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然我们没有机会去中国,你们的到来就把中国的文明带到了这里,你们是安拉派来的使者。
被誉为“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诸国中的一颗明珠。它是和新中国最早建交的国家之一。
2015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的我通过国家汉办的选拔考试,成为一名汉语教育志愿者,由此与印尼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年1月25日,我搭乘北京飞往印尼的航班,于次日凌晨两点终于抵达即将任教的学校——国立伊斯兰大学。凌晨四点半,校园里响起抑扬顿挫的诵经声。原来,这里每天早晚有五次祷告,分毫不差。
在这个新奇的环境里,适应能力较强的我不久便能在深夜的祷告声中安然入睡。而从踏上这片国土开始,我在开拓文化传播之旅的同时,无时无刻不浸润在当地人淳朴真诚的友情之中。
骨子里的善良
国立伊斯兰大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穆斯林学校,是孔子学院下设的教学点之一,我和另一位女同事是这里的第二批志愿者。这里虽然有些学生接触过汉语,但汉语环境依然不十分成熟,开展汉语教学工作并不容易。尽管我来之前已得到前辈的指导,但心中仍不免有些发怵。
初来乍到的我感觉一切是如此陌生。在这个印尼本地人聚居的区域,除了我和女同事外,不仅再也见不到中国人,就连其他外国人的影子也很少。尽管我俩互相鼓励支持,但孤独寂寞之感仍难免常常涌上心头。这时,一个胖胖的小老头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研究生学院的院长Agus salim先生。
Agus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汉语教学就是他一手引进的。一见面,老先生就笑成了一朵花。在这个辈分分明的国度里,他首先起身向我们伸出双手,着实让我这个后生晚辈受宠若惊。交谈之中,我深切感受到老教授的用心良苦和远见卓识。他提到中国文明的厚重和当下的形势,认为印尼青年要丰富自己的学识,学习中国文化和语言是非常必要的。他的话,让我们有了信心和底气。
为了尽快开展教学工作,我连夜撰写开课报告。当我把报告交给Agus先生时,他说:“放心,我会安排的。”不久便得到回音,我可以在人文学院教授汉语,学生有近80人。后来才得知,Agus先生为了帮助我,放下手头忙碌的工作,约见人文学院院长若干次,最后终于在打羽毛球期间敲定此事。要知道,Agus先生虽然是院长,但每天坚持授课,时间之紧可想而知。我非常感激Agus先生为我所做的种种努力,亲切地称“此次事件”为“羽毛球会谈”。
以后的日子里,不管怎样忙碌,这位和蔼的老先生总会嘘寒问暖,带我们去吃好吃的饭菜,也会因为长时间见不到我们而责问“为什么不来找我”。虽然在别人看来,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但对于身处异国他乡的我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关怀。
我至今还记得初来乍到时,Agus先生驱车三个小时带我们去牙律游玩的情景,他说:“你们是我的孩子,我会照顾你们的。”还有什么能比在异乡被人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更美好的事呢?
闲暇之余,我喜欢和学生一起吃饭、聊天,让自己完全融入这个国家的氛围中。有一次吃完晚饭,学生非要骑摩托车送我回家。盛情难却,我飞身上车。这时,几个学生的摩托车一下子冲到前面,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阵风,还有一句“谢谢你老师!”我辨不清是谁说的,也不敢回答,生怕一喊便让这份感恩随风而去,只是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记得这天是5月4日。
这种感动不只是在学校的生活中,普通市民也让我感受到无尽的温暖。
一次买菜回家的路上,我乘坐这里“时髦”的交通工具“angkot”,上车才发现身上没有零钱,只好不好意思地拿出一张红色的“毛爷爷”,问司机能否找开。司机一脸惊讶,“没有啊!”我只能尴尬地笑笑。司机也笑了,问我是否刚到印尼,我说是。坐在前排的一位先生第一个发声:“下车吧,我来替你付!”我吃了一惊,司机又发话:“下车吧,不用付了。”我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回过神来,连忙道谢,然后怔怔地下车。车扬长而去,我站在原地,一阵温暖传遍全身。
这些虔诚的穆斯林,就在这点点滴滴中把骨子里的善良和无尽的爱,无私地馈赠给我这个来自异国的陌生人。
你们是安拉的使者
相传伊斯兰教使者默罕默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求学,哪怕远在中国。”我来到印尼后,不知有多少次被这句话打动。
开始上课不久,全校师生便知道了中国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存在。此后,他们邀约不断,希望我和同事能够做一些讲座,介绍中国的文化和发展。我们也乐此不疲地把自己知道的讲给他们听。
4月,我先后在国立伊斯兰大学LPB、Mahad和Baitul Lughah学院开办汉语教育和文化讲座。虽然我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但是同学和老师们依然热情如火,各种提问、拍照让我应接不暇。这让我看到了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在印尼的希望,更让我感受到印尼青年了解中国、探索世界的强烈愿望。
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中,中国是如此遥远,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中国,却时刻记得“求学,哪怕远在中国”的教导。对于我们的到来,他们觉得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Mahad学院的讲师Dahlan先生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说:“既然我们没有机会去中国,你们的到来就把中国的文明带到了这里,你们是安拉派来的使者。”要知道,这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国家,稍稍了解伊斯兰文化的人都知道,伊斯兰教里安拉是唯一真神,默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也只有他才能有此殊荣。而平凡普通的志愿者被如此定义,无疑是伊斯兰友人至高的评价!
如今,走在印尼的大街上,路上的行人会不自觉地向你点头或微笑致意,他们的友好给中国和印尼的未来带来更多希望。这份友谊已经延续了60多年,我相信,今后必将继续传承下去……
被誉为“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诸国中的一颗明珠。它是和新中国最早建交的国家之一。
2015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的我通过国家汉办的选拔考试,成为一名汉语教育志愿者,由此与印尼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年1月25日,我搭乘北京飞往印尼的航班,于次日凌晨两点终于抵达即将任教的学校——国立伊斯兰大学。凌晨四点半,校园里响起抑扬顿挫的诵经声。原来,这里每天早晚有五次祷告,分毫不差。
在这个新奇的环境里,适应能力较强的我不久便能在深夜的祷告声中安然入睡。而从踏上这片国土开始,我在开拓文化传播之旅的同时,无时无刻不浸润在当地人淳朴真诚的友情之中。
骨子里的善良
国立伊斯兰大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穆斯林学校,是孔子学院下设的教学点之一,我和另一位女同事是这里的第二批志愿者。这里虽然有些学生接触过汉语,但汉语环境依然不十分成熟,开展汉语教学工作并不容易。尽管我来之前已得到前辈的指导,但心中仍不免有些发怵。
初来乍到的我感觉一切是如此陌生。在这个印尼本地人聚居的区域,除了我和女同事外,不仅再也见不到中国人,就连其他外国人的影子也很少。尽管我俩互相鼓励支持,但孤独寂寞之感仍难免常常涌上心头。这时,一个胖胖的小老头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研究生学院的院长Agus salim先生。
Agus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汉语教学就是他一手引进的。一见面,老先生就笑成了一朵花。在这个辈分分明的国度里,他首先起身向我们伸出双手,着实让我这个后生晚辈受宠若惊。交谈之中,我深切感受到老教授的用心良苦和远见卓识。他提到中国文明的厚重和当下的形势,认为印尼青年要丰富自己的学识,学习中国文化和语言是非常必要的。他的话,让我们有了信心和底气。
为了尽快开展教学工作,我连夜撰写开课报告。当我把报告交给Agus先生时,他说:“放心,我会安排的。”不久便得到回音,我可以在人文学院教授汉语,学生有近80人。后来才得知,Agus先生为了帮助我,放下手头忙碌的工作,约见人文学院院长若干次,最后终于在打羽毛球期间敲定此事。要知道,Agus先生虽然是院长,但每天坚持授课,时间之紧可想而知。我非常感激Agus先生为我所做的种种努力,亲切地称“此次事件”为“羽毛球会谈”。
以后的日子里,不管怎样忙碌,这位和蔼的老先生总会嘘寒问暖,带我们去吃好吃的饭菜,也会因为长时间见不到我们而责问“为什么不来找我”。虽然在别人看来,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但对于身处异国他乡的我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关怀。
我至今还记得初来乍到时,Agus先生驱车三个小时带我们去牙律游玩的情景,他说:“你们是我的孩子,我会照顾你们的。”还有什么能比在异乡被人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更美好的事呢?
闲暇之余,我喜欢和学生一起吃饭、聊天,让自己完全融入这个国家的氛围中。有一次吃完晚饭,学生非要骑摩托车送我回家。盛情难却,我飞身上车。这时,几个学生的摩托车一下子冲到前面,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阵风,还有一句“谢谢你老师!”我辨不清是谁说的,也不敢回答,生怕一喊便让这份感恩随风而去,只是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记得这天是5月4日。
这种感动不只是在学校的生活中,普通市民也让我感受到无尽的温暖。
一次买菜回家的路上,我乘坐这里“时髦”的交通工具“angkot”,上车才发现身上没有零钱,只好不好意思地拿出一张红色的“毛爷爷”,问司机能否找开。司机一脸惊讶,“没有啊!”我只能尴尬地笑笑。司机也笑了,问我是否刚到印尼,我说是。坐在前排的一位先生第一个发声:“下车吧,我来替你付!”我吃了一惊,司机又发话:“下车吧,不用付了。”我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回过神来,连忙道谢,然后怔怔地下车。车扬长而去,我站在原地,一阵温暖传遍全身。
这些虔诚的穆斯林,就在这点点滴滴中把骨子里的善良和无尽的爱,无私地馈赠给我这个来自异国的陌生人。
你们是安拉的使者
相传伊斯兰教使者默罕默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求学,哪怕远在中国。”我来到印尼后,不知有多少次被这句话打动。
开始上课不久,全校师生便知道了中国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存在。此后,他们邀约不断,希望我和同事能够做一些讲座,介绍中国的文化和发展。我们也乐此不疲地把自己知道的讲给他们听。
4月,我先后在国立伊斯兰大学LPB、Mahad和Baitul Lughah学院开办汉语教育和文化讲座。虽然我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但是同学和老师们依然热情如火,各种提问、拍照让我应接不暇。这让我看到了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在印尼的希望,更让我感受到印尼青年了解中国、探索世界的强烈愿望。
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中,中国是如此遥远,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中国,却时刻记得“求学,哪怕远在中国”的教导。对于我们的到来,他们觉得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Mahad学院的讲师Dahlan先生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说:“既然我们没有机会去中国,你们的到来就把中国的文明带到了这里,你们是安拉派来的使者。”要知道,这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国家,稍稍了解伊斯兰文化的人都知道,伊斯兰教里安拉是唯一真神,默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也只有他才能有此殊荣。而平凡普通的志愿者被如此定义,无疑是伊斯兰友人至高的评价!
如今,走在印尼的大街上,路上的行人会不自觉地向你点头或微笑致意,他们的友好给中国和印尼的未来带来更多希望。这份友谊已经延续了60多年,我相信,今后必将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