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因为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所以学生失分严重。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应引导学生用心感悟文章,情境化教学就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情境化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情境化;研究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下心绪的自然流露,如果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套路”来应对所有的阅读题目未免违背了作者的创作初衷,亵渎了这些经典文本。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于不知不觉间置身其中,才能更好地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争取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那么,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应做哪些情境化的尝试呢?
一、科学创设问题情境
记忆中的阅读教学往往都是由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串联而成的,学生被老师抛出来的问题牵着鼻子走,最后吸收的都是老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等到学生拿到一篇全新的文章时,依然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样也是一门艺术,学会科学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首先,控制问题数量。问题设计并不是越多越好,问题设计过多就会导致教师一味追求赶进度,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一题未进行完就迅速进行到下一题,使提问流于形式;其次,优化问题质量。提问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务必保证问题有价值有意义,是理解文章的核心所在,更是学生眼中的重难点,值得拿出来大家共同探讨;最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转换师生角色,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大胆尝试引导学生设计问题。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一篇童话故事,因此课堂上就没有必要在整体感知、梳理情节上浪费很多时间了。在布置学生预习时,我尝试着让他们自主设计导学案,写下自己不明白的或想要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三个问题。作业形式新颖,但数量不多,所以学生完成得十分认真,提出了“小女孩的命运为什么这么悲惨?”“小女孩死的时候为什么脸上还带着笑?”等问题,课堂上我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这样一来,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二、巧妙创设多媒体情境
学生虽已步入小学高年级,但仍未进入依靠自律就能够主动学习的年龄段。多媒体上的卡通人物、多彩画面、生动视频等远比书本上的文字更具有吸引力。当文章内容与学生存在一定的时空距离的时候,不妨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一方面能够赋予课堂更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理解,降低阅读难度。首先,教师要立足学情,学会换位思考,明确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喜欢什么,在课件中融入什么元素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不影响课堂纪律;其次,严格要求自己,提升使用多媒体的技能,能够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并熟练运用,真正实现为我所用,绝不满足于使用网络上既成的教学资源;最后,正确认识到多媒体的利与弊,不过度依赖,发挥其价值的最大化。
例如,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时,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我事先搜集了大量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课堂上先是向学生展示了圆明园的辉煌过去,再出示毁灭后的圆明园图片,二者的鲜明对比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无不唏嘘不已。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不是流于形式的,而是已经刻骨铭心。
三、合理创设生活情境
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读到的每一篇文章绝不是存在于课本上的冷冰冰的文字,都是有温度的。学生如果将它们视为语文课上的阳春白雪,那么在阅读之路注定将道阻且长。只有处于生活情境之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认知,将生活与阅读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我们做到:首先,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阅读是愉悦身心的过程,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感知、鉴赏文章;其次,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学生毕竟年龄还小,阅历有限,他们熟悉的内容恰恰是最能够引发他们共同话题的那部分,深入挖掘文本,找到二者的契合點,会碰撞出共鸣的火花;最后,设计延伸到生活之中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实际,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例如,在讲授《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时,我引入了“为什么要垃圾分类”这一热门话题,向学生拓展介绍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并强调只要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就能够还地球一个碧海蓝天。这样将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总而言之,针对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淡化功利性教育,强化情境教学,争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将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这对于学生而言,才是一笔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陈会,小学高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11).
[2]吕仕锦,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资源拓展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3).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情境化;研究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下心绪的自然流露,如果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套路”来应对所有的阅读题目未免违背了作者的创作初衷,亵渎了这些经典文本。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于不知不觉间置身其中,才能更好地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争取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那么,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应做哪些情境化的尝试呢?
一、科学创设问题情境
记忆中的阅读教学往往都是由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串联而成的,学生被老师抛出来的问题牵着鼻子走,最后吸收的都是老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等到学生拿到一篇全新的文章时,依然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样也是一门艺术,学会科学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首先,控制问题数量。问题设计并不是越多越好,问题设计过多就会导致教师一味追求赶进度,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一题未进行完就迅速进行到下一题,使提问流于形式;其次,优化问题质量。提问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务必保证问题有价值有意义,是理解文章的核心所在,更是学生眼中的重难点,值得拿出来大家共同探讨;最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转换师生角色,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大胆尝试引导学生设计问题。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一篇童话故事,因此课堂上就没有必要在整体感知、梳理情节上浪费很多时间了。在布置学生预习时,我尝试着让他们自主设计导学案,写下自己不明白的或想要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三个问题。作业形式新颖,但数量不多,所以学生完成得十分认真,提出了“小女孩的命运为什么这么悲惨?”“小女孩死的时候为什么脸上还带着笑?”等问题,课堂上我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这样一来,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二、巧妙创设多媒体情境
学生虽已步入小学高年级,但仍未进入依靠自律就能够主动学习的年龄段。多媒体上的卡通人物、多彩画面、生动视频等远比书本上的文字更具有吸引力。当文章内容与学生存在一定的时空距离的时候,不妨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一方面能够赋予课堂更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理解,降低阅读难度。首先,教师要立足学情,学会换位思考,明确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喜欢什么,在课件中融入什么元素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不影响课堂纪律;其次,严格要求自己,提升使用多媒体的技能,能够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并熟练运用,真正实现为我所用,绝不满足于使用网络上既成的教学资源;最后,正确认识到多媒体的利与弊,不过度依赖,发挥其价值的最大化。
例如,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时,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我事先搜集了大量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课堂上先是向学生展示了圆明园的辉煌过去,再出示毁灭后的圆明园图片,二者的鲜明对比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无不唏嘘不已。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不是流于形式的,而是已经刻骨铭心。
三、合理创设生活情境
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读到的每一篇文章绝不是存在于课本上的冷冰冰的文字,都是有温度的。学生如果将它们视为语文课上的阳春白雪,那么在阅读之路注定将道阻且长。只有处于生活情境之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认知,将生活与阅读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我们做到:首先,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阅读是愉悦身心的过程,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感知、鉴赏文章;其次,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学生毕竟年龄还小,阅历有限,他们熟悉的内容恰恰是最能够引发他们共同话题的那部分,深入挖掘文本,找到二者的契合點,会碰撞出共鸣的火花;最后,设计延伸到生活之中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实际,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例如,在讲授《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时,我引入了“为什么要垃圾分类”这一热门话题,向学生拓展介绍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并强调只要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就能够还地球一个碧海蓝天。这样将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总而言之,针对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淡化功利性教育,强化情境教学,争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将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这对于学生而言,才是一笔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陈会,小学高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11).
[2]吕仕锦,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资源拓展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