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在数学课堂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例如,教学 “可能性”时,可设计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分别设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黄球为一等奖,摸到绿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教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二、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1.走进生活,学习数学
在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数学活动引向学生身边、校园、校外。开展数学活动,从书本走向生活。
例如,教学“位置与顺序”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以活动的形式来完成教学。教师让学生分成五人一组,一个人站中间,其余四人围一圈,让中间学生说一说自己前后左右分别站着谁,或者是哪位同学站在你的前面或后面或左面或右面。做完这组活动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50米短跑比赛,让学生观察参加比赛同学的排名顺序,并说一说谁在谁前,谁在谁后。这样教学,把知识融入活动中,不但让学生学到了新知,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借助生活,理解数学
很多生活中的事或现象,学生还没有经历,体验不深,无法完全跟上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来呈现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改造和替换。
如第十册“统计表”中的例题是“东山村总收入和村办企业收入”的统计。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大,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本校或是家里的水费、电费、电话费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由于这些数据都是学生亲手收集到的真实的生活材料,因此他们对制作统计表、分析情况特别感兴趣。这样对教学内容小小的改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且化难为易。
三、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努力挖掘有价值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也就是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相结合,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1.作业的布置要贴近于生活
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可在课前向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购买学习用品时,注意观察一支圆珠笔、一支铅笔和一本练习本的标价,并模仿书写下来。教学时就可以请学生将书写的标价拿出来,并指定一位学生仿写在黑板上。
一支圆珠笔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
1.25元0.80元0.25元
接着,教师指出标价中的“元”是货币单位,如果把货币单位“元”擦去,就得到一些数:
1.25 0.80 0.25
像这样的数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的数,它们叫做小数,从而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数字由整数发展到小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在教学中,利用学生所接触的商品标价引入,就会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
2.让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把新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后,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教学完“元、角、分”后,教师可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教师可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购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可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关系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总之,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使他们更加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乃至发展数学。
(责编陈剑平)
一、在数学课堂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例如,教学 “可能性”时,可设计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分别设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黄球为一等奖,摸到绿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教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二、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1.走进生活,学习数学
在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数学活动引向学生身边、校园、校外。开展数学活动,从书本走向生活。
例如,教学“位置与顺序”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以活动的形式来完成教学。教师让学生分成五人一组,一个人站中间,其余四人围一圈,让中间学生说一说自己前后左右分别站着谁,或者是哪位同学站在你的前面或后面或左面或右面。做完这组活动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50米短跑比赛,让学生观察参加比赛同学的排名顺序,并说一说谁在谁前,谁在谁后。这样教学,把知识融入活动中,不但让学生学到了新知,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借助生活,理解数学
很多生活中的事或现象,学生还没有经历,体验不深,无法完全跟上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来呈现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改造和替换。
如第十册“统计表”中的例题是“东山村总收入和村办企业收入”的统计。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大,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本校或是家里的水费、电费、电话费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由于这些数据都是学生亲手收集到的真实的生活材料,因此他们对制作统计表、分析情况特别感兴趣。这样对教学内容小小的改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且化难为易。
三、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努力挖掘有价值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也就是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相结合,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1.作业的布置要贴近于生活
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可在课前向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购买学习用品时,注意观察一支圆珠笔、一支铅笔和一本练习本的标价,并模仿书写下来。教学时就可以请学生将书写的标价拿出来,并指定一位学生仿写在黑板上。
一支圆珠笔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
1.25元0.80元0.25元
接着,教师指出标价中的“元”是货币单位,如果把货币单位“元”擦去,就得到一些数:
1.25 0.80 0.25
像这样的数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的数,它们叫做小数,从而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数字由整数发展到小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在教学中,利用学生所接触的商品标价引入,就会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
2.让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把新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后,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教学完“元、角、分”后,教师可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教师可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购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可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关系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总之,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使他们更加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乃至发展数学。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