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沙面的巴斯商人足迹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Y7896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国家文物局文物评审专家、广州大学建筑学院汤国华教授在指导沙面南街16-18号原东方汇理银行建筑修葺工程时,惊奇地发现二楼的一个房间内,两个室内门套和一个壁炉均做了火焰状装饰,一眼判断出属于古代波斯帝国特色。笔者循着汤教授发现的这一线索继续追踪,在沙面岛上找到一系列巴斯人建筑,为清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见证。
  说起“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从古到今,国际贸易在这个城市几乎从未中断过。南越王墓出土的波斯银盒、中东玻璃器,证明至少在秦末汉初时,广州就已跟中西亚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1757年,乾隆从方便管理的角度出发,钦定广州为中国唯一通商口岸,开始“一口通商”时代。1957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创办。即使在艰辛岁月,周总理仍排除万难,亲临广州协调各方,使广交会能如期进行。
  18世纪以来,有一群来自印度的商人在广州扎根耕耘。这是一个神秘而特殊的族群——巴斯人(Parsi或Parsee)。今日广州黄埔船厂里仍保留着他们的集体墓地。巴斯人是古代波斯人的后代,信奉拜火教。波斯被阿拉伯人征服后,部分信徒移居印度西部海岸。这个族群富于进取精神,重视教育,擅长经商,在西方势力侵入印度后,他们定居孟买、加尔各答等地,并追随英国商人来华贸易。他们是广州十三行时代重要的洋商群体,被称为“港脚”商人。从1861年起,他们就在沙面租界留下了不少建筑。这些建筑证明,巴斯商人群体在鸦片战争后仍留在广州。
  当时的广州人把巴斯人叫做“白头”,因为他们的服饰有白布缠头的特点,以此与欧洲人相区别。到1840年前后,中国官方文书也直接把巴斯人称为“白头人”。1829年,巴斯人在澳门建立墓园,门口铭牌写着中文“白头坟”,门外马路叫“白头马路”。在鸦片战争后的上海,巴斯人俱乐部叫做“白头总会”。
  初到广州
  1840年以前,广州口岸的巴斯商人约占来华外商的1/3。1828年至1840年间,侨居广州的巴斯人达40人至50人。巴斯商人有着突出的经商、金融才能。1756年巴斯商人希尔治·治瓦治·瑞迪满力(HeerjeeJeewajeeReadymoney)率先来到广州经商。1819年,瑞迪满力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家近代银行“广州银行”(CantonBank),并发行有防伪水印的第一套银行钞票。这意味着,早在鸦片战争前30年,广州就已经出现了近代银行。巴斯人还在早期的东藩汇理银行(丽如银行)、渣打银行中占有相当大的股份,汇丰银行最早一批股东中也有巴斯人的身影。
  巴斯商人来到广州,最重要的业务是把印度棉花运销中国。印度有着4000多年种植棉花的历史,质量好,产量高,弥补了中国棉花产量的不足,棉花贸易也成为利润极其丰厚的生意。怡和洋行大概是当时中国最知名的洋行,这家洋行后来以经营航运、地产著称。
  1840年以后,巴斯商人仍留在广州十三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十三行被焚毁,巴斯商人一度转移到珠江对面的河南鳌洲(今海珠区南华西街鳌洲社区)。1861年,英、法两国租下沙面租界。沙面本是沉积而成的沙洲,清政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赔款帮英、法把这一片沙洲填筑为陆地。据沙面工部局主席史密斯在日志中的记载,1861年沙面第一次土地拍卖时,实力雄厚的巴斯商人把底价4000美元的沙面南街地块炒到5000美元至8000美元。在沙面形成初期,巴斯人已购买了临江最好的土地。
  巴伦治洋行
  跨过沙面东桥,走进沙面南街,过了法国领事馆旧址(今外事博物馆),16-18号就是汤教授发现拜火教房间的东方汇理银行旧址。继续西行,沙面南街24号是一栋三层后期折衷主义建筑,希腊山花下面有一行英文:“PallonjeeHouse”(巴伦治屋)。“Pallonjee”是典型的巴斯人名字。巴伦治洋行是巴斯商人在广州最早开设的商行之一,1794年开始营业,主营商品是丝绸、香料、棉纱等。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巴伦治洋行(Messrs.CawasjeePallanjee&Co.)是香港一家古老而出名的印度行号,也是第一家在香港开办事处的印度公司,原为孟买架赊治·巴文治公司的子公司。这家子公司于1794年由考瓦斯治·巴伦治(CawasjeePallanjee)在广州建立,生意兴旺。鸦片战争开始后,公司被迫移至澳门,但葡萄牙人不欢迎其他外国人,遂于1841年迁至香港,后来成为香港的重要纱商。当时流行这样的说法:“巴伦治洋行怎么说,香港就怎么做。”它主导了棉纱的生产方向。一战后不久,公司开始走下坡路,20世纪中叶时,该洋行渐渐为人所遗忘。
  虽然沙面的“Pallonjee”與学者考究的“Pallanjee”在拼写上有一字之差,但发音几乎一致,笔者相信,沙面的这座巴伦治屋就是巴伦治洋行的广州分行,后来可能因抵押贷款逾期未还,被汇丰银行收回,变成了汇丰银行宿舍。
  咪打住宅
  20世纪初年,有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建筑师伯捷在广州执业,他与美国建筑师帕内合作开设事务所“治平洋行”,留下了大量地标式作品,大元帅府旧址即是其一。百年之后,伯捷在沙面的建筑作品仍被保存了下来,其中一座便是咪打住宅。
  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收藏着不少帕内亲自拍摄的广州老照片,每张都附有手写文字标注。其中一张照片,拍的是一座三层三个连续拱券建筑,这明显是沙面南街30号,图书馆的说明是:“1905年治平洋行为M.N.Nukha先生的房子做设计进行加建。名字的拼写不太清楚,很可能是Nukha。”
  遗憾的是,图书馆在辨认手写体英文时出错。在原有的手写文字标注中,姓名后面跟着个括号,写着“加尔各答”,整句英文应该是:“ResidenceforMr.M.N.MehtaCalcutta)Shameen,Canton”,即“来自加尔各答的咪打先生在广州沙面的住宅”。在那个时代,巴斯人集中居住在印度孟买、加尔各答等主要城市,方便从事对外贸易。   咪打住宅屋主的全名是孖湾治·那那皮·咪打(MerwanjeeNanabhoyMehta)。这也是非常典型的巴斯人名字。咪打于1857年出生于印度孟买,在本地读高中,之后到加尔各答的大学深造,21岁创办昌利洋行,从事远东贸易。在经商25年中,生意越做越大,尤其是在与日本的进出口贸易方面发展到宏大规模。
  昌利洋行于1905年在广州、香港设立分行。也就是在这一年,咪打买下了沙面南街30号原两层建筑,请建筑师伯捷帮他扩建为三层,并在屋顶安放了一个巨大的立体山花,使得原本有些呆板的建筑有了灵动之感,可惜的是,这个山花如今已经消失。1911年,《两广官报》列出沙面《洋商行栈字号清单》,其中一间写的就是“乜打(即昌利洋行)”。咪打在沙面还拥有其它房屋。在1910年代的英文地图中,今沙面北街91-99号位置有一建筑物叫做“昌利排屋”(MehtaTerrace),显然也是咪打名下物业。他的传记被《印度人物百科全书》收录,可以算是印度名人之一。
  “沙面第一楼”
  沙面一街3号是规模宏大的新古典主义建筑,被文物界、媒体誉为“沙面第一楼”。据广州大学建筑史专家彭长歆研究,这也是建筑师伯捷的作品。大楼每层均设置多个壁炉,栏杆图案别具一格,极尽豪华,外墙装饰图案具有神秘色彩。2007年,这座大楼曾被租户非法改造,破坏了建筑内部的壁炉、花阶砖等构件与装饰。
  过去,这座“沙面第一楼”长期被误称为“东方汇理银行”。之所以有此错误,是因为学者陈炳松在1984年所写的一篇文章《外国洋行在广州布局的今昔概况》。文中写道:“法国亦有一家银行,其地址座落沙面一街三号,现在是广州海运管理局办公大楼。”笔者查阅《广州市志》卷四《交通邮电志》,交通部广州海运管理局位于沙面南街16-18号,也即是汤国华教授发现拜火教房间的那座建筑。
  笔者查阅多个年度的英文《行名录》《全国银行年鉴》以及《广州商业行名录》,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广州分行当年一直在沙面南街16-18号(即法租界7号、珠江路18号),没有证据表明它曾遷址沙面一街3号。在1910年代的沙面英文地图上,沙面一街3号的这座建筑叫做“BomanjeeBuilding”,中文名应为“马文治大厦”。《近代中国专名翻译词典》也把“Bomanjee&Co.”称为“马文治洋行”。1926年上海出版的《中国商务名录》中,马文治洋行的大股东是加兰治(N.B.Karanjee)。加兰治家族还同时拥有沙面大街19-29号“加兰治排屋”(KaranjeeTerrace),就在马文治大厦后面。据《沙面日记》记载,加兰治排屋是整个沙面最早架设电灯的建筑。
  《纽约时报》名记者哈雷特·阿班曾回忆1925年省港大罢工时期他住在沙面的情形:“在美国驻广州总领事杰克斯和托弗雷德瑞克·泰森的帮助下,我过上了比较舒适的生活。当时的泰森标准石油的员工,被总部派驻广东。在那种情况下,公司大多数的外籍职员被调离了沙面岛,业务全部中止了。公司在沙面岛的保曼基大厦(BomanjeeBuilding)租了好几套公寓,每套都装得十分讲究。泰森将其中一套转租给我,价格相当低。”“保曼基大厦”是直译,正确译法应是“马文治大厦”。
  从各年度的《行名录》中,笔者还查到“ClubLusitano”,即葡人俱乐部,也称西洋会馆,曾设在大厦内。显然,马文治大厦曾分开租给不同用户,各种闲杂人等均可出入。在广州收藏家周俊荣先生收藏的一张老照片上,这座建筑英文标注写的是“Hotel”,可以认为,马文治大厦后来曾改成酒店,商住两用。
  结语
  巴斯人在广州经商,积累了很多财富,也十分热心慈善事业。创办于1835年的广州博济医院是中国最早的西医院。沙面的巴斯人几乎每年都向博济医院捐款,使医院可以向穷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1922年,美国长老会派遣哈维医生来到医院,并带来了一部手提X光机。不久,巴斯商人毕爹利(M.J.Patell)来看病,用X光机查出了胆结石,医院成功为他做了手术。毕爹利十分感激,随后向医院捐赠了一台大型X光设备,医院由此得以成立放射科。仅在1923年一年里,放射科就为病人做了1000次检查,可谓造福人群。毕爹利洋行当年位于沙面法租界22号,毕爹利家族是最早定居孟买的巴斯商人,先为葡萄牙人服务,后又为英国人立下汗马功劳,被授予世袭的Patell(贵族)称号,遂以此为姓。
  后来,沙面的巴斯人迁居香港,也有不少人回到印度。近年的一项统计表明,香港目前还有数百巴斯人。他们在铜锣湾礼顿道101号兴建了一座善乐施大厦,留出少数楼层作为拜火教慈善信托基金会的会址,定期进行礼拜活动,其余楼层用于出租。
  巴斯商人在广州沙面留下了众多建筑,却一向不为世人所知。笔者认为,我们应考虑对这些建筑作全面调研,尽量保留其原有的建筑装饰元素,对价值较高的建筑提升保护级别,增设说明牌,进一步彰显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他文献
各位代表,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龙岩市第四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五年是载入龙岩发展史册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
报纸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状况,高校辅导员的应急能力、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应强化学生防疫知识传播者、学生疫情防控指导者、学生心理疏导者和学
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的观念,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从以日常的业务性管理为中心转变为以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开发管理为
目的探讨采用Larson术式重建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至2018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骨科收治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
企业信息化是指以信息技术统筹管理企业的所有信息,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研发能力和经营水平.企业信息化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信息化应对经济全球化
膝关节半月板具有传递轴向载荷、协同稳定关节等重要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发挥与其内部胶原纤维独特的排列结构密切相关。半月板内部的环形纤维通过前、后根部附着于胫骨平台,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