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刘凌沧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以工笔重彩而著称的人物画家,尤其擅长表现古典题材的历史画和仕女画.学界对他的工笔人物画和历史画多有论述,但对他早期的肖像作品研究较少.本文从
【机 构】
: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凌沧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以工笔重彩而著称的人物画家,尤其擅长表现古典题材的历史画和仕女画.学界对他的工笔人物画和历史画多有论述,但对他早期的肖像作品研究较少.本文从民国时期传统肖像创作的视角,针对刘凌沧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3件重要肖像作品《祝寿图》(1930年)、《藏园勘书图》(亦称《傅增湘像》,1935年)、《碧梧论画图》(1937年)进行分析探讨,进而考察民国时期北京画坛的交游圈以及传统文人肖像在此时呈现出的创作图景.
其他文献
《绘事指蒙》是明代邹德中编撰的一部画论,是书共计82条名目,对绘画的“布置之要,施色之方,与夫皴描染斡,朽点临摹,反复详载,曲尽其妙”[1]。其中,涉及更多的是绘画工匠经验性的总结而非文人画家理论性的概括。因此,在普遍具有抽象哲理、宏大叙事的画论论著群中颇具特色,丰富了传统画学理论体系,是研究画史的珍贵材料。特别是其中的色彩资料,为我们探究画工用色之法、民间绘画色彩之审美取向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过对其整体考察与梳理,发现该书中的色彩观大体上表现为:颜料的制作、色彩的运用与色彩的审美,三者由表及里
现象意识与通达意识的关系,在本质上关涉意识与认知关系的理解,因而一直是意识问题的重要内容。很多科学家认为,现象意识与通达意识是可分离的,所以意识体验的内容与意识通达的内容是不完全一致的,这就出现了“溢出”问题。从神经科学角度去分析“溢出”问题,我们会发现,即便它们在无意识表征中是完全一致的,但在“神经关联”层次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就表明,在不同情况下,现象意识与通达意识的内容是可以分离、重合、相交的,因此它们在“溢出”问题上是不相悖的。
倪瓒的传世作品虽多,但设色作品极少见,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水竹居图》轴便是其罕见的早期设色作品之一。本文首先从画学文献的著录与画幅本身进行对照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几点差异,再以该画中出现的诗文、收藏印玺和题跋为依据,详细考察该画的绘制渊源和流传过程,最后以《水竹居图》为例,分析其早期山水画风格产生的原因和特色。本文试图通过文献学、鉴藏史及风格分析三个方面,探析倪瓒早期绘画图式的发展轨迹,呈现倪瓒早期山水画的真实面貌。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工笔画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于2021年4月17日下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并分别于中国美术馆和八一美术馆同步展出.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寓一方情愫.对于长期在相对稳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中的艺术家,如何与之同构独特的精神面貌?在当下流行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冲击下,怎样取舍,如何在严谨的造
新文化运动时期,民粹思潮兴起.具有民粹倾向的启蒙思想家倡导白话文体,主张平民文学,将创作的视角转向普通劳动者,对他们的辛苦劳作和艰难境遇给予关怀.中共早期知识群体在“
一近年来,新具象雕塑逐渐成为现代雕塑领域的重要创作流派,反映了雕塑在现代语境下的创作转向。新具象雕塑是建立在传统具象雕塑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观念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雕塑创作流派,在某些特征上与传统的写实雕塑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对原有写实或传统具象雕塑创作手法的继承,并结合时代审美需求及现代艺术观念,进行某种程度的革新。可以说,新具象雕塑的“新”不仅体现在形式语言层面的创新,还表现为艺术观念、创作思想等精神内涵的转向,集中反映了传统雕塑在现代、后现代艺术以及信息技术时代的冲击下所进行的创作转向与探索。
人物画是油画中历史最悠久的品类,画家培根(Francis Bacon)曾说:“但身为人类,我们最迷恋的就是自身.”[1]人物画浓缩地体现了各个时代、各种社会身份的人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历
在近几十年中国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市雕塑”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种种原因,它却长期只是以“工程”、“项目”、“菜活”、“行活”的面貌出现,数量不少,高质量的
运用大数据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互享,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有利于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理念不够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良好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数据平台构建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部环境纷繁复杂,为此,应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理念出发,多方位运用网络大数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和可视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