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公告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7458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自2021年起,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将开展《中国社会科学》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首届评选活动方案如下:一、文章遴选范围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1—12期刊发的全部文章。二、评选标准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其他文献
寻求和探明劳动正义的本真内涵与现实表征贯穿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叙事的始终。马克思立足于人的存在方式和自由解放的本质需要,在审视人类劳动与人类历史的相互关系中阐明了劳动正义与生产正义、社会正义之间的层级结构,确立了劳动正义在这一结构中的逻辑先在性,并确立了作为劳动正义前提的自由向度和解放维度。唯物史观与现代性批判的叙事方式是马克思论述劳动和正义命题时的基本遵循,他从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角度对劳动的“非正义性”进行历史解构与前提批判,批判了“资本正义”“经济正义”的非正义性实质。马克思揭示了劳动与资本及其衍生的劳动内
在广义涉身认知理论的背景下,对认知科学最具代表性也是当前最为活跃的认知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三条路径几个焦点问题的考察,能揭示出这些路径所面对的理论困境及其可能的出路。对于认知心理学的表征问题而言,除了命题式表征,可以承认以身体为基础的知觉表征作为原初表征在基底层提供认知与行动的因果说明;对于脑神经科学而言,主张破解意识难题可行的路线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综合研究;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倡导借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方法去建构心智的认知架构,未来既满足人类价值也兼顾机器利益的可信赖的道德主体应当是人—
在20世纪70-80年代英美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马克思与正义”的那场大讨论中,时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的艾伦·伍德提出了一个使不少人感到诧异的论断——“马克思并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①伍德的论断不仅在英美学界引起激烈争论,而且对我国学者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伍德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正义概念存在不少误解,而纠正这些误解对于深化我国学者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通过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正义概念的两种用法,对伍德的两个误解作出深入的分析和说明。
科研经费资助由权力管制转向合同规制,治理创新是契合科研合同规制的必然要求。推进科研经费有效治理,应厘清科研合同属性,但将其定性为行政合同、民事合同抑或组合合同,都难以解决科研经费治理的难题。纵观科研合同性质的全貌,将其定位为公私融合合同,合于合同背后承载的科研关系特质与科研合同规制的演进脉络。科研合同规制应遵循科研自由的法秩序,建构与合同属性相适应的功能性规制模式,打造科研合同功能性规制的创新体系。科研合同功能性规制的制度化,既应补充同具拘束力的非合意要素,又应实现合意要素的再造,形成内容系统、逻辑清晰、
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特别是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化,进而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的代际流动性。基于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在地区竞争的框架内讨论纵向转移支付的作用,发现转移支付能够有效促进人力资本在代际间的流动性。将2010年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与县级财政转移支付数据进行匹配,基于出生年份群组和地区两个维度的差异,考察转移支付能否提升人力资本在代际间的流动性,验证了以上理论结论,且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内部的教育类转移支付的作用更为明显。基于此,为促进人力资本获得的公平性,需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背景下,“预防为主,减少疾病发生”的健康促进策略被置于优先地位。探究导致老年疾病的早期风险因素,是预防和干预的前提,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题中之义。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BD)的伤残权重评估结果,对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中的健康状况赋予伤残权重,并以伤残损失生命年(YLDs)为量化指标,评估早期社会心理风险对老年健康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早期社会心理风险显著增加老年伤残损失生命年,对于老年高危健康状况也具有显著预测力,并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因果性的。此外,研究识
创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既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历史逻辑的必然,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学术创新能力和文化自觉程度,体现了中国学者为世界学术作出贡献的远大志向。对跨文化研究和阐发研究等核心问题的争论,是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进程中最引人注目、最持久的焦点。其突出特征表明,中国学派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创新都是在激烈争论中实现的,彰显了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其深层次的文化自信诉求。客观辩证地审视跨文化研究和阐发研究,正视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既有利于中国学派可持续健康发展,又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
政策数量变化的“背离现象”表明,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政策问题的构建基础在2014年已经开始发生转换,较早适应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目前,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政策内容的调整方向在于改变结构性失衡和提高前瞻性。提高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政策的绩效,需要尽快实现由阶梯式政策过程偏好向均衡式政策过程偏好的转换。政策工具选择模式是否向着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的方向衍变,取决于政策对象、政策环境及政府的威权程度等要素之间的互相调适。治理模式以公共政策为表现形式,透过公共政策的运行,能够观察和描述治理模式。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可
外交研究有其独到的学科传统。自晚清、民国以降,就“中国外交源于何时”这一问题,历史学界、国际法学界和外交学界曾提出过夏朝说、商朝说、春秋说与晚清说四类意见。随着现代政治学研究对“主权国家”的日渐重视,外交作为一种古老的政治活动,日益为“主权国家”观念所限制和窄化,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春秋盟会被移出了外交研究的视野。但追本溯源,外交活动的发端明显早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无论从历史的眼光,学科的传统,还是当下学科的发展方向上看,有关中国外交起源的研究,都不应受到“主权国家”理论的过强影响,而应依照外交学自身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