现代戏舞台表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视听体验。从最初比较简陋的灯光、布景、字幕、转台到LED投影、3D技术等,越来越复杂的技术手段逐渐融入当代戏曲,改变着观众的欣赏习惯。有人认为科技手段与戏曲虚拟写意的美学原则产生冲突甚至喧宾夺主,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但如果只看到这种消极现象而忽视科技对戏曲舞台表达可能的助力,也不客观。近年深得好评的秦腔《狗儿爷涅槃》、锡剧《三三》等优秀作品,都是艺术表达和技术手段两方面皆近于一流的现代戏新作,创作者对科技手段既没有盲目崇拜,也不盲目排斥,技术运用所营造的多层次、错落有致的舞台空间,将戏曲演员的表演更好地衬托和凸显出来。通过科技手段推动现代戏发展,需要的恰是这样的理性态度。
着眼观演关系以开拓市场
戏曲现代戏作品只有在演出过程中不断与观众互动、不断打磨优化才能臻于完善。戏曲创作最终目的是通过大量演出,与尽可能多的观众分享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所以,戏曲创作不只是从剧本到排练的过程,它最终需要在舞台上实现精品打造。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作品是不是受欢迎,市场反响是重要参照之一。
尽管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戏曲演出市场出现明显复苏现象,但其中最有票房价值的剧目绝大多数仍然是传统经典。根据我的经验,优秀现代戏作品的演出现场往往十分热烈,这说明观众只要进了剧场完全可能被现代戏征服。当年的评剧《杨三姐告状》、豫剧《朝阳沟》都是典型现实题材剧目,丝毫不妨碍它们成为本剧种最具影响力的经典,持久不衰地受到观众喜爱。那么,为什么眼下传统经典剧目更卖座,而优秀现代戏收获的掌声与感动不能转化为票房佳绩?这是迫切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当前戏曲现代戏处于市场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营销不力。新创作的现代戏缺少传统经典累积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声誉作支撑,面对现代社会需求和多种演艺形式间的激烈竞争,如果仍然停留于口碑式传播的原始层次,自然难以突破重围,其市场境遇就不会有根本性逆转。持续推出优秀作品,用作品自身魅力改变市场对现代戏的偏见是根本之道,但拓宽传播渠道、改进传播方式、为现代戏佳作建立有效的市场营销模式,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目前看来,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广大观众对现代戏更广泛的认同。大量现代戏新作为完成演出场次要求,只能依赖演出补贴,用远低于成本的超低票价甚至赠票来吸引观众,然而越是低价或免票,观众对现代戏艺术欣赏价值期待值越低,以致现代戏演出越难有正常的市场空间。
戏曲现代戏精品创作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其发展过程中的深刻教训也需要清醒认识与深刻反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努力继承与激活传统,用艺术的方式形象化地表现人民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的酸甜苦辣,鼓励戏剧艺术家尊重戏曲规律,充分发挥创造性,开拓演出市场,戏曲现代戏才有可能陆续涌现高峰之作。
在传统沃土里孕育现代戏
戏曲现代戏走向高峰之路的关键,是在对戏曲传统魅力与价值怀有深刻情感与充分认同的前提下,继承好中华戏剧美学传统。戏曲是在我国悠久历史中形成的独特表现形式,其中包含中华民族特有的叙事方式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情感取向,更包含以戏曲表演之“四功五法”为技术基础的精彩舞台语汇。大量传统经典积淀了戏曲最重要和最有效的舞台手段,是戏曲化叙事、音乐和表演的艺术宝库。现代戏和传统戏并不是对立关系,越是立足于深厚传统基础的戏曲艺术家,越是拥有丰富表演手段和舞台经验,越有可能为现实题材开掘和当代人物形象塑造找到最佳手段。
优秀现代戏作品从来就不是凭空出现的,无论是那些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影响广泛的现代戏精品,还是近年来涌现的诸多佳作,其成功始终体现在对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化用。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观众感觉现代戏水平不如人意,不愿意走进剧场,不是由于人们对现实题材有偏见,而是那些背离戏曲传统、低水平的“话剧加唱”作品伤害了现代戏的声名。相反,那些从丰厚传统中孕育的现代戏受到了观众欢迎。如张火丁主演的京剧《江姐》之所以备受喜爱且在京剧迷中广泛传唱,就是由于张火丁对京剧程派唱腔有深刻理解,懂得如何让这部现代新戏充溢京剧程派韵味;人们对陈霖苍在京剧《骆驼祥子》里的表演久久难以忘怀,就是由于他将花脸行的许多代表性身段化用于祥子拉洋车的行动中,处处体现“戏曲”的(而非其他戏剧样式的)精彩。戏曲只有好听、好看才留得住、传得开,而所有这些好听、好看的作品,无不是艺术家将传统戏曲基本功巧妙运用于现代戏创作演出的结果。总之,戏曲现代戏只有充分尊重戏曲特色,才有可能在艺术上得到充分认同;只有努力按戏曲化原则创作演出,才可能提供稳定的美学价值,既为观众接受和喜爱,又在戏曲史上拥有一席之地。
解放思想以突破陈旧模式
戏曲现代戏走向高峰,需要有解放思想的勇气,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领域的进步相适应。戏曲毕竟不只是身体技艺的展示,还需要通过故事与人物感化人心。而要成为永恒的经典作品,还需具有超越时代的深刻思想内涵,能够洞察历史,揭示真理,触及人性深处。
豫剧《焦裕禄》、京剧《浴火黎明》等现代戏作品都是深具启发性的典范。豫剧《焦裕禄》不满足于在舞台上复述主人公带领群众治沙、顽强抵抗病魔等人们熟知的事迹,而是将这位家喻户晓的模范县委书记放在共和国历史上最困难的时代背景下,志在塑造一位不顾个人沉浮而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有情怀、有担当的干部楷模。这就为老题材注入新内涵,还启发了芗剧《谷文昌》等一批新的戏曲现代戏作品。京剧《浴火黎明》首次把重庆地区中共地下党中被捕后面临抉择的人物置于戏剧主人公位置,通过范文华这个戏剧人物的转变凸显人性的复杂和地下斗争的艰难,在承认人有“七情六欲”的前提下彰显正确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让革命历史题材戏曲人物闪耀出更富人性色彩的光芒,是对一度流行的“高大全”模式的突破。秦腔《西京故事》和湘剧《月亮粑粑》都把目光投向教育领域,前者揭示贫困大学生生活境遇以及他们面临的精神挑战,后者直面当代贫困山区代课教师的无私奉献与生存压力,两部作品都通过感人至深的舞台呈现让观众受到极大情感冲击,借此引导人们对教育现状的深度关切,对先进人物的理解和崇敬。
这些优秀现代戏作品无疑体现着戏曲界对历史与现实的新思考,为戏曲现代戏增强真实性和感染力作出艺术贡献,也为戏曲现代戏摆脱陈旧模式束缚提供了典范,因而具有丰富的思想启示。此外,优秀戏曲作品具有的突出思想性不等同于说教。曾有一段时间,戏曲现代戏深陷“工具论”泥淖,简单化图解政策,失去基本思想内涵和应有的艺术魅力,损害戏曲现代戏声誉,成为戏曲现代戏走向高峰的绊脚石和拦路虎。
善用技术以丰富艺术呈现
戏曲现代戏要走向高峰,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合理有效使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现代戏舞台表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视听体验。从最初比较简陋的灯光、布景、字幕、转台到LED投影、3D技术等,越来越复杂的技术手段逐渐融入当代戏曲,改变着观众的欣赏习惯。有人认为科技手段与戏曲虚拟写意的美学原则产生冲突甚至喧宾夺主,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但如果只看到这种消极现象而忽视科技对戏曲舞台表达可能的助力,也不客观。近年深得好评的秦腔《狗儿爷涅槃》、锡剧《三三》等优秀作品,都是艺术表达和技术手段两方面皆近于一流的现代戏新作,创作者对科技手段既没有盲目崇拜,也不盲目排斥,技术运用所营造的多层次、错落有致的舞台空间,将戏曲演员的表演更好地衬托和凸显出来。通过科技手段推动现代戏发展,需要的恰是这样的理性态度。
着眼观演关系以开拓市场
戏曲现代戏作品只有在演出过程中不断与观众互动、不断打磨优化才能臻于完善。戏曲创作最终目的是通过大量演出,与尽可能多的观众分享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所以,戏曲创作不只是从剧本到排练的过程,它最终需要在舞台上实现精品打造。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作品是不是受欢迎,市场反响是重要参照之一。
尽管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戏曲演出市场出现明显复苏现象,但其中最有票房价值的剧目绝大多数仍然是传统经典。根据我的经验,优秀现代戏作品的演出现场往往十分热烈,这说明观众只要进了剧场完全可能被现代戏征服。当年的评剧《杨三姐告状》、豫剧《朝阳沟》都是典型现实题材剧目,丝毫不妨碍它们成为本剧种最具影响力的经典,持久不衰地受到观众喜爱。那么,为什么眼下传统经典剧目更卖座,而优秀现代戏收获的掌声与感动不能转化为票房佳绩?这是迫切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当前戏曲现代戏处于市场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营销不力。新创作的现代戏缺少传统经典累积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声誉作支撑,面对现代社会需求和多种演艺形式间的激烈竞争,如果仍然停留于口碑式传播的原始层次,自然难以突破重围,其市场境遇就不会有根本性逆转。持续推出优秀作品,用作品自身魅力改变市场对现代戏的偏见是根本之道,但拓宽传播渠道、改进传播方式、为现代戏佳作建立有效的市场营销模式,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目前看来,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广大观众对现代戏更广泛的认同。大量现代戏新作为完成演出场次要求,只能依赖演出补贴,用远低于成本的超低票价甚至赠票来吸引观众,然而越是低价或免票,观众对现代戏艺术欣赏价值期待值越低,以致现代戏演出越难有正常的市场空间。
戏曲现代戏精品创作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其发展过程中的深刻教训也需要清醒认识与深刻反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努力继承与激活传统,用艺术的方式形象化地表现人民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的酸甜苦辣,鼓励戏剧艺术家尊重戏曲规律,充分发挥创造性,开拓演出市场,戏曲现代戏才有可能陆续涌现高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