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差异与国际产能合作绩效:机制、效用与条件

来源 :国际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ngdetia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国和东道国金融发展差异决定着双边国际产能合作绩效。本文通过构建数理模型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而金融发展差异对双边国际产能合作绩效产生不同影响。本文选取2003—2016年59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GMM与面板门限回归方法实证检验发现:对母国和东道国而言,不同的国际产能合作方式、金融发展差异以及二者的共同作用产生不同的国际产能合作绩效;合作国家的开放度、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增长率以及政府支出也会影响双边绩效;机制检验发现,技术吸收能力对母国和东道国合作绩效的影响也不同;金融发展差异的弹性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产生较高的合作绩效。
其他文献
当前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持续增加,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伴随新兴经济体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其债务规模也在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受到国际关注。特别是2008年以来,希腊等新兴经济体债务危机频频发生,对世界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研究构建新兴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预警系统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本文阐述债务危机形成机理和影响,梳理债务危机相关理论和文献;讨论债务危机预警手段及相关标准选择,总结归纳多种研究模型和方法的优缺点,并说明本文采用Logit模型研究问题的依据和
本文将银行内部创新因素和外部创新环境引入银行风险承担研究框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创新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创新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呈现"U型"的关系,适度创新能够弱化银行风险承担,过度创新会加剧银行风险承担。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创新对非五大行具有当期和滞后的双重影响,而对五大行仅具有当期效应。外部创新对五大行具有当期和滞后的双重影响,而对非五大行的当期影响不显著。企业还款能力、银行贷款质量和创新资产规模是创新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重要中介机制。此外,五大行对创新的敏感性小于非五大行,五大
作为金融科技创新模式之一,P2P网贷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重要渠道,探索如何通过P2P网贷治理"麦克米伦缺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金融科技创新为视角,以长尾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的博弈模型,讨论P2P网贷利率形成机制,并选取相关的面板数据,检验P2P网贷综合利率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创新通过发挥普惠效应并形成普惠价值,服务小微企业融资。借贷双方的力量对比是影响P2P网贷利率的重要因素。合规的P2P网贷有助于缩小"麦克米伦缺口",成为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P2P从201
本文采用系统性风险度量新指标LASSO-ΔCoVaR,构建全样本时期及各极端时期全球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传递网络,考察全球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传递水平及结构特征,并着重对极端状态下的风险传递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无论风险输入水平还是风险输出水平,不同股市的动态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波动幅度迥然不同,且单个股市风险输出水平的波动幅度远大于风险输入水平;第二,成熟经济体经济基本面恶化往往会增强其股市的系统性风险贡献,而新兴经济体则不同;第三,法国、荷兰、中国香港、德国和英国股市的风险溢出水平较高,同其他股市间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美联储货币政策势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非线性溢出效应。本文在新凯恩斯开放宏观经济框架下构建理论模型,利用贝叶斯估计和数值模拟,分析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非线性冲击效应,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在面对冲击时的应对措施。研究发现:第一,非线性影响现象体现在美联储增发货币的数量型宽松货币政策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冲击,影响幅度较大;美联储降息的价格型宽松货币政策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有利冲击,影响幅度较小。第二,非线性影响传导机制体现在美联储数量型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中美汇率,由经常账户对中国经济产生传导作用;
本文在投入产出模型基础上构建测度一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指标。整体来看,2000—2014年42个样本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绝对值呈上升趋势。与世界平均水平和美国相比,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绝对值较高,但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指数较低,表明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存在一定“脱实向虚”发展特征。本文进一步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实证检验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实体经济GVC地位越高,越能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影响在OECD国家更为显著。第二,金融发展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关系在高金融发展水平国家表现为
本文基于微观视角,从企业的融资成本、净收益和风险等多个层面,探索贸易摩擦背景下美国利率调整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机理与影响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美国的利率调整对中国企业具有负向影响,造成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净收益下降和风险上升;贸易摩擦抑制了中国企业的发展;美国利率调整与贸易摩擦的影响效果具有异质性特征,非国有企业、制造业和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受损更加严重。建议中国央行加大定向调控的力度,关注实体企业发展,利用灵活多样的定向调控引导资金流向受影响较大的行业与产业。同时,加大对非国有企业、制造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支持
本文聚焦债务与经济危机的关系,总结债务问题与危机爆发之间关联的背后机理,通过构建跨国面板Logit模型,从实证角度探究债务/GDP水平及波动对经济危机发生概率的影响。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第一,私人部门债务累积将提升危机发生概率,而政府部门债务累积在一定阶段内有助于降低危机发生概率。第二,各部门债务(包括总债务、私人债务、政府债务及外债等)/GDP水平在短期内过快上升或下降均会提高危机发生概率。第三,债务/GDP水平在短期内过快上升或下降对危机发生概率的影响程度高于债务/GDP水平本身。基于实证结果及相关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均能够对影子银行进行逆周期调节,但其影响机制不同。本文使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对影子银行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仅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不能限制影子银行规模的增长及其对企业贷款利率的下降。第二,仅使用宏观审慎政策大幅减少了影子银行的规模,提升了影子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但对影子银行发展的限制作用过大。第三,偏紧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对影子银行限制的叠加效果较强,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对影子银行的规模及其向企业贷款价格的
本文选取2013—2018年中国110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对盈余管理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探究其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第一,盈余管理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促进作用。银行通过降低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规模来提升盈余管理程度,由此引发银行信贷扩张,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第二,盈余管理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异质性影响。相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盈余管理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力度更大。第三,提高银行审计质量会加剧盈余管理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相对于震慑效应而言,高质量的银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