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每在皓月当空,周围寂静,心也沉淀的时候,便不由想起很久以前一幕望月的情景。那或许是我初懂人事来,第一次注视那轮亘古的圆月吧。
那时的具体年纪,是不太记得了,总之是很小,走路都蹒跚。小山村没有电,夜晚是宁静的,月光透着圣洁、祥和。还有神秘。一条通往竹林的小径,我光屁股坐在石板上,正痴痴地凝望着天空那轮圆月。硬冷的石板透着寒意,天上的月儿向大地挥洒着她银色的光亮,不知不觉中,我的手已是指向那遥远的月儿。身后传来的咳嗽声让我悚然一惊,专门替死人超度亡魂的二爷,不知什么时候已站在我身后,他缓缓地跟我说,月神是不可以用手去指的,否则她会割你的耳朵下酒吃。我不明白那月亮会怎样来割我的耳朵,但看二爷那庄重的脸色,便也怀了很深的恐惧,在他的指引下,低头对月亮拜了拜,算是赔罪。
那恐惧后来缠绕了我很长时间,我不时会用小手指摸耳朵,没有什么异样,结果慢慢地有点疼有点红肿,便吓得哭起来,跑回去告诉母亲。母亲给涂了点药,很快也就好了。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那时小山村卫生条件不好,手上总是很脏,又常常去摸耳朵,自然便有细菌感染了,小小的皮肤病而已。
但从此以后,再也不敢用手去指月亮了,只是常常望着她出神,月神真有那么神奇吗?
2
小山村是偏僻而贫穷的,没有电,连水也要到一公里远的山脚下去挑,整个村子只有一家供销社买一些日常用品。或许是因为这些缘故吧。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是并无中秋节和吃月饼这些概念的。中秋节只是又一个月圆之夜,我们小孩子可以借了月光,到村外的竹林玩捉迷藏,或者,分成两伙打架,用自做的弹弓互射。
第一次吃月饼,是村里一个在外做官的长辈给的,论起排行来,我们该称他为四爷。听说四爷先前也是个小兵,打仗时班长牺牲了,他自告奋勇代理班长,后来,就当官了。他携家带小回山村过中秋节,扛了两大箱月饼,拆开来分给小村每一户人家。我已经记不起那个中秋节的晚上月亮是否明亮,只记得那晚的月饼是又甜又香。
小时候还有一次吃月饼的经历,给我印象深刻,至今难忘。那并不是中秋节的晚上,月亮仍然很圆。我们家里来了两个客人,是一对夫妇,母亲要我管那妇人叫姑姑。听母亲说,他们是在邻乡做生意,特意到我家来的,还买了很多东西,其中就有一盒包装精美的月饼。后来大家围坐在堂屋里吃月饼,唠一些家常,说着说着那个姑姑就失声哭起来,父亲和母亲也陪着流眼泪。
一直到长大后我才明白,那个姑姑和我的父亲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在那个晚上之前两人是从未见过面的。姑姑是在说起我爷爷时流泪的。其时我爷爷已去世好几年了,爷爷去世的时候她也不知道。
上代的恩恩怨怨,不是我们小辈可以去探明清楚的。虽然自那次之后,我也没有再见过姑姑来我家,但毕竟是血浓于水,多年以后,成年的我,逢年过节,也去邻县拜访那位姑姑,其时姑姑已两鬓如霜。
3
我12岁的时候,便去百里外的城市读书。父母送我到学校后,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会不会想家,一个人离家这么远怕不怕,我当然是很自豪地对他们说不怕。因为在家里受了父亲太多的管束。当初我发奋读书,便也存了一个念头,希望能考到城里去,到城里读书便没有谁可以管束我了。我终于如愿以偿。
在城里读书,学校里流行的是城里的方言,一样与普通话相去甚远。我们来自各个穷乡僻壤,方言也各不相同,湘西南方语言是最杂的,所谓“翻过一座山。又是一种话”,而我们那里的山又是那样连绵不绝。不只是方言的区别,连衣着和肤色,都与城里城郊的学生有很显眼的区别。因了这些缘故,我们常常成为他们欺辱的对象。
受了欺辱,又打不过人家或不敢去打人家时,心里便憋了很多委屈,毕竟年纪尚小。一个人时便不自觉地流出眼泪来。这个时候便特别想家了,想父母,兄弟姐妹,村里的小伙伴,还有家里的土房子,屋后的竹林,放牛的大山……
在学校过中秋节,第一次体会到了中秋节的意义。学校发了月饼,食堂也加了餐,晚上又在礼堂放电影。看完电影出来,夜已经很深了。一轮圆月当空,学校的建筑物和花草树木都披着银色的外衣,有风缓缓吹来,也就有了凉意。我像小时那样静静地凝望着头顶的那轮圆月。想象着同样的月光下,家乡小山村的情景,还有父母坐在家里,是否也在望月,想远在城里读书的儿子。
眼泪,在这个时候,又是不自觉地流淌下来。
4
现在,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离家的距离是更遥远了。而家乡的小山村,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土房子少了,红砖房和楼房也相继出现在村中。一条马路,也弯弯曲曲地拐进村里。电线是早就扯了,电视机也有了,小孩子在晚上不再到竹林去玩,而是围在电视机前看“小燕子”的翻滚腾挪,大白天也有谁家的音箱在震天地响。电话也摆在家中了,有村民外出劳作时,腰里也别有新款的手机。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打工者,用血汗付出所换来的。
我也是村中漂泊在外的众多打工者中的一员,在东莞这个地方呆了五六年了,五六年了,很少回家。家中还是那座老房子,门前或许已长了青草吧。岁月沧桑,人事变更,母亲因心脏病早已躺在屋后的青山上,不再醒来。两个妹妹也在东莞打工,父亲也出来了,与我住在一起。
中秋节的晚上,仍然是一轮圆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举杯共庆,分食月饼,又提着灯笼,上到楼顶,看这异乡的月亮。
这里的夜空,在各色灯光的照射中,是呈现着灰色的,那轮月儿,是冷冷的,清清的,孤单单的,穿行在高远天穹。
这还是我儿时所见的那个要割我的耳朵下酒吃的月亮吗?
是我12岁在小城读书想家时所见的那个月亮吗?
是母亲躺着的那座小山上空的月亮吗?
每在皓月当空,周围寂静,心也沉淀的时候,便不由想起很久以前一幕望月的情景。那或许是我初懂人事来,第一次注视那轮亘古的圆月吧。
那时的具体年纪,是不太记得了,总之是很小,走路都蹒跚。小山村没有电,夜晚是宁静的,月光透着圣洁、祥和。还有神秘。一条通往竹林的小径,我光屁股坐在石板上,正痴痴地凝望着天空那轮圆月。硬冷的石板透着寒意,天上的月儿向大地挥洒着她银色的光亮,不知不觉中,我的手已是指向那遥远的月儿。身后传来的咳嗽声让我悚然一惊,专门替死人超度亡魂的二爷,不知什么时候已站在我身后,他缓缓地跟我说,月神是不可以用手去指的,否则她会割你的耳朵下酒吃。我不明白那月亮会怎样来割我的耳朵,但看二爷那庄重的脸色,便也怀了很深的恐惧,在他的指引下,低头对月亮拜了拜,算是赔罪。
那恐惧后来缠绕了我很长时间,我不时会用小手指摸耳朵,没有什么异样,结果慢慢地有点疼有点红肿,便吓得哭起来,跑回去告诉母亲。母亲给涂了点药,很快也就好了。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那时小山村卫生条件不好,手上总是很脏,又常常去摸耳朵,自然便有细菌感染了,小小的皮肤病而已。
但从此以后,再也不敢用手去指月亮了,只是常常望着她出神,月神真有那么神奇吗?
2
小山村是偏僻而贫穷的,没有电,连水也要到一公里远的山脚下去挑,整个村子只有一家供销社买一些日常用品。或许是因为这些缘故吧。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是并无中秋节和吃月饼这些概念的。中秋节只是又一个月圆之夜,我们小孩子可以借了月光,到村外的竹林玩捉迷藏,或者,分成两伙打架,用自做的弹弓互射。
第一次吃月饼,是村里一个在外做官的长辈给的,论起排行来,我们该称他为四爷。听说四爷先前也是个小兵,打仗时班长牺牲了,他自告奋勇代理班长,后来,就当官了。他携家带小回山村过中秋节,扛了两大箱月饼,拆开来分给小村每一户人家。我已经记不起那个中秋节的晚上月亮是否明亮,只记得那晚的月饼是又甜又香。
小时候还有一次吃月饼的经历,给我印象深刻,至今难忘。那并不是中秋节的晚上,月亮仍然很圆。我们家里来了两个客人,是一对夫妇,母亲要我管那妇人叫姑姑。听母亲说,他们是在邻乡做生意,特意到我家来的,还买了很多东西,其中就有一盒包装精美的月饼。后来大家围坐在堂屋里吃月饼,唠一些家常,说着说着那个姑姑就失声哭起来,父亲和母亲也陪着流眼泪。
一直到长大后我才明白,那个姑姑和我的父亲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在那个晚上之前两人是从未见过面的。姑姑是在说起我爷爷时流泪的。其时我爷爷已去世好几年了,爷爷去世的时候她也不知道。
上代的恩恩怨怨,不是我们小辈可以去探明清楚的。虽然自那次之后,我也没有再见过姑姑来我家,但毕竟是血浓于水,多年以后,成年的我,逢年过节,也去邻县拜访那位姑姑,其时姑姑已两鬓如霜。
3
我12岁的时候,便去百里外的城市读书。父母送我到学校后,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会不会想家,一个人离家这么远怕不怕,我当然是很自豪地对他们说不怕。因为在家里受了父亲太多的管束。当初我发奋读书,便也存了一个念头,希望能考到城里去,到城里读书便没有谁可以管束我了。我终于如愿以偿。
在城里读书,学校里流行的是城里的方言,一样与普通话相去甚远。我们来自各个穷乡僻壤,方言也各不相同,湘西南方语言是最杂的,所谓“翻过一座山。又是一种话”,而我们那里的山又是那样连绵不绝。不只是方言的区别,连衣着和肤色,都与城里城郊的学生有很显眼的区别。因了这些缘故,我们常常成为他们欺辱的对象。
受了欺辱,又打不过人家或不敢去打人家时,心里便憋了很多委屈,毕竟年纪尚小。一个人时便不自觉地流出眼泪来。这个时候便特别想家了,想父母,兄弟姐妹,村里的小伙伴,还有家里的土房子,屋后的竹林,放牛的大山……
在学校过中秋节,第一次体会到了中秋节的意义。学校发了月饼,食堂也加了餐,晚上又在礼堂放电影。看完电影出来,夜已经很深了。一轮圆月当空,学校的建筑物和花草树木都披着银色的外衣,有风缓缓吹来,也就有了凉意。我像小时那样静静地凝望着头顶的那轮圆月。想象着同样的月光下,家乡小山村的情景,还有父母坐在家里,是否也在望月,想远在城里读书的儿子。
眼泪,在这个时候,又是不自觉地流淌下来。
4
现在,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离家的距离是更遥远了。而家乡的小山村,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土房子少了,红砖房和楼房也相继出现在村中。一条马路,也弯弯曲曲地拐进村里。电线是早就扯了,电视机也有了,小孩子在晚上不再到竹林去玩,而是围在电视机前看“小燕子”的翻滚腾挪,大白天也有谁家的音箱在震天地响。电话也摆在家中了,有村民外出劳作时,腰里也别有新款的手机。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打工者,用血汗付出所换来的。
我也是村中漂泊在外的众多打工者中的一员,在东莞这个地方呆了五六年了,五六年了,很少回家。家中还是那座老房子,门前或许已长了青草吧。岁月沧桑,人事变更,母亲因心脏病早已躺在屋后的青山上,不再醒来。两个妹妹也在东莞打工,父亲也出来了,与我住在一起。
中秋节的晚上,仍然是一轮圆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举杯共庆,分食月饼,又提着灯笼,上到楼顶,看这异乡的月亮。
这里的夜空,在各色灯光的照射中,是呈现着灰色的,那轮月儿,是冷冷的,清清的,孤单单的,穿行在高远天穹。
这还是我儿时所见的那个要割我的耳朵下酒吃的月亮吗?
是我12岁在小城读书想家时所见的那个月亮吗?
是母亲躺着的那座小山上空的月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