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有名人,每个行业也都有成功的秘笈。有人说这个秘笈是心无旁骛,有人说这个秘笈是与世无争,还有人说这个秘笈是战胜自我。那到底是什么呢?大师级的成功秘笈又是什么呢?
含着石头练说话的中央名嘴—白岩松
相关专业连接:播音主持艺术
就业方向:电台主持人、电视台主持人、影视配音
求学点评:看了白岩松的第一次主持,他主管领导曾说过:“咱们当时够大胆的,这就给放出去了。”但事实证明了领导当初的“草率”实为慧眼识珠,古有演讲家德摩斯梯尼含石头练朗诵,今有白岩松含石头练普通话,不同的成就都需要付出相同的努力。
严谨的修辞,精准的发音,敏捷的思维还有凝练的表达,这就是央视名嘴——白岩松。他主持过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澳门回归等大型现场直播节目,还参与策划并主持《焦点访谈》、《中国之路》等节目。由于主持风格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曾获“中国播音与主持”大奖特等奖、“中国金话筒”奖、第九届长江韬奋奖、中国电视榜 “最佳时评节目主持人”奖等奖项。
但是在他光鲜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辛酸呢?由于白岩松不是学播音出身,主持节目时经常发音不准,读错字。当时,台里有规定,主持人、播音员念错一个字罚50元。有一个月,白岩松不仅被罚光了工资,而且还倒欠栏目组几十块钱。当时,白岩松是从《中国广播报》借调到中央电视台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就要被退回去,这是好强的白岩松不能接受的。那段时间,白岩松的神经就像拉得满满的弓,常常睡不着觉。
为了能尽快适应台里和观众的要求,白岩松每天都要练习普通话。他从字典里把一些生僻的字和多音字挑出来,注上拼音,然后反复朗读,甚至在嘴里含一颗石头,练习绕口令,不仅如此,他还找一些国外的脱口秀节目来学习……
机敏和语言犀利本来就是白岩松的优势,加上经过练习后的一口流利普通话,白岩松终于在栏目组站稳了脚跟。而《东方时空》也在全国上下赢得了观众们的支持和喜爱,成为中央电视台最有影响的专题性栏目。也就在这一年,白岩松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两年后,白岩松获得了“金话筒”奖。
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
相关专业连接:汉语言、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就业方向:作家、文秘、记者、编辑
求学点评:阳关大道与独木桥,一直为我们争论优劣。韩寒坚持数学只需要学到初二,不做“全才”只做“人才”;无独有偶,郑渊洁妈妈说“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或许我们一直在冲着热门专业去的时候,只想走别人开辟出来的阳关大道,却忽略了能“一家独大”的独木桥。
说起郑渊洁,在青少年读者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自信快乐的皮皮鲁和鲁西西、勇敢聪明的舒克和贝塔都是他笔下塑造的形象。他曾获得“中华慈善楷模奖”、希望工程“特别贡献奖”、中国红十字会“爱心贡献奖”等奖项,更是首个获得联合国“国际版权创意金奖”的中国人。
然而“郑大王”的文学路也不是一片通途的。小时候的“郑大王”也是一个“刺头”,有一次老师要同学们写“先起的鸟儿有虫子吃”的作文时,他却写了“先起的虫子被鸟儿吃”。他的意思就是作为鸟儿,先起来有好处;作为虫子就不行了,先起来就有被吃的危险。老师对这个跑题的作文很是生气,公开批评他。郑渊洁却以在课堂上拉响鞭炮的方式来对抗老师,从此,郑渊洁也就被开除了,结束了学校生活。
幸运的是郑渊洁有一个好妈妈。妈妈经常鼓励他,让他能够“独辟蹊径”,说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也就是说别人都去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了,要做别人不做的。
后来的日子,他父亲就在家中教他一些东西,郑渊洁的15岁到19岁是在军队中度过的,复员之后,被分配到一个工厂当水泵工人,他的任务就是每天上班开水泵、下班关水泵,很是轻松。但是,郑渊洁却不想一辈子这样过,他想要自己活得好一些,要证明自己有用。于是自己也萌生了写作的念头,最开始是写诗,写了好几百首,然后往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都邮寄投稿。而能够收到的却是一封封退稿信。就在失望的时候,陕西的一家报纸发表了他的一首短诗。让他第一次感到了成功,也让他开始反思。觉得写诗,或者写散文,自己是不能和其他人比。又想起了妈妈的教导“人多的地方不能去”,于是他就开始写别人不写的童话。开始的情况一样,写了很多,都是被退。有一次拿着退稿想扔掉的时候,母亲发现了,读了之后,觉得不错,就将稿子寄给自己认识的一个陕西出版社的编辑。稿子得到了编辑的认可,又推荐到了北京少年儿童读物的编辑。在做了一些修改之后,第一个童话作品就出版了。
从此之后,他找到了自信,后来写的童话全都发表了。一代童话大王就此开始建立自己的童话王国。
史学大家——阎崇年
相关专业连接:历史学、世界历史学
就业方向: 教师、科研人员、编辑
求学点评:常说做学问要学会“耐得住寂寞”,这个寂寞可能是治学蜀道上的形单影只,也可能是理念信仰得不到认可的孤独,但只要自己坚定理想,又何惧晚来风急呢。阎崇年的例子是最好的证明: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他或许不是《百家讲坛》最优秀的主讲,但他一定是最有影响力的主讲之一。他以《清十二帝疑案》的精彩演讲,一度将《百家讲坛》的收视率推到央视栏目之首。《清十二帝疑案》也被美誉为“第一坛好酒”。随后,明亡清兴60年、讲康熙、聊雍正……一坛坛凭借渊博学识酿成的“好酒”让阎崇年成为崇敬者心中的“明星学者”。
1934年4月24日,阎崇年出生在山东省蓬莱市的解宋营村,在这个半渔半农的村子一直生活到15岁。也正是在村里,阎崇年开始上学读书,也初次接触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上世纪60年代初期,他从北师大历史系毕业后,工作还未稳定,就被下放到北京南口农场改造。在劳动改造期间他仍忙里偷闲地阅读史学方面的线装书。这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很快就有领导根据举报找他谈话,阎崇年说自己不想丢掉所学专业,但当时的历史书都是线装书……为了不给别的群众生产带来不利影响,领导干脆给他排个夜班,白天在房间里,晚上抽空儿都可以看书,不影响人!
有一次,时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前身)历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主任的杨向奎,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接待了从南口农场来的阎崇年,在与位青年谈话的字里行间,他隐隐然感受到了一个史学才俊勃发的光芒。
这次见面后半个月,阎崇年接到杨向奎的来信,信上的大意是,在北京研究清史有巨大的不可复制的优势,这是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随便丢个籽,就会有收获。
1965年阎崇年回到城里的一所中学当图书管理员,图书室不对学生开放,数学老师不来,语文老师偶尔来一次,他干脆在书库里摆上了一张小书桌用来看书,他就在这里与世无争地读了十年书。
在各种艰苦的条件下,阎老先生也能潜心苦读,才造就了一代史学宗师。
含着石头练说话的中央名嘴—白岩松
相关专业连接:播音主持艺术
就业方向:电台主持人、电视台主持人、影视配音
求学点评:看了白岩松的第一次主持,他主管领导曾说过:“咱们当时够大胆的,这就给放出去了。”但事实证明了领导当初的“草率”实为慧眼识珠,古有演讲家德摩斯梯尼含石头练朗诵,今有白岩松含石头练普通话,不同的成就都需要付出相同的努力。
严谨的修辞,精准的发音,敏捷的思维还有凝练的表达,这就是央视名嘴——白岩松。他主持过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澳门回归等大型现场直播节目,还参与策划并主持《焦点访谈》、《中国之路》等节目。由于主持风格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曾获“中国播音与主持”大奖特等奖、“中国金话筒”奖、第九届长江韬奋奖、中国电视榜 “最佳时评节目主持人”奖等奖项。
但是在他光鲜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辛酸呢?由于白岩松不是学播音出身,主持节目时经常发音不准,读错字。当时,台里有规定,主持人、播音员念错一个字罚50元。有一个月,白岩松不仅被罚光了工资,而且还倒欠栏目组几十块钱。当时,白岩松是从《中国广播报》借调到中央电视台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就要被退回去,这是好强的白岩松不能接受的。那段时间,白岩松的神经就像拉得满满的弓,常常睡不着觉。
为了能尽快适应台里和观众的要求,白岩松每天都要练习普通话。他从字典里把一些生僻的字和多音字挑出来,注上拼音,然后反复朗读,甚至在嘴里含一颗石头,练习绕口令,不仅如此,他还找一些国外的脱口秀节目来学习……
机敏和语言犀利本来就是白岩松的优势,加上经过练习后的一口流利普通话,白岩松终于在栏目组站稳了脚跟。而《东方时空》也在全国上下赢得了观众们的支持和喜爱,成为中央电视台最有影响的专题性栏目。也就在这一年,白岩松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两年后,白岩松获得了“金话筒”奖。
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
相关专业连接:汉语言、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就业方向:作家、文秘、记者、编辑
求学点评:阳关大道与独木桥,一直为我们争论优劣。韩寒坚持数学只需要学到初二,不做“全才”只做“人才”;无独有偶,郑渊洁妈妈说“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或许我们一直在冲着热门专业去的时候,只想走别人开辟出来的阳关大道,却忽略了能“一家独大”的独木桥。
说起郑渊洁,在青少年读者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自信快乐的皮皮鲁和鲁西西、勇敢聪明的舒克和贝塔都是他笔下塑造的形象。他曾获得“中华慈善楷模奖”、希望工程“特别贡献奖”、中国红十字会“爱心贡献奖”等奖项,更是首个获得联合国“国际版权创意金奖”的中国人。
然而“郑大王”的文学路也不是一片通途的。小时候的“郑大王”也是一个“刺头”,有一次老师要同学们写“先起的鸟儿有虫子吃”的作文时,他却写了“先起的虫子被鸟儿吃”。他的意思就是作为鸟儿,先起来有好处;作为虫子就不行了,先起来就有被吃的危险。老师对这个跑题的作文很是生气,公开批评他。郑渊洁却以在课堂上拉响鞭炮的方式来对抗老师,从此,郑渊洁也就被开除了,结束了学校生活。
幸运的是郑渊洁有一个好妈妈。妈妈经常鼓励他,让他能够“独辟蹊径”,说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也就是说别人都去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了,要做别人不做的。
后来的日子,他父亲就在家中教他一些东西,郑渊洁的15岁到19岁是在军队中度过的,复员之后,被分配到一个工厂当水泵工人,他的任务就是每天上班开水泵、下班关水泵,很是轻松。但是,郑渊洁却不想一辈子这样过,他想要自己活得好一些,要证明自己有用。于是自己也萌生了写作的念头,最开始是写诗,写了好几百首,然后往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都邮寄投稿。而能够收到的却是一封封退稿信。就在失望的时候,陕西的一家报纸发表了他的一首短诗。让他第一次感到了成功,也让他开始反思。觉得写诗,或者写散文,自己是不能和其他人比。又想起了妈妈的教导“人多的地方不能去”,于是他就开始写别人不写的童话。开始的情况一样,写了很多,都是被退。有一次拿着退稿想扔掉的时候,母亲发现了,读了之后,觉得不错,就将稿子寄给自己认识的一个陕西出版社的编辑。稿子得到了编辑的认可,又推荐到了北京少年儿童读物的编辑。在做了一些修改之后,第一个童话作品就出版了。
从此之后,他找到了自信,后来写的童话全都发表了。一代童话大王就此开始建立自己的童话王国。
史学大家——阎崇年
相关专业连接:历史学、世界历史学
就业方向: 教师、科研人员、编辑
求学点评:常说做学问要学会“耐得住寂寞”,这个寂寞可能是治学蜀道上的形单影只,也可能是理念信仰得不到认可的孤独,但只要自己坚定理想,又何惧晚来风急呢。阎崇年的例子是最好的证明: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他或许不是《百家讲坛》最优秀的主讲,但他一定是最有影响力的主讲之一。他以《清十二帝疑案》的精彩演讲,一度将《百家讲坛》的收视率推到央视栏目之首。《清十二帝疑案》也被美誉为“第一坛好酒”。随后,明亡清兴60年、讲康熙、聊雍正……一坛坛凭借渊博学识酿成的“好酒”让阎崇年成为崇敬者心中的“明星学者”。
1934年4月24日,阎崇年出生在山东省蓬莱市的解宋营村,在这个半渔半农的村子一直生活到15岁。也正是在村里,阎崇年开始上学读书,也初次接触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上世纪60年代初期,他从北师大历史系毕业后,工作还未稳定,就被下放到北京南口农场改造。在劳动改造期间他仍忙里偷闲地阅读史学方面的线装书。这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很快就有领导根据举报找他谈话,阎崇年说自己不想丢掉所学专业,但当时的历史书都是线装书……为了不给别的群众生产带来不利影响,领导干脆给他排个夜班,白天在房间里,晚上抽空儿都可以看书,不影响人!
有一次,时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前身)历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主任的杨向奎,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接待了从南口农场来的阎崇年,在与位青年谈话的字里行间,他隐隐然感受到了一个史学才俊勃发的光芒。
这次见面后半个月,阎崇年接到杨向奎的来信,信上的大意是,在北京研究清史有巨大的不可复制的优势,这是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随便丢个籽,就会有收获。
1965年阎崇年回到城里的一所中学当图书管理员,图书室不对学生开放,数学老师不来,语文老师偶尔来一次,他干脆在书库里摆上了一张小书桌用来看书,他就在这里与世无争地读了十年书。
在各种艰苦的条件下,阎老先生也能潜心苦读,才造就了一代史学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