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以来,四川省粮食系统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等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国家局滨州会议精神,坚持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2017年粮食产业经济工业总产值和利润分别增长17.2%、31.4%。
一、突出优粮优产,引导发展优质粮油基地
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订单粮食”,拓宽优质粮源基地。一是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或主导组建粮食专合社、扶持种粮大户275家,累计订单、流转及托管粮食种植面积1000余万亩。四川省好耕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开拓境外(柬埔寨等中南半岛国家)优质粮源基地100万亩,发展本地优质专用粮订单150万亩,助农增收3000余万元。二是鼓励国有仓储企业从“管粮人”向兼具“管粮人”和“种粮人”双重身份转变,崇州粮油储备公司积极参与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稻田综合种养”示范、有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实现了业务拓展、效益提升。三是鼓励成都市新兴粮油公司流转1万亩优质粮油基地,免费为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并以高于市场价0.15元/斤收购油菜籽,带动当地10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安州区对种植50亩以上大户实施奖励,鼓励“多种油”“种好油”,油菜订单面积达到全县耕地面积的82%,农民人均增收500元左右。
二、突出优粮优购,健全完善产后服务体系
发挥粮食行业资源优势,积极构建“三化四全五代”产后服务体系(即“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组织、信息化建网”,“全域覆盖、全优服务、全链延伸和全面提质”,全过程“五代”服务),形成了三种较为典型的产后服务运营模式,实现了“优粮优购”。一是土地合作社主导型。崇州市五星土地合作社2017年烘干并代储粮食3239吨、代加工大米531吨、代销20吨,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入社,除去股份分红外带动人均直接增收158元。二是收储企业主导型。德阳省食油储备库与民营加工企业、粮食专合社合作,采取“定金契约”“股份合作”方式,组建粮食产销经济联合体,各负其责、逆向订单、交割定价、逐级返利,代购代储优质粮食7万吨、代加工2.6万吨,实现产值7300余万元,带动1500余户农民增收。嘉陵区国有粮企产后服务中心利用区财政产后服务补贴,为510户种粮贫困户免费烘干、整理并上门收购优质粮食600余吨,企业增收的同时助推了精准扶贫。三是联合社主导型。由国有粮企牵头,种粮大户、专合社、粮机企业等联合组建的广汉黍鑫粮食合作社聯合社,采取划片区、建卡对接提供产后服务,2017年代加工、代销售优质小麦3500吨增收210万元,带动500余农户(含1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400元左右,实现了资源共有、服务共享、效益双赢、品牌互动、扶贫联动。
三、突出优粮优储,建设绿色低温储粮工程
瞄准绿色仓储、智能仓储和精细仓储发展方向,大规模推进低温绿色储粮技术运用,“优粮优储”全面提高库存粮食供给质量。一是注重总体规划。全省规划在127个县建设(含新建和改造升级)粮食低温储备库173个、总仓容607万吨,确保低温储粮仓容占全省有效仓容50%以上。二是注重资金保障。目前,省粮食局已落实省财政资金11亿元,启动建设成品粮低温库11个、仓容5万吨,原粮低温库139个、仓容445万吨。三是注重优储效益。大力优化低温绿色储粮技术路线,实现了储粮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和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的“三高三低”目标。已建成的10个成品粮低温库和79个原粮低温库已收储优质粮食200万吨,年综合增收每吨100元以上,企业年均累计增收2亿元左右。
四、突出优粮优加,提高优质产品有效供给
积极培育壮大粮食加工经营主体,做好绿色优质粮油产品开发,以“优粮优加”理念促进城乡居民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一是深入实施“中国好粮油”四川行动。重点打造10个示范县,4个省级及中央在川示范企业,整县推进、示范带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带动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二是启动实施“天府菜油”行动。今年协调省级财政资金2亿元建设“天府菜油”公共品牌体系,加大“川菜之魂—浓香型菜籽油”宣传推介,打造“天府菜油”千亿级产业。三是推动主食产业化工程建设。持续提升“中江挂面”等品牌区域影响力,推广广汉市“八零耕夫”优质大米“7天新鲜到家”个性化生产、专享化服务运营新模式,同时,规划建设了南溪豆制品、凉山苦荞等一批主副食品产业示范基地。
五、突出优粮优销,健全完善高效畅销渠道
鼓励全省骨干粮油企业利用农村电商平台、中国好粮油网上销售平台等载体,扩大优质粮油产品销售规模,实现“优粮优销”。一是健全完善“放心粮油”体系。通过完善“四川军粮连锁”“川粮便民连锁”两大品牌体系,强化与全省粮食应急网点、土特产品销售网点等有效接轨、深度融合。目前全省已建成粮食质量可追溯体系和监管平台18个,建成各类放心粮油示范店1560家。二是实施“互联网+”引领粮食行业转型升级。按照PPP模式组建了“川粮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成了川南电子商务中心“放心粮油”旗舰店和四川北大荒绿色食品连锁店,发展势头良好。
一、突出优粮优产,引导发展优质粮油基地
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订单粮食”,拓宽优质粮源基地。一是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或主导组建粮食专合社、扶持种粮大户275家,累计订单、流转及托管粮食种植面积1000余万亩。四川省好耕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开拓境外(柬埔寨等中南半岛国家)优质粮源基地100万亩,发展本地优质专用粮订单150万亩,助农增收3000余万元。二是鼓励国有仓储企业从“管粮人”向兼具“管粮人”和“种粮人”双重身份转变,崇州粮油储备公司积极参与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稻田综合种养”示范、有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实现了业务拓展、效益提升。三是鼓励成都市新兴粮油公司流转1万亩优质粮油基地,免费为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并以高于市场价0.15元/斤收购油菜籽,带动当地10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安州区对种植50亩以上大户实施奖励,鼓励“多种油”“种好油”,油菜订单面积达到全县耕地面积的82%,农民人均增收500元左右。
二、突出优粮优购,健全完善产后服务体系
发挥粮食行业资源优势,积极构建“三化四全五代”产后服务体系(即“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组织、信息化建网”,“全域覆盖、全优服务、全链延伸和全面提质”,全过程“五代”服务),形成了三种较为典型的产后服务运营模式,实现了“优粮优购”。一是土地合作社主导型。崇州市五星土地合作社2017年烘干并代储粮食3239吨、代加工大米531吨、代销20吨,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入社,除去股份分红外带动人均直接增收158元。二是收储企业主导型。德阳省食油储备库与民营加工企业、粮食专合社合作,采取“定金契约”“股份合作”方式,组建粮食产销经济联合体,各负其责、逆向订单、交割定价、逐级返利,代购代储优质粮食7万吨、代加工2.6万吨,实现产值7300余万元,带动1500余户农民增收。嘉陵区国有粮企产后服务中心利用区财政产后服务补贴,为510户种粮贫困户免费烘干、整理并上门收购优质粮食600余吨,企业增收的同时助推了精准扶贫。三是联合社主导型。由国有粮企牵头,种粮大户、专合社、粮机企业等联合组建的广汉黍鑫粮食合作社聯合社,采取划片区、建卡对接提供产后服务,2017年代加工、代销售优质小麦3500吨增收210万元,带动500余农户(含1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400元左右,实现了资源共有、服务共享、效益双赢、品牌互动、扶贫联动。
三、突出优粮优储,建设绿色低温储粮工程
瞄准绿色仓储、智能仓储和精细仓储发展方向,大规模推进低温绿色储粮技术运用,“优粮优储”全面提高库存粮食供给质量。一是注重总体规划。全省规划在127个县建设(含新建和改造升级)粮食低温储备库173个、总仓容607万吨,确保低温储粮仓容占全省有效仓容50%以上。二是注重资金保障。目前,省粮食局已落实省财政资金11亿元,启动建设成品粮低温库11个、仓容5万吨,原粮低温库139个、仓容445万吨。三是注重优储效益。大力优化低温绿色储粮技术路线,实现了储粮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和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的“三高三低”目标。已建成的10个成品粮低温库和79个原粮低温库已收储优质粮食200万吨,年综合增收每吨100元以上,企业年均累计增收2亿元左右。
四、突出优粮优加,提高优质产品有效供给
积极培育壮大粮食加工经营主体,做好绿色优质粮油产品开发,以“优粮优加”理念促进城乡居民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一是深入实施“中国好粮油”四川行动。重点打造10个示范县,4个省级及中央在川示范企业,整县推进、示范带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带动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二是启动实施“天府菜油”行动。今年协调省级财政资金2亿元建设“天府菜油”公共品牌体系,加大“川菜之魂—浓香型菜籽油”宣传推介,打造“天府菜油”千亿级产业。三是推动主食产业化工程建设。持续提升“中江挂面”等品牌区域影响力,推广广汉市“八零耕夫”优质大米“7天新鲜到家”个性化生产、专享化服务运营新模式,同时,规划建设了南溪豆制品、凉山苦荞等一批主副食品产业示范基地。
五、突出优粮优销,健全完善高效畅销渠道
鼓励全省骨干粮油企业利用农村电商平台、中国好粮油网上销售平台等载体,扩大优质粮油产品销售规模,实现“优粮优销”。一是健全完善“放心粮油”体系。通过完善“四川军粮连锁”“川粮便民连锁”两大品牌体系,强化与全省粮食应急网点、土特产品销售网点等有效接轨、深度融合。目前全省已建成粮食质量可追溯体系和监管平台18个,建成各类放心粮油示范店1560家。二是实施“互联网+”引领粮食行业转型升级。按照PPP模式组建了“川粮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成了川南电子商务中心“放心粮油”旗舰店和四川北大荒绿色食品连锁店,发展势头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