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信贷走势与宏观经济步调一致
新增信贷总量达到8.2万亿元,基本符合预期
首先,2012年信贷投放规模达到8.2万亿元,年内四个季度信贷投放的节奏基本符合3∶3∶2∶2比例,分别达到了2.46万亿元、2.40万亿元、1.87万亿元和1.48万亿元(图1)。
信贷投放时序特征与宏观经济走势一致性较强
2012年第一季度 GDP增速勉强守住8%,第二季度降至7.6%,第三季度创下近年来的新低7.4%,宏观经济增长持续趋弱。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也与国内宏观经济运行轨迹表现出了较强的一致性。
2012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就未达成“早投放、早受益”的信贷投放计划。其中,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7381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少增2882亿元;2月份新增贷款规模为7107亿元,虽然较上一年同期多增1730亿元,但票据融资却同比多增1818亿元,非票据融资类的贷款增长其实为负。
进入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人民币信贷投放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4~5月份人民币贷款投放规模分别为6818亿元和7932亿元。其中,4月份贷款投放较上一年同期少增612亿元,但票据融资却同比多增2012亿元,也即非票据融资类的贷款是较上一年同期减少了2624亿元;5月份贷款投放较上一年同期多增2416亿元,但票据融资却较上一年同比多增1752亿元,在多增贷款中的占比达到了72.5%。
但随着2012年下半年中央启动宏观预调微调政策,国内经济开始探底企稳。进入2012年第三季度,7~9月份人民币贷款投放规模分别为5401亿元、7039亿元和6232亿元。其中,8月份、9月份分别较上一年同期多增1555亿元和1539亿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月份票据融资净转出2169亿元,商业银行新增信贷投放动力趋强。进入第四季度以来,虽然人民币贷款投放较上一年同期略微少增,但10~12月份票据融资继续呈现净转出态势,分别达到了732亿元、369亿元和1911亿元,进一步佐证了企业融资需求趋旺、实体经济探底企稳的趋向(图2)。
信贷投放支持宏观经济出现结构变化,“短多长少”特征轮换
2012年初及上半年,由于宏观经济增速下降,微观经济主体活跃度减弱,企业融资多体现为维持经营或者短期现金流支持。同时,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趋势及盈利前景的不明朗判断,商业银行风险预期取向明显更为谨慎,发放中长期贷款显著减少。对于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绝大部分体现为1年期以内的贷款品种,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等占比明显较高。2012年1~3月份,新增短期贷款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分别为49.3%、52.0%和56.8%,分别较上一年同期高了9.9个、8.5个和2.2个百分点。同年1~5月份,票据融资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分别较上一年同期高了9~30个百分点。而在同年1~7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却分别较上一年同期低了7~39个百分点。
但随着稳增长政策措施的发力,第三季度以来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结束了连续四个月下滑的态势,10月份达到50.2%并重回荣枯线之上。同时,一批重大项目陆续获批,投资明显企稳回升。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对应的是,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投放也逐步加速,“短多长少”的新增信贷格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和改善,银行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显现。2012年8~9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分别提升至40.6%和46.0%,分别较上一年同期提升了3.8个和11.3个百分点。进入第四季度以来,10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56.1%,是继1月份占比(57.0%)之后的第二高位,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趋势得到了进一步延续(图3)。
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性的冲击和挑战
金融脱媒走向深入,将挤压商业银行业务空间
自2012年8月份以来,人民币贷款投放在融资总量中的占比进一步降至40%左右,9~10月份分别达到了37.9%和39.1%,由前两年约为50%以上的水平又跌落到一个新的层次。2012年,除了人民币贷款、股票融资外,构成社会融资规模的各类渠道中,企业债券融资活跃,并在年内7月份占比达到23.6%,创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其他融资渠道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图4)。金融脱媒进程的持续加剧,一方面替代了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另一方面也对增量贷款的议价空间形成挤压,此外,还导致存款分流现象越来越严重,将会影响到传统业务空间和重要经营基础。
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性推进,将商业银行盈利带来压力
2012年6~7月份,央行先后两次宣布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又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并将贷款利率浮动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这对商业银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利差收窄,净利息收入减少,造成盈利压力。2013年随着存贷款重定价的完成,利差收窄影响将更加明显,这将直接拖累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利润增长。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将对商业银行主要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形成较大冲击。
2013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平稳增长将获有效支撑
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新兴产业领域崛起将拉动信贷规模增长
首先,自2011年10月份宏观调整政策基调放松以来,人民币贷款的单月增速就呈现出规律性的波动。预计2013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也将与宏观经济的回升节奏保持基本一致,并基本维持与2012年较为类似的运行轨迹,预计最高的单月信贷投放规模可能超过1万亿元,在最低投放的月份将达到6000亿元左右,全年新增信贷规模有望达到9万亿元左右。
其次,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稳增长”仍是当下政策的重要目标,“稳增长”的主要途径仍是突出“投资拉动”的作用,并将继续启动一批大型建设项目。国家仍将继续稳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中小企业的税负水平,加大对技术创新和改造的财税支持力度。东中西部之间产业梯度转移的加速推进,中西部且有国家层面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红利,加上历经多年的经济发展积累,区域协调性增强。上述政策利好、产业利好及区域利好,均为商业银行2013年信贷投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3年信贷投放不会猛增快涨
首先,即使2013年国内宏观经济回升,但GDP增速也仅是保持在8%左右的水平。国家扶持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影视娱乐、动漫传媒等现代服务业,当前阶段还暂不能完全支撑商业银行未来信贷增长的大局。因此,从宏观经济增长的基本支撑面及新兴的信贷投放支撑点上分析,商业银行2013年新增信贷出现猛增快涨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银监会近期宣布不会延迟实施“巴塞尔协议Ⅲ”,《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1月1号正式实施,这对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提出更高要求。在当前资本市场融资压力日趋增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要在资本约束条件下适度发展高资本消耗的贷款业务,统筹处理好信贷投放与盈利增长之间的关系。
最后,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面临盈利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加大、业务创新需求强烈等新议题和新要求,正在实施战略转型。努力降低信贷资产在总资产占比的战略导向,也是影响到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内在动力。
实现跨越信贷转型发展,商业银行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以资本集约为导向,主动调整信贷业务发展方式
首先,从我国经济金融以及社会现实看,未来银行信贷可能继续稳步快速增长,传统产业升级、城镇化推进、低碳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农业现代化将萌生出巨量的新兴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将注重新增信贷的权衡取舍和既有存量的“进退”调整。一方面,识别好、摆布好、运用好信贷投放格局;另一方面,还将权衡信贷存量的“进入”与“退出”,更加注重银行信贷投放的主线、专长与风险偏好。
其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高收入阶层逐步崛起,居民消费和投资意识与国际接轨,将推动信用卡消费、个人信贷等金融业务进入高速增长通道。商业银行将因此注重发展个人信贷业务,为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增加新的动力。
再次,商业银行将注重抓住近期重启的资产证券化机遇。2013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可能进一步扩大,可能会有信贷资产证券化时隔7年后的再度重启。商业银行也将借此盘活存量资产、调整信贷结构、腾挪出新的投放空间。
用稳定性更强的存款资金来源夯实信贷业务发展基础
首先,“存款立行”的古训仍然适用。结合宏观经济政策及资产业务发展和结构情况,实施主动负债操作,吸收低成本存款资金来源,实现负债资金的整体成本最优。
其次,新的监管办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要求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最低须达到100%。其中,流动性覆盖率目的是用来衡量银行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的能力;净稳定融资比率用于度量银行较长期限内可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对表内外资产业务发展的支持能力。商业银行也将因此更加注重存款资金来源,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阶段性偿付压力。
最后,关于存贷比的刚性要求,是对部分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发展信贷业务的现实约束。未来,商业银行将注重以存款为代表的稳定资金来源来支持资产业务的发展,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的匹配均衡关系。
用综合化经营手段破除金融脱媒加剧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的影响
金融脱媒趋势加剧,融资表外化手段频繁运用,直接融资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商业银行将面临越来越明显的市场压力。未来,商业银行将注重构建综合化经营平台,注重发挥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优势,推进实施更高质量的转型发展。
利率市场化会推动商业银行经营综合化,转变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为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和影响,商业银行将注重加强利率定价能力,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利率定价体系,增强对利率风险的预测能力。
积极寻求金融市场工具来对冲利率风险,注重综合化经营框架下收入及利润来源重心向非存贷利差领域转换。
参与并融入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寻找新的信贷投放支撑点
首先,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入了城镇化稳步发展时期,城镇化率每年以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增加。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镇化加速的趋势较为明显。全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多项改革协同推进,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商业银行将会确立适合于城镇化进程的金融服务模式,把握城镇化进程所蕴含的丰富金融发展机遇。
其次,国家先后出台“珠三角规划纲要”和“长三角区域规划”,确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调,并着眼于形成统一市场、加速城市群带形成、带动欠开发地区潜力挖掘。商业银行也会注重抢抓区域一体化发展所派生创造出的大量新兴金融需求。
(作者单位:中国电力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工商银行)
新增信贷总量达到8.2万亿元,基本符合预期
首先,2012年信贷投放规模达到8.2万亿元,年内四个季度信贷投放的节奏基本符合3∶3∶2∶2比例,分别达到了2.46万亿元、2.40万亿元、1.87万亿元和1.48万亿元(图1)。
信贷投放时序特征与宏观经济走势一致性较强
2012年第一季度 GDP增速勉强守住8%,第二季度降至7.6%,第三季度创下近年来的新低7.4%,宏观经济增长持续趋弱。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也与国内宏观经济运行轨迹表现出了较强的一致性。
2012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就未达成“早投放、早受益”的信贷投放计划。其中,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7381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少增2882亿元;2月份新增贷款规模为7107亿元,虽然较上一年同期多增1730亿元,但票据融资却同比多增1818亿元,非票据融资类的贷款增长其实为负。
进入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人民币信贷投放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4~5月份人民币贷款投放规模分别为6818亿元和7932亿元。其中,4月份贷款投放较上一年同期少增612亿元,但票据融资却同比多增2012亿元,也即非票据融资类的贷款是较上一年同期减少了2624亿元;5月份贷款投放较上一年同期多增2416亿元,但票据融资却较上一年同比多增1752亿元,在多增贷款中的占比达到了72.5%。
但随着2012年下半年中央启动宏观预调微调政策,国内经济开始探底企稳。进入2012年第三季度,7~9月份人民币贷款投放规模分别为5401亿元、7039亿元和6232亿元。其中,8月份、9月份分别较上一年同期多增1555亿元和1539亿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月份票据融资净转出2169亿元,商业银行新增信贷投放动力趋强。进入第四季度以来,虽然人民币贷款投放较上一年同期略微少增,但10~12月份票据融资继续呈现净转出态势,分别达到了732亿元、369亿元和1911亿元,进一步佐证了企业融资需求趋旺、实体经济探底企稳的趋向(图2)。
信贷投放支持宏观经济出现结构变化,“短多长少”特征轮换
2012年初及上半年,由于宏观经济增速下降,微观经济主体活跃度减弱,企业融资多体现为维持经营或者短期现金流支持。同时,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趋势及盈利前景的不明朗判断,商业银行风险预期取向明显更为谨慎,发放中长期贷款显著减少。对于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绝大部分体现为1年期以内的贷款品种,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等占比明显较高。2012年1~3月份,新增短期贷款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分别为49.3%、52.0%和56.8%,分别较上一年同期高了9.9个、8.5个和2.2个百分点。同年1~5月份,票据融资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分别较上一年同期高了9~30个百分点。而在同年1~7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却分别较上一年同期低了7~39个百分点。
但随着稳增长政策措施的发力,第三季度以来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结束了连续四个月下滑的态势,10月份达到50.2%并重回荣枯线之上。同时,一批重大项目陆续获批,投资明显企稳回升。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对应的是,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投放也逐步加速,“短多长少”的新增信贷格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和改善,银行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显现。2012年8~9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分别提升至40.6%和46.0%,分别较上一年同期提升了3.8个和11.3个百分点。进入第四季度以来,10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56.1%,是继1月份占比(57.0%)之后的第二高位,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趋势得到了进一步延续(图3)。
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性的冲击和挑战
金融脱媒走向深入,将挤压商业银行业务空间
自2012年8月份以来,人民币贷款投放在融资总量中的占比进一步降至40%左右,9~10月份分别达到了37.9%和39.1%,由前两年约为50%以上的水平又跌落到一个新的层次。2012年,除了人民币贷款、股票融资外,构成社会融资规模的各类渠道中,企业债券融资活跃,并在年内7月份占比达到23.6%,创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其他融资渠道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图4)。金融脱媒进程的持续加剧,一方面替代了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另一方面也对增量贷款的议价空间形成挤压,此外,还导致存款分流现象越来越严重,将会影响到传统业务空间和重要经营基础。
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性推进,将商业银行盈利带来压力
2012年6~7月份,央行先后两次宣布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又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并将贷款利率浮动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这对商业银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利差收窄,净利息收入减少,造成盈利压力。2013年随着存贷款重定价的完成,利差收窄影响将更加明显,这将直接拖累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利润增长。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将对商业银行主要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形成较大冲击。
2013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平稳增长将获有效支撑
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新兴产业领域崛起将拉动信贷规模增长
首先,自2011年10月份宏观调整政策基调放松以来,人民币贷款的单月增速就呈现出规律性的波动。预计2013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也将与宏观经济的回升节奏保持基本一致,并基本维持与2012年较为类似的运行轨迹,预计最高的单月信贷投放规模可能超过1万亿元,在最低投放的月份将达到6000亿元左右,全年新增信贷规模有望达到9万亿元左右。
其次,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稳增长”仍是当下政策的重要目标,“稳增长”的主要途径仍是突出“投资拉动”的作用,并将继续启动一批大型建设项目。国家仍将继续稳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中小企业的税负水平,加大对技术创新和改造的财税支持力度。东中西部之间产业梯度转移的加速推进,中西部且有国家层面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红利,加上历经多年的经济发展积累,区域协调性增强。上述政策利好、产业利好及区域利好,均为商业银行2013年信贷投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3年信贷投放不会猛增快涨
首先,即使2013年国内宏观经济回升,但GDP增速也仅是保持在8%左右的水平。国家扶持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影视娱乐、动漫传媒等现代服务业,当前阶段还暂不能完全支撑商业银行未来信贷增长的大局。因此,从宏观经济增长的基本支撑面及新兴的信贷投放支撑点上分析,商业银行2013年新增信贷出现猛增快涨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银监会近期宣布不会延迟实施“巴塞尔协议Ⅲ”,《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1月1号正式实施,这对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提出更高要求。在当前资本市场融资压力日趋增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要在资本约束条件下适度发展高资本消耗的贷款业务,统筹处理好信贷投放与盈利增长之间的关系。
最后,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面临盈利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加大、业务创新需求强烈等新议题和新要求,正在实施战略转型。努力降低信贷资产在总资产占比的战略导向,也是影响到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内在动力。
实现跨越信贷转型发展,商业银行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以资本集约为导向,主动调整信贷业务发展方式
首先,从我国经济金融以及社会现实看,未来银行信贷可能继续稳步快速增长,传统产业升级、城镇化推进、低碳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农业现代化将萌生出巨量的新兴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将注重新增信贷的权衡取舍和既有存量的“进退”调整。一方面,识别好、摆布好、运用好信贷投放格局;另一方面,还将权衡信贷存量的“进入”与“退出”,更加注重银行信贷投放的主线、专长与风险偏好。
其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高收入阶层逐步崛起,居民消费和投资意识与国际接轨,将推动信用卡消费、个人信贷等金融业务进入高速增长通道。商业银行将因此注重发展个人信贷业务,为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增加新的动力。
再次,商业银行将注重抓住近期重启的资产证券化机遇。2013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可能进一步扩大,可能会有信贷资产证券化时隔7年后的再度重启。商业银行也将借此盘活存量资产、调整信贷结构、腾挪出新的投放空间。
用稳定性更强的存款资金来源夯实信贷业务发展基础
首先,“存款立行”的古训仍然适用。结合宏观经济政策及资产业务发展和结构情况,实施主动负债操作,吸收低成本存款资金来源,实现负债资金的整体成本最优。
其次,新的监管办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要求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最低须达到100%。其中,流动性覆盖率目的是用来衡量银行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的能力;净稳定融资比率用于度量银行较长期限内可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对表内外资产业务发展的支持能力。商业银行也将因此更加注重存款资金来源,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阶段性偿付压力。
最后,关于存贷比的刚性要求,是对部分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发展信贷业务的现实约束。未来,商业银行将注重以存款为代表的稳定资金来源来支持资产业务的发展,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的匹配均衡关系。
用综合化经营手段破除金融脱媒加剧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的影响
金融脱媒趋势加剧,融资表外化手段频繁运用,直接融资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商业银行将面临越来越明显的市场压力。未来,商业银行将注重构建综合化经营平台,注重发挥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优势,推进实施更高质量的转型发展。
利率市场化会推动商业银行经营综合化,转变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为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和影响,商业银行将注重加强利率定价能力,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利率定价体系,增强对利率风险的预测能力。
积极寻求金融市场工具来对冲利率风险,注重综合化经营框架下收入及利润来源重心向非存贷利差领域转换。
参与并融入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寻找新的信贷投放支撑点
首先,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入了城镇化稳步发展时期,城镇化率每年以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增加。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镇化加速的趋势较为明显。全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多项改革协同推进,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商业银行将会确立适合于城镇化进程的金融服务模式,把握城镇化进程所蕴含的丰富金融发展机遇。
其次,国家先后出台“珠三角规划纲要”和“长三角区域规划”,确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调,并着眼于形成统一市场、加速城市群带形成、带动欠开发地区潜力挖掘。商业银行也会注重抢抓区域一体化发展所派生创造出的大量新兴金融需求。
(作者单位:中国电力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工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