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源紧张,气候变暖等问题的愈演愈烈孕育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这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浪潮的兴起也给国际会计界带来重大的影响,催生了环境会计的一个全新分支——碳会计。为此,主要介绍了碳会计的内涵和背景,分析了碳会计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并针对我国碳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碳会计;碳排放交易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11602
1 碳会计的含义及缘起
碳会计是以能源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以货币计量为主,实物单位或文字为辅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披露企业自然资本效率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碳会计理论体系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理念。在“APEC蓝”等热词将国民的环境担忧推向制高点的当今中国,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推动碳会计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责任。
碳会计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关于采掘业中的资产弃置费用的处理。1977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了FAS19——《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的财务会计与报告》,将资产弃置义务确认为一项负资产,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称为负残值法。这为碳会计的发展开创了先河。1993年针对土壤污染义务的金额估计问题,FASB又发布了E1TF93—5《环境负债会计处理》。同年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FERC)发布了关于排污权交易会计处理的文件,碳会计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它的正式提出在2008年,由美国的Stewart Jones教授提出,他将碳排放、交易和签证等的会计问题称之为碳排放及碳固会计,即碳会计。早期的碳会计研究主要是在传统财务会计框架下进行的,侧重于对碳排放交易权的核算问题的探讨。如今,碳会计已不再局限于财务会计的范畴,出现了碳管理会计、碳审计等新的内容。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巴厘岛路线图的出台以及哥本哈根会议、坎昆会议等气候大会的召开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提升到新的高度,各国政府在制定减排目标的同时开始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给予拥有减排任务的实体或公司更多的灵活度,碳交易市场初现雏形。近年来,EU ETS(欧盟)、ETG(英国)、CCX(美国)、NSW(澳大利亚)四大碳交易场所的成立又推动了碳交易市场的成熟。由此带来的碳排放权核算及碳投资、碳损益等会计问题也日益突出,引起国际会计界的普遍关注。碳会计的全球推行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2 国内外碳会计发展现状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会计的探索起步较早,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环境财务会计体系。制定出台的较完善的准则体系和针对特殊环境事项的会计规范等都大大推动了碳会计在西方的研究和推广。进入本世纪以来,FASB出台的排污权交易会计指南等一系列文件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相关观点逐步吻合,构建了较完善的会计规范和准则体系,给予碳会计工作强有力的指导。美国政府从2009年开始投入资金检查美国税法中鼓励碳排放的条款数量,碳政府审计也开始发展。欧洲国家例如英國法国等国也对排污权的市场交易和会计处理制定了详尽的规范。英国国家审计署发布了审查本国实施EU ETS情况的报告。法国企业家协会和普华永道合作成立EPE,发布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会计处理期权。在IASB的大框架下,西方各国的碳会计理论和实务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碳会计的发展起步较晚,尚处在水平较低的初期阶段,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周志方、肖序等学者最早介绍了西方的碳会计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会计学界对碳会计等相关理论的探讨。实务方面,北京碳市场控排企业的碳排放报告核查相关工作已开展了两年;2015年3月深圳碳会计专家委员会成立,该机构旨在研究碳交易会计处理的课题,有助于推动我国碳交易会计处理准则和规范的出台;香港特别行政区在2008年发布了《香港建筑物的GHG排放及减除的核算和报告指引》,成立了碳审计绿色机构,鼓励社会进行自愿的“GHG排放审计”。
然而,中国建立完备的碳会计体系仍任重而道远。理论研究匮乏,实务经验更少。碳会计发展所需的相关准则规范和市场环境还没有形成,碳审计没有得到普及,也没有培养碳会计需要的跨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的意识。
3 对我国碳会计发展的建议
3.1 规范会计核算及相关处理,加快碳会计准则的建立
碳会计核算的核心问题是对碳排放权的处理,学界对碳排放权的确认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存货、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作者认为,目前企业获得碳排放权更多是为了保障自身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且其不具有实物形态,能够单独出售或转让,与无形资产的定义更相符,应将其归属于无形资产来核算。但如果随着碳交易市场的日益成熟,市场中碳排放权的交易增多,那时便可考虑它的金融资产属性。相关部门应尽快统一碳排放权的处理问题并要求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同时将碳核算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确定碳会计核算的基本框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提高各个准则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培育碳会计所需的公允价值准则规范及其市场环境,快与FASB/IASB的逐步趋同。同时,要将碳会计的相关内容写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它的地位和作用,以强制力保障它的实施。
3.2 建立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衡量企业低碳能力
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显然已不适应碳会计所顺应的可持续发展潮流,必须建立起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财务绿色指标在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同时也衡量了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情况,不仅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还能衡量企业的低碳能力和环保能力。促使企业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社会价值最大化的统一。例如用碳排放总量与净利润总额的比值来评估企业在获得收益的同时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大小,用碳资产与总资产的比值来考察企业的碳资产比重,用污染治理费用与总成本的比值计算企业环境支出比率等等。
3.3 扩大碳审计范围,加强监督力度
碳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指在定义的空间和时间边界内进行碳足迹计算的过程,它是审计机构接受政府授权或其他有关机构委托,依据国家政策、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标准,遵循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低碳生产经营、资源利用、财务信息、职责履行等活动进行的特殊管理。碳审计的作用在于建立碳足迹,以此作为衡量温室效应的一种工具。中国香港是我国首先实行碳审计的地区,北京碳市场也启动了控排企业的碳排放报告核查相关工作。现内陆地区要扩大碳审计的推行力度,政府必须起到关键作用。建立碳审计制度和指南,对审计目标、对象、范围、方法、报告等进行详细规范,指导审计人员开展碳审计工作,逐步扩展审计的范围。同时,也要积极借鉴英国等的经验,例如建设低碳社区等。将碳审计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中,提高社会各界对碳审计的认知力度,促进全民低碳意识的形成。
3.4 加快复合人才的培养,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
碳会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应用学科,所需的是跨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技能和知识,还要精通资源、环保、生态等相关领域。高校、企业对这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需要加强,以满足中国目前对这种人才的极度缺乏。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碳会计的宣传,使碳会计逐步被市场所熟悉和接受。可以在高校开设与碳会计相关的课程,也可以在财会从业人员中开展环境学、资源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全面普及碳会计理论和实务知识,以保证国家环境政策的严格执行,切实走好低碳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周志方,肖序.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9,(11).
[2]周志芳,肖序.排污权交易会计国际发展评述及启示[J].当代财经,2010,(01).
[3]王爱国.我的碳会计观[J].会计研究,2012,(05).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源紧张,气候变暖等问题的愈演愈烈孕育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这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浪潮的兴起也给国际会计界带来重大的影响,催生了环境会计的一个全新分支——碳会计。为此,主要介绍了碳会计的内涵和背景,分析了碳会计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并针对我国碳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碳会计;碳排放交易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11602
1 碳会计的含义及缘起
碳会计是以能源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以货币计量为主,实物单位或文字为辅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披露企业自然资本效率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碳会计理论体系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理念。在“APEC蓝”等热词将国民的环境担忧推向制高点的当今中国,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推动碳会计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责任。
碳会计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关于采掘业中的资产弃置费用的处理。1977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了FAS19——《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的财务会计与报告》,将资产弃置义务确认为一项负资产,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称为负残值法。这为碳会计的发展开创了先河。1993年针对土壤污染义务的金额估计问题,FASB又发布了E1TF93—5《环境负债会计处理》。同年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FERC)发布了关于排污权交易会计处理的文件,碳会计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它的正式提出在2008年,由美国的Stewart Jones教授提出,他将碳排放、交易和签证等的会计问题称之为碳排放及碳固会计,即碳会计。早期的碳会计研究主要是在传统财务会计框架下进行的,侧重于对碳排放交易权的核算问题的探讨。如今,碳会计已不再局限于财务会计的范畴,出现了碳管理会计、碳审计等新的内容。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巴厘岛路线图的出台以及哥本哈根会议、坎昆会议等气候大会的召开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提升到新的高度,各国政府在制定减排目标的同时开始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给予拥有减排任务的实体或公司更多的灵活度,碳交易市场初现雏形。近年来,EU ETS(欧盟)、ETG(英国)、CCX(美国)、NSW(澳大利亚)四大碳交易场所的成立又推动了碳交易市场的成熟。由此带来的碳排放权核算及碳投资、碳损益等会计问题也日益突出,引起国际会计界的普遍关注。碳会计的全球推行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2 国内外碳会计发展现状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会计的探索起步较早,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环境财务会计体系。制定出台的较完善的准则体系和针对特殊环境事项的会计规范等都大大推动了碳会计在西方的研究和推广。进入本世纪以来,FASB出台的排污权交易会计指南等一系列文件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相关观点逐步吻合,构建了较完善的会计规范和准则体系,给予碳会计工作强有力的指导。美国政府从2009年开始投入资金检查美国税法中鼓励碳排放的条款数量,碳政府审计也开始发展。欧洲国家例如英國法国等国也对排污权的市场交易和会计处理制定了详尽的规范。英国国家审计署发布了审查本国实施EU ETS情况的报告。法国企业家协会和普华永道合作成立EPE,发布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会计处理期权。在IASB的大框架下,西方各国的碳会计理论和实务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碳会计的发展起步较晚,尚处在水平较低的初期阶段,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周志方、肖序等学者最早介绍了西方的碳会计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会计学界对碳会计等相关理论的探讨。实务方面,北京碳市场控排企业的碳排放报告核查相关工作已开展了两年;2015年3月深圳碳会计专家委员会成立,该机构旨在研究碳交易会计处理的课题,有助于推动我国碳交易会计处理准则和规范的出台;香港特别行政区在2008年发布了《香港建筑物的GHG排放及减除的核算和报告指引》,成立了碳审计绿色机构,鼓励社会进行自愿的“GHG排放审计”。
然而,中国建立完备的碳会计体系仍任重而道远。理论研究匮乏,实务经验更少。碳会计发展所需的相关准则规范和市场环境还没有形成,碳审计没有得到普及,也没有培养碳会计需要的跨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的意识。
3 对我国碳会计发展的建议
3.1 规范会计核算及相关处理,加快碳会计准则的建立
碳会计核算的核心问题是对碳排放权的处理,学界对碳排放权的确认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存货、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作者认为,目前企业获得碳排放权更多是为了保障自身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且其不具有实物形态,能够单独出售或转让,与无形资产的定义更相符,应将其归属于无形资产来核算。但如果随着碳交易市场的日益成熟,市场中碳排放权的交易增多,那时便可考虑它的金融资产属性。相关部门应尽快统一碳排放权的处理问题并要求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同时将碳核算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确定碳会计核算的基本框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提高各个准则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培育碳会计所需的公允价值准则规范及其市场环境,快与FASB/IASB的逐步趋同。同时,要将碳会计的相关内容写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它的地位和作用,以强制力保障它的实施。
3.2 建立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衡量企业低碳能力
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显然已不适应碳会计所顺应的可持续发展潮流,必须建立起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财务绿色指标在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同时也衡量了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情况,不仅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还能衡量企业的低碳能力和环保能力。促使企业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社会价值最大化的统一。例如用碳排放总量与净利润总额的比值来评估企业在获得收益的同时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大小,用碳资产与总资产的比值来考察企业的碳资产比重,用污染治理费用与总成本的比值计算企业环境支出比率等等。
3.3 扩大碳审计范围,加强监督力度
碳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指在定义的空间和时间边界内进行碳足迹计算的过程,它是审计机构接受政府授权或其他有关机构委托,依据国家政策、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标准,遵循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低碳生产经营、资源利用、财务信息、职责履行等活动进行的特殊管理。碳审计的作用在于建立碳足迹,以此作为衡量温室效应的一种工具。中国香港是我国首先实行碳审计的地区,北京碳市场也启动了控排企业的碳排放报告核查相关工作。现内陆地区要扩大碳审计的推行力度,政府必须起到关键作用。建立碳审计制度和指南,对审计目标、对象、范围、方法、报告等进行详细规范,指导审计人员开展碳审计工作,逐步扩展审计的范围。同时,也要积极借鉴英国等的经验,例如建设低碳社区等。将碳审计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中,提高社会各界对碳审计的认知力度,促进全民低碳意识的形成。
3.4 加快复合人才的培养,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
碳会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应用学科,所需的是跨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技能和知识,还要精通资源、环保、生态等相关领域。高校、企业对这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需要加强,以满足中国目前对这种人才的极度缺乏。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碳会计的宣传,使碳会计逐步被市场所熟悉和接受。可以在高校开设与碳会计相关的课程,也可以在财会从业人员中开展环境学、资源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全面普及碳会计理论和实务知识,以保证国家环境政策的严格执行,切实走好低碳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周志方,肖序.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9,(11).
[2]周志芳,肖序.排污权交易会计国际发展评述及启示[J].当代财经,2010,(01).
[3]王爱国.我的碳会计观[J].会计研究,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