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文阐述的“阅读教学”指的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
下面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去年的树》教学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冬天即将来临,鸟儿要飞回南方时,郑重承诺明年还要回来唱歌给树听。可第二年春天鸟儿飞回来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在树根、大门和小姑娘的指引下,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找到的却是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鸟儿心里充满了惆怅和忧伤,面对着由朋友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第一环节,动画配音,导入新课。播放大树与小鸟的动画,老师为画面配音:“太阳升起,一只美丽的小鸟站在大树的肩膀上,正动情地唱着美妙的歌儿……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鸟儿必须离开大树,飞去温暖的南方过冬。一对好朋友即将分离,他们会跟对方说些什么呢?明年春天他俩还会再见面吗?”
课堂伊始,通过直观的画面,配以老师深情的讲述,很快地把学生带入鸟儿与大树友爱、温情的画面里,渲染了课堂气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学生也能在老师配音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
第二环节,自由读文,初步感知。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难写的生字和难理解的词语,在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写批注,跟同桌或小组组员交流。初读课文,重点在读准字音和读通句子上,学生可以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来解决生字;可以运用平时学过的如“拆词法”“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来理解一些较为简单的词语。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写批注”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写下想知道的、不明白的、有想法的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第三环节,整体把握,交流解疑。这一环节主要让同学们交流课文的大意,互相解答在初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毕竟是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在文章的整体把握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让学生自由表达后,采用“填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一来降低了难度,二来通过示范使学生明白可以抓住哪些关键内容来梳理文章大意。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课文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通过互相解疑,学生能够在倾听和解答的过程中学会质疑,学会思考,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第四环节,读好对话,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是老师引领学生再读课文,随文识字、随文解词。这篇童话主要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并推动故事发展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找出文中鸟儿与树根、大门、小女孩的三组对话,指导学生多种形式地读,体会鸟儿与大树之间真挚的友情。《新课标》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使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就要想办法让学生代入人物角色中,通过同桌读、小组读、师生读等方式,在反复朗读、揣摩中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进而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第五环节,想象补白,深情演绎。《新课标》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篇童话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大树的过程中以及鸟儿在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一环节以学生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鸟儿的内心世界,进而小组合作演绎情景剧。学生从放飞想象的翅膀,到与同伴交流,再到小组合作演绎故事情节,会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阅读体验,发展想象思维,提升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和“审美鉴赏与创造”。
作为一名站在教学改革前沿的一线教师,我将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努力在自身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下面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去年的树》教学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冬天即将来临,鸟儿要飞回南方时,郑重承诺明年还要回来唱歌给树听。可第二年春天鸟儿飞回来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在树根、大门和小姑娘的指引下,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找到的却是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鸟儿心里充满了惆怅和忧伤,面对着由朋友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第一环节,动画配音,导入新课。播放大树与小鸟的动画,老师为画面配音:“太阳升起,一只美丽的小鸟站在大树的肩膀上,正动情地唱着美妙的歌儿……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鸟儿必须离开大树,飞去温暖的南方过冬。一对好朋友即将分离,他们会跟对方说些什么呢?明年春天他俩还会再见面吗?”
课堂伊始,通过直观的画面,配以老师深情的讲述,很快地把学生带入鸟儿与大树友爱、温情的画面里,渲染了课堂气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学生也能在老师配音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
第二环节,自由读文,初步感知。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难写的生字和难理解的词语,在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写批注,跟同桌或小组组员交流。初读课文,重点在读准字音和读通句子上,学生可以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来解决生字;可以运用平时学过的如“拆词法”“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来理解一些较为简单的词语。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写批注”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写下想知道的、不明白的、有想法的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第三环节,整体把握,交流解疑。这一环节主要让同学们交流课文的大意,互相解答在初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毕竟是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在文章的整体把握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让学生自由表达后,采用“填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一来降低了难度,二来通过示范使学生明白可以抓住哪些关键内容来梳理文章大意。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课文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通过互相解疑,学生能够在倾听和解答的过程中学会质疑,学会思考,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第四环节,读好对话,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是老师引领学生再读课文,随文识字、随文解词。这篇童话主要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并推动故事发展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找出文中鸟儿与树根、大门、小女孩的三组对话,指导学生多种形式地读,体会鸟儿与大树之间真挚的友情。《新课标》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使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就要想办法让学生代入人物角色中,通过同桌读、小组读、师生读等方式,在反复朗读、揣摩中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进而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第五环节,想象补白,深情演绎。《新课标》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篇童话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大树的过程中以及鸟儿在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一环节以学生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鸟儿的内心世界,进而小组合作演绎情景剧。学生从放飞想象的翅膀,到与同伴交流,再到小组合作演绎故事情节,会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阅读体验,发展想象思维,提升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和“审美鉴赏与创造”。
作为一名站在教学改革前沿的一线教师,我将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努力在自身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