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3日,达州市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这标志着达州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推进乡村振兴迈上新征程。
达州市位于四川东部、川渝陕结合部,素来资源富集,物产丰饶,农产品亦独具特色。近年来,为深入贯彻四川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构建重大部署,达州市坚持全域统筹、市县联动,突出绿色发展,推进产村相融。
5月24日,《当代县域经济》记者随同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高级顾问、省政协原副主席解洪,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会长张成明一行从成都来到达州市各区县调研考察,探寻当地乡村振兴快速发展路径。
達川乌梅 特色产业多维度发展
达州市达川区是乌梅的原生资源地,距今已有600余年的栽培历史,具有果大、肉厚、酸度高的特点。
在达川区乌梅集中种植区,本刊记者随同调研组一行参观考察了乌梅山4A级风景区创建、乌梅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情况。
坐车行驶在曲曲弯弯的盘山柏油公路上,目之所及处皆是长势茂盛的乌梅果树,一眼望不到头。达川区委书记向建平介绍说,达川区现标准化种植乌梅10万亩,是全国乌梅的主要原产地。除却种植面积广之外,达川区的乌梅还是GAP标准制标品种,其有效成分枸橼酸含量达29.4%,高出《药典》标准近一倍,在2010年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2年达川区被授予“四川省乌梅之乡”称号;2014年被授予“中国乌梅之乡”称号。
殊荣在手,达川区将乌梅产业的发展纳入科学规划,乌梅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涉及百节镇、马家镇、景市镇、平滩乡4个乡镇19个村,种植乌梅2.25万余亩,于2019年被列入四川省级培育园区,现已成为达川区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核心载体。
“如今我们山区的公路都修得很好了,大货车可以直接进到村里来,不管是鲜果还是深加工的产品,都有收购商直接来收,不愁卖!”居住在百节镇乌梅村的村民小张说道,她两年前从沿海地区回到家乡发展,如今不仅有销售乌梅所得的收入,每月还能拿到在乌梅山庄务工的工资,生活过得宽裕又轻松。
在乌梅山庄,记者看到各类用乌梅加工制作而成的产品深受游客欢迎,特色小店和成品展位前人头攒动。乌梅干果、乌梅粉、乌梅丸、乌(青)梅酒、乌梅露等系列产品深受好评,远销成都、重庆、云南、广东、上海等10余个省市,带动达川区乌梅销售3万余吨,产值约2亿元。
通川蓝莓 农技专家推广新法致富奔康
在记者来到位于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的秦巴蓝莓主题公园时,正是蓝莓成熟的初夏时节,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在游览秦巴地区壮丽山川的同时还可采摘蓝莓尝鲜。
达州市委书记邵革军在品尝了当地的蓝莓后对其赞誉有加,“吃过那么多的蓝莓,这里的蓝莓是最好吃的,口感好,又新鲜!”直白朴实的评价让经营蓝莓产业的中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詹富翔备受鼓舞。自2016年8月成立公司以来,这位来自祖国宝岛台湾地区的农技专家就扎根在了通川区的土地上,一门心思地将他长期从事的酵素农业研发应用到了蓝莓的种植栽培上,取得卓越成效,他也因此荣获通川区“五一劳动奖章”。
詹富翔初来通川区时,这里的农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种植土壤急需改良,作为农技专家,他主动向当地政府推荐了酵素农业理念。扎根通川后,中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了自动浇水施肥智能化管理系统、恒温智能大棚和有机酵素农法科研实验室,打造出如今成果颇丰的现代蓝莓产业园基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詹富翔在通川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在刚来到通川区蒲家镇时,他提出用酵素科技种植蓝莓受到当地农户的质疑,更有甚者认为他就是个骗子。然而,詹富翔以身示范,大力推广“酵素农法”以及精准滴灌和生态种植等现代农业科技,蓝莓日渐丰收,产量较之以前提高了20%-30%,含糖度亦有所提高,口感很好,受到市场追捧。当地村民因而陆续使用“酵素农法”种植蓝莓,走向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据詹富翔介绍,“酵素农法”是利用活体生物强大分解能力分解有机物及大量分泌酵素的能力,形成二次代谢产物酵素和活性氨基酸,能更好地能促进土壤改良、修复、植物根系生长、侧芽分裂应用、花芽分化及溶磷解钾应用,从而服务于种植全过程。
如今,中蓝农业以有机蓝莓酵素为根本,多品种、多层次研发适销对路的有机蓝莓酵素十多个系列产品,并投资建设了“秦巴蓝莓主题公园”一期工程。项目一期已种植蓝莓650亩,9万余株,年产蓝莓32万多斤;项目二期计划种植蓝莓1500亩,36万株,年产蓝莓144万斤,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
开江“稻田+” 循环农业让土地高效利用
“你看稻田里那些人工挖出来的沟,就是用来隔开水稻和小龙虾的,这样上面种植水稻,水里养殖小龙虾,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土地利用率。还有在静水面上串成一条条线悬浮着的矿泉水瓶,里面养着河蚌,一来可以净化水质,二来河蚌全身上下都可以产生经济效益,肉能食用,壳能入药,还能培育出淡水珍珠。”开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文章在开江县稻渔现代农业园区所在的任市镇向调研组一行介绍道。
翠绿的水稻整齐成行、长势喜人,如果不是仔细观察,很难让人联想到稻田的水面下养殖着许多的小龙虾、蛙类、大闸蟹等。开江人在这一立体农业领域的探索可谓是用尽心思,取得的成效亦是可喜。
据本刊记者了解,开江县稻渔现代农业园区是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和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涵盖甘棠、任市2个乡镇16个村,目前已建成核心区2.6万亩、辐射区5万亩,实现年产大闸蟹、小龙虾和鱼“三个200万斤”、有机水稻产量400万斤,综合产值达到2.45亿元,而其核心所在的区域任市镇竹溪村更是获评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应该说,“稻田+”的产业模式是一种创新发展,开江县在全国首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田园综合体+农业供给侧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发展新模式,循环利用,绿色生态亦可持续,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
在发展产业的基础上,园区成立了“稻田+”产业研究中心和职业农民培训中心,组建“三位一体”农合联2个,孵化新型经营主体200余个。此外,开江人还注重打造“新品牌”,建成了10万吨大米精深加工厂、特色水产分拣中心包装车间8个和冷库16座,特色水产、优质大米等京东农场4个,主要农产品全部纳入四川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达到18个,“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各项创新举措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开江县采取的“飞地发展、资金托管、固定收益、逐年返本”方式,已累计分红426万元;而其探索建立的“土地入股固定分红+二次分红”利益分享机制,已帮助86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3600元,园区实现人均年收入2.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