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与大学生就业主体性培养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cyl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了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主体性面临的问题,从校企合作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就业主体性提升的可行途径,通过分析认为培养学生行业认同感、营造就业环境、强化校企文化交融、兼职教师进校园、校企合作联合办班等方式,以及分类指导、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性。
  关键词:校企合作;就业主体性;培养研究
  作者简介:熊富强(1983-),男,四川雅安人,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讲师;盛馨(1988-),女,江苏泰州人,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助教。(江苏 南京 210095)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农业大学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201001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218-03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异常巨大,中央和地方分别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政府、社会、学校等外因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性。
  高校校企合作创新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模式,搭建了学生认识企业、了解就业岗位的桥梁,有效地推动了毕业生就业。为此,从校企合作角度探讨提升大学生就业主体性的路径和意义对做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主体性及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主体性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础上获得的对就业活动的一种主动态势和支配地位。表现在就业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个维度上。近年来,教育界普遍反应当前大学生就业主体性下降,就业困难或是有业不就等现象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就业主体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意识不足,就业意向不强
  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被动,等、靠、要思想严重;具有畏难情绪,缺乏主动解决困难的勇气;甚至少部分学生缺乏尽早就业对个人、家庭、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对就业报以无所谓的态度。
  2.职业生涯无规划,就业目标不明确
  尽管高校具有详尽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学生们都接受过指导,但就业遥远等思想在部分学生中仍然存在,他们不重视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时表现为观望,迟疑不决或随大流等方面。
  3.就业能力不足,缺乏创造性
  表现在应聘和面试准备不充分,就业缺乏技巧、方式方法不当等方面。这与他们不主动学习与就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不了解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和状况有关。此外,还表现在学生创业和创新意识不足,创业意愿不强等方面。
  二、普通高等学校校企合作模式及意义
  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创建了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此后该模式在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普遍推广,大学和企业之间相互结合,发挥双方的优势作用,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各国政府对校企合作模式也非常重视,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给予其鼓励和支持。[1]
  本研究中所指的校企合作不同于普通的订单式培养机制,是指利用学校和企业拥有的资源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理论培训、科研训练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的一种方式。该模式有以下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有利于了解专业和行业现状,增强社會适应性,加强职业规划和实践,培养就业目标和方向,激发学习动力;对于企业而言,可加强企业形象宣传,拓宽人才获取渠道,协助高校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对于高校而言,可整合社会资源,打造校企联合育人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就业工作。
  三、校企合作模式对大学生就业主体性推动作用研究
  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校企联合开展学生活动、共建就业实习基地等方式拓展校企合作,形成了校内和校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就业主体性的提升效果,本研究针对就业主体性相关的四个方面,将有校企合作培养经历的学生编入考察组,未参与过校企合作经历的学生编入对照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问卷内容包含行业认识状况与专业知识把握、就业规划与目标、就业技能和方法以及创业知识与意向四个方面。考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人,均为大学三年级学生。具体的项目设置和评分规则见表1。
  2.调查结果和分析
  问卷结果反馈,考察组与对照组各选取55份有效问卷,结果如图1所示。
  调查结果说明:
  (1)校企合作可以加强学生对行业现状和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校企合作可以引导学生对职业进行规划,尽早确立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
  (3)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强化就业方法的训练,创新就业路径和动机。
  (4)校企合作能有效引导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和创业意识的养成。
  四、提升就业主体性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设立企业奖助学金,培养学生行业认同感
  企业在高校设立奖助学金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合作模式,也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企业奖助学金不仅可以适当的减轻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鼓励学生成长;更重要的是搭建了学生和企业相互认识与交流的平台,缩短了学生和企业间的距离,在学生中树立了企业形象,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就业方向和奋斗目标。目前有10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在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设立了奖助学金,年奖金总额达40万,每年有100多名学生获得奖励和资助。获奖学生普遍表示,企业奖助学金能够建立企业在学生中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进而强化对行业的认同。   2.建立实训基地,营造就业环境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養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实践在大学生的知识掌握、主体性提升、就业目标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实训基地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学校事业发展和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学校与社会、企业互动的需要。
  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与70多家企业在校外设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就业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校外实习平台,通过顶岗实习、企业参观、科研训练、创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机会。每年有300多名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并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学生表示参与实习活动后,他们对就业环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能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从而能更清晰的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发展方向,有助于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3.联合开展学校和企业间的文体科技活动,加强与企业文化交融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但由于校园文化的封闭性,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很难在短期内适应企业文化环境,融入企业需要。为此,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是校企深层次合作的需要,也是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引导企业文化进校园,以冠名、共同承办等方式与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是提升大学生就业主体性,发挥其就业积极性、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必修科目。[3]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与山东迅达康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等十多家单位共同设计开展了学生文体科技活动,给企业冠名,邀请企业高管担任评委、嘉宾,企业员工和学生共同参与,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在支持学生第二课堂培养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学生和企业职工的文化交融。
  4.聘请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担任学院兼职教师,拓展师资渠道
  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高校师资水平是学生培养质量和社会竞争力的基础,各高校在自己的办学理念中都以不同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在理论上有较深的造诣,但往往缺乏实践经验,在学生就业发展方面常常不能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为此,从企业选聘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担任部分教学工作,无疑是对师资力量的有效补充,也是对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指导。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聘请了20多家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就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新生兼职班主任,通过定期讲座、交流、参观实践等方式授课,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显示,98.24%的学生对这种办学形式表示肯定。
  5.校企合作联合办班,培养学生就业技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应该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出了企业冠名班级,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制定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对口培养”订单模式。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愿望和感受。本科教育更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培养多样性人才和个性化人才。为此建立校企共同出资,充分利用校内外师资和企业实训基地,同学自愿参与的校企合作联合办班模式是适应改革发展需要,提升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一种创新机制。企业出资并负责班级的课外教学、实践及日常事务管理工作,通过远程课堂、校内外师资授课、企业参观、顶岗实习等活动,让学生在了解了企业文化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发展目标。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与北京生泰尔集团等企业探索联合办班机制,每年有100余名同学自愿参与,多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实施校企合作战略提升学生就业主体性的建议
  1.校企合作应尊重学生主体性,针对就业方向进行分类指导和培养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4]教育就应该“以人为本”,按照学生的发展意愿来设计培养模式和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成为各有所长的专门人才。为此,要提升学生的就业主体性,首先要尊重学生主体,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要注重针对就业方向进行分类指导和培养,分层次、分类别的开展合作形式。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将学生群体区分为学术型群体和应用型群体两大类,根据两类群体各自的发展需求来开展校企合作内容,减少当前校企合作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低层次合作现象。可在校企合作中引入企业研发需求,还可根据专业就业渠道细化培养方案以加强对应用型群体的分类培养。
  2.校企合作要注重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以创新创业意识带动就业内驱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5]但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庸之道”,“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影响,许多大学生墨守成规,从众心理较强,缺乏冒险与开拓精神。[6]学生择业过程中往往求稳、祈求安定且对自我估计不足,期望值过高,现实社会很难提供其适合的岗位。倘若能在校企合作中融入创新创业培养元素,引导学生顺应经济社会和市场发展需求,积极主动去规划和创造理想的职业与岗位,势必能带动起学生就业的热情,提高就业内驱力。
  参考文献:
  [1]刘立国.面向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与实践[J].出国与就业,
  2012,(9).
  [2]胡民霞,周奇,曾振东,等.高校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30).
  [3]袁媛.以校企合作推动大学生的就业[J].江苏高教,2012,(1).
  [4]赵桂龙,缪培龙,丁为民.本科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2,(1).
  [5]廉军.让“自主创新”真正成为国家战略[EB/OL].[2007-11-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1/08/content_7035123.htm.
  [6]胡喜海.主体性教育理论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12,(4).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依据本科毕业设计的实际,以TRIZ理论融入模式开展本科毕业设计,在选题阶段、开题阶段、方案设计与结构设计中使用TRIZ理论,对产品进行九屏法分析、功能分析,通过产品S进化曲线确定产品所处的技术发展阶段,确定产品的最终理想解,建立产品的技术矛盾、物理矛盾,应用物-场分析、标准解、效应等进行产品结构设计。通过TRIZ理论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减少了学生的毕业设计雷同问题,激发了学生创新潜能,提
期刊
摘要:毕业设计在培养工科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工程师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江苏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介绍了毕业设计的安排及要求,从学生方面、教师方面以及管理方面分析了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可通过改革指导模式、规范过程文件体系、把关关键节点、严格答辩与成绩评定机制、构建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措施对毕业设计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关键词: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质
期刊
摘要: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是党支部日常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横向”支部设置方式下,如何选拔出党性修养高、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党支部书记,并实施一套科学的党支书培养激励机制,对硕士研究生党支部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开展各项研究生党建工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和培养机制,以切实加强硕士研究生党支书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横向党支部;党支部书记;选拔;培养  作
期刊
摘要:价值观问题正逐渐成为研究当前大学生问题的核心。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择业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婚恋价值观、消费价值观六个维度对当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测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价值观认知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实践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实践教育  作者简介:李新(1988-),男,山东肥城人,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期刊
摘要:信息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在高等物理教育中,将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整合,实施渗透式的信息素养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一个现实途径。立足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毕业论文写作,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信息知识,拓展信息视野,锻炼信息能力,培养信息道德,使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
期刊
摘要:以培养应用性水利类人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目的,分析了“水工建筑物”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水工建筑物”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学生成绩评定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水工建筑物”教学模式。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教学模式;评价模型  作者简介:曹邱林(1965-),男,江苏南通人,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扬州 225009)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要:为全面了解研究生党支部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建工作,主要从党支部自身建设、党支书影响力和党支部活动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利用因素计点法建立党支部影响力因素的评价体系。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得出包含各指标单权重和总权重的权重表。经过分析得出,党支书影响力对党支部影响力的作用最大,主要体现在其权力影响力和个人形象,而党支部活动宣传对党支部影响力的作用最小。最后
期刊
摘要: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作为教师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人文教育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合作精神、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李辉(1969-),女,广西贺州人,贺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广西 贺州 5
期刊
摘要: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要求,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各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思路并进行了实施。设计了与专业课理论教学并行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了金属材料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的平台,形成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型和设计(创新)型”多层次的专业实验体系,并将实践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和专业资格认证。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有效地完成对学生工程能力、创新意识的系统培养。
期刊
摘要: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高校办学的主要目标和历史使命,生源质量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优质生源大战已经不可避免,农林院校生源状况不容乐观。全面分析了当前影响农林院校生源质量的主要因素和南京林业大学的生源现状,提出了提高生源质量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农林院校;生源质量;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潘卫兵(1968-),男,辽宁葫芦岛人,南京林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