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筆者在从事多家博物馆的策展、设计和布展工作中,发现我国博物馆行业存在"千馆一面"和"鱼龙混杂"的现象,并从社会、领导层、从业者、专家和展陈公司几个角度对其背后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希望在业内有所共鸣,以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展览陈列 千馆一面 藏品乱象
近年来,笔者参与了国内十余家博物馆的筹建规划和改陈设计工作,一方面对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倍感欣喜,另一方面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就此进行讨论,希望能找出问题的症结,与博物馆界同仁一起“对症下药”,帮助我国博物馆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截至2011年,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已达3 589个,并且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这就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平均每3天就有一所博物馆落成。由此可见过快的博物馆建设与有限的管理投入之间存在的矛盾,但对于当下而言,资金显然不是首要的问题,因为各级政府对博物馆的财政支持已经大幅提升,无论运营维护、藏品征集,还是展陈更新、研究项目,各个渠道均为那些想要有所作为的博物馆打开了闸门。现在大多数博物馆都摆脱了资金短缺的瓶颈,有些甚至已经到了钱花不完的境况。因此,所谓的“有限”主要体现在研究力量欠缺、展览水平不高乃至对博物馆自身功能的误解等层面上。
目前,“千馆一面”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在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自然类博物馆中。随着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各地逐渐认识到建设自然类博物馆的重要性,许多机构(如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也因审评需要的硬性指标而兴建了大量与机构业务相关的博物馆。需求的猛增给有关人士和展陈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但是同时也造就了不思创新、粗制滥造的土壤。
例如展陈大纲的编写,也许刚开始的时候还查经寻典、认真思考,干多了,往往就只知移植抄袭,一份大纲略加修饰就被用于几家博物馆。在这种大纲指引下进行的设计布展,能不“千馆一面”吗?再如,某些唯利是图的展陈公司在同一时间内承接多个项目,其队伍、精力和时间都不足以支撑偌大的工作量,又如何做到精益求精、各具特色呢?更有甚者,一些博物馆建设方不具备专业知识背景,主管领导来自其他行业,只顾追求“高大上”而刻意模仿那些大馆、名馆,忽视了自身的特点、专项和本色。
于是,“千馆一面”的展览就成为自然类博物馆的常态。例如,当观众走进这些博物馆后,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或巨大或狭小的“暗室”,头顶上8颗行星绕着太阳,下面摆放的是一个被切开的地球模型,配上相应的文字和图片说明——好一点的,还有几块矿石标本;差劲的连一件真正的“展品”都没有;有钱烧的再弄两台VR设备,所提供的科学知识却乏善可陈。又或是巨大的恐龙骨架、一窝窝的恐龙蛋以及冰河时代的披毛犀和猛犸象等,究其产地,则无外乎四川、贵州、新疆、甘肃、河南和东北等处。这些吸引眼球的东西当然可以作为展览的“明星”,但笔者要指出的是,很多省份的博物馆中只展出这些东西,而本省地下埋藏的大量反映生物进化和生态特色的化石,却往往不见踪影。
以上说的是国有公立博物馆,对于近来风生水起的民营博物馆,“千馆一面”的问题同样严重,甚至更加普遍。这些民营博物馆大多由私人收藏转化而来,其藏品绝大多数来自市场,而市场上的东西往往具有同质化的属性。再加上民营博物馆在专业队伍、研究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先天不足,“千馆一面”也就不奇怪了。笔者认为,民营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地方博物馆的资源欠缺,对社会而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们在办馆过程中尚需努力,应当学习公立博物馆的成功经验。
说到民营博物馆,就不得不提及“鱼龙混杂”的问题。
几年前,河北省“冀宝斋博物馆”因赝品泛滥而引发了海内外对中国民营博物馆的质疑,民营博物馆似乎成了伪品充斥、藏污纳垢的地方。实际上,这种乱象早就不是新闻了,只不过此前没有受到广泛关注而已。台湾地区著名收藏家曹兴诚曾直言:“我去南方考察,参观了几家民营博物馆,发现里面很多东西都不对,其中一家博物馆上下两层摆的全是假货。”据业内人士披露,古代艺术尤其是书画、陶瓷、玉器等门类,往往是赝品集中的“重灾区”。而在一些民营的自然类博物馆中,假标本、假化石更也是多如牛毛。
这绝不是一人一馆的偶然现象,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笔者赞同高功在《民间博物馆乱象丛生,谁之过?》一文中的分析,即政府管理部门不明确、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力不从心”、地方行政领导的干预以及文物造假案件打击不力。尤其是“地方领导的干预”这一点,他作了如此深刻到位的剖析:“一些地方领导为了搞‘政绩工程’,发展‘文化产业’,不管达不达到建立博物馆的要求,强行增加民办博物馆的数量,使文物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无所适从;有些人为了自己申报的博物馆能够得到批准,拉关系、走后门,甚至请出地方领导批条子、打电话,让文物行政部门降低民间博物馆的准入标准,使一部分藏品有问题的人建起了民间博物馆,既为他们的收藏品贴上了‘博物馆藏品’的标签,又可享受国家的专项资金补助、土地优惠政策等,可谓名利双收;有的人在开馆时请来地方领导,甚至让文物部门的个别不分管博物馆的领导剪彩,造成一种假象,迫使主管博物馆的人员签字批准申办民间博物馆的报告——行政官员干预民间博物馆的审批,也是造成民间博物馆乱象丛生的原因之一。”
与民营博物馆相比,公立博物馆的情况要好得多,但是“鱼龙混杂”的现象也依然存在。笔者在数家博物馆中都曾发现假化石,例如用胶水粘在石板上的所谓“鸟化石”、“恐龙化石”,在展厅里放上几年后已然翘起变形却仍堂而皇之地被当作“镇馆之宝”!笔者相信,出现这种现象并非故意,很有可能是在藏品征集过程中的一时“走眼”。一方面,“隔行如隔山”,任何一个专家都不是全能的,因此建议博物馆务必要找对相关领域的专家把关;另一方面,博物馆要在业内做出表率,不去购买那些渠道不明的文物。就古生物标本而言,组织科学考察队伍到现场采集发掘才是最佳途径。借用一句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名言:“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同样,“没有买卖就没有假货”!
参考文献
[1]李卫平.趋同性和多元化:论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的创新[J].东方博物,2014(3):119-123.
[2]高功.民间博物馆路在何方[J].收藏界,2009(11):34-38.
关键词 展览陈列 千馆一面 藏品乱象
近年来,笔者参与了国内十余家博物馆的筹建规划和改陈设计工作,一方面对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倍感欣喜,另一方面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就此进行讨论,希望能找出问题的症结,与博物馆界同仁一起“对症下药”,帮助我国博物馆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截至2011年,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已达3 589个,并且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这就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平均每3天就有一所博物馆落成。由此可见过快的博物馆建设与有限的管理投入之间存在的矛盾,但对于当下而言,资金显然不是首要的问题,因为各级政府对博物馆的财政支持已经大幅提升,无论运营维护、藏品征集,还是展陈更新、研究项目,各个渠道均为那些想要有所作为的博物馆打开了闸门。现在大多数博物馆都摆脱了资金短缺的瓶颈,有些甚至已经到了钱花不完的境况。因此,所谓的“有限”主要体现在研究力量欠缺、展览水平不高乃至对博物馆自身功能的误解等层面上。
目前,“千馆一面”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在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自然类博物馆中。随着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各地逐渐认识到建设自然类博物馆的重要性,许多机构(如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也因审评需要的硬性指标而兴建了大量与机构业务相关的博物馆。需求的猛增给有关人士和展陈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但是同时也造就了不思创新、粗制滥造的土壤。
例如展陈大纲的编写,也许刚开始的时候还查经寻典、认真思考,干多了,往往就只知移植抄袭,一份大纲略加修饰就被用于几家博物馆。在这种大纲指引下进行的设计布展,能不“千馆一面”吗?再如,某些唯利是图的展陈公司在同一时间内承接多个项目,其队伍、精力和时间都不足以支撑偌大的工作量,又如何做到精益求精、各具特色呢?更有甚者,一些博物馆建设方不具备专业知识背景,主管领导来自其他行业,只顾追求“高大上”而刻意模仿那些大馆、名馆,忽视了自身的特点、专项和本色。
于是,“千馆一面”的展览就成为自然类博物馆的常态。例如,当观众走进这些博物馆后,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或巨大或狭小的“暗室”,头顶上8颗行星绕着太阳,下面摆放的是一个被切开的地球模型,配上相应的文字和图片说明——好一点的,还有几块矿石标本;差劲的连一件真正的“展品”都没有;有钱烧的再弄两台VR设备,所提供的科学知识却乏善可陈。又或是巨大的恐龙骨架、一窝窝的恐龙蛋以及冰河时代的披毛犀和猛犸象等,究其产地,则无外乎四川、贵州、新疆、甘肃、河南和东北等处。这些吸引眼球的东西当然可以作为展览的“明星”,但笔者要指出的是,很多省份的博物馆中只展出这些东西,而本省地下埋藏的大量反映生物进化和生态特色的化石,却往往不见踪影。
以上说的是国有公立博物馆,对于近来风生水起的民营博物馆,“千馆一面”的问题同样严重,甚至更加普遍。这些民营博物馆大多由私人收藏转化而来,其藏品绝大多数来自市场,而市场上的东西往往具有同质化的属性。再加上民营博物馆在专业队伍、研究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先天不足,“千馆一面”也就不奇怪了。笔者认为,民营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地方博物馆的资源欠缺,对社会而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们在办馆过程中尚需努力,应当学习公立博物馆的成功经验。
说到民营博物馆,就不得不提及“鱼龙混杂”的问题。
几年前,河北省“冀宝斋博物馆”因赝品泛滥而引发了海内外对中国民营博物馆的质疑,民营博物馆似乎成了伪品充斥、藏污纳垢的地方。实际上,这种乱象早就不是新闻了,只不过此前没有受到广泛关注而已。台湾地区著名收藏家曹兴诚曾直言:“我去南方考察,参观了几家民营博物馆,发现里面很多东西都不对,其中一家博物馆上下两层摆的全是假货。”据业内人士披露,古代艺术尤其是书画、陶瓷、玉器等门类,往往是赝品集中的“重灾区”。而在一些民营的自然类博物馆中,假标本、假化石更也是多如牛毛。
这绝不是一人一馆的偶然现象,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笔者赞同高功在《民间博物馆乱象丛生,谁之过?》一文中的分析,即政府管理部门不明确、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力不从心”、地方行政领导的干预以及文物造假案件打击不力。尤其是“地方领导的干预”这一点,他作了如此深刻到位的剖析:“一些地方领导为了搞‘政绩工程’,发展‘文化产业’,不管达不达到建立博物馆的要求,强行增加民办博物馆的数量,使文物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无所适从;有些人为了自己申报的博物馆能够得到批准,拉关系、走后门,甚至请出地方领导批条子、打电话,让文物行政部门降低民间博物馆的准入标准,使一部分藏品有问题的人建起了民间博物馆,既为他们的收藏品贴上了‘博物馆藏品’的标签,又可享受国家的专项资金补助、土地优惠政策等,可谓名利双收;有的人在开馆时请来地方领导,甚至让文物部门的个别不分管博物馆的领导剪彩,造成一种假象,迫使主管博物馆的人员签字批准申办民间博物馆的报告——行政官员干预民间博物馆的审批,也是造成民间博物馆乱象丛生的原因之一。”
与民营博物馆相比,公立博物馆的情况要好得多,但是“鱼龙混杂”的现象也依然存在。笔者在数家博物馆中都曾发现假化石,例如用胶水粘在石板上的所谓“鸟化石”、“恐龙化石”,在展厅里放上几年后已然翘起变形却仍堂而皇之地被当作“镇馆之宝”!笔者相信,出现这种现象并非故意,很有可能是在藏品征集过程中的一时“走眼”。一方面,“隔行如隔山”,任何一个专家都不是全能的,因此建议博物馆务必要找对相关领域的专家把关;另一方面,博物馆要在业内做出表率,不去购买那些渠道不明的文物。就古生物标本而言,组织科学考察队伍到现场采集发掘才是最佳途径。借用一句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名言:“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同样,“没有买卖就没有假货”!
参考文献
[1]李卫平.趋同性和多元化:论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的创新[J].东方博物,2014(3):119-123.
[2]高功.民间博物馆路在何方[J].收藏界,2009(1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