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本文就企业制度文化在中职学校实训室建中的重要作用及具体做法进行探索,旨在解决中职学校学生实习实训过程所培养学生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学生无法适应企业管理的现状。
【关键词】企业制度文化 中职学校 实训室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4;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251-02
一、制度文化在实训室建设中的作用
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在中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完善的制度建设不仅使学校的综合管理科学化、系统化、流程化,其在优化学校的组织管理职能的同时,将企业管理制度引入到学校实习实践基地中,更能改变学校教育教学的理念,培养现代企业切实需求的人才。实训室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学生:改变观念,从被教师管理到受制度约束
学生作为学校培养及企业需求的对象,在长久而传统的学校管理理念下,养成了各种事情被教师管理的惯性思维,而教师管理往往表现出很强的个性化特征,不同教师的管理理念与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此便养成了学生只接受某一个人管理的思维定势,造就学生难于适应职场各种制度管理的现象。引入企业制度文化对学生进行管理,主要通过在学校校内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与企业生产岗位一致的各项管理制度,如安全操作规程、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考核考评制度等,学生必须接受相关制度的约束,而非单纯的“老师全面负责式”管理。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接受企业制度管理的理念,更能改变学生观念,增强学生职场角色转变的适应能力。
2.于教师:转变角色,由知识传授人到业务指导者
老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承担着“授业解惑”的重任,正是这种思想的主导,很多老师便成了知识的传授人,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都更多的体现在“授业”这个环节。而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是“老带新、熟带生”式的知识传递,因此,引入企业的制度文化,可以帮助老师转变角色,由知识传授人转变到专业业务的指导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教师授课的方式、授课的内容、及老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模式,真正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工匠精神,提供学生业务能力。
3.就学校:增加职能,从社会办学需要到提供岗前培训
当前中职学校办学的现状,主要体现为完成学校的社会职能,学校教学的目标及人才培养的标准多以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办学过程更多强调学校的“主观”性,即“我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的办学理念与态度造就的现状是,毕业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无法适应岗位能力的需要,用人单位还需要对所聘学生进行个性化、专业化的培训,方可入职,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中职,在高职同样严重。通过引入企业制度文化,学校必然加入更多企业化管理元素,尤其在学生实习、实训、实践环节,更能感受制度文化的作用。这个实习实训过程实际上缩短、拉近了学生适应企业文化,接受企业制度约束的过程。这个过程无形增加了学校的办学职能,即从被动的“社会办学需要”到主动的“提供岗前培训”。
二、实训基地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
1.引入基于企业安全操作规程的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是学校管理的主线,安全同样是企业生产前提。中职学校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是依托教师监督与管理,在实训室制度文化建设中,中职学校应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引入7S管理制度、编制各类安全生产(实训)管理手册、安全考核管理制度等企業生产的相关规程。
2.制定基于员工请销假管理办法的学生考勤管理制度
中职学校对学生请销假管理表现出很强的随意性,学生可通过请假条、电话、短信等方式告知老师,甚至有先走后假,不假外出等现象发生,更缺乏销假的管理。而企业具有严格的请销假管理制度,究其根本原因,企业将员工的出勤情况与奖惩、晋升、薪资福利进行挂钩,而非单独的管理。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出勤管理是单一的,随意的,学生因此也不在乎出勤情况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可通过制定基于员工请销假管理办法的规范化的、流程化的请假制度,如形成假条审批流程、假条档案管理办法、销假管理办法、出勤情况与各类实习实训、生产性实践、工学交替机会结合的管理办法等。此举既可有效控制学生的请假频率、强化学生对出勤的认识,更加强了学校的安全管理。
3.形成基于员工激励机制的学生奖惩管理办法
激励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大多数企业实现激励主要通过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及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中职学校传统的激励机制多通过期中、期末成绩排名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校内公开批评,通报家长等方式来控制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这种传统的方式既缺乏对学生主观能动的培养,也增加了学生职场的适应难度。形成基于员工激励机制的学生奖惩管理办法,通过对实训项目进行分岗定责,将学生平时及实习实训表现进行量化,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并将量化结果与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外出参观学习、就业推荐等机会进行挂钩。同时引入升降级制度,制定相应等级所对应的机会选择,使整个奖惩制度化、体系化、透明化,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培养基于员工忠诚归属文化的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现代企业追求的企业文化实质是创造一种恰当的氛围,以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调动员工的现任感与积极性、让员工能在企业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培养其在企业的归属感,正是这种归属文化使企业得以长远的发展。作为中职学校,不仅仅只承担传授学生技能的任务,更应该培养学生“学一行、做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将使学生进入职场后快速转化为对企业文化的认可与理解。因此,中职学校在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可通过编制员工归属、企业忠诚、爱岗敬业等方面的校本教材或案例,并开设相应的拓展课程,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把学生对实训岗位的“敬业”态度列入到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的考核中,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 5.打造基于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的学生“晋升”管理办法
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多成为学生就业的考虑要素,企业因此更加重视新进员工晋升通道建设,这既可以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人才,也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升中职学校竞争力的根本办法在于培养出优秀的企业需要的毕业学生,为使学生感觉这种企业文化,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竞争性,也为解决传统的“班委任命”的人事管理方式的缺陷,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按企业生产岗位职责将各实训项目进行分岗定责,如小组长、班组长、项目组长、项目经理等职位,并制定各职位对应的职责分工、晋升评聘办法、“福利待遇”标准等管理办法,尤其是生产性实训岗位,在制定以上管理办法的同时,更应将经济效益作为管理办法的重要要素。打造基于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的学生“晋升”管理办法,不仅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加学生对岗位、责任、职位的认识。
6.建设基于企业业绩考核机制的教学质量检测办法
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质量检测多以教师教学环节实施的完整性、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进行评估,而企业通常根据员工产生的经济效益来进行综合考评,从评估主体上区别,学校强调教师,企业重视员工,这就产生了“供需”不在一条线的现状。因此中职学校建设基于企业业绩考核机制的教学质量检测办法显得迫在眉急,具体做法可通过相对弱化监督教师教学实施环节的完整性,强化学生实习实训成果的重要性,对部分可采用项目式,模块化教学的专业,更应重视其实训操作(生产)的安全操作规范程度、实训成果(生产产品)的標准化程度、生产性实训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等相关指标的考核来检测学校的教学质量。
总之,加强中职学校实训室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建设,不仅使传统的习惯性做法变得有理可循,有章可依,更加强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对企业岗位、职责、制度的认识,同时便于学校管理,使中职学校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光杰.关于高职院校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
[2]王晶,李志勇,贾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
[3]方振龙,马骏,于福权.基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实训基地文化内涵建设的应用与实践[J].科技咨询,2013
作者简介:
李存勇(1984年出生),男,四川南江人,四川省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专业建设、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企业制度文化 中职学校 实训室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4;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251-02
一、制度文化在实训室建设中的作用
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在中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完善的制度建设不仅使学校的综合管理科学化、系统化、流程化,其在优化学校的组织管理职能的同时,将企业管理制度引入到学校实习实践基地中,更能改变学校教育教学的理念,培养现代企业切实需求的人才。实训室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学生:改变观念,从被教师管理到受制度约束
学生作为学校培养及企业需求的对象,在长久而传统的学校管理理念下,养成了各种事情被教师管理的惯性思维,而教师管理往往表现出很强的个性化特征,不同教师的管理理念与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此便养成了学生只接受某一个人管理的思维定势,造就学生难于适应职场各种制度管理的现象。引入企业制度文化对学生进行管理,主要通过在学校校内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与企业生产岗位一致的各项管理制度,如安全操作规程、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考核考评制度等,学生必须接受相关制度的约束,而非单纯的“老师全面负责式”管理。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接受企业制度管理的理念,更能改变学生观念,增强学生职场角色转变的适应能力。
2.于教师:转变角色,由知识传授人到业务指导者
老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承担着“授业解惑”的重任,正是这种思想的主导,很多老师便成了知识的传授人,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都更多的体现在“授业”这个环节。而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是“老带新、熟带生”式的知识传递,因此,引入企业的制度文化,可以帮助老师转变角色,由知识传授人转变到专业业务的指导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教师授课的方式、授课的内容、及老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模式,真正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工匠精神,提供学生业务能力。
3.就学校:增加职能,从社会办学需要到提供岗前培训
当前中职学校办学的现状,主要体现为完成学校的社会职能,学校教学的目标及人才培养的标准多以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办学过程更多强调学校的“主观”性,即“我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的办学理念与态度造就的现状是,毕业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无法适应岗位能力的需要,用人单位还需要对所聘学生进行个性化、专业化的培训,方可入职,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中职,在高职同样严重。通过引入企业制度文化,学校必然加入更多企业化管理元素,尤其在学生实习、实训、实践环节,更能感受制度文化的作用。这个实习实训过程实际上缩短、拉近了学生适应企业文化,接受企业制度约束的过程。这个过程无形增加了学校的办学职能,即从被动的“社会办学需要”到主动的“提供岗前培训”。
二、实训基地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
1.引入基于企业安全操作规程的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是学校管理的主线,安全同样是企业生产前提。中职学校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是依托教师监督与管理,在实训室制度文化建设中,中职学校应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引入7S管理制度、编制各类安全生产(实训)管理手册、安全考核管理制度等企業生产的相关规程。
2.制定基于员工请销假管理办法的学生考勤管理制度
中职学校对学生请销假管理表现出很强的随意性,学生可通过请假条、电话、短信等方式告知老师,甚至有先走后假,不假外出等现象发生,更缺乏销假的管理。而企业具有严格的请销假管理制度,究其根本原因,企业将员工的出勤情况与奖惩、晋升、薪资福利进行挂钩,而非单独的管理。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出勤管理是单一的,随意的,学生因此也不在乎出勤情况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可通过制定基于员工请销假管理办法的规范化的、流程化的请假制度,如形成假条审批流程、假条档案管理办法、销假管理办法、出勤情况与各类实习实训、生产性实践、工学交替机会结合的管理办法等。此举既可有效控制学生的请假频率、强化学生对出勤的认识,更加强了学校的安全管理。
3.形成基于员工激励机制的学生奖惩管理办法
激励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大多数企业实现激励主要通过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及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中职学校传统的激励机制多通过期中、期末成绩排名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校内公开批评,通报家长等方式来控制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这种传统的方式既缺乏对学生主观能动的培养,也增加了学生职场的适应难度。形成基于员工激励机制的学生奖惩管理办法,通过对实训项目进行分岗定责,将学生平时及实习实训表现进行量化,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并将量化结果与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外出参观学习、就业推荐等机会进行挂钩。同时引入升降级制度,制定相应等级所对应的机会选择,使整个奖惩制度化、体系化、透明化,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培养基于员工忠诚归属文化的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现代企业追求的企业文化实质是创造一种恰当的氛围,以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调动员工的现任感与积极性、让员工能在企业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培养其在企业的归属感,正是这种归属文化使企业得以长远的发展。作为中职学校,不仅仅只承担传授学生技能的任务,更应该培养学生“学一行、做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将使学生进入职场后快速转化为对企业文化的认可与理解。因此,中职学校在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可通过编制员工归属、企业忠诚、爱岗敬业等方面的校本教材或案例,并开设相应的拓展课程,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把学生对实训岗位的“敬业”态度列入到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的考核中,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 5.打造基于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的学生“晋升”管理办法
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多成为学生就业的考虑要素,企业因此更加重视新进员工晋升通道建设,这既可以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人才,也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升中职学校竞争力的根本办法在于培养出优秀的企业需要的毕业学生,为使学生感觉这种企业文化,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竞争性,也为解决传统的“班委任命”的人事管理方式的缺陷,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按企业生产岗位职责将各实训项目进行分岗定责,如小组长、班组长、项目组长、项目经理等职位,并制定各职位对应的职责分工、晋升评聘办法、“福利待遇”标准等管理办法,尤其是生产性实训岗位,在制定以上管理办法的同时,更应将经济效益作为管理办法的重要要素。打造基于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的学生“晋升”管理办法,不仅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加学生对岗位、责任、职位的认识。
6.建设基于企业业绩考核机制的教学质量检测办法
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质量检测多以教师教学环节实施的完整性、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进行评估,而企业通常根据员工产生的经济效益来进行综合考评,从评估主体上区别,学校强调教师,企业重视员工,这就产生了“供需”不在一条线的现状。因此中职学校建设基于企业业绩考核机制的教学质量检测办法显得迫在眉急,具体做法可通过相对弱化监督教师教学实施环节的完整性,强化学生实习实训成果的重要性,对部分可采用项目式,模块化教学的专业,更应重视其实训操作(生产)的安全操作规范程度、实训成果(生产产品)的標准化程度、生产性实训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等相关指标的考核来检测学校的教学质量。
总之,加强中职学校实训室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建设,不仅使传统的习惯性做法变得有理可循,有章可依,更加强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对企业岗位、职责、制度的认识,同时便于学校管理,使中职学校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光杰.关于高职院校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
[2]王晶,李志勇,贾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
[3]方振龙,马骏,于福权.基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实训基地文化内涵建设的应用与实践[J].科技咨询,2013
作者简介:
李存勇(1984年出生),男,四川南江人,四川省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专业建设、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