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质理论”的扬弃和超越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flyn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费尔巴哈基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来分析人的本质,认为人本质就是上述属性之总和;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则认为,人的本质不在于其自然属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生产劳动,批驳了费尔巴哈的脱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扬弃和超越了费尔巴哈。
  关键词:人本质 自然 社会 类意识 劳动
  
  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话题,各个时期的哲学家对此都非常关注。人的本质是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各种理论观点争论不休。费尔巴哈在对前人进行批判和反驳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人本质理论。马克思在刚接触费尔巴哈的人本质理论之时,对其是推崇倍至。但随着马克思对人本质认识的深入,他对费尔巴哈人本质理论的缺陷看得越来越明显,这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得到明显体现。
  
  一、费尔巴哈的人本质理论
  
  1.人是自然的人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首先是在批判黑格尔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对人本质的错误理解中建立起来的。黑格尔认为人是“绝对精神”外化的产物,因此人的本质就是抽象的“绝对精神”;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则把人与自然直接等同起来,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他们借助力学机械论去解释人,甚至得出了“人是机器”的结论。费尔巴哈对上述二者的片面性都有所扬弃。一方面,针对唯心主义把人看成是某种神秘力量的产物的观点,他指出:“人产生于自然界这一问题,对于每一个稍微了解自然界的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并且都是直接的、可靠的”。另一方面,在费尔巴哈看来,“直接从自然界产生的人,只是纯粹自然的本质,而不是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 。但他并不知道怎样才能从“纯粹自然的本质”过渡到真正人的本质。在别的地方,正是他自己竭力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纯粹自然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一切本能的需要和才质之总和”,人是自然的人。
  
  2.人是社会的人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对自然的依赖通过人对人的依赖而实现,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互相需要、互相依赖、互相交往。他说:“我之所以是依赖于世界的,就是因为我先就感到自己是依赖于别人的。如果我不需要别人,那我也就不需要世界了。我仅仅借助于别人,才使自己跟世界和解、和睦。”“人之第一对象,就是人……在他看来,他之所以能够存在着,应归功于自然,而他之所以是人,却应当归功于人。”人绝对不是孤独存在的原子、本体、自我。因為孤立的、个别的人不具备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所以应当“把人的实体仅仅置放在社会性之中”,“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离开了人对人的关系,人的本质就是“毫无内容的虚构”。
  
  3.人是有意识的人
  费尔巴哈认为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的意识。在《基督教的本质》第一章“概论人的本质”中,他写道:“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他说:“人自己意识到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而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生的目的。”
  
  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质理论
  
  如果说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的人,社会的人有正确的一面,那么他把理性、爱和意志当作人的绝对本质则表明了他的人本论在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尽管在《手稿》中使用了费尔巴哈人本论的术语,赞同了他关于类的观点,但却并没有停留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而是从人的现实的活动出发,提出了异于费尔巴哈的人本质理论。
  
  1.人的本质不在于自然属性
  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的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一切本能的需要和才质之总和”,即人是一个由血肉、欲望、精神所组成的自然物。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物质实体(肉体),而灵魂、精神是肉体的属性,不能离开肉体而单独存在的观点,但马克思拒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本能和生理特征。因此马克思指出:“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2.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生产劳动
  马克思否认了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类意识”的观点,提出了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生产劳动,认为正是这种生产活动把人和动物从根本上区别了开来。马克思明确地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是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类生活。也就是说是实践,是生产劳动最终才把人同动物,同自然界区分了开来,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
  
  三、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质理论的扬弃和超越
  
  通过上述对费尔巴哈的人本质理论和马克思在《手稿》中人本质理论的归纳阐述,我们可以从人的自然基础,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人的社会性方面来分析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质理论的扬弃和超越。
  首先,人是自然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自然也就没有了人,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在这一点上的看法完全相同。但在关于人的自然本质规定上,马克思显然超越了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在批判法国机械唯物主义时尽管也看到了他们所谓“人是机器”理论的片面性,但他并不知道怎样才能从“纯粹自然的本质”过渡到真正人的本质,因此他往往一方面强调纯粹自然的不是人,而另一方面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机能和自然属性,从而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陷入混乱之中。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则明确指出,“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排除了把人的机能和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的观点,马克思比费尔巴哈显然前进了一步。
  其次,在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上,马克思则扬弃了费尔巴哈的类意识观点,提出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观点,即生产劳动的观点。费尔巴哈认为动物都是单个的存在物,人确是类的存在物,具有类的意识,人和动物的本质不同就在于人有类意识。这种类意识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生的目的。”很明显,费尔巴哈在这里所说的这一切都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早己陈述过无数次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说明费尔巴哈在论述人的本质时仍然使用的是唯心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在《手稿》中尽管也保留了费尔巴哈的类的术语,但他对费尔巴哈把人的类本质看作是一种抽象的永恒的观点持否定态度,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不在于抽象的类意识,而在于实实在在的生产活动。他指出:“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就是说,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现实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作为人类的人的存在和本质是由劳动决定的。这一突破,是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黑格尔思辨异化观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观并创立“劳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是马克思科学揭示人的本质的开端,它为建立科学的、完整的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是脱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费尔巴哈虽然也讲“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离开了人对人的关系,人的本质就是“毫无内容的虚构”。但他所理解的社会性,只不过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他所理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是“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特别是费尔巴哈注重于把男女两性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脱离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历史发展,显然忽视了人生活于其中的经济、政治关系。因此说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只是自然主义的人本主义,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是脱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马克思自始就着重于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把人看作社会存在物,而不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从此出发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现实差别及其相互关系,把着重点放在人与人的现实差别上而不是放在共性上。马克思由此出发,在1845年的《提纲》第六条中对人的本质终于作出了经典性的科学回答:“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总的来说,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本质的论述尽管在许多方面都扬弃和超越了费尔巴哈,也逐步开始了从实践,从社会关系来把握人的本质的思考,但此时的马克思毕竟还没有摆脱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的强烈影响,他的思想还处于不成熟状态,因此他此时的人本质理论从总体上来讲还是不成熟的,不完善的,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SQL语言中的自身连接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讨论了自身连接存在的必要性,并通过实例对SQL中自身连接查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SQL 自连接 连接查询    一、连接查询    在SQL中,如果一个查询同时涉及到两个以上的表,那么这种查询就称为连接查询。连接有多种形式,有等值连接、自然连接、非等值连接、外连接、复合条件连接和自身连接等。  大多数的连接,都是涉及到不同的表,以下面的
期刊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写作文的浓厚兴趣,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就会满腔热情地参加作文训练,克服怕写作文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激情活跃起来,增强自我行为的内动力,把写作文当作愉快的事情来完成。我的做法是:    一、活动激趣    不少学生对作文没兴趣,甚至厌烦,主要是缺乏写作素材。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活
期刊
目前,地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在全民环保的队伍中,儿童的力量不可低估,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小主人,爱护环境、治理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小朋友从小就应该培养起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保护地球、爱护大自然的重任。  《纲要》指出: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重在每个孩子的参与,只有
期刊
摘要: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正确运用“三维健康观”的观点。实现教师地位“首席化”,使师生互动起来,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组织管理要注意“民主化”,充分信任学生,开展“责任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自主管理观念。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法指导,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爱好与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课程改革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概括,为21世纪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结合现阶段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的科学认识进行分析,探寻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与人全面发展的有机联系,为丰富21世纪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竞技体育 竞技体操 后备人才 培养 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竞技体操运动技术的更新不断加快,运动技
期刊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数学教育实现从“工具数学”向“文化数学”的转变。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具有坚实的数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具备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和高度的教育使命感。要自觉形成“文化数学”的教学理念,并切实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文化数学”可以使数学变得更容易一点。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 文化数学 人文精神    前言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的
期刊
我们通常把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称为教学设计。在对初中思品课教学设计的分析和操作中,有许多成果是富有价值的。教学设计必须通过课堂的主导者即教师付诸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渗透了教师的个性化的操作,如情感、意志、语言、动作等,因此形成了风格迥异、各有特色、效果不一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型。    一、 当前流行的三种思品课教学模型    由于理论修养、教学经验、地区差异、个性特征等因素的不同,每
期刊
关于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的命题,《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方案》(以下简称《08年考试方案》)在其“试卷结构与内容”部分作了这样的说明:“数学必修题考查必修和选修系列1内容,附加题主要考选修系列2和系列4内容。语文附加题的题型和考查要求在《考试说明》中公布。”这个说明对比度很大,数学附加题的考试要求十分明确,语文的除了想象的余地大,就什么也没有了。按惯例,08年的《考试说明》一般要
期刊
中考前的复习是师生最紧张最辛苦的时候,复习的思路、策略直接关系到复习的成果,在此期间,教师的引导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考物理涉及到声、热、光、力、电五部分中的知识及相关实验,但无论从考试的分数比重或试题综合程度上来看,力学和电路显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课改深入发展,新课改的理念将深入到中考试卷中去,这是中考物理的必然趋势,随着强化素质教育,对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及创新意识的要求,已反映
期刊
在我们的想象中,好像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读所有的书,任何书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以读;还想当然地以为,年龄越大,作为读者就越成熟,阅读的效果也就越好。其实,这种想象遮蔽了阅读生活中的真实规律。少儿时期是人生阅读的黄金花期,相当多的儿童经典和其它人生奠基性的优秀作品,在适当的年龄才能读出最佳的情调、最好的效果。适时性阅读是有充分的科学理论和有效实践加以支撑的,是语文课程中的真性知识。  传统的启蒙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