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基建领域职务犯罪滋生、财务风险加大等一系列问题也伴随出现。建立完善规范、系统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已势在必行。本文对高校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剖析,并提出了重点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完善激励制度,以及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等对策。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
高校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教授知识和从事学术研究的“象牙塔”,高校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安静、纯静的。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资金来源从原来依靠收缴学费、财政拨款的单一模式,逐步拓展为依靠贷款、科研资金、附属企业上缴的利润、社会捐赠、校企合作以及后勤服务等多种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模式;随着高校基本建设的迅猛发展,高校基建领域的职务犯罪也在不断发生。与此相伴生的是,高校的财务风险也在日渐增加。建立完善规范、系统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杜绝各种潜在风险,营造健康、良性的高校发展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一、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现状
我国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分析高校的现状,可以发现普遍存在以下一些让人困扰的问题:
一是高校的内部控制大都只停留在具体业务层面。高校多采用“内部牵制”这样一种形式单一的控制手段,而且又大多是事后控制。对于事前、事中控制,事后的跟踪等,则成为高校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高校内部实施控制的部门大多是财务处,还仅限于进行简单的会计系统控制。虽然高校也实施招标、固定资产入账台账管理,但对于申请、授权、询价、实物设备使用、转移、报废,工程项目跟踪、无形资产管理,则缺乏或者基本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总的看来,高校缺乏有效的整体的内部控制,这个有效的整体的内部控制,是指项目立项、设计、招标采购、建设、支付货款,竣工验收、使用、报废等一整套互相关联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二是相对于高校扩招,规模日益扩大,高校产业发展等环节的内部控制相对滞后。当前高校的教学模式与企业社会实践结合从浅尝辄止,到现在和越来越多的与企业合作培养专门人才,提升高校的CIS。所教所学和所用得寻找一种新的结合点,高校的业务活动越来越宽泛。无论贷款规模控制、科研经费管理、附属企业上缴利润的测算,校企合作培训成本的测定等哪一个方面,都离不开这样一个中心——保证高校自身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这一系列都需要有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来“保驾护航”。
三是高校内部审计普遍力量不足。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机构不健全,人员缺少,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高校内部审计的范围由领导决定,本身就存在着局限性。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与各教学单位属于平级,不能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地履行审计职责,也没有切实可行的绩效考评制度相挂沟,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很多的时候流于形式,变成走过场。
四是校办企业管理问题多。由于产权不清,校办企业长期无偿占用大量高校资产,使得高校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混淆,投资效益低。校办企业为了更多的内部创收,形成账外账,造成学校的经济损失。影响学校声誉。同时,由于高校对校办企业监控不力,疏于管理,最终还可能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五是会计核算不规范。表现在高校的合作办学、后勤服务、横向科研等方面大多并不实行“收支两条线”,收支相抵后以差额进收入或支出,或者直接在代管经费中管理,造成信息不实。
六是高校建筑工程项目存在漏洞。主要体现在校园维修改造过程中,因金额不大不需要对外立项,又缺乏整体规划,具有随意性,今天刚刚把路维修平整,明天又因管道的敷设,又重新挖开路面,一间办公室变成实验室再变回办公室。再加上很多的时候由学校自身的施工队施工,谈不上设计,更不会找监理公司监理;验收时,虽然学校有制度要求相关部门参与,但验收人员大多都是各部门临时抽调,又抱着我什么都不知道,万一有什么事罚不责众的想法。不能很好履行职责,致使造成资源浪费。
七是高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不但要引进学科建设人才,如科技带头人、博士、教授,而且对于一般岗位的教职工也需要完善与之相匹配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而一些高校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致使教职工不关心学校大局,不注意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去探讨、去研究,缺乏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能力,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高校的未来。
从学理上说,实施内部控制,其目的主要是保证以下目标得以实现:一是促进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二是促进维护资产安全;三是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四是促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五是促进实现发展战略。而这些要求,同样适用于高校内部控制目标的定位。《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进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要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稳步推进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效实施。这一要求对于高校也同样适用。笔者认为,高校内部控制应由高校的党政领导层、各个院系教学机构、科研部门、职能部门、产业单位等所有教职工人员共同实施,目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
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针对上面分析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设想,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完善,进一步构建规范、系统的高校内部控制控制体系。
(一)根据高校实际业务,管理需求,建立一套适合本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高校经济形式复杂多样。高校执行的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工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每种不同的经济主体运用不同会计方法。而工作、信息相互交叉渗透,涉及多部门、多人员,更多的协调工作需要标准化的流程,规范这些流程必须制度和人员来保证,现在高校大都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资金支付审批管理制度、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票据管理等制度等,在细节管理和项目配套上还不完善,针对漏洞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需要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制度、标准,例如,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增加验收标准,验收标准可细分为设备验收标准、低值易耗品验收标准、维修验收标准、绿化验收流程和验收人员管理规定等;鉴于各个产业长期无偿占用固定资产,应在全面梳理之后,出台高校对外投资制度,对占用的固定资产由中介机构进行估算,真正的核清家底。又例如,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里增加轮岗规定,对关键岗位强制实行休假制度等。以此来完善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高校的凝聚力、竞争力。
(二)重点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的实施和执行的效果。作为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是高校的治理结构。在这一方面,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之一的湖南大学深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模式,可以提供有益借鉴。湖南大学将“制定大学章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学校、学部、学院三级学术委员会的学术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改革,形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相互制衡的治理格局,建立责权利相统一、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提高执行力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作为深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的总体目标。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良性发展。因此,作为高校本身,应当客观分析人财物的运行效力与自身发展定位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改进管理方式,建立以人才培养和学术贡献为主要依据的资源分配机制和动态投入机制,建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完善高校内部财务和审计制度,增强高校财经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和高效性,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和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完善风险评估制度。近年来,高等学校的信用评级下降、财务风险事例屡见报端,但大多高校仍未引以为戒,资金链的压力迫使学校拆东墙补西墙,疲于奔命,风险管理依旧薄弱。高校应当设置风险管理部门或者岗位,对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进行预测分析,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四)以人为本,完善激励制度。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全过程的管理,一环扣一环,约束的是全体教职工,要落到实处,必须与绩效考评相关联。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任务,对高校的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当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考核与评价,以此作为确定教职员工晋升、职级调整和解除,并且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流动的管理,以此作为激劢,进一步建立完善面向全体教职员工的培训长效机制和考评制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站 湖南大学深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2] 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配套指引》
[3] 沈烈 论高校内部控制的转型与创新 [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4] 易红梅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J]财务研究,2011(11)
[5] 马东亮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J]中国外资,2011(4)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
高校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教授知识和从事学术研究的“象牙塔”,高校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安静、纯静的。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资金来源从原来依靠收缴学费、财政拨款的单一模式,逐步拓展为依靠贷款、科研资金、附属企业上缴的利润、社会捐赠、校企合作以及后勤服务等多种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模式;随着高校基本建设的迅猛发展,高校基建领域的职务犯罪也在不断发生。与此相伴生的是,高校的财务风险也在日渐增加。建立完善规范、系统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杜绝各种潜在风险,营造健康、良性的高校发展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一、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现状
我国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分析高校的现状,可以发现普遍存在以下一些让人困扰的问题:
一是高校的内部控制大都只停留在具体业务层面。高校多采用“内部牵制”这样一种形式单一的控制手段,而且又大多是事后控制。对于事前、事中控制,事后的跟踪等,则成为高校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高校内部实施控制的部门大多是财务处,还仅限于进行简单的会计系统控制。虽然高校也实施招标、固定资产入账台账管理,但对于申请、授权、询价、实物设备使用、转移、报废,工程项目跟踪、无形资产管理,则缺乏或者基本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总的看来,高校缺乏有效的整体的内部控制,这个有效的整体的内部控制,是指项目立项、设计、招标采购、建设、支付货款,竣工验收、使用、报废等一整套互相关联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二是相对于高校扩招,规模日益扩大,高校产业发展等环节的内部控制相对滞后。当前高校的教学模式与企业社会实践结合从浅尝辄止,到现在和越来越多的与企业合作培养专门人才,提升高校的CIS。所教所学和所用得寻找一种新的结合点,高校的业务活动越来越宽泛。无论贷款规模控制、科研经费管理、附属企业上缴利润的测算,校企合作培训成本的测定等哪一个方面,都离不开这样一个中心——保证高校自身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这一系列都需要有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来“保驾护航”。
三是高校内部审计普遍力量不足。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机构不健全,人员缺少,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高校内部审计的范围由领导决定,本身就存在着局限性。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与各教学单位属于平级,不能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地履行审计职责,也没有切实可行的绩效考评制度相挂沟,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很多的时候流于形式,变成走过场。
四是校办企业管理问题多。由于产权不清,校办企业长期无偿占用大量高校资产,使得高校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混淆,投资效益低。校办企业为了更多的内部创收,形成账外账,造成学校的经济损失。影响学校声誉。同时,由于高校对校办企业监控不力,疏于管理,最终还可能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五是会计核算不规范。表现在高校的合作办学、后勤服务、横向科研等方面大多并不实行“收支两条线”,收支相抵后以差额进收入或支出,或者直接在代管经费中管理,造成信息不实。
六是高校建筑工程项目存在漏洞。主要体现在校园维修改造过程中,因金额不大不需要对外立项,又缺乏整体规划,具有随意性,今天刚刚把路维修平整,明天又因管道的敷设,又重新挖开路面,一间办公室变成实验室再变回办公室。再加上很多的时候由学校自身的施工队施工,谈不上设计,更不会找监理公司监理;验收时,虽然学校有制度要求相关部门参与,但验收人员大多都是各部门临时抽调,又抱着我什么都不知道,万一有什么事罚不责众的想法。不能很好履行职责,致使造成资源浪费。
七是高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不但要引进学科建设人才,如科技带头人、博士、教授,而且对于一般岗位的教职工也需要完善与之相匹配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而一些高校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致使教职工不关心学校大局,不注意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去探讨、去研究,缺乏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能力,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高校的未来。
从学理上说,实施内部控制,其目的主要是保证以下目标得以实现:一是促进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二是促进维护资产安全;三是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四是促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五是促进实现发展战略。而这些要求,同样适用于高校内部控制目标的定位。《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进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要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稳步推进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效实施。这一要求对于高校也同样适用。笔者认为,高校内部控制应由高校的党政领导层、各个院系教学机构、科研部门、职能部门、产业单位等所有教职工人员共同实施,目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
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针对上面分析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设想,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完善,进一步构建规范、系统的高校内部控制控制体系。
(一)根据高校实际业务,管理需求,建立一套适合本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高校经济形式复杂多样。高校执行的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工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每种不同的经济主体运用不同会计方法。而工作、信息相互交叉渗透,涉及多部门、多人员,更多的协调工作需要标准化的流程,规范这些流程必须制度和人员来保证,现在高校大都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资金支付审批管理制度、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票据管理等制度等,在细节管理和项目配套上还不完善,针对漏洞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需要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制度、标准,例如,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增加验收标准,验收标准可细分为设备验收标准、低值易耗品验收标准、维修验收标准、绿化验收流程和验收人员管理规定等;鉴于各个产业长期无偿占用固定资产,应在全面梳理之后,出台高校对外投资制度,对占用的固定资产由中介机构进行估算,真正的核清家底。又例如,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里增加轮岗规定,对关键岗位强制实行休假制度等。以此来完善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高校的凝聚力、竞争力。
(二)重点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的实施和执行的效果。作为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是高校的治理结构。在这一方面,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之一的湖南大学深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模式,可以提供有益借鉴。湖南大学将“制定大学章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学校、学部、学院三级学术委员会的学术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改革,形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相互制衡的治理格局,建立责权利相统一、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提高执行力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作为深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的总体目标。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良性发展。因此,作为高校本身,应当客观分析人财物的运行效力与自身发展定位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改进管理方式,建立以人才培养和学术贡献为主要依据的资源分配机制和动态投入机制,建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完善高校内部财务和审计制度,增强高校财经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和高效性,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和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完善风险评估制度。近年来,高等学校的信用评级下降、财务风险事例屡见报端,但大多高校仍未引以为戒,资金链的压力迫使学校拆东墙补西墙,疲于奔命,风险管理依旧薄弱。高校应当设置风险管理部门或者岗位,对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进行预测分析,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四)以人为本,完善激励制度。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全过程的管理,一环扣一环,约束的是全体教职工,要落到实处,必须与绩效考评相关联。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任务,对高校的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当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考核与评价,以此作为确定教职员工晋升、职级调整和解除,并且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流动的管理,以此作为激劢,进一步建立完善面向全体教职员工的培训长效机制和考评制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站 湖南大学深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2] 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配套指引》
[3] 沈烈 论高校内部控制的转型与创新 [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4] 易红梅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J]财务研究,2011(11)
[5] 马东亮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J]中国外资,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