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蓓蕾,南京师范大学大四学生,23岁,乌鲁木齐人。喜好旅游,为了攒路费,发过传单,当过家教,卖过魔方,曾搭25辆顺风车从南京回到乌鲁木齐,行程3700公里。
有人认为,胡蓓蕾此行可以成为一次检测中国人信任感的行为艺术。对此,他本人并不赞同,他说,他从一开始就相信,“一定会有人愿意搭我的,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缘起
胡蓓蕾把一百块钱用力折了两下,塞进袜子,如果遇到意外,这将是最后的救命钱。
历时13天,行程3700多公里,搭了25辆顺风车,从南京到乌鲁木齐,没花一分钱。当同学们还为一张车票发愁时,这名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靠免费搭车完成了一次刺激而温馨的回家之旅。
看名字,以为是个女孩子。然而,他却是个身高一米八的小伙子。短发,瘦脸、小眼,架着一副黑框眼镜,见人就笑,两眼自然地眯成了一条缝。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也不会去做了
一切源于一部名为《搭车去柏林》的纪录片,主人公从北京出发,靠陌生人的帮助,搭车88次,最终抵达柏林。
如果能搭车回家,就是一个非凡的经历。胡蓓蕾相信行万里路远胜读万卷书。多位同学劝他慎重,女友也急了:“你又不是探险家。”
胡蓓蕾祖籍江苏,幼时随父母搬到乌鲁木齐。19岁考上南京师范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这个要求严谨细致的专业其实不适合他有些天马行空的性格。他多才多艺,是学校足球赛的最佳射手,省级魔方速拧冠军。
出发前,胡蓓蕾仔细研究路程,突然感觉:顺着312国道从南京一路向西,似乎在演20多年前的故事,父母带着他从故乡出发,去创造新的“家乡”。
2010年12月25日,圣诞节。他出发了。
在服务区搭车,成功率远大于加油站
从南师大出发,坐公交车到312国道,他计划当天至少要到合肥。沿着国道他边走边拦车,走了半个多小时,进了路边一座加油站。他预想加油站是搭车的最佳场所,但司机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没人愿意拉他。一个司机甚至劝他,用学生证买张半价票,用不着这么辛苦。一位好心的加油站工作人员也凑了过来,让他趁着没走出多远,回到汽车站买票去合肥。
胡蓓蕾背着登山包继续西行。两个小时后,他不死心地又钻进了一个加油站,仍然没有结果。
继续徒步。他还在不停地招手,似乎没人感觉到他的存在。“难道在中国,捂车就那么难吗?”三个小时后,胡蓓蕾有些不堪重负。背包有50斤重,里面有衣服,食品、帐篷和一双解放鞋。还有一本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这本书承载着他的梦想,他期待搭车的经历,接触有趣的人,听到离奇的故事。
“我当时真的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了。”胡蓓蕾回忆。这时,他看到前面停着一辆正在检修的卡车,凑了过去,对师傅说明来意。师傅将信将疑地让他坐进了驾驶室。师傅后来解释说,当时看他满头大汗,学生模样,不像坏人。一路上,司机似乎也没有把他当外人,一直跟他吐苦水:儿子不好好学习,没出息。胡蓓蕾无法分担这些苦恼,他只剩下开心:终于有人肯搭我了。
胡蓓蕾发现,在服务区搭车成功率远大于加油站。
搭上奥迪,13天中最愉快的记忆
在合肥文集高速服务区,他相中了一辆奥迪车。展开招牌式的微笑,胡蓓蕾上前搭讪。奥迪车主犹疑了一下,查看了他的学生证后,让他上了车。这成了胡蓓蕾13天旅行中最为愉快的记忆。奥迪车主告诉胡蓓蕾,他曾在服务区被人骗过,因此有戒心。
寂寞的旅途,很容易让人放下戒心。车主跟胡蓓蕾谈起了心事,他虽然成功,但仍然觉得缺少朋友。胡蓓蕾谈起自己的大学经历,奥迪男抢过话茬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抖搂一空,甚至向他传授如何成为成功人士,开上奥迪,住上豪宅。
听说胡蓓蕾是学电气工程专业并即将毕业时,车主马上打电话给做电气工程的朋友,为他推荐工作。因为聊得投入,他们还走错了方向,多开了一百多公里的冤枉路。可车主并不觉得冤枉,分手时,他给胡蓓蕾留了一张名片和一句话:男人就要用事业武装自己。
这名叫孙宏刚的车主后来回忆说,和胡蓓蕾在车上共同度过的5个小时使他感受颇深。“这孩子很有闯劲,现在这种有想法有行动的大学生太少见了。”
奇特的旅程,了解和感受社会的机会
本来只是一次冲动而简单的冒险,却无意中成了胡蓓蕾了解和感受社会的机会。
在信阳服务区,他搭上了一辆重型卡车,两位司机轮换开,大家熟络起来后,司机们毫无戒备地向他倾诉,一个不停地痛骂老板,另一个适时做补充。
胡蓓蕾非常理解卡车司机的辛苦,他形容坐卡车“全身都不舒服”。在从信阳到西安600公里的路上,他搭乘一辆拉起重机的载重卡车,从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整整十个小时,只在午饭时间短暂休息了20分钟,下车后,他整个人几乎散了架。但相比其他车辆,卡车司机又是最好说话的,尤其在人烟罕至的地带,见到招手,卡车司机都会把车停下。
卡车司机可能是世界上最辛苦的职业之一,不过,司机们大多阅历丰富,待人坦诚,一名张姓司机向胡蓓蕾讲起第一次搭陌生人的经历。若干年前,他和两个同事到新疆拉哈密瓜,卖家托他捎上一个20岁的小伙子。加上这个小伙子就要超员,但碍于情面司机还是答应了。车开出新疆不久,就被交警罚了1500元。如果这样下去,便是开一路,被罚一路,而他们的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广州。
不得已,张司机给了小伙子一百元钱,把这个搭车客送上了长途车,才继续上路。卖家得知后,就把罚款打到司机的银行卡上,并承诺以后不再收他运瓜的信息中介费,“运一次要600块呢!”
“人和人之间要有信任。”张司机说。这次特殊的经历让他对搭车人没有戒备心理,他会“见人招手就停”。
并不是每个司机都有奇特的经历。不过,大概是驾驶生活很枯燥,卡车司机个个都有倾诉的渴望,谈论吝啬的老板和太低的工资是他们永恒的话题。
司机们也不太愿意与胡蓓蕾合影。胡蓓蕾说,即便问姓名,司机们也不愿透露,“他们都觉得这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一位司机告诉胡蓓蕾,他们不是不想带人,主要是担心自己的安全,还怕发生意外要负担责任。
这似乎也是在中国搭车难的症结。除此之外,搭车有时还被认为是非法运营。
搭车之余,胡蓓蕾有时也能帮上忙。在西安,他拦住了一辆面包车。听了他的解释,车主并不想带他,但也并未立刻开走。胡蓓蕾发现车里的七个人似乎为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这辆坐满维族老乡的中巴车还是接纳了他。上车后他才发现,乘客中只有一个人会讲蹩脚的汉语,维族司机似乎也看不懂汉语路牌,他就顺理成章地当起了向导。
他不会维语,无法问车里的人究竟怎样达成让他搭车的决定。因为语言不通,很长一段时间车内陷于“冷场”。还是维族老乡打破了僵局,邀请胡蓓蕾一起玩扑克牌,还与他分享家乡的馕和苹果。
上了我的车,就算到家了!
2010年12月30日,“转”了8次车后,胡蓓蕾到达兰州。行者的落寞,对一名23岁的年轻人或许有点残酷。在兰州一个小招待所里,他买了花生和啤酒,独自庆祝。“这是路上第一次感觉到孤单。”
13天中,胡蓓蕾很少住宿,大多在高速服务区的大厅里拼凳而眠,还睡过一次帐篷。饿了就吃些随身带的压缩饼干,泡上方便面,出发前再把水壶灌满。
简陋的跨年夜之后,他迎来一路上心情最差的一天。在青海收费站,他手拿地图不停地挥手,三个多小时都没拦到一辆车,以至每有车辆缴费时,工作人员都会热心地帮他问一句。
出发前,他预想在西部搭车会比东部容易。因为民风质朴,人们更愿意以提供帮助获得满足。在路上,胡蓓蕾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我是学生,没有钱。”但还有一位司机以为是自己搭车费要得太高,曾两次停下来,跟他讨价还价。
不過感动还是不断发生。在世界风库瓜洲,一位司机滑行100多米后将车停下,让他上车。胡蓓蕾后来回忆说:那一声刺耳的刹车是他听到的最美妙的声响。在去往哈密的路上,搭车司机甚至怕他没钱,还要给他一百块钱当路费。最后一辆搭他的车,听了胡蓓蕾的讲述后,司机说:“上了我的车,就算到家了!”
父母知道儿子的“壮举”后怒不可遏。他们都是生意人,不太愿意将自己的命运交付陌生人。弟弟则给了他一个“中肯”的评价:“哥,你越来越二了。”
漫长的旅途后,胡蓓蕾归纳出几点搭车心得:脸皮足够厚:心理承受能力强,不怕被拒绝,会陪司机聊天,带几张明信片送给司机。不要让你的想法永远只是个想法。不要让你回首往事的时候才发现生活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帮你。
有人认为,胡蓓蕾此行可以成为一次检测中国人信任感的行为艺术。对此,他本人并不赞同,他说,他从一开始就相信,“一定会有人愿意搭我的,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缘起
胡蓓蕾把一百块钱用力折了两下,塞进袜子,如果遇到意外,这将是最后的救命钱。
历时13天,行程3700多公里,搭了25辆顺风车,从南京到乌鲁木齐,没花一分钱。当同学们还为一张车票发愁时,这名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靠免费搭车完成了一次刺激而温馨的回家之旅。
看名字,以为是个女孩子。然而,他却是个身高一米八的小伙子。短发,瘦脸、小眼,架着一副黑框眼镜,见人就笑,两眼自然地眯成了一条缝。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也不会去做了
一切源于一部名为《搭车去柏林》的纪录片,主人公从北京出发,靠陌生人的帮助,搭车88次,最终抵达柏林。
如果能搭车回家,就是一个非凡的经历。胡蓓蕾相信行万里路远胜读万卷书。多位同学劝他慎重,女友也急了:“你又不是探险家。”
胡蓓蕾祖籍江苏,幼时随父母搬到乌鲁木齐。19岁考上南京师范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这个要求严谨细致的专业其实不适合他有些天马行空的性格。他多才多艺,是学校足球赛的最佳射手,省级魔方速拧冠军。
出发前,胡蓓蕾仔细研究路程,突然感觉:顺着312国道从南京一路向西,似乎在演20多年前的故事,父母带着他从故乡出发,去创造新的“家乡”。
2010年12月25日,圣诞节。他出发了。
在服务区搭车,成功率远大于加油站
从南师大出发,坐公交车到312国道,他计划当天至少要到合肥。沿着国道他边走边拦车,走了半个多小时,进了路边一座加油站。他预想加油站是搭车的最佳场所,但司机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没人愿意拉他。一个司机甚至劝他,用学生证买张半价票,用不着这么辛苦。一位好心的加油站工作人员也凑了过来,让他趁着没走出多远,回到汽车站买票去合肥。
胡蓓蕾背着登山包继续西行。两个小时后,他不死心地又钻进了一个加油站,仍然没有结果。
继续徒步。他还在不停地招手,似乎没人感觉到他的存在。“难道在中国,捂车就那么难吗?”三个小时后,胡蓓蕾有些不堪重负。背包有50斤重,里面有衣服,食品、帐篷和一双解放鞋。还有一本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这本书承载着他的梦想,他期待搭车的经历,接触有趣的人,听到离奇的故事。
“我当时真的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了。”胡蓓蕾回忆。这时,他看到前面停着一辆正在检修的卡车,凑了过去,对师傅说明来意。师傅将信将疑地让他坐进了驾驶室。师傅后来解释说,当时看他满头大汗,学生模样,不像坏人。一路上,司机似乎也没有把他当外人,一直跟他吐苦水:儿子不好好学习,没出息。胡蓓蕾无法分担这些苦恼,他只剩下开心:终于有人肯搭我了。
胡蓓蕾发现,在服务区搭车成功率远大于加油站。
搭上奥迪,13天中最愉快的记忆
在合肥文集高速服务区,他相中了一辆奥迪车。展开招牌式的微笑,胡蓓蕾上前搭讪。奥迪车主犹疑了一下,查看了他的学生证后,让他上了车。这成了胡蓓蕾13天旅行中最为愉快的记忆。奥迪车主告诉胡蓓蕾,他曾在服务区被人骗过,因此有戒心。
寂寞的旅途,很容易让人放下戒心。车主跟胡蓓蕾谈起了心事,他虽然成功,但仍然觉得缺少朋友。胡蓓蕾谈起自己的大学经历,奥迪男抢过话茬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抖搂一空,甚至向他传授如何成为成功人士,开上奥迪,住上豪宅。
听说胡蓓蕾是学电气工程专业并即将毕业时,车主马上打电话给做电气工程的朋友,为他推荐工作。因为聊得投入,他们还走错了方向,多开了一百多公里的冤枉路。可车主并不觉得冤枉,分手时,他给胡蓓蕾留了一张名片和一句话:男人就要用事业武装自己。
这名叫孙宏刚的车主后来回忆说,和胡蓓蕾在车上共同度过的5个小时使他感受颇深。“这孩子很有闯劲,现在这种有想法有行动的大学生太少见了。”
奇特的旅程,了解和感受社会的机会
本来只是一次冲动而简单的冒险,却无意中成了胡蓓蕾了解和感受社会的机会。
在信阳服务区,他搭上了一辆重型卡车,两位司机轮换开,大家熟络起来后,司机们毫无戒备地向他倾诉,一个不停地痛骂老板,另一个适时做补充。
胡蓓蕾非常理解卡车司机的辛苦,他形容坐卡车“全身都不舒服”。在从信阳到西安600公里的路上,他搭乘一辆拉起重机的载重卡车,从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整整十个小时,只在午饭时间短暂休息了20分钟,下车后,他整个人几乎散了架。但相比其他车辆,卡车司机又是最好说话的,尤其在人烟罕至的地带,见到招手,卡车司机都会把车停下。
卡车司机可能是世界上最辛苦的职业之一,不过,司机们大多阅历丰富,待人坦诚,一名张姓司机向胡蓓蕾讲起第一次搭陌生人的经历。若干年前,他和两个同事到新疆拉哈密瓜,卖家托他捎上一个20岁的小伙子。加上这个小伙子就要超员,但碍于情面司机还是答应了。车开出新疆不久,就被交警罚了1500元。如果这样下去,便是开一路,被罚一路,而他们的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广州。
不得已,张司机给了小伙子一百元钱,把这个搭车客送上了长途车,才继续上路。卖家得知后,就把罚款打到司机的银行卡上,并承诺以后不再收他运瓜的信息中介费,“运一次要600块呢!”
“人和人之间要有信任。”张司机说。这次特殊的经历让他对搭车人没有戒备心理,他会“见人招手就停”。
并不是每个司机都有奇特的经历。不过,大概是驾驶生活很枯燥,卡车司机个个都有倾诉的渴望,谈论吝啬的老板和太低的工资是他们永恒的话题。
司机们也不太愿意与胡蓓蕾合影。胡蓓蕾说,即便问姓名,司机们也不愿透露,“他们都觉得这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一位司机告诉胡蓓蕾,他们不是不想带人,主要是担心自己的安全,还怕发生意外要负担责任。
这似乎也是在中国搭车难的症结。除此之外,搭车有时还被认为是非法运营。
搭车之余,胡蓓蕾有时也能帮上忙。在西安,他拦住了一辆面包车。听了他的解释,车主并不想带他,但也并未立刻开走。胡蓓蕾发现车里的七个人似乎为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这辆坐满维族老乡的中巴车还是接纳了他。上车后他才发现,乘客中只有一个人会讲蹩脚的汉语,维族司机似乎也看不懂汉语路牌,他就顺理成章地当起了向导。
他不会维语,无法问车里的人究竟怎样达成让他搭车的决定。因为语言不通,很长一段时间车内陷于“冷场”。还是维族老乡打破了僵局,邀请胡蓓蕾一起玩扑克牌,还与他分享家乡的馕和苹果。
上了我的车,就算到家了!
2010年12月30日,“转”了8次车后,胡蓓蕾到达兰州。行者的落寞,对一名23岁的年轻人或许有点残酷。在兰州一个小招待所里,他买了花生和啤酒,独自庆祝。“这是路上第一次感觉到孤单。”
13天中,胡蓓蕾很少住宿,大多在高速服务区的大厅里拼凳而眠,还睡过一次帐篷。饿了就吃些随身带的压缩饼干,泡上方便面,出发前再把水壶灌满。
简陋的跨年夜之后,他迎来一路上心情最差的一天。在青海收费站,他手拿地图不停地挥手,三个多小时都没拦到一辆车,以至每有车辆缴费时,工作人员都会热心地帮他问一句。
出发前,他预想在西部搭车会比东部容易。因为民风质朴,人们更愿意以提供帮助获得满足。在路上,胡蓓蕾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我是学生,没有钱。”但还有一位司机以为是自己搭车费要得太高,曾两次停下来,跟他讨价还价。
不過感动还是不断发生。在世界风库瓜洲,一位司机滑行100多米后将车停下,让他上车。胡蓓蕾后来回忆说:那一声刺耳的刹车是他听到的最美妙的声响。在去往哈密的路上,搭车司机甚至怕他没钱,还要给他一百块钱当路费。最后一辆搭他的车,听了胡蓓蕾的讲述后,司机说:“上了我的车,就算到家了!”
父母知道儿子的“壮举”后怒不可遏。他们都是生意人,不太愿意将自己的命运交付陌生人。弟弟则给了他一个“中肯”的评价:“哥,你越来越二了。”
漫长的旅途后,胡蓓蕾归纳出几点搭车心得:脸皮足够厚:心理承受能力强,不怕被拒绝,会陪司机聊天,带几张明信片送给司机。不要让你的想法永远只是个想法。不要让你回首往事的时候才发现生活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