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主角:师昌绪
神奇咒语:爱国是一种永不衰减的动力。我现在的所有动力几乎都来源于小时候形成的爱国心。
行动故事:
1.喜欢广泛阅读
师昌绪,1920年出生在河北徐水的一个书香家庭。他从小喜欢读书,经常躲到家里一个僻静的小院子看书,吃饭时要喊好几遍,因此家里人给他取了个“老院子”的绰号。父亲有时出题考他们兄弟,师昌绪总是能准确说出答案。他喜欢广泛阅读,不喜欢死记硬背。小学二年级时,老师要求背诵孙中山的“总理遗嘱”,他背不出来,被罚站。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日军随后入侵河北,老师在课堂上读报纸,讲述日军的暴行,泣不成声。师昌绪从此开始关心国家大事,还和同学下乡宣传抗日。
2.逃难途中求学
师昌绪在保定师范读书时,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17岁的师昌绪踏上了逃亡路。他回忆说:“大家争相逃命,草木皆兵,天空偶尔飞起一只老鹰,都被误认为是日本飞机。”逃到河南后,他进入豫西国立一中上高中,当上全校军训大队长,“早上喊早操,假日下乡宣传抗日,有时入山砍柴、打草鞋”。考大学时,他想读西南联大,因凑不齐路费,抱着“实业救国”的愿望进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毕业后,他去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工作。
3.艰难的回国路
1948年,师昌绪考取赴美留学资格,在密苏里大学和欧特丹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美国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师昌绪和两个同学买了滚筒油印机,秘密印制两千多封要求回国的信,寄给美国总统、联合国和报社。《波士顿环球报》报道了“在美的中国学生要求回国”的消息,还刊登了师昌绪等3名中国留学生的照片。1955年春,美国被迫同意师昌绪等部分中国留学生回国。
惊喜收获:
师昌绪回国后,成为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被称为“高温合金之父”。他开创性地发展了中国的材料技术。2010年,90岁的师昌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主持人语:
师昌绪研究的新型材料,应用到航天、桥梁建筑等领域。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研制出航空发动机空芯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采用精铸气冷涡轮叶片的国家。2008年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采用了师昌绪指导研究的新型材料。师昌绪长期关注和思考国家的科技发展,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他对我国钢铁、能源、通讯、计算机、集成电路的发展进行思考和调研,主持编写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他90岁还坚持工作,每天九点准时到办公室。“我们这代人为什么爱国情结根深蒂固,因为祖国受欺辱太深。使中国强盛、强大,是我们最根本的信念。”师昌绪这样说。
(责任编辑 邓湘子)
神奇咒语:爱国是一种永不衰减的动力。我现在的所有动力几乎都来源于小时候形成的爱国心。
行动故事:
1.喜欢广泛阅读
师昌绪,1920年出生在河北徐水的一个书香家庭。他从小喜欢读书,经常躲到家里一个僻静的小院子看书,吃饭时要喊好几遍,因此家里人给他取了个“老院子”的绰号。父亲有时出题考他们兄弟,师昌绪总是能准确说出答案。他喜欢广泛阅读,不喜欢死记硬背。小学二年级时,老师要求背诵孙中山的“总理遗嘱”,他背不出来,被罚站。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日军随后入侵河北,老师在课堂上读报纸,讲述日军的暴行,泣不成声。师昌绪从此开始关心国家大事,还和同学下乡宣传抗日。
2.逃难途中求学
师昌绪在保定师范读书时,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17岁的师昌绪踏上了逃亡路。他回忆说:“大家争相逃命,草木皆兵,天空偶尔飞起一只老鹰,都被误认为是日本飞机。”逃到河南后,他进入豫西国立一中上高中,当上全校军训大队长,“早上喊早操,假日下乡宣传抗日,有时入山砍柴、打草鞋”。考大学时,他想读西南联大,因凑不齐路费,抱着“实业救国”的愿望进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毕业后,他去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工作。
3.艰难的回国路
1948年,师昌绪考取赴美留学资格,在密苏里大学和欧特丹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美国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师昌绪和两个同学买了滚筒油印机,秘密印制两千多封要求回国的信,寄给美国总统、联合国和报社。《波士顿环球报》报道了“在美的中国学生要求回国”的消息,还刊登了师昌绪等3名中国留学生的照片。1955年春,美国被迫同意师昌绪等部分中国留学生回国。
惊喜收获:
师昌绪回国后,成为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被称为“高温合金之父”。他开创性地发展了中国的材料技术。2010年,90岁的师昌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主持人语:
师昌绪研究的新型材料,应用到航天、桥梁建筑等领域。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研制出航空发动机空芯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采用精铸气冷涡轮叶片的国家。2008年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采用了师昌绪指导研究的新型材料。师昌绪长期关注和思考国家的科技发展,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他对我国钢铁、能源、通讯、计算机、集成电路的发展进行思考和调研,主持编写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他90岁还坚持工作,每天九点准时到办公室。“我们这代人为什么爱国情结根深蒂固,因为祖国受欺辱太深。使中国强盛、强大,是我们最根本的信念。”师昌绪这样说。
(责任编辑 邓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