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所在的班级汇集了很多古典文学爱好者,其中不乏“大神”,而“举神”便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他的名字是因为入学考试第一名而为大家所了解的。等到课程正式开始之后,“举神”又因博览群书、基础扎实而渐渐为大家所钦佩。比如老师提到一些学者和书籍,其他同学往往干瞪眼,而他信口就能接上来;又比如他在各门课上得到老师赞誉,称其水平已经可以不再听课;再比如他上课几乎从不记笔记,但期末门门第一,各科平均分甚至达到了95分的逆天水平。而这只是学习方面。此外,“举神”自幼学习书法。各种书体无不精通,闲来无事,宣纸一张,笔走龙蛇,尽显行云流水之趣。最令人惊异的是,“举神”还有一副亮堂堂的好嗓子,《小白杨》《滚滚长江东逝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开口就能唱出原唱的味道,是班里当之无愧的文艺骨干。总之,“举神”因为精湛的学术能力和高雅的艺术情调而被我们顶礼膜拜,因其名中有个“举”字,大家私下里便封他为“举神”。
“举神”平时话不多,在我们女生看来,他的世界是我们不能也不敢造访的。我也仅跟他正经交谈过两次,已经感到荣幸之至。第一次是得知了“举神”的古典底子是有家学渊源的,他的爷爷对此很有造诣。“举神”从小在墨砚旁被濡染出的气质,自与我们这些粗人大不相同,于是对“举神”更是崇敬有加。第二次则有些狗血了。作为班级的文体委员,我曾就元旦晚会的事和“举神”进行讨论,最后顺便表达了对他的崇敬。“举神”的回答竟然是“小生不才,让哥儿姐儿们见笑了”,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样平易近人的话怎么也不像从“举神”口中说出来的。
后来有一次,“举神”和另外几个同学一起去支教,回来后大家纷纷表示,他“并不是神”。而每当我们追问,她们便笑而不答。是什么让“神”的地位受到了质疑?难道是因为他语音里淡淡的东北腔?难道是因为他经常早上带着面包和牛奶来教室,在上课时偷偷地吃?很快,一个能够接近真相的机会降临了:班里包括“举神”和我在内的四个同学被派往南昌参加一个本科生学术会议,我们将有5天时间朝夕相处。于是,南昌之旅便部分地变成了“探索‘举神’之旅”。
最初的契机出现在火车上。带队老师带了三个云南橘子给我们吃,我们只收下两个,两人分一个。其中一个在“举神”手里,另一个在我的好友手里。好友利落地剥下了橘子皮,“举神”的橘子却只破了一点儿皮。“举神”略尴尬地说:“我这个好像不太好剥……”于是我说:“我来吧。”然后我和好友一样利索地剥下了皮。准备睡觉前,好友问我要不要去洗漱,作为一名女汉子,我大言不惭地抛下一句:“在这种条件下(硬皮火车)还有人洗漱?!”然而当不准备洗漱的我们去卫生间时,发现旁边的洗手处真的有人,我很兴奋地说:“呀!还真有人洗漱!”话刚出口,就看到是“举神”正默默地刷牙……
到了南昌,宾馆条件很好,一日三餐都是自助,饭菜非常可口,我们每顿都吃得超过自己的食量范围。然而“举神”在吃的方面也依然走在我们前面,我们要一盘时,他总是要两盘。我们要两盘时。他吃完了两盘还会再去添。我们笑称“举神”小时候吃饭,家长一定没操过心,“举神”脸微微一红道:“好像确实没有。”
开会余闲,几个^都聚到带队老师的房间里打牌。“举神”在整个打牌过程中一直很兴奋,嘴里念念有词,或模仿各地方言,或背诵小品里的段子,或蹦出英语单词,或发出奇怪的惨叫。每一次开局摸牌,“举神”都迫不及待,不停地催我们快点,甚至忍不住出手帮我们摸牌。这是“神”的形象最彻底的颠覆。
种种情形显示,“神”其实也是人,是和我们一样爱玩、爱搞怪的年轻人。也许他在学术方面很出色,但也有小缺点,而正是这些“凡人”的一面让他更可爱,也让人开始愿意走近他,毕竟,我们更愿意和‘人’做朋友。
走下神坛的“举神”和我关系很好,但因为懒得改口,我现在还是叫他“举神”,权当是一个亲切的小外号了。
(责编 陈琛)
他的名字是因为入学考试第一名而为大家所了解的。等到课程正式开始之后,“举神”又因博览群书、基础扎实而渐渐为大家所钦佩。比如老师提到一些学者和书籍,其他同学往往干瞪眼,而他信口就能接上来;又比如他在各门课上得到老师赞誉,称其水平已经可以不再听课;再比如他上课几乎从不记笔记,但期末门门第一,各科平均分甚至达到了95分的逆天水平。而这只是学习方面。此外,“举神”自幼学习书法。各种书体无不精通,闲来无事,宣纸一张,笔走龙蛇,尽显行云流水之趣。最令人惊异的是,“举神”还有一副亮堂堂的好嗓子,《小白杨》《滚滚长江东逝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开口就能唱出原唱的味道,是班里当之无愧的文艺骨干。总之,“举神”因为精湛的学术能力和高雅的艺术情调而被我们顶礼膜拜,因其名中有个“举”字,大家私下里便封他为“举神”。
“举神”平时话不多,在我们女生看来,他的世界是我们不能也不敢造访的。我也仅跟他正经交谈过两次,已经感到荣幸之至。第一次是得知了“举神”的古典底子是有家学渊源的,他的爷爷对此很有造诣。“举神”从小在墨砚旁被濡染出的气质,自与我们这些粗人大不相同,于是对“举神”更是崇敬有加。第二次则有些狗血了。作为班级的文体委员,我曾就元旦晚会的事和“举神”进行讨论,最后顺便表达了对他的崇敬。“举神”的回答竟然是“小生不才,让哥儿姐儿们见笑了”,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样平易近人的话怎么也不像从“举神”口中说出来的。
后来有一次,“举神”和另外几个同学一起去支教,回来后大家纷纷表示,他“并不是神”。而每当我们追问,她们便笑而不答。是什么让“神”的地位受到了质疑?难道是因为他语音里淡淡的东北腔?难道是因为他经常早上带着面包和牛奶来教室,在上课时偷偷地吃?很快,一个能够接近真相的机会降临了:班里包括“举神”和我在内的四个同学被派往南昌参加一个本科生学术会议,我们将有5天时间朝夕相处。于是,南昌之旅便部分地变成了“探索‘举神’之旅”。
最初的契机出现在火车上。带队老师带了三个云南橘子给我们吃,我们只收下两个,两人分一个。其中一个在“举神”手里,另一个在我的好友手里。好友利落地剥下了橘子皮,“举神”的橘子却只破了一点儿皮。“举神”略尴尬地说:“我这个好像不太好剥……”于是我说:“我来吧。”然后我和好友一样利索地剥下了皮。准备睡觉前,好友问我要不要去洗漱,作为一名女汉子,我大言不惭地抛下一句:“在这种条件下(硬皮火车)还有人洗漱?!”然而当不准备洗漱的我们去卫生间时,发现旁边的洗手处真的有人,我很兴奋地说:“呀!还真有人洗漱!”话刚出口,就看到是“举神”正默默地刷牙……
到了南昌,宾馆条件很好,一日三餐都是自助,饭菜非常可口,我们每顿都吃得超过自己的食量范围。然而“举神”在吃的方面也依然走在我们前面,我们要一盘时,他总是要两盘。我们要两盘时。他吃完了两盘还会再去添。我们笑称“举神”小时候吃饭,家长一定没操过心,“举神”脸微微一红道:“好像确实没有。”
开会余闲,几个^都聚到带队老师的房间里打牌。“举神”在整个打牌过程中一直很兴奋,嘴里念念有词,或模仿各地方言,或背诵小品里的段子,或蹦出英语单词,或发出奇怪的惨叫。每一次开局摸牌,“举神”都迫不及待,不停地催我们快点,甚至忍不住出手帮我们摸牌。这是“神”的形象最彻底的颠覆。
种种情形显示,“神”其实也是人,是和我们一样爱玩、爱搞怪的年轻人。也许他在学术方面很出色,但也有小缺点,而正是这些“凡人”的一面让他更可爱,也让人开始愿意走近他,毕竟,我们更愿意和‘人’做朋友。
走下神坛的“举神”和我关系很好,但因为懒得改口,我现在还是叫他“举神”,权当是一个亲切的小外号了。
(责编 陈琛)