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参与编剧了45部以上影视剧
他有一支“编剧别动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
他是余飞
在这里,他秣马厉兵
预知编剧技巧和影视行业“那些事儿”
且看“飞说不可”
余飞
著名编剧,主要作品为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重案六组》第三、四部。现任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电影家协会编剧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现在有些题材被大家归为禁忌之列,但现实题材好像非常红火,属于大热门。但仅此一种类型被广泛开发,导致同质化和跟风严重,让人不免觉得,我们的题材范围似乎非常窄了。
其实,作者介入每一种题材之前,都要想好,要如何在里面挖掘?换言之,每种题材都可大可小,可宽可窄,虽然不同的写法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和介入,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有必要在创作之初弄清这些题材可以有哪些操作类型?只有分清楚了,才有可能定位准确,才有可能进行不同类型的融合,否则,胡子眉毛一把抓,就会导致风格不统一,或者焦点发虚,表达出现歧义。
就我个人的创作经验而言,在现实题材创作领域,可以从“点、线、面、体”四个出发点来归纳题材类型。
点
2003年左右我写了一个20集的爱情悬疑剧《人人都说我爱你》,播出时改名《爱的就是你》,现在看起来是比较幼稚单薄的,但是在现实题材中间,它有个不同之处:它用悬疑的手法写了一个爱情故事。就像破案一样,写的是男一号寻找他初恋情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点像警匪片、爱情剧、话题剧等剧合成的东西,虽然做出来并不能看出有这样的厚度,但是就文本来分析,它还是具有以上几种剧的特征的。说到底,这个故事其实是在讨论一个点,就是在情感关系中,在爱情上面是否需要执着?如果你能执着、能坚守一份情感,最后就能获得成功,获得一段美好的情感或者一段姻缘。
其实讲的是这么一个点。
我举这个例子是什么意思呢?是从题材的选择方面来讲,这是从一个点开始选择的。
一个点也能生发出二三十集的故事。像现在很多人写的话题剧,比如高璇宝茹写的《我的青春谁做主》,这种剧其实一上来就把主题点明了,把这个戏要干什么点明了,这属于话题剧,从一个点出发的。还有,像《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名字一听就知道有一个话题在里面,就是从一个点出发的。
线
因为我是学理科的,所以我喜欢从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来讲,刚才讲从一个点来选择题材,这是成立的。下面我们讲“线”。
“线”,不是说从一个话题或者从一个点来讲,可能是从两个点开始的,两点能连起来一条直线。当然三个点也行,但三个点它一定会形成两两对立或融合的关系,其实最终还是两个点,两个点就形成一个对立的关系。我们有很多戏都是双雄对决,或者两个家庭、两个男人、两个女人,都能形成这种对决的关系。
我写过一部反映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影响的剧《紧急链接》,讲的是一个工厂里,一个混得挺好与一个混得挺差的工友之间的敌对关系,也就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矛盾关系。两家人相互瞧不起,他们两个孩子在学校里面也相互矛盾,最后变成了这两个点的PK,就是穷人家和富人家PK。
长辈是有这种对立关系,他们的孩子从虚拟网络世界到真实世界也是这种PK的关系。而且他们在这一条直线上,在一个圆点的两侧,穷的在左边,富的在右边,在这种PK中,他们的身份互换了,富的变穷,穷的变富了,这个落差让这两个家庭以及孩子之间的关系突然间改变了,所以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这就是有两个对立面的写法,我觉得是一种线性写法,就是在一条线上两个对象互相对决,斗智斗勇,也会互相爱慕互相帮助,反正都是这种类型。
面
面比点和线组成的题材更宽泛一些,表现的面会更广一些,不像前面只集中在一个家庭或者两个家庭的对决。
到了面这个层面我也有一个创作的例子,我和李晓兵老师合作写过一个剧叫《外乡人》。
该剧的关注重点是“外地人”客居在都市中的生活状态,将外来人群与本地居民相处融合的过程加以细致的展现,从小人物生活变化及凡人小事入手,从1999年到2008年约十年间的巨大变化为背景编织而成。
剧中的人物来自四面八方,地域遍及东北、山东、河南、陕西、上海、四川、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内蒙古……他们当中有为挣钱养家靠拣垃圾为生的善良东北女人大徐;有为给妻子治病来上海的河南小包工头谢长发;有一心想谋得一个上海户口却屡屡碰壁的江苏籍裁缝陆文昌;有为了女儿受到更好教育从湖南小城市来上海的孤傲父亲王冬至;有为爱情为理想来上海拼搏的山东小伙蛐蛐;有为寻找母亲从内蒙古奔赴上海的帅气小伙轮子;有为供弟弟读书给母亲治病来上海打工的四川姑娘叶子;也有如李宝根这样,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同时又透着善良和热情的上海本地人……
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背负着各自不同的压力和梦想,汇聚到上海这个大都市,汇聚在南浔街134号大院,他们在异乡经历着十年社会变迁,历经坎坷,屡遭磨难,为了实现自我、实现梦想,倔强而坚强地打拼着,生活着。
这部剧反映的是这个阶层在城市里怎么谋生、生存、生活的。这个题材的写法就完全不一样,从结构上来讲像是散文式的写法,没有核心的人物,没有特别核心的故事,也没有像复仇之类的强烈的主线,这里没有,它就是表现这一群人的生活层面,一个生活阶段。
这种题材,显然是表现了一个“面”。
体
“点线面体”,“体”当然是最难的,我认为自己还没有完成过这样的题材。
“体”是有纵深感和历史感的,比较厚重,我觉得现当代题材里面,高满堂老师的《温州一家人》比较有代表性。
该剧倒没有写多大的层面,没有写我刚才说的外乡人那种几十个人物群像,他只写了一家人,但是这一家人从改革开放初期,从1981年开始,我估计跨度一直可以延伸到现在,纵深感和范围涵盖特别广。
从改革开放刚开始,还有投机倒把那些罪名的时候就开始写,到现在,写这一家四个人不同的人生轨迹,而且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经历,我觉得这种叙事方式很困难,我自己是驾驭不了。
故事一开始四个人就陆续分开了,各走各的路。作为女一号的阿雨,甚至参与两伊战争,这完全是匪夷所思的中国当代题材,居然让一个弱女子走入了外国的战争之中。
但这都是真实的,这完全是一个立体的故事,有笼罩全球的野心。她代表的是一个有毅力的、有韧性的中国人的符号。
而且这个符号是从最底层、从收垃圾开始运作的。如果我们要对号入座的话,什么人不可以对号?这些人的最低点已经到最底层收垃圾,一直做到最大,在国外包下几十万平方米的仓库成立商业中心,一直做到商业的最高层,人家都经历过了。
所以,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只要是诚实的、凭良心工作的,除了贪官污吏以外,都能在这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作品,它涵盖了从改革开放一直到现今社会,从一个小山村开始到全中国甚至全球。这样的作品我觉得就是属于比较厚重有纵深感的,立体地描述了一个民族的奋斗史,可以用“体”来概括。
综上所述,四种不同出发点的题材,虽然相互之间可以介入和融合,但却无法完全相互代替。比如,大题材里不妨也有话题性加入,小题材里不妨也有大题材的某个局部,但论述某一个话题的剧集,不可能代替囊括一个时代画卷的剧集。所以,当你遇到打动你的人或事的时候,你可以从一个点入手,也可以从一条线入手,也可以从与之相关的面入手,甚至可以从其生活的整体人文环境来入手,以此来决定题材的走向和故事的整体架构。切记不可以一会儿从这儿入手,一会儿从那儿入手,那样讲出来的故事,很可能会成为“四不像”。
他有一支“编剧别动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
他是余飞
在这里,他秣马厉兵
预知编剧技巧和影视行业“那些事儿”
且看“飞说不可”
余飞
著名编剧,主要作品为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重案六组》第三、四部。现任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电影家协会编剧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现在有些题材被大家归为禁忌之列,但现实题材好像非常红火,属于大热门。但仅此一种类型被广泛开发,导致同质化和跟风严重,让人不免觉得,我们的题材范围似乎非常窄了。
其实,作者介入每一种题材之前,都要想好,要如何在里面挖掘?换言之,每种题材都可大可小,可宽可窄,虽然不同的写法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和介入,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有必要在创作之初弄清这些题材可以有哪些操作类型?只有分清楚了,才有可能定位准确,才有可能进行不同类型的融合,否则,胡子眉毛一把抓,就会导致风格不统一,或者焦点发虚,表达出现歧义。
就我个人的创作经验而言,在现实题材创作领域,可以从“点、线、面、体”四个出发点来归纳题材类型。
点
2003年左右我写了一个20集的爱情悬疑剧《人人都说我爱你》,播出时改名《爱的就是你》,现在看起来是比较幼稚单薄的,但是在现实题材中间,它有个不同之处:它用悬疑的手法写了一个爱情故事。就像破案一样,写的是男一号寻找他初恋情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点像警匪片、爱情剧、话题剧等剧合成的东西,虽然做出来并不能看出有这样的厚度,但是就文本来分析,它还是具有以上几种剧的特征的。说到底,这个故事其实是在讨论一个点,就是在情感关系中,在爱情上面是否需要执着?如果你能执着、能坚守一份情感,最后就能获得成功,获得一段美好的情感或者一段姻缘。
其实讲的是这么一个点。
我举这个例子是什么意思呢?是从题材的选择方面来讲,这是从一个点开始选择的。
一个点也能生发出二三十集的故事。像现在很多人写的话题剧,比如高璇宝茹写的《我的青春谁做主》,这种剧其实一上来就把主题点明了,把这个戏要干什么点明了,这属于话题剧,从一个点出发的。还有,像《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名字一听就知道有一个话题在里面,就是从一个点出发的。
线
因为我是学理科的,所以我喜欢从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来讲,刚才讲从一个点来选择题材,这是成立的。下面我们讲“线”。
“线”,不是说从一个话题或者从一个点来讲,可能是从两个点开始的,两点能连起来一条直线。当然三个点也行,但三个点它一定会形成两两对立或融合的关系,其实最终还是两个点,两个点就形成一个对立的关系。我们有很多戏都是双雄对决,或者两个家庭、两个男人、两个女人,都能形成这种对决的关系。
我写过一部反映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影响的剧《紧急链接》,讲的是一个工厂里,一个混得挺好与一个混得挺差的工友之间的敌对关系,也就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矛盾关系。两家人相互瞧不起,他们两个孩子在学校里面也相互矛盾,最后变成了这两个点的PK,就是穷人家和富人家PK。
长辈是有这种对立关系,他们的孩子从虚拟网络世界到真实世界也是这种PK的关系。而且他们在这一条直线上,在一个圆点的两侧,穷的在左边,富的在右边,在这种PK中,他们的身份互换了,富的变穷,穷的变富了,这个落差让这两个家庭以及孩子之间的关系突然间改变了,所以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这就是有两个对立面的写法,我觉得是一种线性写法,就是在一条线上两个对象互相对决,斗智斗勇,也会互相爱慕互相帮助,反正都是这种类型。
面
面比点和线组成的题材更宽泛一些,表现的面会更广一些,不像前面只集中在一个家庭或者两个家庭的对决。
到了面这个层面我也有一个创作的例子,我和李晓兵老师合作写过一个剧叫《外乡人》。
该剧的关注重点是“外地人”客居在都市中的生活状态,将外来人群与本地居民相处融合的过程加以细致的展现,从小人物生活变化及凡人小事入手,从1999年到2008年约十年间的巨大变化为背景编织而成。
剧中的人物来自四面八方,地域遍及东北、山东、河南、陕西、上海、四川、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内蒙古……他们当中有为挣钱养家靠拣垃圾为生的善良东北女人大徐;有为给妻子治病来上海的河南小包工头谢长发;有一心想谋得一个上海户口却屡屡碰壁的江苏籍裁缝陆文昌;有为了女儿受到更好教育从湖南小城市来上海的孤傲父亲王冬至;有为爱情为理想来上海拼搏的山东小伙蛐蛐;有为寻找母亲从内蒙古奔赴上海的帅气小伙轮子;有为供弟弟读书给母亲治病来上海打工的四川姑娘叶子;也有如李宝根这样,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同时又透着善良和热情的上海本地人……
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背负着各自不同的压力和梦想,汇聚到上海这个大都市,汇聚在南浔街134号大院,他们在异乡经历着十年社会变迁,历经坎坷,屡遭磨难,为了实现自我、实现梦想,倔强而坚强地打拼着,生活着。
这部剧反映的是这个阶层在城市里怎么谋生、生存、生活的。这个题材的写法就完全不一样,从结构上来讲像是散文式的写法,没有核心的人物,没有特别核心的故事,也没有像复仇之类的强烈的主线,这里没有,它就是表现这一群人的生活层面,一个生活阶段。
这种题材,显然是表现了一个“面”。
体
“点线面体”,“体”当然是最难的,我认为自己还没有完成过这样的题材。
“体”是有纵深感和历史感的,比较厚重,我觉得现当代题材里面,高满堂老师的《温州一家人》比较有代表性。
该剧倒没有写多大的层面,没有写我刚才说的外乡人那种几十个人物群像,他只写了一家人,但是这一家人从改革开放初期,从1981年开始,我估计跨度一直可以延伸到现在,纵深感和范围涵盖特别广。
从改革开放刚开始,还有投机倒把那些罪名的时候就开始写,到现在,写这一家四个人不同的人生轨迹,而且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经历,我觉得这种叙事方式很困难,我自己是驾驭不了。
故事一开始四个人就陆续分开了,各走各的路。作为女一号的阿雨,甚至参与两伊战争,这完全是匪夷所思的中国当代题材,居然让一个弱女子走入了外国的战争之中。
但这都是真实的,这完全是一个立体的故事,有笼罩全球的野心。她代表的是一个有毅力的、有韧性的中国人的符号。
而且这个符号是从最底层、从收垃圾开始运作的。如果我们要对号入座的话,什么人不可以对号?这些人的最低点已经到最底层收垃圾,一直做到最大,在国外包下几十万平方米的仓库成立商业中心,一直做到商业的最高层,人家都经历过了。
所以,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只要是诚实的、凭良心工作的,除了贪官污吏以外,都能在这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作品,它涵盖了从改革开放一直到现今社会,从一个小山村开始到全中国甚至全球。这样的作品我觉得就是属于比较厚重有纵深感的,立体地描述了一个民族的奋斗史,可以用“体”来概括。
综上所述,四种不同出发点的题材,虽然相互之间可以介入和融合,但却无法完全相互代替。比如,大题材里不妨也有话题性加入,小题材里不妨也有大题材的某个局部,但论述某一个话题的剧集,不可能代替囊括一个时代画卷的剧集。所以,当你遇到打动你的人或事的时候,你可以从一个点入手,也可以从一条线入手,也可以从与之相关的面入手,甚至可以从其生活的整体人文环境来入手,以此来决定题材的走向和故事的整体架构。切记不可以一会儿从这儿入手,一会儿从那儿入手,那样讲出来的故事,很可能会成为“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