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足资源优势 扶持引导并举
为持续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观庄乡前庄村是2016年整村推进脱贫销号村,辖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90户1072人,总土地面积4460亩。2015年以前,观庄村群众主要靠种植黄芪、万寿菊等中药材增加收入。2016年以后,村党支部积极引导村民利用隆张公路贯通全村的优势,在公路两侧种植了3000余亩油菜,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村中10余家农家乐相继开张,村民的收入迅速增加。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600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户365人中,仅有2户8人未脱贫。
没有产业支撑,群众脱贫致富就失去了基础,没有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也就无从谈起。近年来,隆德县以增收致富为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按照“做强主导品种、做大特色品种、开发地方良种”的思路,每年投入1000万元扶持引导草畜产业发展,打响“六盘山黄牛”品牌,建立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等多种发展带动模式,形成“家家种草、户户养畜”的产业格局。目前,全县肉牛饲养量9万头以上,其中49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饲养肉牛近2.6万头,养牛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以上。中药材产业采取“百户加工、千户育苗、万户种植”的发展模式,发挥企业在中药材种植、收购、销售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申报“六盘山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1.5万亩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40%,中药材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以上。扶持引导发展冷凉蔬菜产业,打响“六盘山冷凉蔬菜”品牌,提升瓜菜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年均种植冷凉蔬菜4万亩以上,冷凉蔬菜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了8%。2014年以来,在全县累计培育产业示范村50个、龙头企业17个、合作社62个、致富带头人1051人,带动6500余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好水乡后海村、观庄乡田滩村、神林乡双村等10个产业扶贫示范村,隆德国隆中药材、方圆养殖场、正荣肉羊繁育有限公司等10余家龙头企业,赵长会、齐永新等一大批致富带头人及活跃在区内外各地的劳务大军已成为隆德县脱贫致富产业的主力军。
2018年以来,隆德县进一步加大脱贫富民产业的引导扶持力度,深入推进“农业+”模式,大力培育特色种养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连续4年“清凉隆德行”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旅游、特色种养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共发展集休闲采摘、观光度假、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主体47家,其中县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家,自治区休闲农业协会会员单位6家,获国家四星级示范农庄2家、五星级示范农庄1家,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1家,农业部确认的“中国美丽乡村和民俗文化村”3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迅速崛起,形成了“文化搭台、农业唱戏、旅游聚人”和“以文促农,以旅兴农,农旅融合”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以移民迁出区及退耕还林区为主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大力推进以林药、林草、林花模式为主的林下种植,以林禽、林驯、林蜂模式为主的林下养殖,构建“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基地”的林业林下经济发展模式,44家林下生态鸡饲养、8家梅花鹿饲养、121家蜜蜂养殖,已成为隆德县林下经济的新业态,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补齐缺项短板 夯实脱贫基础
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精神支撑
8月22日下午,冒着细雨,走进隆德县联财镇正荣有机肥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时,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机器正在有序运转,工人们也在忙碌着进行发酵、上料、搅拌、封装,一袋袋有机肥整齐地堆在封装车间的一角。公司法人赵长会告诉记者:“今年,在政府的资金支持下,加上自筹的800多万元资金,流轉500亩土地,建成了年产3万吨的有机肥加工厂。加工厂主要以养殖规模近万头的正荣肉羊繁育基地的牛羊粪便为原料,通过发酵、添加磷钾等工艺,生产有机肥产品,既解决了农村养殖业污染环境问题,美化环境,还能带动部分村民脱贫致富。”
2019年以来,为保证脱贫以后致富产业发展势头不减,群众收入不降,实现全县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00元以上目标,隆德县坚持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变工作作风,围绕农民增收致富这个中心,坚持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和富民产业培育,继续完善责任落实、作风建设、防返贫、防范风险等机制,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环境综合整治、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治理体系、民生改善,努力实现村集体经济、环境改善、内生动力、乡风文明、社会保障五个突破。紧紧围绕中央及区市党委关于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不断健全组织体系、建强骨干队伍、创新工作载体、完善制度机制,选育、储备村级后备干部264名,确保每个行政村有2~3名年轻储备干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环境综合整治、金融扶贫、政策知晓等内容,开展“十项清零行动”;以农村低保、农村危房改造、产业到户、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政策落实为重点,开展“十个专项行动”;以“抓工作机制、促规范运行,抓宣传教育、促良好氛围,抓案件查办、促高压震慑,抓通报曝光、促警示教育”为内容,开展“四抓四促”整治行动,全面排查政策措施落实、项目资金管理等问题,逐项整改清零,确保各项涉农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创新推进“三级审核、三级备案、一个平台监管”的“331”信息公开机制,建成涉农惠农资金监管平台及电子触控查询机,开通农户手机App客户端掌上查询系统,方便农户随时查询涉农惠农政策,各类扶贫款项,确保涉农惠农资金阳光运行。
位于好水乡张银村的张银水厂,主要解决好水乡、杨河乡、张程乡3个乡12个行政村5051户2345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建档立卡户1185户4657人,原设计供水规模为每天600立方米。近年来随着当地养殖业规模不断增大,增加了2.6万多头家畜的日常供水任务,供水区域内用水需求也日趋增大,现有的反渗透脱盐设备已经无法满足供水需求。为彻底解决张银水厂产量低、盐度超标问题,隆德县委政府投入资金,配用高效集成净水系统,降低运行维护费用,保证了人畜饮水的安全。2018年以来,县委政府积极与清华大学等多方对接,引用先进技术,协调落实项目资金近620万元,对水质不达标的饮用水厂实施改造,解决了全县13个乡(镇)99个行政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自来水覆盖率100%,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来水入户通水率100%,非建档立卡户自来水入户通水率99.7%,提高了群众饮水质量,为隆德县脱贫退出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用水保障。
隆德县残障人士的比例较高,各类残障人士占全县人口总数的7.2%,约1.3万人。残障人士脱贫工作难度大、责任重。为了确保残障人士与全县广大群众一样早脱贫、早过上富裕的生活,几年来,隆德县坚持“生活与发展并重、政府与社会协同、扶贫与扶志统一”原则,2017年8月,建成集残疾人托养、工疗、康复、就业、创业、扶贫为一体的星级综合性托养机构。目前,中心托养残障人士108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障人士53户58人。在托养中心创建人造花车间、民间花灯灯饰制作室,吸纳30名被托养的残障人士就业,月收入达500~2000元,充分利用托养中心与县工业园区毗邻的优势,组织40名有劳动技能的残障人士及家庭健康成员到园区人造花总厂、保易圣药业等企业就业,人均月收入达800~2000元。2019年,在全县中片(沙塘镇)、南片(陈靳乡)、北片(观庄乡)新建残障人士托养中心及托养就业工厂3个,计划托养重度贫困残障人士300人以上。投入闽宁扶贫资金188万元,建成隆德县残障人士电商平台及协会,2018年至今,协会销售额达540多万元,纯利润80多万元。协会以入股分红形式,对全县13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残障人士给予分红,助力残障人士脱贫。
隆德县创新推进的残障人士集中托养与康复医疗、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相结合的模式,将托养和辅助性就业、托养和创业、托养和工疗相结合,增加了残障人士收入,激发了残障人士内生动力,提高了残障人士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实现了有收入有保障、能托养能康复、能培训能就业的全面兜底,走出了一条残障人士托养服务脱贫发展的融合之路,得到了中残联领导的充分肯定,为全国广大农村残障人士生活保障、康复就业、脱贫发展贡献了“隆德经验”。
责任编辑:何青芳
为持续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观庄乡前庄村是2016年整村推进脱贫销号村,辖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90户1072人,总土地面积4460亩。2015年以前,观庄村群众主要靠种植黄芪、万寿菊等中药材增加收入。2016年以后,村党支部积极引导村民利用隆张公路贯通全村的优势,在公路两侧种植了3000余亩油菜,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村中10余家农家乐相继开张,村民的收入迅速增加。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600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户365人中,仅有2户8人未脱贫。
没有产业支撑,群众脱贫致富就失去了基础,没有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也就无从谈起。近年来,隆德县以增收致富为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按照“做强主导品种、做大特色品种、开发地方良种”的思路,每年投入1000万元扶持引导草畜产业发展,打响“六盘山黄牛”品牌,建立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等多种发展带动模式,形成“家家种草、户户养畜”的产业格局。目前,全县肉牛饲养量9万头以上,其中49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饲养肉牛近2.6万头,养牛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以上。中药材产业采取“百户加工、千户育苗、万户种植”的发展模式,发挥企业在中药材种植、收购、销售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申报“六盘山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1.5万亩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40%,中药材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以上。扶持引导发展冷凉蔬菜产业,打响“六盘山冷凉蔬菜”品牌,提升瓜菜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年均种植冷凉蔬菜4万亩以上,冷凉蔬菜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了8%。2014年以来,在全县累计培育产业示范村50个、龙头企业17个、合作社62个、致富带头人1051人,带动6500余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好水乡后海村、观庄乡田滩村、神林乡双村等10个产业扶贫示范村,隆德国隆中药材、方圆养殖场、正荣肉羊繁育有限公司等10余家龙头企业,赵长会、齐永新等一大批致富带头人及活跃在区内外各地的劳务大军已成为隆德县脱贫致富产业的主力军。
2018年以来,隆德县进一步加大脱贫富民产业的引导扶持力度,深入推进“农业+”模式,大力培育特色种养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连续4年“清凉隆德行”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旅游、特色种养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共发展集休闲采摘、观光度假、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主体47家,其中县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家,自治区休闲农业协会会员单位6家,获国家四星级示范农庄2家、五星级示范农庄1家,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1家,农业部确认的“中国美丽乡村和民俗文化村”3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迅速崛起,形成了“文化搭台、农业唱戏、旅游聚人”和“以文促农,以旅兴农,农旅融合”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以移民迁出区及退耕还林区为主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大力推进以林药、林草、林花模式为主的林下种植,以林禽、林驯、林蜂模式为主的林下养殖,构建“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基地”的林业林下经济发展模式,44家林下生态鸡饲养、8家梅花鹿饲养、121家蜜蜂养殖,已成为隆德县林下经济的新业态,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补齐缺项短板 夯实脱贫基础
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精神支撑
8月22日下午,冒着细雨,走进隆德县联财镇正荣有机肥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时,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机器正在有序运转,工人们也在忙碌着进行发酵、上料、搅拌、封装,一袋袋有机肥整齐地堆在封装车间的一角。公司法人赵长会告诉记者:“今年,在政府的资金支持下,加上自筹的800多万元资金,流轉500亩土地,建成了年产3万吨的有机肥加工厂。加工厂主要以养殖规模近万头的正荣肉羊繁育基地的牛羊粪便为原料,通过发酵、添加磷钾等工艺,生产有机肥产品,既解决了农村养殖业污染环境问题,美化环境,还能带动部分村民脱贫致富。”
2019年以来,为保证脱贫以后致富产业发展势头不减,群众收入不降,实现全县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00元以上目标,隆德县坚持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变工作作风,围绕农民增收致富这个中心,坚持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和富民产业培育,继续完善责任落实、作风建设、防返贫、防范风险等机制,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环境综合整治、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治理体系、民生改善,努力实现村集体经济、环境改善、内生动力、乡风文明、社会保障五个突破。紧紧围绕中央及区市党委关于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不断健全组织体系、建强骨干队伍、创新工作载体、完善制度机制,选育、储备村级后备干部264名,确保每个行政村有2~3名年轻储备干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环境综合整治、金融扶贫、政策知晓等内容,开展“十项清零行动”;以农村低保、农村危房改造、产业到户、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政策落实为重点,开展“十个专项行动”;以“抓工作机制、促规范运行,抓宣传教育、促良好氛围,抓案件查办、促高压震慑,抓通报曝光、促警示教育”为内容,开展“四抓四促”整治行动,全面排查政策措施落实、项目资金管理等问题,逐项整改清零,确保各项涉农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创新推进“三级审核、三级备案、一个平台监管”的“331”信息公开机制,建成涉农惠农资金监管平台及电子触控查询机,开通农户手机App客户端掌上查询系统,方便农户随时查询涉农惠农政策,各类扶贫款项,确保涉农惠农资金阳光运行。
位于好水乡张银村的张银水厂,主要解决好水乡、杨河乡、张程乡3个乡12个行政村5051户2345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建档立卡户1185户4657人,原设计供水规模为每天600立方米。近年来随着当地养殖业规模不断增大,增加了2.6万多头家畜的日常供水任务,供水区域内用水需求也日趋增大,现有的反渗透脱盐设备已经无法满足供水需求。为彻底解决张银水厂产量低、盐度超标问题,隆德县委政府投入资金,配用高效集成净水系统,降低运行维护费用,保证了人畜饮水的安全。2018年以来,县委政府积极与清华大学等多方对接,引用先进技术,协调落实项目资金近620万元,对水质不达标的饮用水厂实施改造,解决了全县13个乡(镇)99个行政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自来水覆盖率100%,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来水入户通水率100%,非建档立卡户自来水入户通水率99.7%,提高了群众饮水质量,为隆德县脱贫退出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用水保障。
隆德县残障人士的比例较高,各类残障人士占全县人口总数的7.2%,约1.3万人。残障人士脱贫工作难度大、责任重。为了确保残障人士与全县广大群众一样早脱贫、早过上富裕的生活,几年来,隆德县坚持“生活与发展并重、政府与社会协同、扶贫与扶志统一”原则,2017年8月,建成集残疾人托养、工疗、康复、就业、创业、扶贫为一体的星级综合性托养机构。目前,中心托养残障人士108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障人士53户58人。在托养中心创建人造花车间、民间花灯灯饰制作室,吸纳30名被托养的残障人士就业,月收入达500~2000元,充分利用托养中心与县工业园区毗邻的优势,组织40名有劳动技能的残障人士及家庭健康成员到园区人造花总厂、保易圣药业等企业就业,人均月收入达800~2000元。2019年,在全县中片(沙塘镇)、南片(陈靳乡)、北片(观庄乡)新建残障人士托养中心及托养就业工厂3个,计划托养重度贫困残障人士300人以上。投入闽宁扶贫资金188万元,建成隆德县残障人士电商平台及协会,2018年至今,协会销售额达540多万元,纯利润80多万元。协会以入股分红形式,对全县13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残障人士给予分红,助力残障人士脱贫。
隆德县创新推进的残障人士集中托养与康复医疗、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相结合的模式,将托养和辅助性就业、托养和创业、托养和工疗相结合,增加了残障人士收入,激发了残障人士内生动力,提高了残障人士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实现了有收入有保障、能托养能康复、能培训能就业的全面兜底,走出了一条残障人士托养服务脱贫发展的融合之路,得到了中残联领导的充分肯定,为全国广大农村残障人士生活保障、康复就业、脱贫发展贡献了“隆德经验”。
责任编辑:何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