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上树工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xinqia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树工属于上海绿化行业内的一个细分工种。图为上树工在上海浦东新区长岛路作业

  一个人美不美,选对发型很重要。可是,你知道一棵树的标准发型是什么样吗?
  如果你仔细观察上海的悬铃木,可以发现每棵行道树的造型都不是随意的,基本上都是杯状形结构,成形后的树形像高脚杯那样,杯口就是树冠的地方,杯身是树干,杯脚是树的地下部分所发出的各侧根。
  每棵树都是一件作品
  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工程师杨瑞卿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每棵经过修剪的悬铃木在他们看来都是一件作品。
  看到本刊记者一脸疑惑,杨瑞卿解释道,一棵树,有三个枝桠分叉点,每个点保留两个枝桠,逐级向上发展,最终形成三股六叉十二枝的三级骨架冠形结构,也叫杯状形结构。
  悬铃木杯状形的修剪法,上海从20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进行摸索,而在当时却是无奈之举。
  20世纪中叶,中国汽油供应非常紧张,于是经过改装的以煤气代替汽油、柴油的“煤气包汽车”开始投入线路运营。
上海世纪公园绿化树木

  当时许多公共汽车顶上都背着个大气囊。老上树工、上海行道树技术顾问顾志成至今还记得增高的煤气包没有少“惹祸”, 常熟路上的13路、16路公共汽车只要稍微借下边道就会挂到树,长寿路到兰溪路更是由于道路狭窄,悬铃木没有少“受气”。
  除了道路通行条件差以外,城市马路两侧的架空线也在跟行道树抢地盘。让悬铃木与“蜘蛛网”融洽相处也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悬铃木可以不修剪全冠生长,但问题是它的根系属于浅根性树种,容易被台风吹倒。”顾志成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20世纪80年代,杭州西湖边的悬铃木就曾惨遭厄运,全部被吹倒。
  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上海的悬铃木最终变成了现在的“高脚杯”。近几年,根据道路环境的改善,上海市绿化管理部门针对悬铃木修剪作出了一些探索,提出了分类修剪的要求,大型树大多采用维护性修剪,中型树大多采用轻度修剪,小型树采用“杯状”定型修剪,但无论如何,杯状形修剪仍然是悬铃木发型打造的基础。
  上树工需持证上岗
  在上海解放前的近百年中,全市共种植行道树近8万株,但因为种植的树木规格较小,管理不善,破坏较大。日军投降前夕为构筑工事,曾一次砍伐大规格的行道树4500多株。1949 年上海仅实存行道树 1.86 万株,损失达到80%以上。
  1949年解放后,上海市政府对园林绿化工作相当重视,尽管财政拮据,市政府仍拨款进行绿化建设。到1957年时,上海市区行道树已从1949年的1.86 万株增至11.6 万株。
  在彼时全国还没有一部园林绿化方面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下,1951年《上海市管理行道树暂行办法》出台。1963年在此基础上又颁布了《上海市市区行道树种植养护管理暂行办法》,对行道树的种植、养护和管理都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对行道树必须按照季节适时修剪整枝,做到树冠圆整,树势均衡,整齐美观。行道树和架空线发生严重干扰,园林管理部门用正常修剪方法不能解决时,可将树冠开叉,留出空道,使线路畅通。
  同年,为了加强市中心行道树的管理,成立了上海市行道树养护队。
  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绿化条例》,城市的公共绿地、行道树及干道绿化带的绿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城市绿化工程的施工,应当委托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
  据《中国建设报》报道,现在上海部分区县如浦东、闵行等,明确要求投标企业除了要具备城市园林企业资质外,还需同时具备绿化养护能力认定。据统计,上海从事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企业约为550家。
  2014年,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对2004年出台《上海园林绿化企业养护能力认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行了修订。修订的重要内容是增加了多个新工种,其中就有上树工。
  《办法》规定,申请园林绿化企业养护能力认定的企业,需满足具有上树工上岗证人员不少于2人的条件。
  上树工,是指对行道树进行修剪养护的专业性技术工人。这是上海绿化行业内的一个细分工种;国家职业标准认定的是绿化工。
  实际上,上海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已经有绿化工人专门从事行道树养护工作,也就是所谓意义上的“上树工”。20世纪90年代,上海将绿化工种进行细化,真正意义上的“上树工”诞生。作为行业内要求,从事行道树修剪必须进行上树工培训,对行道树修剪目的、修剪准备、修剪时间、修剪方法等技术进行学习。
  2007年,上海《行道树养护技术规程》明确提出上树工需持证上岗。也就是说,在上海从事行道树修剪的人员,必须持有上海园林绿化行业协会和上海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授予的《上树工》岗位资格培训证书。
  目前,上海每年都会开展上树工培训,考核通过后可获《上树工》岗位资格培训证书。一旦从事行道树养护工作,还可以参加职业技能评定,获得中高级技师资格。
  一半时间在树上
  “老法师”顾志成开始接触这一工作的时候上手并不容易。
  “最开始的时候,我胆子特别小,不敢爬树,修得最慢,别人修好两棵树,我还在树上,总是被骂。”顾志成回忆道。而这种状态大概持续了一年多,才开始好转。   与顾志成不同,另一位“老法师”刘春明年轻的时候调皮好玩,爬树根本不在话下,想着当上树工会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但真开始干了,他发现这并不简单。
  上树工每年的工作都有固定的时间表。3月至4月树木补种、日常养护,5月到9月两次树木剥芽、抗旱、抗台、捕捉天牛,10月到2月树木修剪。
  为什么冬天是树木修剪的黄金时期?这是因为天气一冷,树木开始进入休眠状态,这个时候树木基本停止生长,此时修剪对树木的影响最小,树枝剪口的创面容易愈合。
  对一个熟练的上树工来说,冬修一棵树大概要花费20~30分钟时间,如果是大些的树木甚至要用45分钟,剥芽用的时间基本上是冬修时间的一半。
  冬修时,每个上树工一天大概要修剪17棵树,一天剥芽35棵树。其间如果遇到雨雪、大风、大雾、冰冻等恶劣天气,是不能够上树作业的。
  上海普陀区行道树养护队的队员们曾经算过一笔账,他们平均每天要走十多公里,每年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树上度过的。
  夏天多穿,冬天少穿,这是所有上树工的共识。为了防虫,特别是毒蛾的幼虫,也就是俗称的刺毛虫、洋辣子,即便夏天炎热时上树工也要全部武装,穿长袖工作服,并且把袖口扎牢。因为一旦被刺毛虫叮上,或者只是碰到它飘过来的毒毛,皮肤就会立刻肿起来,如果飘到脸上会肿到连眼睛都睁不开。
  普陀行道树养护队队员倪亮刚入行时,手臂被叮到,肿得像玉米一样,两三天都没有消退。而现在再中招,半个小时就能消肿了,“可能做了十几年,我身上都有抗体了吧。”
  而冬天,如果穿得多了在树上就不能灵活行动,还容易被树枝勾着。多位有经验的上树工都告诉本刊记者,他们冬天连秋裤都不敢穿,一干活衣服就湿透了,黏在身上影响作业。
  为树木理发是个精细活儿
  安全帽、工作服、扶梯、手锯、口罩是每个上树工的标配。
  杨瑞卿介绍,上树工目前还是按照原始的师徒制方式传承,一对一的进行指导。上树修剪是一门技术,上树工从爬楼梯的技术要领,安全带的使用规范,到具体的修剪方法都有一整套标准。
  比如,为树木理发是个精细活儿,不能乱剪。
  不同类型的树木修剪的手法也不相同。对于尚未形成三级骨架的新栽和中小型悬铃木,上树工首先要对其进行定型修剪,之后进行骨架培养,最终形成完整的杯状形树冠,整个过程要花数年才能完成。
  树上的枝条,哪些该留,哪些要被砍掉,这些都是有讲究的,也都考验着工人的技术水平。工人上了树要能够迅速作出判断。
  “我们的修剪法则讲究七去五留,也就说,有七种枝条要剪除,有五种枝条要保留。”杨瑞卿说。保留的其中一种枝条叫踏脚枝,指修剪树木是用于人工攀爬的枝条。如果踏脚枝留不下来,来年工人再上树就没有了立足之地,增加了工作难度和危险性。
  “上树容易下树难”几乎是每位新手都会遇到的难题。据本刊记者了解,曾有队员遇到表面健康、内部朽烂的病枝,一不小心就把树枝折断,失去重心摔下受伤。
上海静安公园,工人为公园内三十多株百年古悬铃木进行“高空巡检”,对被虫蛀空的树杆进行“截肢”,并喷洒防虫药水

  14个指标,只招到3人
  上海普陀区园林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养护部副经理魏冯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由于做这项工作必须身手敏捷,同时按照规定,上树工必须年龄在4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因此,“只有不断有年轻人加入,技术得到传承,养护队才能健康发展”。
  不过,招不到人却是上海行道树养护队伍面临的普遍难题。
  以普陀区为例,全区有171条道路,行道树有47980株,上树工只有30人,平均每个人要负责1500多株树。而行道树还在以每年1000多株的数量增加。
  魏冯强透露,现在他手里有14个指标,但目前只招到了3个人,等到下一批退伍军人回来的时候,还得再继续。
  辛苦、危险、性价比不高等,是很多年轻人拒绝入行的理由。
  “我们会让应聘者现场适应几天,再作决定。”魏冯强解释,培养一个熟练的上树工需要一年到三年的时间,流动性大的话,会导致剪枝技术不稳定,所以希望应聘者能充分体验后再决定。
  刘春明是1975年开始做上树工的。据他介绍,当时园林部门有一项传统,无论男女,进入单位第一年必须从上树工干起。因此,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出现了很多女上树工,而刘春明的爱人也是其中之一,“有的女性胆子很大,最后做得比男的还好,当然也有哭晕在树上的。”
  当时,刘春明上树作业根本不系安全带,一是活动不自由,二是也没有硬性规定。如今,穿戴工作服、软底防滑工作鞋、安全帽,系好安全带等要求已经被写入规范,严格执行。
  几年前,刘春明的儿子刘煜也成为了普陀区的上树工。刘春明说,上树工的工作危险又辛苦,儿子现在选择这条路,他自己有些心疼。
  其实,与刘春明有同样想法的父母,并不在少数。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想到爬树的危险性,就不愿意让孩子从事这项工作。
  另一方面,上树工的工资没有任何竞争力。“有些队员结婚后,爱人反对继续干,父母也反对。我们拿什么留住人呢?”魏冯强说。
其他文献
戏剧与特色街区、商业中心或旅游景区结合后,既盘活了“留白”空间,也为这些区域注入了文化灵魂  没有专业剧场和舞台,却有独具特色的戏剧表演,行进在街道、咖啡屋、茶馆、书店或美食区,都能偶遇川剧变脸、古装小品、剧情再现、杂技魔术……  近日,笔者前往四川乐山大佛景区时看到,与之毗邻的特色文化街区被散布其间的数十个小戏台所包围,观众、游人、顾客摩肩接踵,人气、商气、财气异常火爆。  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
12月1日“久立转 2”上市首日一度破发,12月4日上市的 “时达转债”成为上市首日收盘破发的首只转债,其收盘价报 96.58 元,跌幅 3.42%,且全天换手率明显偏低,“打新”投资者普遍面临浮亏。  随着转债市场持续调整,多只转债基金尽显颓势。12月4日银华基金公告称,银华中证转债 B 已跌破不定期份额折算阈值 0.450 元,成为年内首只触发下折的转债基金。  可转债全称为可转换公司债券。在
不少人将督察视为“刮骨疗毒”  环保部日前公布,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完成对吉林、浙江、山東等8个省份的督察进驻工作。在此期间,8省份因环境问题约谈4210人,问责5763人。  从2015年底中央环保督察巡视在河北试点开始,环保问责风暴在各地掀起并覆盖全国31个省份,已有超过1.5万人被问责。  督察覆盖31省份,问责超过1.5万人  环境保护督察是近年来环保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2015年
2014年9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在总理的见证下,109枚公章被永久封存  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局长张铁军每天会客都要掐着时间。他负责的“全国第一个依法设立的行政审批局”,担负着行政审批改革试验的重任。  2015年7月10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题协商会,一批行政审批改革重点案例被集中探讨,其中就包括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  2013年底
“农户分类-乡村收集-统一转运-集中处理-循环利用”的农村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新模式,不仅确保了武安乡村垃圾的全区域回收,而且实现了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  2017年 3月底,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专门去了趟河北南部的武安市,了解由其团队和新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峰水泥)、武安市政府三方共同打造的农村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项目的试运行情况。  “技术完全没问题,就是垃圾处
2015年3月5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  这已是他连续第二年在全国两会上强调社区治理和基层建设的重要性及方向。  如同上海市委将社区治理和基层建设作为“一号课题”,以40余个“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
2015年4月16日,南京秣陵路21号民国建筑4号楼的“二楼南书房”  隋唐建筑看西安,明清建筑看北京,民国建筑看南京。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很多散落在各处的民国建筑已破败不堪。  2015年4月,在江苏南京秣陵路一处民国时期老建筑内,一个名为“二楼南书房”的公共阅读空间面向市民24小时开放。经营者陈烨用最富“民国范”的“入会申请”等方式,吸
继上海、浙江成为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后,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成为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地区。从四地近期公布的2020年高考改革方案可以看出,高考科目、评价机制与录取方式将是接下來地方高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此前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这次的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  高考新政,已经改变了什么,如何
城市的价值,不在于其社会财富有多巨大,权力有多集中,而在于其“宜人”“宜居”的程度,在于城市对每一个普通人的关怀  暮色降临,年近七旬的陈奶奶走到家附近的郭婆井仔细巡查,履行“井长”的责任。  这组有十个井眼的古井,位于南宋皇城所在地杭州市上城区。相传为东晋时所凿,清代著名文人李渔为其写过赋。一千多年来,它一直服务于周边居民的日常洗用。  政府专门对每一口古井进行清淤、修缮,请热心居民担任井长,监
扫地机器人在你眼皮底下工作,有人却通过其内置感应摄像头看着你……  提升生活质量的智能家居有可能被黑客攻击,成为生活中的“间谍”,这着实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智能家居是未来社会发展趋势,除了便利,确保其安全性显然更重要。企业在研发生产智能家居时,如何提高其安全性设计?监管部门是否应当尽快出臺完备的智能家居安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