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五个经典瞬间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sadfs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你准备走多少地方,北京总是不能错过的一站。北京的魅力,除了故宫、长城、颐和园等著名景点,还有就是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氛围。当最后一缕夕阳点亮紫禁城角楼古旧的金顶,耳边传来昆明湖边晚归燕子的啼鸣,什刹海畔再次响起悠扬的叫卖声……感动你的,是蕴藏在这座700多年城市灵魂深处的点点滴滴。
  
  后海
  后海是北京建城以前的天然水域什刹海的一部分,俗话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所以,后海是许多人心中怀旧的栖息地。现在的后海已经成为了北京人文精神的一个标志。
  作为13世纪元大都规划设计的基本依据之一,什刹海周边从元代起就是大都城的繁华商业区,它当时是漕运的终点,被称为“北京古海港”,那时沿岸处处是酒楼歌台、商肆作坊,两岸依依垂柳掩映着王府、寺庙、钟鼓楼和名人故居。从水路穿过银锭桥是醇亲王府、广化寺和恭王府花园。日落西山船行什刹海,点起纸河灯放入水中,灯浮水面沿船尾浮动,忽明忽暗灿烂一片,这一景象使人恍如回到唐宋年间的西湖月夜。
  这里永远都有着我们意想不到的发现,浓郁的文化味道、民族气息,自然而古朴的纯真感觉中又夹杂着某种猎奇的神秘,时尚与传统、喧闹与沉静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奇特的景致,这里依然能够听到秋日里清脆的虫鸣,依然能看见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的缩影,依然能咀嚼那似乎早已远去的皇家遗韵。后海边的“白枫”、“胡同写意”、“左岸”、“后海”等众多酒吧沿河排列的藤椅方桌,身穿红背心的车夫拉着老外在迷宫般的小巷子里穿梭,烟袋斜街的胡同里隐约飘出二胡声音在唤醒我们心底深处难以抹去的回忆,不由得让你想去汲取这宁静地域的一份灵性。
  下雨了,雨滴从阴暗的天空中落下,一粒粒坠在地上,摔碎成若干个水瓣,冲刷了地面的尘土,慢慢地,一点一滴地汇积起来,通过人行道地砖的缝隙和草孔,流进地面,渗入北京近千年的土壤里。后海的水面上起了一层淡淡的烟雾,和着垂柳,漫漫地四处飘荡。雨停了,后海依然是一个不眠之夜。
  
  


  胡同
  胡同是一个出现在元代的名词,它的原意是“帐篷与帐篷之间的通道”,从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虽然从外表上看胡同的模样都差不多,但它们却各具特色。北京城西部有个胡同叫九道弯,原因是一个小小的胡同竟要拐九个弯。有的胡同如果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那这条胡同就会以这个人的名字命名:比如石老娘胡同和王皮匠胡同。还有的胡同是按照其形状命名的,像羊尾巴胡同和耳朵眼胡同,听起来生动形象。北京的胡同真是数也数不尽,俗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不少胡同里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它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
  就像一条条经脉织出了北京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北京几百年的历史、文化的交融,使得如今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胡同都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北总布胡同3号,林徽因和梁思成在这里开始了营造社的工作。那段时间里,沈从文、萧乾、费正清、费慰梅以及住在他们后罩房的金岳霖等文学界、文化界的名士名媛是这里的常客。
  帽儿胡同45号,是原来中央实验话剧院、现在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所在地。这里有个小小的剧场,上演了很多真正称得上有“实验精神”的戏剧。东棉花胡同往北的一条胡同是北兵马司胡同。
  接着往东,到了南锣鼓巷,一眼就可以看到东棉花胡同把口的中戏实验剧场,继续往东,就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校园,这里有个地方不大却名闻遐迩的小剧场——黑匣子。中戏每年毕业班的演出大都在此举办,众多明星都是从这里走向自己的演艺事业的。
  沿胡同西行,就到了帽儿胡同“那里咖啡吧”,四合院的老房子改成了德式风格。那里的主题是摄影,刚开业的时候办了个“拆了北京胡同”的摄影展,帽儿胡同热闹得开了锅……
  新与旧,土与洋,传统和现代,安静和热闹……让人们来不及也分辨不清这其中之丰富,只有尽情地享受和品味。
  
  


  古迹
  北京城,古称蓟,春秋时为燕国都城。辽时为陪都,称燕京,金称中都,元称大都,明永乐年间才正式叫做北京,或称京师。几千年的历史沉积下来,文物古迹自然是少不了的,目前查明的古迹有7039项,其中著名的有:周口店遗址、长城、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北海、香山等。
  一处古迹就是一段历史,一个碑廊就有一段故事。
  沿着故宫灰色的城墙一直朝东走,在城墙、护城河、老树和旁边古老民居的簇拥下,所有现代气息的东西都被挡在外面,正在心旷神怡的时候,太庙就在眼前了。正对门即是太庙前殿,黄琉璃瓦筒殿顶,大殿内梁柱外镶沉香木,构件以金丝楠木制成,地面满铺金砖。这座前殿是明、清两代帝王年末岁尾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而早已班驳的宫墙,令人在惊鸿一瞥之余产生莫名的伤感,而抬眼一望柱头上面的浮雕滚绣球的狮子却快乐依然。
  坐地铁到雍和宫站上来,路边就是地坛公园,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嘉靖九年,一到傍晚,薄雾就开始弥漫在公园巨大的柏树间。
  与地坛隔条马路的是雍和宫,那是另外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雍正帝在此“驾崩”,又因乾隆帝诞生于此而成了“龙潜福地”。雍和宫正门正对着成贤街路口,这条街是我心中北京最美的街,街长近一公里,两端有牌坊,是北京城仅存的牌坊,里面有孔庙,首都图书馆,上马碑,下马碑,四合院,老槐树……黄昏的时候,成群的鸽子飞过牌坊,悠扬的鸽哨久久回荡在国子监的屋檐下。
  钟楼鼓楼,曾经是中国古代城市最普通不过的建筑,现在却成了稀罕物,北京钟鼓楼是目前国内保存不多的完整建筑群了。站在路口,往天上看,飞檐高而尖,飞燕群群,悠悠千载的白云飘浮。视线下移,红墙外是川流不息的车辆、装修现代的店铺,墙根下是悠闲下棋的老人。鼓楼往南的鼓楼大街上,有座被层层柏油路掩埋大半的古桥,只剩路两边的石栏杆和部分石板还显示着自己的存在——那是万宁桥,当年是京都漕运最热闹的通路,所有的粮船都从桥下穿过到什刹海的码头卸货,而现如今,连老北京人都不大知道它了。
  
  


  小吃
  说起涮羊肉,每年菊黄枫红时节开始应市,这几乎是北京街头最常见的餐馆旗幌。涮羊肉的吃法充满十足的平民味道:原料无外乎羊肉片、芝麻酱、韭菜花、卤虾油、冻豆腐、细粉丝、白菜等,待火锅烧开,围坐在一起的客人用筷子将肉片放入沸汤之中,一涮即熟,再蘸作料,即可食用。当然,涮羊肉也会特别讲究,羊肉要尽量薄,水要尽量滚,羊肉片在热水里一晃荡,便起筷沾调料。肉吃到一半时,可涮几片白菜,以“清口”再吃;肉片快吃完时,趁锅中汤味正浓,再涮点粉丝,最后,喝点涮肉汤,鲜美爽口。
  跟涮羊肉同宗的当属爆肚了,要按羊肚部位加工成肚板、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随顾客的选择,“爆”的时间要恰到好处,爆肚又脆又鲜,过去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万春等梨园名角都是天桥爆肚石的常客。
  爆肚的吃客一般都要喝二两,再来盘灌肠。福兴居的灌肠很有名气,人称普掌柜的为“灌肠普”,传说西太后都喜欢吃他的灌肠。前门外的聚元斋离福兴居不远,聚元斋出名的是茶汤,清嘉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中就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的唱词。
  豆汁、焦圈、炒肝都是早上吃的,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车,同麻豆腐一起卖;售熟者多以肩挑,一头是豆汁锅,另一头摆着焦圈、麻花、辣咸菜。孩子们嘴馋,盼着庙会上的豌豆黄、芸豆卷、驴打滚,那可是打明朝就有的小吃。有诗为证:从来食物属燕京,豌豆黄儿久着名,红枣都嵌金屑里,十文一块买黄琼。
  对于老北京人来说,小吃是一种日常生活,无所谓名流显贵,无所谓挑夫走卒,吃一碟爆肚,来一份炒肝,这些都是无比平常的事情。小吃、叫卖、胡同、老北京、灰色墙头,枣树,这些都是嵌入他们生活底蕴的一部分,爷爷吃一辈,父亲吃一辈,自己再吃一辈,积淀中就有了融入血液的爱。
  
  


  颜色
  大槐树、四合院,大栅栏、炸酱面,这些林林总总构成了北京人的生活,而为生活染上了浓浓色彩的,是种种百姓的活法。
  过年是红色的,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是大家最开心的日子,每逢春节大人们就给孩子们买回“小鞭”、“老头花”,午夜大人们到院子大门口放“二踢脚”,大年初一孩子们去各家拜年,给老奶奶磕头,领压岁钱,四合院里孩子们可以随意追跑打闹,大人们可着嗓门地交谈,唱戏,拉胡琴,抖空竹。胡同里不时传来叫卖声,二分钱一捆的牛筋,三分钱一碗的山楂酪,还有米粉做的用小碗装着几分钱一个的芸豆饼,孩子们觉得一年好长好长,盼啊盼,盼着过年!
  秋天是黄色的,秋风一起,那大街小巷里的银杏树,就像灯一样,唰的一下,被点亮了。鲜亮的绿叶镶着黄边的,或者通体黄成一片的,阳光一照,鲜艳明媚,再赶上蓝得没一点儿渣儿的天,就一直明快到人心里去了。
  而北大西门的两株巨大古银杏树,已经成了北大秋景的标志,一旦叶子开始变黄,就有无数少男少女在树前留影,青春与银杏树叶一样灿烂。金黄叶子映衬着著名的“一塔湖图”以及湖边看书的学子,或者私语的恋人,在夕阳下的金黄中深情对视。
  下雪了,一切变成银白。雪慢慢地堆积在古老城楼的穹顶上,映得墙砖越发地灰黑,阴冷的黑色线条,呼应着成片的白色,醒目却很清新,有一种沉静下来的美丽,一场如烟花般灿烂的雪。
  走进四合院,迎面就能看到垒砌精致的影壁,影壁上每块砖都是磨制的,垒砌时磨砖对缝。清晨,在鸟儿的鸣叫和古树的婆娑声中醒来,深吸一口老北京清晨的空气,在河边打打太极拳,伸伸腰腿,溜进胡同里,漫步到钟鼓楼,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折射在屋檐上,躺在竹躺椅上喝一壶清茶,聆听银锭桥下流水动听的音符,读一本爷爷书架上的书……
其他文献
黄山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处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址公园三顶世界级桂冠于一身的景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区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名闻天下,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登临黄山,并赞叹道:“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西海大峡谷(梦幻景区)是黄山新开发的景区,它把黄山西海峡谷中最精彩的风光用独具匠心的山道与白云景区串连起来,构成一条绝佳的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