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让连线报道唱主角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fl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广播新闻已经从有声报纸、录音报道时代,进入连线报道时代。连线报道以其鲜明的广播特色、快捷的传播速度、互动的交流形式,令新闻广播在新一轮新闻角逐中占尽先机。但是,连线报道的栏目化对新闻时效和现场感的消解、新闻考评和新闻奖评选对连线报道的排斥、未经训练的报道者语言表现力的短板,是制约连线报道发展的三大问题,亟需克服。
  【关键词】广播新闻 电话连线 录音报道 连线报道
  
  连线报道是指传播者通过与广播电台、电视台直播室的电话连线,直接报告新闻、发表评论的一种报道形式,可以让远隔万里的报道者、评论者和直播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融为一体,可以迅捷地在新闻事件发生地向受众发布新闻,实现实时同步的现场报道,让听众和观众更多地感受到现场的气氛。
  连线报道:广播占尽优势
  连线报道并非广播电台的专利,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也时常出现它的踪影。不过,连线报道在电视新闻中是一种非常规的应急之举,而在广播新闻中却是如鱼得水,相得甚欢。如今,连线报道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广播电台的新闻栏目中,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等少数新闻广播中甚至唱了主角。
  1、鲜明的广播特色
  声音是广播电台同听众交流的唯一载体,让多姿多彩的声音传播大千世界的信息,无疑是广播这个大众传播媒介的一条传播规律。
  有声报纸时代,在广播新闻这个空中大舞台上,一度只有播音员这一个角色,回响着播音员的一种声音,尽管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也难掩剧场的单调和清冷;录音报道时代,广播记者的解说声音、新闻人物的讲话录音、新闻事件的现场音响开始出现在广播新闻的舞台上,广播剧场活跃了许多;到了现在的连线报道时代,广播电台的直播室才真正成为空中大世界,各色人等、各种声音轮番亮相,南腔北调普通话,你方唱罢我登场。毫无疑问,连线报道使广播新闻节目充满了鲜明的广播特色,为听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大千世界。
  2、快捷的新闻报道
  与报刊新闻相比,每秒30万公里的无线电波,令广播电视新闻在传播速度上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与电视新闻相比,广播新闻以其采制简便的特点,在传播速度上更胜一筹。作为广播传输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连线报道这一新的报道形式,将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推向了极致。
  首先,连线报道成本低。电话连线对于资金、设备的要求较低,随时随地连线报道,全部的要求仅为一部移动电话、一位现场记者而已。而同样一个新闻事件,电视台要想实现音画俱备的直播报道,至少需要一台昂贵的卫星新闻采访车,因而难以实现日常化的移动直播。
  其次,连线报道环节单一。录音报道在采访环节完成后,记者还要整理和剪辑录音、写作并口播解说词、合成制作、上传文字稿和音频,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到两个小时。而连线报道,集“采、录、播、传、编”于一体,减少了录音报道的诸多环节,能够以与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同步的速度播报新闻,实现让听众直接感受新闻现场的传播效果。
  第三,连线报道参与简便。由于成本低、环节单一,连线报道参与简便。只要有需要,电台直播室可以连线与新闻相关的任何人,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新闻官,都可能成为主持人的采访对象。
  3、互动的交流形式
  在连线报道中,主持人与报道者处于双向互动的交流状态,前方记者的新闻播报是在和主持人交流互动中完成的,在许多连线报道中,主持人还借助前方记者的手机,直接对新闻现场的采访对象进行采访。与此同时,听众的反馈也是在和主持人、记者乃至嘉宾的谈话中穿插完成的。
  在这种互动交流模式中,主持人站在听众的立场,代表听众的愿望,向报道者提出问题,询问那里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新闻。记者及其它连线人按照主持人的导引,将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信息报道出来,使听众的新闻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这是连线报道的互动特征带来的最大优势。
  广播新闻进入连线报道时代
  1、以读播为主要形态的有声报纸时代
  新中国的广播新闻是从延安时期播送新华社电讯脱胎而成的。到改革开放之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广播依赖报纸和通讯社办新闻节目,电台自采新闻比例较低,播音员播送文字稿的读播形式成为广播新闻的主要报道形态,录音报道和实况广播仅仅是新闻节目的点缀,可以说,这是广播的“报纸有声版”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到1980年代末,广播开始“走自己的路”,电台新闻节目以自采为主,录音新闻、现场报道等节目样式比过去有所增加。但是,这一阶段的广播新闻节目中,文字报道仍占主体地位,单调的播音员声音,使广播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有声报纸”的形态。
  2、以丰富的声音素材为主要形态的录音报道时代
  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日益普及的电视使得广播且战且退,广播在竞争中真正重视并普遍使用了“录音报道”这个法宝。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为例,1989年8月,安徽台向录音报道时代迈出第一步,首次为部分记者站配备了磁带录音机和话筒,驻地记者从此可以独立采制录音报道。到2007年1月,安徽台为所有的记者站配齐了数字录音机,记者自录自播的录音报道逐渐成为安徽新闻综合广播的主流报道形式。
  “广播是声音的总汇”,广播中的声音主要包括三类:人的声音,这是广播新闻的主体部分;音响,即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动物声、机械声等现场音响;音乐,特别是文艺报道,音乐具有重要地位。①录音报道运用丰富的声音素材,借鉴报纸新闻体裁,创新发展出录音消息、录音通讯、录音评论等多种报道形式,契合了广播媒介的特点和规律,增强了广播新闻的感染力。
  3、以连线为主要形态的电话播报时代
  连线报道的异军突起,应该说是新世纪我国广播界的一件大事。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和抗击非典战役中,中央电台出现了众多的连线报道;2004年元旦,中央电台“中国之声”频率开播,从周一到周五,每天30分钟的新闻直播节目《第一报告》与广大听众见面了。《第一报告》分为“国内外快讯”、“记者连线”和“特别关注”三个版块,“记者连线”作为一个栏目首次出现在大陆听众面前。2008年3月19日,安徽新闻综合广播《午间新闻》节目也首次出现“记者连线”栏目。
  电话连线作为低成本的现场直播,提升了新闻节目的整体时效,为广播新闻占领市场立下汗马功劳,也为世界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连线报道:待解的困局
  1、连线报道栏目化的困局
  理想的连线报道应该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为理念,在新闻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核心地点即时播报,这样的连线报道才既具时效性,又有现场感。然而,规定时间在规定节目中播出新闻的传统思维,使一些电台将“记者连线”栏目化,显然扼杀了连线报道的活力。一方面,新闻发生的时候,记者无法在现场连线报道,而连线栏目播出的时候,时过境迁,为连线而连线的连线报道缺乏现场感,丧失时效性,固定的连线栏目与动态的新闻事件、进行时的连线报道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使连线报道陷入困境。
  如何突破连线栏目化的束缚,释放连线报道的活力呢?首先,专业化的新闻频率、直播化的播出方式、贯通的节目设置、轮盘式的新闻滚动,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其次,要将连线报道从固定的栏目中解放出来,使它作为一种常规的报道方式,运用于所有的新闻节目。
  2007年11月26日,《中国之声》的新闻直播节目《第一报告》向听众谢幕,摆脱栏目禁锢的记者连线,频频亮相于2008年的雨雪冻灾、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等全天大直播。2009年1月1日,《中国之声》推出一套全新改版的节目: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实行全天大直播,《央广新闻》节目以半小时为一个单元滚动播出,时时更新。在《中国之声》的舞台上,连线报道唱了当之无愧的主角,有效地实现了“现在的新闻现在播(now news now)”的传播理念,从而破解了连线报道栏目化的困局。
  2、广播新闻完美化的陷阱
  新闻的快与深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为了调和矛盾,连线报道通过历时态的多次连线和同时态的多点连线,实现了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这两种深度报道形式,适当弥补了广播新闻“快字当头”带来的粗糙、肤浅的缺陷。
  “多点连线”就是在同一个节目中与几个点分别连线,从不同的地点、侧面和角度进行系列报道,展示宏观新闻事件的全貌。对那些值得特别关注的重要事件,则尽可能地使用“短时间、高频率”的多次连线,还可以请专家及时解读新闻,做深度点评。有的节目还可以发挥短信平台的互动作用,让听众参与讨论,让记者连线、专家解读和百姓评说三者在节目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但是,与录播的新闻、专题的精雕细刻相比,连线报道的粗糙和肤浅在所难免,在新闻单位的内部考评和各级政府新闻奖的评选中,难以满足评委们的审美需求和价值标准。以各级“广播电视新闻奖”和综合“新闻奖”为例,广播新闻的参评有一条硬杠杠——必须是录音报道,这条标准无疑将连线报道拒之门外。
  因此,广播新闻的各种考评、评比活动不应该追求完美的新闻形式,而应该适应连线报道时代的广播新闻特点,着眼于报道的新闻性和价值性,以鼓励和扶持方兴未艾的连线报道。
  3、记者语言表现力的短板
  连线报道的多数报道者由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普通话不标准,表达能力欠佳,表述不够生动具体等等,影响了传播效果。实践表明,“现场播报”对广播语言的特殊要求,已成为广播记者的新课题。
  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对连线记者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记者在不写文字稿的情况下“现场播报”的能力;记者则要学习如何用声音来表现现场,使讲述具有画面感和现场感,让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通过声音来实现最大限度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杨伟光,《广播特点和广播优势》[C].《广播新闻学文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65
  (作者: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庆记者站记者)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从2003年开始,我经常来中国旅行。第一次是中国当代建筑方兴未艾的时候,带着旁观者的纯粹的好奇心,我更关心的是中国未来的面貌。
一、引言儿童教育始终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现在的家长们为孩子的教育费尽心思,孩子们还未出生,就开始进行胎教。不可否认,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这
每个健全的人都会拥有着一双完美的手,一只叫作左手,一只叫作右手。作家会用这双手妙笔生花;音乐家会用这双手演绎绚丽的乐章;科学家会用这双手让“嫦娥女”遨游寰宇;此时,也许人们
科普资源是重要的科教资源。狭义的科普资源主要包括科普人员、科普经费、科普场馆设施、各种科普传媒等;广义的科普资源除了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外,还包括知识、信息和组织制度等。科普资源系统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形成了科普资源系统。科普资源系统中各部分状况良好,相互间的关系协调,是顺利开展科普活动的保证。反过来,就会影响科普活动的开展,就会影响科普活动的效果。  1、科普人力资源  科普人员在科普活动中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这是百年前,中华先烈的疾呼。“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梁启超写下了对未来的梦想和期望。曾经那不可一世的“天朝之梦”,早已远去
党的17届16中全会提出,全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们教育艺术杂志责无旁贷。作为高等院校主办的一份学术刊物,自然应站在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银泉小学坐落在江海区中心城区。学校100%的教师持有心理健康教育C证,15%的教师持有心理健康B证,3名教师持有心理健康教育A证。
【摘 要】本文阐述了辅导员工作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加强多方面的管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学生管理 辅导员 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人才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因此,教育管理者、教师、辅导员、全体教职工肩负着培养人的重要责任。在学生管理方面,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参与者,直接面对学生;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教育者,负责学
媒体对深圳“联防队员施暴”事件的报道引来了社会各方面的口诛笔伐。众人责难媒体为了抢发新闻不顾采访对象的感受,逼迫受害者回忆受辱经过。而媒体辩解,采访第一当事人是对新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我们以昂扬振奋的精神走进新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