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中历史学科有了一些改变,出现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面对这种现状,历史教师必须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教授更多的知识,并且让学生有效地消化吸收,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该怎么做才能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呢?
一、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导入就是指在课堂开始导入新课的手段。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从而能够产生一堂高质量的历史课。由此可见,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精心准备,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法,或是采用提问式,或是采用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法,但是不管用哪种导入方法,都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循善诱,拉开课堂教学的大幕。同时,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课堂导入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导入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本课学习内容,进而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精力学习。因此,课堂导入要与本课内容有着密切关系,所引用的文字材料、图片、声音、影视片段都要符合历史教学目标,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过于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顾此失彼、舍本逐末、离题万里,那就得不偿失了。
第二,课堂导入要有趣味性和启迪性。也就是说,课堂导入要力求新颖、精彩,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能够集中精神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课堂导入要有启迪性,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或者问题的提出而诱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样,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思考必能取得好的成绩,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课堂导入要把握好时间。课堂导入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引子”,正题在后边,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课堂导入的时间,不要喧宾夺主,时间过长,一般应控制在3至5分钟内。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氛围刻板,那么就算是再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也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居于主体地位。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一切从学生出发,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去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指手画脚,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不利的。
第二,教师要平等待人,言行举止要具有亲和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一个眼神、一个姿态,都会对学生造成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而,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一碗水端平,不搞差别对待,不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教师要诚恳地帮助学生改正,但是不能呵斥、贬低,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效率。
第三,师生之间要加强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堂课中师生之间没有任何的情感交流,学生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教师那里,教师的意图不能被学生很好地理解,那么这堂课就是不成功的。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情感交流,对学生要充满关心和期待,时刻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情感上鼓励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说话、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认为历史学科比较枯燥,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产生学习兴趣,一旦他们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驱动力,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第一,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史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史料丰富。史料是学习历史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教师要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我们都知道,史料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而不是讓学生去大量阅读史料和大量做材料解析题,否则不仅达不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教材上有许多相关的史料,这些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比较贴切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掘、利用这些史料,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以便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其次,指导学生分析这些素材,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同时,让学生领悟历史学习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这些史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总结,用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理解历史知识,进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在学习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政府的态度时,教师可以补充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讲话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的自卫宣言等不同的史料,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总结,看看国民党的态度有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等等。
第二,联系热点问题和身边的现实,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多青年学生对国家大事和热点问题非常关注,在课余时间也喜欢去查阅资料,或者与同学进行讨论。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将时事热点与历史联系起来,不死抠教材,不局限于教室,让学生看到历史的用处,看到历史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台湾问题就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史,让学生论述一下“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也可以结合近年来两岸高层的互访、“三通”的实现等史料来论述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等等。运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历史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能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责编 张翼翔)
一、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导入就是指在课堂开始导入新课的手段。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从而能够产生一堂高质量的历史课。由此可见,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精心准备,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法,或是采用提问式,或是采用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法,但是不管用哪种导入方法,都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循善诱,拉开课堂教学的大幕。同时,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课堂导入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导入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本课学习内容,进而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精力学习。因此,课堂导入要与本课内容有着密切关系,所引用的文字材料、图片、声音、影视片段都要符合历史教学目标,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过于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顾此失彼、舍本逐末、离题万里,那就得不偿失了。
第二,课堂导入要有趣味性和启迪性。也就是说,课堂导入要力求新颖、精彩,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能够集中精神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课堂导入要有启迪性,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或者问题的提出而诱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样,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思考必能取得好的成绩,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课堂导入要把握好时间。课堂导入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引子”,正题在后边,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课堂导入的时间,不要喧宾夺主,时间过长,一般应控制在3至5分钟内。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氛围刻板,那么就算是再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也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居于主体地位。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一切从学生出发,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去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指手画脚,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不利的。
第二,教师要平等待人,言行举止要具有亲和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一个眼神、一个姿态,都会对学生造成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而,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一碗水端平,不搞差别对待,不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教师要诚恳地帮助学生改正,但是不能呵斥、贬低,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效率。
第三,师生之间要加强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堂课中师生之间没有任何的情感交流,学生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教师那里,教师的意图不能被学生很好地理解,那么这堂课就是不成功的。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情感交流,对学生要充满关心和期待,时刻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情感上鼓励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说话、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认为历史学科比较枯燥,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产生学习兴趣,一旦他们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驱动力,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第一,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史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史料丰富。史料是学习历史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教师要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我们都知道,史料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而不是讓学生去大量阅读史料和大量做材料解析题,否则不仅达不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教材上有许多相关的史料,这些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比较贴切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掘、利用这些史料,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以便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其次,指导学生分析这些素材,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同时,让学生领悟历史学习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这些史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总结,用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理解历史知识,进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在学习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政府的态度时,教师可以补充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讲话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的自卫宣言等不同的史料,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总结,看看国民党的态度有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等等。
第二,联系热点问题和身边的现实,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多青年学生对国家大事和热点问题非常关注,在课余时间也喜欢去查阅资料,或者与同学进行讨论。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将时事热点与历史联系起来,不死抠教材,不局限于教室,让学生看到历史的用处,看到历史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台湾问题就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史,让学生论述一下“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也可以结合近年来两岸高层的互访、“三通”的实现等史料来论述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等等。运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历史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能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