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最担忧的选择已经出现
8月29日,北京京西宾馆。中国各省通信管理局负责人和电信运营商高级管理人员齐聚一堂,参加由人事部、信产部联合举办的“中国TD-SCDMA(下称TD)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高级研修班”。
这实质上是中国3G前夜通信行业最新的一次人才总动员。业内观察家称,在TD测试即将完成、3G牌照呼之欲出的时刻,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培训,意味深长。
按照信息产业部的原订部署,TD预商用网测试本应在今年6月结束,结果却不得不延迟到今年10月。很多业内人士以为,在保定、青岛等城市的预商用测试结束后,TD就将进入正式的商用阶段,拖延已久的3G牌照也将很快发放。
这一预期看来将又一次落空。决策层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专家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主管部门的态度是,“等TD全国商用测试成熟了,再考虑3G牌照问题。所以从时间上看,至少近期不会发3G牌照”。
商用测试,意味着“一边商用一边测试”;这种全国范围的商用测试到底需要多长时间,谁也无法预计。“我们觉得TD会在不断测试中完善成熟。但这需要时间,或许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一位运营商高层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TD测试画出句号遥遥无期,已基本熄灭了今年发3G牌照的可能性。
对于一直盼望3G牌照的中国四大电信运营商,这不啻为兜头一盆凉水——四大电信运营商刚刚发布中期业绩,除了中移动,其他三家的增长都不乐观。他们都急需以3G刺激新需求来推动增长。而现实是,除了扩大对TD的商用测试,他们别无选择;他们属意的WCDMA和CDMA2000制式,在TD全国商用测试完成之前,都不会发放牌照。
“这跟我们早先的最坏估计一致,政府要确保TD成功,必须保证消费者没有其他制式可选择。”一位外资投资银行电信分析师告诉记者,“但这不是商业决定。政府需有思想准备,对TD的大规模支持将是长期的,成本是巨大的,而且未来能否成功仍然是不确定的。”
“烫手山芋”
TD被几大运营商视为“烫手山芋”为时已久。在诺盛电信咨询分析师董晓扬看来,运营商对TD的疑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TD-SCDMA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应用,从一诞生起就生存在WCDMA和CDMA2000这两大标准的夹缝中。任何技术的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史炜则这样解釋:“运营商都愿意拿欧美已经成熟的WCDMA或CDMA2000技术,因为不用再经过测试,马上就能商用。TD则需要测试一段时间,投入之后,现金流还是负的——谁愿意上呢?”
运营商的拒绝还有更深层的考虑。用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吕廷杰的话说,运营商的担心来自其未来经营发展策略,而不纯粹针对技术本身;一旦采用TD,需要承担未来市场规模、国际合作、国际漫游上的风险,“这是运营商最大的担心。”
WCDMA和CDMA2000制式在国际上拥有成熟运营经验,设备商和终端商是在为全球研发、为全球生产,规模效应明显;TD制式仅为中国市场独有,设备商、终端手机制造商都会谨慎投入,很可能会造价高昂,难以彰显规模效应。
“在这种不利状况下,很多运营商对TD存有戒心,如同时给予其他技术选择,他们一定不会选TD。”吕廷杰说。
起初,业界流传最多的是中国电信将成为TD的“挑大梁者”。但在年初的TD-SCDMA产业年会上,国资委研究中心新产业战略研究部部长卢俊奇提出,无论从利润还是从移动网络建设经验,中移动都是最具实力的TD载体;而中移动立刻回应道,卢的观点只代表个人学术研究,并不代表国资委意见。
史炜分析认为,TD其实给谁都行,但各有各的难处。中国电信现在固网业务极度萎缩;网通利润已经下降,他们都无力承接。中移动有实力,但总不能“谁有钱就发给谁”。而一家外资投行的分析师则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发给谁,投资者就会卖空谁。”
市场选择还是政策干预?
政府要推TD,运营商不能直接反对,“技术不成熟”便成为了对TD目前最严厉的批评。
中移动集团一位前高层向记者抱怨,铺TD网是政府的决定,“我觉得即使要上TD,政府也应该跟运营商讨论一下如何引进,与其他网络如何连接。但是政府历来都不重视企业意见。”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研究员朱彤则认为,企业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而TD是国家标准,是战略性选择,不能不看市场,也不能完全看市场。
业内很多专家认为,TD问题,看似在今天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中国对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标准的渴望,其实更多地已成为中国在多个领域国际竞争中的一张讨价还价的底牌。
诺盛电信咨询则认为,在TD问题上,中国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大力扶持这一国产3G标准,使其能与其他两个标准获得一样的起点。所以,3G牌照的发放肯定要在TD测试结束后。而且,考虑到TD是一个新生标准,缺乏实际应用,为了避免日后网络边缘化,势必需要比其他3G标准多一些时间,以获得足够的实际组网和运营经验。
不过,虽然业界亦有不妨拿出搞“两弹一星”的体制来发展TD之论,但政府推动的效果,终归要看标准有无“市场力”。邮电大学吕廷杰认为,市场力不在于技术是否成熟,而在于用户选择。
“若要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还要看成功的概率如何,是否是正确的商业决定。现在的做法,并不是从商业考虑,而是出于政治考虑,把TD问题简化成技术成熟度问题。如果没有市场,自主知识产权有什么用?”一家外资投资银行分析师这样评论道。
TD之痛
从出发时万众瞩目的焦点到如今“烫手山竽”的地位,TD目前的局面,成因复杂。
1998年6月,大唐向ITU(国际电信联盟)提交TD标准的第一稿;2000年5月5日,国际电联组织正式宣布,TD成为国际电联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3G)IMT 2000建议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自此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3G国际标准。
为扶持TD发展,政府给予了巨大的推动。例如,TD产业联盟成立时得到2000万元,此后又得到7亿元拨款;国家在每年的863计划和各种科研基金中,又对TD产业链进行资助。大唐自己宣称,在TD上也有不下20亿元的投入。
但作为一种商用技术,衡量TD成功的真正标尺还是能不能产业化,能不能取得市场成功。大唐的前身是电信科学研究院。科研院所的体制与市场化体制,存在天然的割裂;即使在转制成大唐集团后,大唐在市场运作、融资等方面仍处处掣肘于旧体制。不能不提的一个悖论是,TD的核心专利拥有者大唐,至今仍未寻找到合适的赢利模式。所以大唐内部甚至流传着一句话:“TD成,大唐死”。
况且,大唐在早期的专利战略上过于封闭,不仅不向国际开放,对国内合作伙伴也不开放。但是这个技术标准靠一个企业是不可能完成产业化的。基于这个原因,政府于2002年12月成立了TD产业联盟来推动大唐开放专利。但是,联盟内部合作机制并不顺畅。前期TD的发展更侧重于技术方面,终端、芯片、业务等环节被忽视了,这导致了TD产业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去年以来,政府倡导自主创新,TD获得重大机遇。2005年夏秋之交,信息产业部要求全国所有的3G网络试验全都停止,只能测试TD,这是重大转折点。从那次始,基本就进入大力扶持TD,只做TD的阶段。但是,测试并不顺利,屡屡延迟。在保定测试结束之后,“测试结果不理想”的说法便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
TD出世八年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至今仍无法成熟商用,无法获得与其他两个标准竞争的平等起点。
史炜认为,问题的核心不是TD的技术问题,而是在推进TD技术商用化、市场化、产业化的体制上,在TD测试的操作方式上,在研发管理程序上,在与其它标准竞争的策略上;特别是在部门配合上,确实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严重延缓了TD商用化进程。
难以预估的代价
TD将开始全国商用测试,对中国电信产业来说,反而意味着3G预期更加飘渺了。
对于运营商来说,“另一只靴子”掉下来之前,是不能松口气的。“最失落的,应该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两大固网运营商。他们本来期望拿到3G牌照,分享移动大餐,但是现在只能继续熬下去。”一位外资投资银行电信分析师说。即使目前运营良好的中移动,也会因行业升级受阻,不得不去采取蚕食其他运营商份额的策略。但这不是一个可持续策略,“因为它已经太大了。监管政策不会坐视不理的。”
而对于设备商和终端商来说,只有一个不成熟的TD,运营商资本开支未必大规模上升,市场似乎并不大。按照业界的估计,搭建一张TD网,以三年时间计,大约需要800亿—1000亿元。
华为新闻处主任傅军说,“我们一直在对中国市场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几个标准方面我们都有投入。如果只有TD的话,对行业所有厂商都不是好消息。”
手机终端更是TD产业链中最薄弱一环。由于市场规模和参与的制造商实力有限,TD制式手机成本很难降低。要吸引用户就不得不像联通当年上CDMA项目一样走手机补贴的老路。联通发展3000万CDMA用户,大约补贴了400亿—500亿元。“如果TD要发展,开始的几年需要补贴多少?”这位外资投行电信分析师认为,如果坚持TD优先政策,“整个中国电信运营商的估值都将受到影响。”
8月29日,北京京西宾馆。中国各省通信管理局负责人和电信运营商高级管理人员齐聚一堂,参加由人事部、信产部联合举办的“中国TD-SCDMA(下称TD)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高级研修班”。
这实质上是中国3G前夜通信行业最新的一次人才总动员。业内观察家称,在TD测试即将完成、3G牌照呼之欲出的时刻,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培训,意味深长。
按照信息产业部的原订部署,TD预商用网测试本应在今年6月结束,结果却不得不延迟到今年10月。很多业内人士以为,在保定、青岛等城市的预商用测试结束后,TD就将进入正式的商用阶段,拖延已久的3G牌照也将很快发放。
这一预期看来将又一次落空。决策层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专家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主管部门的态度是,“等TD全国商用测试成熟了,再考虑3G牌照问题。所以从时间上看,至少近期不会发3G牌照”。
商用测试,意味着“一边商用一边测试”;这种全国范围的商用测试到底需要多长时间,谁也无法预计。“我们觉得TD会在不断测试中完善成熟。但这需要时间,或许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一位运营商高层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TD测试画出句号遥遥无期,已基本熄灭了今年发3G牌照的可能性。
对于一直盼望3G牌照的中国四大电信运营商,这不啻为兜头一盆凉水——四大电信运营商刚刚发布中期业绩,除了中移动,其他三家的增长都不乐观。他们都急需以3G刺激新需求来推动增长。而现实是,除了扩大对TD的商用测试,他们别无选择;他们属意的WCDMA和CDMA2000制式,在TD全国商用测试完成之前,都不会发放牌照。
“这跟我们早先的最坏估计一致,政府要确保TD成功,必须保证消费者没有其他制式可选择。”一位外资投资银行电信分析师告诉记者,“但这不是商业决定。政府需有思想准备,对TD的大规模支持将是长期的,成本是巨大的,而且未来能否成功仍然是不确定的。”
“烫手山芋”
TD被几大运营商视为“烫手山芋”为时已久。在诺盛电信咨询分析师董晓扬看来,运营商对TD的疑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TD-SCDMA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应用,从一诞生起就生存在WCDMA和CDMA2000这两大标准的夹缝中。任何技术的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史炜则这样解釋:“运营商都愿意拿欧美已经成熟的WCDMA或CDMA2000技术,因为不用再经过测试,马上就能商用。TD则需要测试一段时间,投入之后,现金流还是负的——谁愿意上呢?”
运营商的拒绝还有更深层的考虑。用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吕廷杰的话说,运营商的担心来自其未来经营发展策略,而不纯粹针对技术本身;一旦采用TD,需要承担未来市场规模、国际合作、国际漫游上的风险,“这是运营商最大的担心。”
WCDMA和CDMA2000制式在国际上拥有成熟运营经验,设备商和终端商是在为全球研发、为全球生产,规模效应明显;TD制式仅为中国市场独有,设备商、终端手机制造商都会谨慎投入,很可能会造价高昂,难以彰显规模效应。
“在这种不利状况下,很多运营商对TD存有戒心,如同时给予其他技术选择,他们一定不会选TD。”吕廷杰说。
起初,业界流传最多的是中国电信将成为TD的“挑大梁者”。但在年初的TD-SCDMA产业年会上,国资委研究中心新产业战略研究部部长卢俊奇提出,无论从利润还是从移动网络建设经验,中移动都是最具实力的TD载体;而中移动立刻回应道,卢的观点只代表个人学术研究,并不代表国资委意见。
史炜分析认为,TD其实给谁都行,但各有各的难处。中国电信现在固网业务极度萎缩;网通利润已经下降,他们都无力承接。中移动有实力,但总不能“谁有钱就发给谁”。而一家外资投行的分析师则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发给谁,投资者就会卖空谁。”
市场选择还是政策干预?
政府要推TD,运营商不能直接反对,“技术不成熟”便成为了对TD目前最严厉的批评。
中移动集团一位前高层向记者抱怨,铺TD网是政府的决定,“我觉得即使要上TD,政府也应该跟运营商讨论一下如何引进,与其他网络如何连接。但是政府历来都不重视企业意见。”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研究员朱彤则认为,企业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而TD是国家标准,是战略性选择,不能不看市场,也不能完全看市场。
业内很多专家认为,TD问题,看似在今天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中国对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标准的渴望,其实更多地已成为中国在多个领域国际竞争中的一张讨价还价的底牌。
诺盛电信咨询则认为,在TD问题上,中国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大力扶持这一国产3G标准,使其能与其他两个标准获得一样的起点。所以,3G牌照的发放肯定要在TD测试结束后。而且,考虑到TD是一个新生标准,缺乏实际应用,为了避免日后网络边缘化,势必需要比其他3G标准多一些时间,以获得足够的实际组网和运营经验。
不过,虽然业界亦有不妨拿出搞“两弹一星”的体制来发展TD之论,但政府推动的效果,终归要看标准有无“市场力”。邮电大学吕廷杰认为,市场力不在于技术是否成熟,而在于用户选择。
“若要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还要看成功的概率如何,是否是正确的商业决定。现在的做法,并不是从商业考虑,而是出于政治考虑,把TD问题简化成技术成熟度问题。如果没有市场,自主知识产权有什么用?”一家外资投资银行分析师这样评论道。
TD之痛
从出发时万众瞩目的焦点到如今“烫手山竽”的地位,TD目前的局面,成因复杂。
1998年6月,大唐向ITU(国际电信联盟)提交TD标准的第一稿;2000年5月5日,国际电联组织正式宣布,TD成为国际电联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3G)IMT 2000建议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自此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3G国际标准。
为扶持TD发展,政府给予了巨大的推动。例如,TD产业联盟成立时得到2000万元,此后又得到7亿元拨款;国家在每年的863计划和各种科研基金中,又对TD产业链进行资助。大唐自己宣称,在TD上也有不下20亿元的投入。
但作为一种商用技术,衡量TD成功的真正标尺还是能不能产业化,能不能取得市场成功。大唐的前身是电信科学研究院。科研院所的体制与市场化体制,存在天然的割裂;即使在转制成大唐集团后,大唐在市场运作、融资等方面仍处处掣肘于旧体制。不能不提的一个悖论是,TD的核心专利拥有者大唐,至今仍未寻找到合适的赢利模式。所以大唐内部甚至流传着一句话:“TD成,大唐死”。
况且,大唐在早期的专利战略上过于封闭,不仅不向国际开放,对国内合作伙伴也不开放。但是这个技术标准靠一个企业是不可能完成产业化的。基于这个原因,政府于2002年12月成立了TD产业联盟来推动大唐开放专利。但是,联盟内部合作机制并不顺畅。前期TD的发展更侧重于技术方面,终端、芯片、业务等环节被忽视了,这导致了TD产业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去年以来,政府倡导自主创新,TD获得重大机遇。2005年夏秋之交,信息产业部要求全国所有的3G网络试验全都停止,只能测试TD,这是重大转折点。从那次始,基本就进入大力扶持TD,只做TD的阶段。但是,测试并不顺利,屡屡延迟。在保定测试结束之后,“测试结果不理想”的说法便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
TD出世八年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至今仍无法成熟商用,无法获得与其他两个标准竞争的平等起点。
史炜认为,问题的核心不是TD的技术问题,而是在推进TD技术商用化、市场化、产业化的体制上,在TD测试的操作方式上,在研发管理程序上,在与其它标准竞争的策略上;特别是在部门配合上,确实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严重延缓了TD商用化进程。
难以预估的代价
TD将开始全国商用测试,对中国电信产业来说,反而意味着3G预期更加飘渺了。
对于运营商来说,“另一只靴子”掉下来之前,是不能松口气的。“最失落的,应该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两大固网运营商。他们本来期望拿到3G牌照,分享移动大餐,但是现在只能继续熬下去。”一位外资投资银行电信分析师说。即使目前运营良好的中移动,也会因行业升级受阻,不得不去采取蚕食其他运营商份额的策略。但这不是一个可持续策略,“因为它已经太大了。监管政策不会坐视不理的。”
而对于设备商和终端商来说,只有一个不成熟的TD,运营商资本开支未必大规模上升,市场似乎并不大。按照业界的估计,搭建一张TD网,以三年时间计,大约需要800亿—1000亿元。
华为新闻处主任傅军说,“我们一直在对中国市场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几个标准方面我们都有投入。如果只有TD的话,对行业所有厂商都不是好消息。”
手机终端更是TD产业链中最薄弱一环。由于市场规模和参与的制造商实力有限,TD制式手机成本很难降低。要吸引用户就不得不像联通当年上CDMA项目一样走手机补贴的老路。联通发展3000万CDMA用户,大约补贴了400亿—500亿元。“如果TD要发展,开始的几年需要补贴多少?”这位外资投行电信分析师认为,如果坚持TD优先政策,“整个中国电信运营商的估值都将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