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中学在招生过程中往往都要面对三方面的困惑:学生的困惑,上职中有前途吗?学校的困惑,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吗?企业的困惑,为企业培养的人才符合岗位标准吗?产生上述种种困惑的症结在于,学校与企业缺少合作,或者是合作缺少深度,使得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应对之策是回归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上来,以达到双赢的结局,真正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作出贡献。
关键词: 招生 职业教育 三方困惑 症结 对策
一年一度的招生随着春学期的结束渐渐拉开了序幕,而在招生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困惑却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每到招生时普通中学为招生爆满而烦恼,职业中学为招不到生而烦恼。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恰恰是职业教育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使职业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职业教育中的三方困惑
1.职业教育之学生的困惑。
来职业学校上学的有三种学生:一是学习成绩太差考不上高中的;二是没有学习兴趣想早就业的;三是家长帮忙选取的,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来的。以上几种情况的学生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大致相同:混一张中专文凭,学一门技术,谋一份相对满意的职业,然而就是这样的基本要求也不一定都能达到。论学历,可以说是当前最低的;论技术,要想满足一线的生产还有不小的差距;论工作,基本处于一线生产,无安逸可讲。基于以上情况,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又怎能不困惑:一纸中专文凭含金量并不高,书本上的东西并不实用,我凭什么去创业?资本是什么?将来有出路吗?有发展的空间吗?
2.职业教育之学校的困惑。
高校扩招后,引发普通高中的扩招,普通高中扩招导致教育需求的转变,学生由原来更愿意上中职学校,变为现在更愿意上普通高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90%的人是出于无奈,这就进一步导致中职学校生源数量的下降。生源数量的下降使得职业学校接收的生源质量也呈下降趋势。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中职学校的招生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报考中职学校的学生中考分数越来越低,甚至到现在,中职学校在招收学生方面已经基本没有分数限制。分数限制的放松,导致生源文化素质明显下降。目前,部分中职学生甚至连数学中的分数都不懂,英语26个字母都认不全。生源素质和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差距加大,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极大困难,加大了学生塑造的难度。
3.职业教育之企业的困惑。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对于企业来说如同鸡肋。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一线技术工人,另一方面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目前不少企业很少招收刚毕业的中职学生,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的技术和综合素质能力与工作要求相差甚远。并不是这些企业重学历、轻技能,而是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他们的实际需求太脱节。即使招收中职学生,这些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因为不适应岗位需求逐渐被淘汰。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一方面是好的就业机会很难得,另一方面是有了好的岗位又不能适应,长此以往就导致企业对中职学生的不待见,学生对就业越来越没有信心。
二、职业教育中三方困惑的症结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这个时期大规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加快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较低,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学校管理乱,学生素质差,就业后工资低”。这是许多学生家长为什么宁可多花钱走后门供孩子上高中,也不选择中职学校的原因。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还小,自控力差,怕他在职业学校学坏了。为了孩子长远发展考虑,还是替孩子选择了高中,尽管读起来很吃力。目前,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上职校低人一等”的传统观念仍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成了“末流教育”,而其培养的学生成了“被抛弃的人才”,成了真正的“弱势群体”。虽然国家早就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当前关键是要让老百姓认可职业教育。而中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待遇状况的改善则是中职教育获得百姓认可的最好办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职业教育近年来不被看重,主要是因为这些毕业生就业后待遇低,并且不断下岗。部分中职学校只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就业后不能根据新情况学习新技能,而其文化素质的缺失也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最终被企业淘汰。这就是在不断培养下岗工人,这不是职业教育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企业在与中职学校展开校企合作中并不主动。目前许多学校的校企合作项目都是学校主动联系企业,每个合作项目都来之不易,都是学校做了大量努力的结果。而大部分企业更愿意到劳动力市场去招人,并且认为劳动力的培养和企业无关。让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训锻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前仍是一个难题。
此外,政府各部门职教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统筹乏力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阻碍。目前各地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归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归劳动保障部门管理。这种体制,导致教育资源难以完全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和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及整合,致使学校及专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部分学校和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效益不高;行业性过强的职业学校专业面窄,毕业生适应性差,发展“后劲”不足。
三、消除职业教育中的三方困惑之对策
1.职业教育应增强吸引力,重塑新形象。
鲁昕副部长2009年7月30日在渝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中就指出,要想增强职业教育界吸引力,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二是要降低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成本,三是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四是要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五是要加强职业教育继续学习体系建设。
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中职学校要从自身找突破点,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不仅包括职业技能,而且包括职业素质。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要让社会逐步接受和认可职业教育。同时,对于“无奈”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政府和学校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理性选择的机会,比如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通道。学校不仅要抓技能教学,而且要注重学生纪律道德的培养。我们要逐步改变外界对于中职学校乱、学生差的印象,像模像样地把学生送出去,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企业应深化校企合作,共创双赢机制。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有它在整个教育特别特殊的一个特点,就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是以技能的高低作为核心质量评价体系,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单凭学校自身校内的培养是培养不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所以说全世界都在职业教育方面采取共同的一个办法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解决职业教育的职业型和技能型这个特点的一个最大的手段或者是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于校企合作进行了阐释: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在校企合作中,不仅要给企业提出必须承担的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倡导企业为职业教育发展尽一份力量,而且要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使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
作为职业教育产品的接受者,企业也不能置身事外。企业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还在于人才,企业可以一改以往为满足自己需求到人才市场苦苦寻找的艰苦历程,与职业学校联手培养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才,甚至可以与学校实行无缝对接,参与到学校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走进职校门的那一天,就已成为企业的一名员工,经过几年的培训,成为企业的建设者。
在今年的招生中,我们学校就做了一定的尝试:在招生现场,请合作办学的企业参与进来,现场与家长、学生交流,谈企业的情况,谈企业的用人需求,谈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计划,甚至可以与一些学生鉴定培养协议意向书,这样就解除了一些学生、家长对将来就业的后顾之忧,大大增强了学生、家长来上职校的信心。2010年合作办班的招生人数比往年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学校总的招生人数也比2009年翻了近一番,由此可以说明:只要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让职业教育得到学生、家长、企业、社会的认同,让职业教育不再低人一等,那职业教育也将出现被踏破门槛的那一天,我坚信这一天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鲁昕副部长2009年7月30日在渝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3]2010.3.3纲要职业教育战略专题组的组长、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周稽裘对《规划纲要》的解读.
关键词: 招生 职业教育 三方困惑 症结 对策
一年一度的招生随着春学期的结束渐渐拉开了序幕,而在招生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困惑却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每到招生时普通中学为招生爆满而烦恼,职业中学为招不到生而烦恼。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恰恰是职业教育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使职业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职业教育中的三方困惑
1.职业教育之学生的困惑。
来职业学校上学的有三种学生:一是学习成绩太差考不上高中的;二是没有学习兴趣想早就业的;三是家长帮忙选取的,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来的。以上几种情况的学生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大致相同:混一张中专文凭,学一门技术,谋一份相对满意的职业,然而就是这样的基本要求也不一定都能达到。论学历,可以说是当前最低的;论技术,要想满足一线的生产还有不小的差距;论工作,基本处于一线生产,无安逸可讲。基于以上情况,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又怎能不困惑:一纸中专文凭含金量并不高,书本上的东西并不实用,我凭什么去创业?资本是什么?将来有出路吗?有发展的空间吗?
2.职业教育之学校的困惑。
高校扩招后,引发普通高中的扩招,普通高中扩招导致教育需求的转变,学生由原来更愿意上中职学校,变为现在更愿意上普通高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90%的人是出于无奈,这就进一步导致中职学校生源数量的下降。生源数量的下降使得职业学校接收的生源质量也呈下降趋势。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中职学校的招生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报考中职学校的学生中考分数越来越低,甚至到现在,中职学校在招收学生方面已经基本没有分数限制。分数限制的放松,导致生源文化素质明显下降。目前,部分中职学生甚至连数学中的分数都不懂,英语26个字母都认不全。生源素质和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差距加大,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极大困难,加大了学生塑造的难度。
3.职业教育之企业的困惑。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对于企业来说如同鸡肋。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一线技术工人,另一方面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目前不少企业很少招收刚毕业的中职学生,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的技术和综合素质能力与工作要求相差甚远。并不是这些企业重学历、轻技能,而是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他们的实际需求太脱节。即使招收中职学生,这些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因为不适应岗位需求逐渐被淘汰。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一方面是好的就业机会很难得,另一方面是有了好的岗位又不能适应,长此以往就导致企业对中职学生的不待见,学生对就业越来越没有信心。
二、职业教育中三方困惑的症结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这个时期大规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加快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较低,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学校管理乱,学生素质差,就业后工资低”。这是许多学生家长为什么宁可多花钱走后门供孩子上高中,也不选择中职学校的原因。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还小,自控力差,怕他在职业学校学坏了。为了孩子长远发展考虑,还是替孩子选择了高中,尽管读起来很吃力。目前,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上职校低人一等”的传统观念仍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成了“末流教育”,而其培养的学生成了“被抛弃的人才”,成了真正的“弱势群体”。虽然国家早就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当前关键是要让老百姓认可职业教育。而中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待遇状况的改善则是中职教育获得百姓认可的最好办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职业教育近年来不被看重,主要是因为这些毕业生就业后待遇低,并且不断下岗。部分中职学校只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就业后不能根据新情况学习新技能,而其文化素质的缺失也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最终被企业淘汰。这就是在不断培养下岗工人,这不是职业教育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企业在与中职学校展开校企合作中并不主动。目前许多学校的校企合作项目都是学校主动联系企业,每个合作项目都来之不易,都是学校做了大量努力的结果。而大部分企业更愿意到劳动力市场去招人,并且认为劳动力的培养和企业无关。让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训锻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前仍是一个难题。
此外,政府各部门职教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统筹乏力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阻碍。目前各地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归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归劳动保障部门管理。这种体制,导致教育资源难以完全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和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及整合,致使学校及专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部分学校和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效益不高;行业性过强的职业学校专业面窄,毕业生适应性差,发展“后劲”不足。
三、消除职业教育中的三方困惑之对策
1.职业教育应增强吸引力,重塑新形象。
鲁昕副部长2009年7月30日在渝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中就指出,要想增强职业教育界吸引力,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二是要降低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成本,三是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四是要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五是要加强职业教育继续学习体系建设。
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中职学校要从自身找突破点,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不仅包括职业技能,而且包括职业素质。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要让社会逐步接受和认可职业教育。同时,对于“无奈”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政府和学校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理性选择的机会,比如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通道。学校不仅要抓技能教学,而且要注重学生纪律道德的培养。我们要逐步改变外界对于中职学校乱、学生差的印象,像模像样地把学生送出去,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企业应深化校企合作,共创双赢机制。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有它在整个教育特别特殊的一个特点,就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是以技能的高低作为核心质量评价体系,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单凭学校自身校内的培养是培养不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所以说全世界都在职业教育方面采取共同的一个办法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解决职业教育的职业型和技能型这个特点的一个最大的手段或者是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于校企合作进行了阐释: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在校企合作中,不仅要给企业提出必须承担的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倡导企业为职业教育发展尽一份力量,而且要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使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
作为职业教育产品的接受者,企业也不能置身事外。企业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还在于人才,企业可以一改以往为满足自己需求到人才市场苦苦寻找的艰苦历程,与职业学校联手培养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才,甚至可以与学校实行无缝对接,参与到学校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走进职校门的那一天,就已成为企业的一名员工,经过几年的培训,成为企业的建设者。
在今年的招生中,我们学校就做了一定的尝试:在招生现场,请合作办学的企业参与进来,现场与家长、学生交流,谈企业的情况,谈企业的用人需求,谈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计划,甚至可以与一些学生鉴定培养协议意向书,这样就解除了一些学生、家长对将来就业的后顾之忧,大大增强了学生、家长来上职校的信心。2010年合作办班的招生人数比往年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学校总的招生人数也比2009年翻了近一番,由此可以说明:只要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让职业教育得到学生、家长、企业、社会的认同,让职业教育不再低人一等,那职业教育也将出现被踏破门槛的那一天,我坚信这一天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鲁昕副部长2009年7月30日在渝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3]2010.3.3纲要职业教育战略专题组的组长、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周稽裘对《规划纲要》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