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礼仪教育的重要依托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礼仪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外在表现。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礼仪的重要依托。要以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为依托夯实教师礼仪教育的基础。为使教师礼仪教育建立重要依托,一方面需要从内外部因素入手构建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促进机制,另一方面教师礼仪教育也要注重实现与教师职业道德的结合。
  [关键词]教师礼仪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礼仪教育内化
  [中图分类号]G4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3-0023-02
  随着国内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各种场合对人的礼仪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礼仪,礼仪也成为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当前不少学者对教师职业礼仪教育较为关注,但大多是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角度去寻找教师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本文试图阐述教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關系,从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角度去寻找教师礼仪教育的重要依托,为创新教师礼仪教育提供理论支点。
  一、教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
  从道德的角度看,“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仪可以被界定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做法、行为准则。[1]礼仪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是一个人内在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礼仪为我们生活中的活动和行为提供了一个准则,也就是为生活提供了游戏规则。职业礼仪是在生活礼仪和社会礼仪基础上,为成功谋职所规定的或应当遵循的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或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成功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而教师礼仪是以继承、创新和发展礼仪文化为基础,以内在修养为前提,以追求美、创造美和展现美为目标,以尊重、关怀和教育学生为宗旨,以构建和谐关系为目的,在教育教学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文化和专业素养。[2]教师职业道德即师德,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一般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等。教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一)教师礼仪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外在表现
  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本身不能直接被感知。“任何一种社会道德只有转化为个体道德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只有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实际行为过程之中,并转化为个性化的实践精神和内在素质,才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东西。”[3]
  从礼仪的形成过程来看,礼仪是由内在抽象的意识转化成为人们具体行为的体现。在社会活动中,人们的一举一动流露出其内在的道德修养,展现的是其沉淀的道德品质。同样,教师礼仪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风度、待人态度、处事倾向等能透视出他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我国2008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分别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爱”与“责任”是核心和灵魂。而这个核心,它强调了一个教师的事业成就和价值实现,不仅仅是依靠他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才能,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的态度,以及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而教师礼仪是展现师德的重要的平台。
  (二)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礼仪的重要依托
  礼仪有两大要素:形式与思想。思想要借由某种形式才能显示出来;而形式是为思想服务的,只有形式没有思想的礼仪,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礼仪的内在思想及重要依托,正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美是一种善。”普罗提诺也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质。”德莫克利特说得更透彻:“那些偶像穿戴和装饰的看起来很华丽,但是,可惜!他们是没有心的。”因此,对礼仪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形式是肤浅的,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通常也会在谈吐教养、行为举止、仪表姿态等方面流图出较高的礼仪修养,这恰恰展示了其内在的道德品格。教师礼仪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这背后的重要依托就是教师这个特定职业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礼仪中的表情、举止、语言等都是教师向学生表达教师尊重和关爱的具体形式 。在这些具体的形式下蕴藏着的是教师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对学生及教育事业深沉的爱。因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教师礼仪的表现,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礼仪的重要依托。如果没有建立起这一依托,外在的形式的教师礼仪就失去了根基。因此,教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教师礼仪教育不仅是美的教育,更是美德的教育。教师礼仪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外在美的雕琢,更应看重对内在美的锤炼。
  二、以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为依托夯实教师礼仪教育的基础
  (一)当前教师礼仪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忽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
  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大部分教师都很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并且对教师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近些年在我国师范院校中也开始开设教师礼仪课。如师范本科生开设的教师礼仪课程,教学内容大多涉及教师的仪表、仪容、仪态礼仪(服装、饰物、发型、化妆、举止等);教师课堂教学礼仪;参加学校活动的礼仪;与学生、同事、家长交往的礼仪;人际交往礼仪;通讯礼仪等。这些礼仪教育的内容能使未来的教师重新认识自我,提高基本素质,规范行为举止,养成良好习惯,塑造美好形象。但是当前的教师礼仪教育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忽视以内化的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礼仪生成的重要依托。这就导致在目前开设的教师礼仪教学中,传授各种场合的言谈、举止的形式的东西多一点,而对于教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尤其是教师礼仪重要的基础——教师职业道德涉及较少。很多教师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何为教师礼仪,教师礼仪的灵魂是什么。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礼仪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在教师礼仪教育中要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礼仪的依托作用。而要使教师职业道德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实现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所谓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是指作为客体存在的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被教师内心接受而成为自身需要,并升华为一种道德信念、职业良心。达到内化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的观念、行为融为一体,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品质,变成个体的道德需要,这就是教师礼仪的重要依托。
  (二)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强化教师礼仪教育基础的措施
  1.从内外部因素入手构建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促进机制,为教师礼仪夯实基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是教师个人意识的运动过程,而这种运动的进行需要内外部两种必然因素的共同存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就要从内、外部因素去考察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因素。教师是职业道德内化的主体,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内部要素主要就是指教师在实现职业道德内化过程中的态度、能力、情感等。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环节,就是要关注内部因素,激活教师对职业道德的心理需求,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水平。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是极其长期复杂的过程,也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相关的教育法规、政府的教育政策、社会的舆论、学校的管理及氛围等都会对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有一定的影响。在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过程中,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这是我们在师德培育中不能忽略的问题。在教师教育中要立足于强化教师的主体态度能力,发挥外部因素的促进性,化解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构建起有效的运行机制,从而加速教师内化职业道德的进程。
  2.教师礼仪教育要实现与教师职业道德的结合。礼仪不是浮在表面的浅显的行为规范,礼仪的核心精神就在于敬人和自重的融合。这一点与德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教师礼仪教育中要追求与教师职业道德的结合,一方面,要注重在礼仪教育中渗透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使教师们明确教师礼仪背后的伦理基础,以内化的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礼仪教育的重要依托;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师礼仪训练将其蕴含的职业道德精神或观念以一种外显的过程表现出来,从而达成良好的教化效果。例如对于教师体态礼仪的教学,如果仅仅注重于在形式上教给教师行走坐卧的基本要求,就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师礼仪教育的深层次需求。在具体的礼仪教学中,首先应展示各种场合礼仪的标准,但重点应立足于引导教师领会标准礼仪后蕴含的文化及道德内涵。教师礼仪教育要实现与教师职业道德的结合,要在教学中贯穿这样的理念:教师礼仪的核心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展现内在的教师职业道德。这样教师们才不会把礼仪简单地理解为表面现象,才会明白只有灌注了礼的仪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商务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
  [2]纪德奎.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礼仪的视角[J].教师发展,2002(12):47.
  [3]唐凯麟,龙兴海.个体道德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18.
  [责任编辑:陈明]
其他文献
[摘 要]“考证热”是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高校可以根据问卷调查反映的学生考证的利与弊,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思路。反思当前培养方案制订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从思想、课程设置、证书取舍、拓宽渠道各方面合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证,将考证与技能有机结合,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考证 就业 人才培养 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
期刊
[摘 要]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写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状况及影响因素,我们发现:调查对象平均花75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与指导教师平均联系5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课程的比例仅为26.3%。调查对象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的比例分别为26.6%、56.5%,并且9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有收获。同时,学生投入时间、导
期刊
[摘 要]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就业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在此基础上确立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科学定位,积极改革、调整课程体系,加速本科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结合,为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机械类  [中图分类号] G42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扩大,广大青年已经开始广泛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这为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的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文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院团工委新浪官方微博为例,探讨如何运用新媒体改进和创新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宣传工作。  [关键词]“网络化”模式 高校共青团组织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
期刊
[摘 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都有着重要意义。从信息专业教学角度探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教学互动关系,使科技创新活动和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并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促进学生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挖掘和培养。通过融合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课程内容、科技创新活动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以及结合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教育普及工作,实现科技创新活动和专
期刊
[摘 要]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并使教育“全球化”。如何有效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Splashtop2移动应用程序为例,描述了移动应用程序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方式,包括移动学习,协助学习等,并指出移动应用程序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局限。  [关键词]Splashtop 远程控制 移动学习 移动互动白板  [中图分类号] TN929.5;G65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基于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时代背景,对新生代大学生性格特点做了详细研究,以扬州某高校为例,调查表明,“95后”新生代大学生是一群被标签化的新群体。学生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决定了高校应对传统的考核标准做出更具针对性的改革,需要构建以“合格规范+个性特长”为培养目标的素质测评激励体制,要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还要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效益,增强大学生激励机制
期刊
[摘 要]孙犁的小说被誉为“诗体小说”,其开创了小说的新写法、新风格。以《荷花淀》一文为例,从诗情和画意两个角度,可以分析孙犁小说的艺术特点:人物美、生活美、战争美,通过描绘明丽自然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孙犁作品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孙犁 诗体小说风格 诗情 画意  [中图分类号] J20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
期刊
[摘 要]工程类创新性研究生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敏捷的思维能力、熟练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分析案例教学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以“LED屏的设计与制作”为典型案例,对案例教学法在工程类创新型研究生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的探索,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法 LED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
期刊
[摘 要]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宇宙中物体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基础学科,其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渗透于自然学科的各个领域。物理学中每一次重要的突破都会促使科学生产力的改进或导致新的科技革命。从大学物理在理工科专业中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出发,针对学生学习效果差、教学质量提高难等问题,剖析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探索性地提出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物理 理工科专业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