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回答问题吞吞吐吐的情况。有的学生的确是不会,或者缺少自信;而有的学生本来是可以回答得更好,可由于心理问题或者技巧欠缺等原因,回答难以圆满,自己都感觉不舒服,更不要说是教师和其他同学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少表达的逻辑,心理素质较差,不懂得表达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打补丁”,弥补表达上的短板。
一、逻辑补丁,要体现完整意识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由于在语言组织的时,没有明确的逻辑思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心中都没有有数,因此在回答问题时,就会出现逻辑混乱的现象,没有主次之分、没有先后关系,自己说不清楚,听众自然难以明白。因此,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注重条理性方面的指导。问题给出后,要提示学生先理清问题的指向,注意分清几个节点,将语言理顺后再行表述;或者借助简短的提纲辅助表达,注意一些关联词语的运用,如“然后”“于是”“最后”等。
在学习《最佳路径》时,我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通过课文的介绍,你可以看出格罗培斯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发现他们的答案非常零碎,有的学生就说了两个词语“认真、精益求精”。显然,这样的回答不能让人满意。评价一个人,要全面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用几个词语回答一道思考题,这当然是不规范的。如果是考试,学生这样回答论述性问题,结果可想而知。因此,针对这道题,我给学生列了一个简单的回答提纲:人物——什么事——什么精神或者什么性格。我让学生重新组织语言,效果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这说明学生逻辑意识的欠缺,与教师的指导不到位有直接关系。要杜绝用词语回答问题的不良习惯,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定制“补丁”来弥补学生表达上的逻辑短板。
二、心理补丁,要克服心理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还会遇到学生因为心理素质不过关造成表达出现问题的情况。小学生年龄较小,特别是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在面对教师和其他学生时,很容易会产生心理障碍,本来想好的话也说不顺畅了,甚至出现语无伦次的情况,越是紧张越是说不好。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学生的心理不过关,胆小怯弱成为他与人交流的“拦路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创造一些心理训练机会,让那些平时不敢说话的学生多参加这些活动。可以有针对性组织开展一些教学活动,像故事会、演讲比赛、口头作文竞赛、歌唱比赛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上前台,这对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有一次,我组织口头作文竞赛。班里有个女孩的作文写得相当好,可由于胆子比较小,口头表达存在问题,从来就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为了训练她的胆量,我事先找到她,明确告诉她:她是口头作文竞赛的种子选手。开始,她吓坏了,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我鼓励她道:“你的作文是最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看好你,相信你能够表现得更好。你不是担心别人会取笑你吗?其实,你越是扭扭捏捏,人家看着就不舒服,当然会笑;要是你大大方方的,别人想笑都找不到理由。”我又从方法上给予一些具体的指导,她渐渐增强了自信。结果,她上台时,虽然也是脸红脖子粗的,但还是较为圆满地完成任务。从此,这个学生再也不怕上台了,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心理训练就是这样,看上去是隔着“一堵墙”,实际上只是“一张纸”,一捅就破。学生捅破了那张纸,心理素质缺陷这块“补丁”也就补上了。
三、方法补丁,要注意切入角度
学生课堂表达除了逻辑思维欠缺和心理障碍之外,还要面对一个方法选择的问题,也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行表达。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在组织答语言时,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这样才能让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对小学生来说,这些方法不仅要实用,而且还要难度低些,这样才能运用自如。首先,要考虑问题回答的切入点,确定思考方向,抓住问题要素,围绕中心组织语言;其次,注意列回答提纲,回答时按照提纲思路走,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其三,衔接要自然,不能总是用“然后呢”,其他衔接词语很多,可以适当选用;最后,注意一些细节,像遣词造句要规范,减少重复现象,放慢说话速度,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要注意问题的完整性,有因必有果等。只要合理使用一些口头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就可以表达得更精彩。
学习《祁黄羊》时,我让学生当堂复述课文。不想,很多学生都复述不好,不是背诵原文,就是断断续续有头无尾。学生对课文内容都比较清楚了,为什么不会复述呢?看来是方法运用出现了问题。我提示道:“每个人都要列简要提纲,理清情节,准备一些衔接词语,复述时放慢速度。”经过一番准备,和之前相比,学生的表现简直就是判若两人。这说明学生是有一定表达能力的,如果方法正确,这种能力就会鲜明地体现出来;如果方法不对,学生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卡壳”的现象。
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出现“卡壳”的现象是正常的。教师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找到症结所在,这样才能针对性制定解决方案。
(责编 韦 雄)
一、逻辑补丁,要体现完整意识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由于在语言组织的时,没有明确的逻辑思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心中都没有有数,因此在回答问题时,就会出现逻辑混乱的现象,没有主次之分、没有先后关系,自己说不清楚,听众自然难以明白。因此,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注重条理性方面的指导。问题给出后,要提示学生先理清问题的指向,注意分清几个节点,将语言理顺后再行表述;或者借助简短的提纲辅助表达,注意一些关联词语的运用,如“然后”“于是”“最后”等。
在学习《最佳路径》时,我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通过课文的介绍,你可以看出格罗培斯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发现他们的答案非常零碎,有的学生就说了两个词语“认真、精益求精”。显然,这样的回答不能让人满意。评价一个人,要全面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用几个词语回答一道思考题,这当然是不规范的。如果是考试,学生这样回答论述性问题,结果可想而知。因此,针对这道题,我给学生列了一个简单的回答提纲:人物——什么事——什么精神或者什么性格。我让学生重新组织语言,效果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这说明学生逻辑意识的欠缺,与教师的指导不到位有直接关系。要杜绝用词语回答问题的不良习惯,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定制“补丁”来弥补学生表达上的逻辑短板。
二、心理补丁,要克服心理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还会遇到学生因为心理素质不过关造成表达出现问题的情况。小学生年龄较小,特别是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在面对教师和其他学生时,很容易会产生心理障碍,本来想好的话也说不顺畅了,甚至出现语无伦次的情况,越是紧张越是说不好。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学生的心理不过关,胆小怯弱成为他与人交流的“拦路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创造一些心理训练机会,让那些平时不敢说话的学生多参加这些活动。可以有针对性组织开展一些教学活动,像故事会、演讲比赛、口头作文竞赛、歌唱比赛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上前台,这对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有一次,我组织口头作文竞赛。班里有个女孩的作文写得相当好,可由于胆子比较小,口头表达存在问题,从来就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为了训练她的胆量,我事先找到她,明确告诉她:她是口头作文竞赛的种子选手。开始,她吓坏了,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我鼓励她道:“你的作文是最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看好你,相信你能够表现得更好。你不是担心别人会取笑你吗?其实,你越是扭扭捏捏,人家看着就不舒服,当然会笑;要是你大大方方的,别人想笑都找不到理由。”我又从方法上给予一些具体的指导,她渐渐增强了自信。结果,她上台时,虽然也是脸红脖子粗的,但还是较为圆满地完成任务。从此,这个学生再也不怕上台了,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心理训练就是这样,看上去是隔着“一堵墙”,实际上只是“一张纸”,一捅就破。学生捅破了那张纸,心理素质缺陷这块“补丁”也就补上了。
三、方法补丁,要注意切入角度
学生课堂表达除了逻辑思维欠缺和心理障碍之外,还要面对一个方法选择的问题,也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行表达。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在组织答语言时,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这样才能让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对小学生来说,这些方法不仅要实用,而且还要难度低些,这样才能运用自如。首先,要考虑问题回答的切入点,确定思考方向,抓住问题要素,围绕中心组织语言;其次,注意列回答提纲,回答时按照提纲思路走,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其三,衔接要自然,不能总是用“然后呢”,其他衔接词语很多,可以适当选用;最后,注意一些细节,像遣词造句要规范,减少重复现象,放慢说话速度,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要注意问题的完整性,有因必有果等。只要合理使用一些口头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就可以表达得更精彩。
学习《祁黄羊》时,我让学生当堂复述课文。不想,很多学生都复述不好,不是背诵原文,就是断断续续有头无尾。学生对课文内容都比较清楚了,为什么不会复述呢?看来是方法运用出现了问题。我提示道:“每个人都要列简要提纲,理清情节,准备一些衔接词语,复述时放慢速度。”经过一番准备,和之前相比,学生的表现简直就是判若两人。这说明学生是有一定表达能力的,如果方法正确,这种能力就会鲜明地体现出来;如果方法不对,学生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卡壳”的现象。
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出现“卡壳”的现象是正常的。教师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找到症结所在,这样才能针对性制定解决方案。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