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设校本课程,是为了能够有效的丰富高中生的学习空间和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历史教师的职业素养。然而开设校本课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本文以民国的历史为例,讨论如何更加高效地开设高中历史校本课程,以促进高中历史课堂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民国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103-01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日常的生活中,高中生经常会观看一些关于历史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可想而知,高中生对于历史还是十分感兴趣的。但是到了历史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却降低了。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校本课程必须具备趣味性
开设校本课程要合理科学,学会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找到趣味性与代表性兼备的历史小故事,在课堂上分享给学生。如在学习民国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述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恩怨情仇。孙中山在1894年,曾经托人希望能够与康有为结交。但是当时康有为刚好和梁启超在一起,两个人参加了甲午年会试。虽然没有见面,但梁启超却在和王康年的书信之中,谈到了孙中山。他和康有为都认为孙中山不过是愤激时变之流,并不赞同孙中山的做法,两个人还是寄希望于朝廷,希望朝廷能够全面改革。而到了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遭受灾难,被国际所熟知,这才让梁启超改变了对孙中山的看法。这个时候,他称赞孙中山是陈胜、吴广之类的人物。孙中山是我国民族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也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被世人所敬仰。梁启超则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也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两个在历史课本上并无交集的人,原来私下还是如此交集,学生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先驱者们的人格魅力。
二、校本课程必须体现专业性
历史教师在进行课程开设时,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自身的知识库进行全面的审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并开设与之相关的校本课程。只有这样,历史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之中,才能够言之有物。但是,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多历史教师都觉得校本课程是一种累赘,面对学校布置的任务,他们往往会等到快上课了,才直接在网上搜索一些历史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这并不能够算的上是有效的历史校本课程,这种敷衍的教学态度,会让学生质疑教师的专业素养。所以,教师一定要认真的对待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校本课程必须具备前瞻性
经历漫长的时间之后编制出来的教科书,反映该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可能会不够全面及时。对于高中历史课本,也是如此。差不多每一年都会出现新的文字资料和考古资料。已有的历史课教材不能够紧密结合实际,并且也与学生的审美价值相距甚远。传统和经典的内容当然应予以保留,但如果历史课程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那么也不利于深入开展。因此,当前的历史校本课程需要进行再度更新和整合,从而实现对校本课程前瞻性开发,新的整合与修订能够适当补充符合时代发展所需的内容,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下高中生的审美需求。提升高中歷史校本教材的品质,能够很好地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及辐射效果,从而提升教材的内涵,使教材的韵味得以提升。在经历多次教育改革后,历史教材在内容上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而主要的教学思路也仍然比较固定,这些都不符合校本课程应具备前瞻性的原则,因此需要教师与课程共同进步,不断扩充教材的内容和资源。
四、校本课程必须具备补充性
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设时,历史教师必须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课程不能够完全脱离课本内容。如为学生讲解民国时期的历史,如果教师以某位不知名的人物作为切入点,则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从未听闻过的人物仅有的兴趣也只是当作笑话一笑而过。其次,不能够完全重合于课本内容。如果和课本内容相当,那么校本课程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开设校本课程的时候,历史教师必须要有效的避免这两个问题,合理的选取历史典故与学生分享。历史人物在历史课本上都有所涉及,且被学生所熟知,但是并没有详实的记录。因此,开设此类校本课程,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十分合适的。
五、结语
总之,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就必须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求,关注民国历史的发展,多多学习,扩充民国历史的知识库,让校本课程变得更加的“平易近人”。
【关键词】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民国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103-01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日常的生活中,高中生经常会观看一些关于历史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可想而知,高中生对于历史还是十分感兴趣的。但是到了历史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却降低了。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校本课程必须具备趣味性
开设校本课程要合理科学,学会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找到趣味性与代表性兼备的历史小故事,在课堂上分享给学生。如在学习民国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述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恩怨情仇。孙中山在1894年,曾经托人希望能够与康有为结交。但是当时康有为刚好和梁启超在一起,两个人参加了甲午年会试。虽然没有见面,但梁启超却在和王康年的书信之中,谈到了孙中山。他和康有为都认为孙中山不过是愤激时变之流,并不赞同孙中山的做法,两个人还是寄希望于朝廷,希望朝廷能够全面改革。而到了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遭受灾难,被国际所熟知,这才让梁启超改变了对孙中山的看法。这个时候,他称赞孙中山是陈胜、吴广之类的人物。孙中山是我国民族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也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被世人所敬仰。梁启超则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也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两个在历史课本上并无交集的人,原来私下还是如此交集,学生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先驱者们的人格魅力。
二、校本课程必须体现专业性
历史教师在进行课程开设时,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自身的知识库进行全面的审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并开设与之相关的校本课程。只有这样,历史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之中,才能够言之有物。但是,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多历史教师都觉得校本课程是一种累赘,面对学校布置的任务,他们往往会等到快上课了,才直接在网上搜索一些历史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这并不能够算的上是有效的历史校本课程,这种敷衍的教学态度,会让学生质疑教师的专业素养。所以,教师一定要认真的对待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校本课程必须具备前瞻性
经历漫长的时间之后编制出来的教科书,反映该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可能会不够全面及时。对于高中历史课本,也是如此。差不多每一年都会出现新的文字资料和考古资料。已有的历史课教材不能够紧密结合实际,并且也与学生的审美价值相距甚远。传统和经典的内容当然应予以保留,但如果历史课程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那么也不利于深入开展。因此,当前的历史校本课程需要进行再度更新和整合,从而实现对校本课程前瞻性开发,新的整合与修订能够适当补充符合时代发展所需的内容,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下高中生的审美需求。提升高中歷史校本教材的品质,能够很好地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及辐射效果,从而提升教材的内涵,使教材的韵味得以提升。在经历多次教育改革后,历史教材在内容上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而主要的教学思路也仍然比较固定,这些都不符合校本课程应具备前瞻性的原则,因此需要教师与课程共同进步,不断扩充教材的内容和资源。
四、校本课程必须具备补充性
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设时,历史教师必须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课程不能够完全脱离课本内容。如为学生讲解民国时期的历史,如果教师以某位不知名的人物作为切入点,则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从未听闻过的人物仅有的兴趣也只是当作笑话一笑而过。其次,不能够完全重合于课本内容。如果和课本内容相当,那么校本课程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开设校本课程的时候,历史教师必须要有效的避免这两个问题,合理的选取历史典故与学生分享。历史人物在历史课本上都有所涉及,且被学生所熟知,但是并没有详实的记录。因此,开设此类校本课程,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十分合适的。
五、结语
总之,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就必须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求,关注民国历史的发展,多多学习,扩充民国历史的知识库,让校本课程变得更加的“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