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二、创设游戲情境,激发求知欲望。三、创设交流情境,有效合作探究。四、创设竞赛情境,促使学生乐学。
关键词:有效、情境、策略
“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克服厌学情绪。而在我们的实际课堂中,情境创设存在着不同的弊端,如创设情境过分追求形式化、不注重实际或过分依赖课件等现象。浙江省教研员斯苗儿老师说的好:“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时才叫好情境,否则,一切花哨的形式都是多余”。因此只有入境,才能生情。以下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并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是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以现实生活素材为内容的生活情境。如在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的0”一课时,我根据教材主题图创设了《西游记》中“蟠桃会”的情境,《西游记》的故事学生耳熟能详,而且对故事情节都很感兴趣。通过我绘声绘色的讲述,七仙女到蟠桃园摘桃子,人人都空手而归。引导学生列式,很容易理解0×7=0。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二是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如在认识长度单位时,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一个重要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1米、1厘米、1毫米、1分米的认识和理解。学完后除了教材提供的资源外,教师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一找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毫米、1分米有多长。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身体部位发现1米大约两臂伸开的距离、1厘米大约是食指的宽度、1分米大约是1拃。1毫米大约是指甲盖的厚度。为后续学习估测打下了基础。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兴趣”对学习的效果起决定作用,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每一个细胞。美国教育家教授柯普兰提出:“儿童对数概念理解必须由儿童自己获得,教师的责任是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创设游戏情境,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既然儿童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创设游戏情景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极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就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了“摸球游戏”。四人为一小组,按照活动要求记录员做好记录。每个袋子里各装了8个球,一个袋里放的8个全是红球,一个袋里放的有红球、黑球和黄球。每个同学一次只能摸一个球,看一看是什么颜色的球,摸好后继续把球放进袋子里,另一个同学继续摸。活动结束后,每一个小组汇报摸球结果,教师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实践告诉我们,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均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被调动起来。
三、创设交流情境,有效合作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探讨研究,有利于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想法,对知识的学习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情境的创设要以有效为起点,以合作探究为重点,选择合理的情境素材,精心选择情境过程,让课堂走出“浮华”,收获“实效”。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首先让学生理解二分之一。我设计了以2人一组“分学具”,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探究这一问题的情境。分东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让学生参与分一分,体验平均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当分到一个圆形纸片时,两个人怎么分?学生自然想到平均分成两半。很自然的导入分数的认识。再通过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深入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增强了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发挥集体的智慧,真正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四、创设竞赛情境,促使学生乐学。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主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因此,在课堂中创设竞赛情境,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并在活动中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如低年级的口算教学,对后续的学习影响较大,在平时的训练中较枯燥。为了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达到训练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通常把它设计成“夺红旗”、“擂台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通过抢答、口算比赛,评比出班级的口算冠军、口算明星。这样,在蕴涵数学韵味的竞赛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学得愉悦,快乐。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学困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数学活动,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何美福.中国校外教育.2017(13)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马国强.求知导刊.2019(41)
关键词:有效、情境、策略
“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克服厌学情绪。而在我们的实际课堂中,情境创设存在着不同的弊端,如创设情境过分追求形式化、不注重实际或过分依赖课件等现象。浙江省教研员斯苗儿老师说的好:“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时才叫好情境,否则,一切花哨的形式都是多余”。因此只有入境,才能生情。以下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并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是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以现实生活素材为内容的生活情境。如在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的0”一课时,我根据教材主题图创设了《西游记》中“蟠桃会”的情境,《西游记》的故事学生耳熟能详,而且对故事情节都很感兴趣。通过我绘声绘色的讲述,七仙女到蟠桃园摘桃子,人人都空手而归。引导学生列式,很容易理解0×7=0。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二是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如在认识长度单位时,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一个重要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1米、1厘米、1毫米、1分米的认识和理解。学完后除了教材提供的资源外,教师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一找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毫米、1分米有多长。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身体部位发现1米大约两臂伸开的距离、1厘米大约是食指的宽度、1分米大约是1拃。1毫米大约是指甲盖的厚度。为后续学习估测打下了基础。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兴趣”对学习的效果起决定作用,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每一个细胞。美国教育家教授柯普兰提出:“儿童对数概念理解必须由儿童自己获得,教师的责任是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创设游戏情境,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既然儿童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创设游戏情景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极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就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了“摸球游戏”。四人为一小组,按照活动要求记录员做好记录。每个袋子里各装了8个球,一个袋里放的8个全是红球,一个袋里放的有红球、黑球和黄球。每个同学一次只能摸一个球,看一看是什么颜色的球,摸好后继续把球放进袋子里,另一个同学继续摸。活动结束后,每一个小组汇报摸球结果,教师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实践告诉我们,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均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被调动起来。
三、创设交流情境,有效合作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探讨研究,有利于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想法,对知识的学习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情境的创设要以有效为起点,以合作探究为重点,选择合理的情境素材,精心选择情境过程,让课堂走出“浮华”,收获“实效”。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首先让学生理解二分之一。我设计了以2人一组“分学具”,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探究这一问题的情境。分东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让学生参与分一分,体验平均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当分到一个圆形纸片时,两个人怎么分?学生自然想到平均分成两半。很自然的导入分数的认识。再通过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深入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增强了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发挥集体的智慧,真正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四、创设竞赛情境,促使学生乐学。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主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因此,在课堂中创设竞赛情境,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并在活动中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如低年级的口算教学,对后续的学习影响较大,在平时的训练中较枯燥。为了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达到训练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通常把它设计成“夺红旗”、“擂台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通过抢答、口算比赛,评比出班级的口算冠军、口算明星。这样,在蕴涵数学韵味的竞赛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学得愉悦,快乐。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学困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数学活动,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何美福.中国校外教育.2017(13)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马国强.求知导刊.20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